旅游文章

旅游文章(精选20篇)

心向远方

文/他乡月

近来论坛征文,看那专题就让我们的达人们摩拳擦掌——行者无疆。于是,因了现代人,尤其国税同仁们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衣食无忧、荷包膨胀、了无牵绊、交通顺畅……自然美文频出、品质上乘,更不必说那精美的图片、打磨的花边,无不让人眼前一亮,柳暗花明般的炫目耀眼。

私下里哥们们一个劲蛊惑:老哥走的路远、看的景多,何不小试一下身手!

实在话,看见征文时我虽也“芳心大动”,却也仍旧保持住定性:拉倒吧,饶了我。现代旅游是你们小青年的一种时尚的户外活动,咱老胳膊老腿的,您就让俺多活两年吧。

话虽这样说,心里还是有些个不甘的发狠:哼!谁没年轻过,想当初咱的华夏手动相机拍出的片片也曾令专业摄影人都刮目相看,要知道那时候光圈速度侧光指数必须最大限度的取得一致,并且没有“防抖”功能……而咱浪迹的经历似乎更不少于你们中的任何一个。

可是细一想,禁不住自己也哑然笑了:咱那是旅游么?!那叫逃生、奔波,与现代意义上的出行无干。

少不更事的热情咱也曾有过,丝毫也不亚于今天的驴行人、背包客、登山攀岩爱好者,当别人唱着“我用青春赌明天”的时候,我在放逐自己的青春到鸭绿江口去“淘金”、去冲浪、去开垦长白山那梦中的沃土一方,而今当伤痛成为过往、苟延残喘地暂居一隅,所有的梦想都已“落花流水昨日去”,苦愁难耐盼朝阳了。

记得一个开车的老哥给我说,这车吧,越开越慢,人则越交越长。

想想也是有道理的。年少的我曾经自恃一身好水性,走到哪游到哪,并口出狂言“逢水必游”,而直到鸭绿江洪水暴涨时候的一次冒险争渡,方明白“海里淹死会水的,山上跌死硬腿的”古训是多么的真理,从而谨慎行事,低调做人,淡定了许多。

而时至今日,年近奔五,更兼有“传帮带”的角色定位,更不敢稍有些闪失,夜深人静自我反省的时候一直提醒呢:老实点吧,你是儿子的父亲,老娘的儿子,双重角色注定了我牵绊的脚步——父母在不远游,儿女幼谨行事。是以,看着大家争前恐后的倾巢外出,也就心情平和地安慰自己:没事的,谁没年轻过啊?想当年咱也曾疯狂的多。嘿嘿。

没事习惯在家阅览那张悬挂的全国地图,让热辣的目光在上边恣意搜寻:这儿是岭南的红壤,这儿有北疆的森林;这儿是丰美的呼盟牧场,这儿兼有北国的大漠江南的水乡……虽然有些个画饼充饥的可笑,可是仔细一想,联系电视的画面以及所掌握的地理人文知识,即便实地前往游历后,绝对也是这样的感言:咦,就这啊!也不过如此。

人家别人行者无疆,那咱不妨放马自己不羁的思想,背负着瑰丽的希冀去踏青远足,让梦想插上快乐的翅膀,湛蓝的天空中迎风起舞、自由翱翔,到远方。

心有多远,梦就有多长。

地图上的旅行

文/韩长绵

从年轻时候起,无论去哪个城市或者景点,我都先要买一张那里的地图。回到家后,我便将这些宝贝妥善保存起来,日积月累装订成册,啥时想旧地重游一番,就信手展开地图册,尽情地享受着“图上游”的快乐。

无论去哪里,到哪里旅游,大都是匆匆忙忙地走马看花,浏览一下大概,不少景点并没有走到看到。这就如人们经常说的对旅游的看法,去也遗憾,不去更遗憾。而我的“图上游”就不同了,百里方圆汇于一图,万千景观齐集眼底,我只要将图纸展开,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愿意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丝毫不受时间、空间、精力和金钱的限制。诚然,我没有看到实物,没有看到真山真水古寺宝塔,没有看到木雕泥塑香烟缭绕,没有看到雕栏画栋金碧辉煌,没有看到红火热闹车来人往,但我可以打开回忆的闸门,如过电影一般将记忆里的东西在脑海里重新组合,弥补一些当年的缺憾。还可以对未曾到过的地方展开想象,可能比实地还要漂亮。读着图中的介绍和说明,将山水树木楼台亭阁等一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影像,久长地留在记忆中。我的纸上游不仅能满足旅游欲,而且还能锻炼记忆力,拓展想象力,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

老年朋友,如果你以前也有喜欢游山玩水的习惯,带回的景点地图一定不少,那就将它们收集起来,像我这样隔三差五来个“图上游”。“图上游”既能开智益身,又能享受到旅游的乐趣。

母亲节

文/曾建明

给妈妈打完电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是母亲节,在外地的儿子没有忘记问候他的母亲,我也照例向在成都的母亲问安。电话里妈妈的声音格外爽朗,说老幺才给她打了电话,就知道我会打电话来,也知道打电话是祝她节日快乐,然后是一连串开心的笑声。

妈妈年过古稀,与爸爸在成都陪孙子读书。孙子们在她的陪伴下读小学、中学到大学,她也由半百岁月走进了古稀之年。儿子、孙子们都喜欢吃她炒的菜,她也喜欢听他们摆龙门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很少说话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不搭腔了。去年年前,爸爸告诉我们,妈妈的耳朵听力下降得很快,我们正常说话她已经听不清楚了。隔壁婆婆安了助听器后效果不错,妈妈也想去安,想听听我们三兄弟的意见。妈妈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爸爸和我们的对话,虽然她听不清楚我们说的具体内容,但是心中的期望却写在脸上。

妈妈是个坚强的人,一般的困难和挫折压不倒她。年轻时,爸爸在外做手艺,她一个人,家里家外,把儿子、老人照顾得很好,队上的工分也挣得不比别人少,我们几兄弟基本没有挨过饿。奶奶说,我这个媳妇呀,比女儿都孝顺,比儿子都能干呢。后来,父亲当了村干部,乡上来人时几乎都在我家吃饭,妈妈一边要忙着农活,一边要急急忙忙赶回家做饭。妈妈很会做饭,可口的农家菜在爸爸与来人的闲聊中就做好了,来来往往的乡干部没有不夸奖她的。

我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妈妈正在更年期,身体大不如前。但她从来不让我们看出来她的异常,每天乐呵呵地驮着小孙子,我们下班时就钻进厨房做饭,直到孙子睡了才休息。年轻的我们瞌睡大,儿子很小就跟着她睡,她也从来没有叫过苦。在她的心里,儿子、媳妇白天工作忙,晚上一定要休息好,自己就是累点、苦点也要把孙子带好。那几年也是她身体最糟糕的几年,后来妈妈偶尔说起那段经历时,我常常潸然泪下,为妈妈的艰辛,更为自己的疏忽。

妈妈是个乐观的人,很会带给人快乐。老家的人、家里的亲戚都喜欢跟她聊天,而她所聊的总离不开她的几个儿子和孙子。偶尔有点小病小恙,也不准爸爸告诉我们,总是乐呵呵地说,“没得啥子,没得啥子。”一天练太极拳、跳扇子舞、陪爸爸逛街,忙得不亦乐乎。跟儿子们出去旅游,她总是走在前面,我们有时候都跟不上。走神农架、环步青海湖、登武当山,她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儿子们带着她和爸爸去旅游。因为她知道,爸爸特别爱旅游。旅游时她基本不怎么看景色,她就是享受一家人外出的时光,她就是喜欢对人说儿子带她旅游、媳妇给她买衣服的事情。几年前,她七十大寿的时候,我问她,过生日是买衣服还是旅游,她脱口而出,去旅游。在她的心里,一家人快快乐乐,比什么都重要。

今年春节,好几年没回去的妈妈主动要回老家去看看。她拉着过去的老姐妹和邻居们,唠不完的家常,讲不完的旧事。我突然明白,妈妈就是要清清楚楚听听乡里的故事,听听乡里的声音。

“我现在好了,别人说话我听得很清楚,出去跳舞和打太极也不自卑了。”妈妈的话重重击在我的心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是呀,我也是知天命的人了,母亲的期望在心中,我知道吗?母亲的自卑有多久了,我晓得吗?我们天天关心的是她吃得如何、穿得如何,是否走进了她的内心,了解她的想法呢?“老二又给我们买了补品,刚才也打电话的。你们也要注意身体,四十岁后也要开始慢慢注意了哈……”还是那些话。在她的心里,儿子再大、再能干,都不让她省心,都有些不懂事。

是呀,儿子在哪里,母亲的心就在哪里。可是母亲在哪里,我们的心在哪里呢?

登鹳鹊楼

文/邢芝兰

那一年孙女从幼儿园大班“毕业”,暑假,先生和我决定带孙女省内旅游。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旅游,是一个很热络的话题,成了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带小孙女外出旅游,不免触碰了我内心的柔软之处,莫名生出许多惆怅酸楚,我们的三个子女小时候都没有享受过这般待遇。儿子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大女儿、小女儿都是70后,虽说有姐妹兄长一起玩耍不会感到孤独,可是生活拮据,一日三餐窝头、包皮面(用白面包着红面所做的面条),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国人心里压根就没有旅游这个概念。改革开放,国运昌盛,人民富裕,国外游国内游成了家常便饭。那年我们带小孙女去游了永济鹳雀楼。

永济古称蒲州,鹳鹊楼位于蒲州城西黄河岸边,鹳鹊生活在江湖池沼,喜欢建巢于高树,栖息于高楼,成群结队的鹳鹊嬉戏盘旋于楼上,鹳雀楼便由此得名。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末期的北周时期,704年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写了千古绝唱《登鹳雀楼》。作为建筑,历经岁月风尘,沧桑变迁,可以因自然原因或战争原因而毁损,当然也可以修复重建,而留在人们心里的迁客骚人的诗文佳句却千古流传,世代相承。我们登上了鹳雀楼,小孙女便急不可耐地寻找诗人的足迹。上得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之涣的塑像。站在诗人面前,身临其境,极目远望,蜿蜒起伏的山那头,一轮红日冉冉西沉,凭栏俯瞰脚下的黄河,心中升腾起九曲黄河万里沙,呼啸奔腾至天涯的气势!还想望得远些,诗人说那就“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真是写尽了人与楼、河、日的远近风景,道尽了大自然的苍茫雄伟的奇妙风光,抒发了诗人即景生情、豪迈酣畅的万般情怀!时隔千年,黄河改道,楼毁烽火,而日还是日日西沉大山,河还是滚滚东流逝水!逝者如斯!

老伴登楼远望,吟了两句“长安古道久封尘,鹳鹊千秋唱诗魂。”拟了一副长联:登临鹳鹊高楼,骋目滔滔黄河入海流,浪挟万古雄风,波映千秋废兴,引多少迁客慷慨悲歌,慎终幽思;放眼中条长峦,击节煌煌白日依山尽,吟咏五言绝句,神驰百代盛衰,发无数骚人壮怀激烈,追远豪情。

为此次出游增添了雅趣兴致。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俭省

文/毕淑敏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奢华,我还是喜欢俭省。这已经变得和金钱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是一个习惯。我这样说,实在是因为俭省的机会其实很廉价,俯拾即是遍地滋生。比如不论牙膏管子多么丰满,但你只能在牙刷毛上挤出1.5到2厘米的膏条,而不是1尺长。因为你用不了那么多,你不能把自己的嘴巴变成螃蟹聚会的洞穴。

再比如无论你坐拥多少橱柜的衣服,当暑气蒸人的时候,你只能穿一件纯棉的T恤衫。如果把貂皮大衣捂在身上,轻者长满红肿热痛的痱毒,重了就会中暑倒地一命呜呼。俭省比奢华要容易得多,是偷懒人的好伴侣———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和最小的花费直抵目标。

然而有三件事你不能俭省:

第一件事是学习。

学习是需要费用的,就算圣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干肉为礼。学习费用支出的时候,和买卖其他货物略有不同。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知识,这不单决定于老师的水平,也决定于你自己的状态。这在某种情况下就有点隔山买牛的味道,甚至比股票的风险还大。谁也不能保证你在付出了学费之后一定能考上大学,你只能先期投入。机遇是牵着婚纱的小童,如果你不学习,新娘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人生的殿堂。

第二件事是旅游。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旅游是需要花钱的,谁都知道。旅游的好处却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蓄积。有人以为旅游只是照一些相片买一些小小的工艺品,其实不然。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

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

古代的人没有专门锻炼身体的习惯,饥一顿饱一顿全无赘肉。生存的需要逼得他们不停奔跑狩猎,闲暇的时候就装神弄鬼,在岩壁上凿画,在篝火边跳舞,都不是轻体力劳动,积攒不下多余的卡路里。社会进步了,物质丰富了,用不完的热量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负担。于是要人为地在机器上跋涉,在充满氯气的池子里浮沉,在人造的雪花和冰面上打滚,在矫揉造作的水泥峭壁上攀爬……这真是愚蠢的奢侈啊,可我们没有办法,只有不间断地投入金钱,操练贫瘠的肌肉和骨骼,以保持最起码的力量和最基本的敏捷。

有没有省钱的方法呢?其实也是有的。把人生当作课堂,向一切人学习,就省了上学的钱。徒步到远方去,就省了旅游的钱。不用任何健身器械,就在家里踢毽子高抬腿做广播体操……就省了健身的钱。

然而,这也是破费,因为我们付出了时间。

生态失 旅游得

文/曹瑞冬

人生对于“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事经历得太多了,索性便把得失这件事抛开,寻一世的洒脱。然而,世上的事没有绝对,世上的资源也并非永恒,有得必有失,等到了要你付出代价的时候,你只能懊悔自己不够计较。但同时,有的人则把得失作为决定一件事是否去做的标准,结果把是非对错也纳入其中。有的人不懂得分对错,有的人故意把错当成是对的。

生态旅游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路线的踊跃尝试,类似于“互联网+”,针对两种独立的力量,唯有用“团结”这种各取所需的方式才能使彼此共同进步。的确,我们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生态未必要通过旅游实现。这个世界允许“结伴同行”的共生,但更多的生命是以特有的生存方式争取存在的价值。或许,生态与旅游的结合仅仅是人性的一厢情愿,还是当我们发现旅游会人为地干涉生态的稳定,所以,才不得不寻找双方“互利共赢”的途径。

无论是结合还是破坏,当生态与旅游以统一或对抗的方式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它们之间的利害得失便需要被仔细计较。严格来说,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被提出的,其实游山玩水就是其最基本的雏形,但在当下,雾霾、废气、污水等等这些时刻伤害着身体的环境污染让我们不得不逃避当前的生活状态,洁净的空气、瑰丽的山水、丰富的绿色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健康的渴望。活在生态危机中的人们向往着生态旅游所代表的世外桃源,也恐惧着周遭的环境危机,人在恐惧和渴望面前往往会做出极不理智的举动,所以,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以磅礴的气势征服了每一个脆弱的人类。

生态旅游或许为人们暂时性的逃避提供了可能,但人们对其的迷恋狂热正步步紧逼旅游界为这种需要开辟更广袤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但也可能会被满满的十四亿人口压榨干净。山水可能的容纳往往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当旅游赚够相当的利润,可能就意味着在榨干生态资源的血液。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长期长足的未来,但被恐惧征服的人类要获得绝对安全的保障。生态与旅游各取所需,共同发展,但事情不会完全按照我们安排的路线走,在生态与旅游之间,总会有一个分的多,有一个分的少,当由得失主导的关系陷于失衡状态,生命的路又将何去何从?中国最美丽的湖泊——西湖,经历无数朝代无数人民的瞻仰膜拜,这片天堂之境也面临水质危机,而名不见经传的四明湖一步步推崇它其生态优先理念,禁止游船,禁止垂钓,让山水更接近自然,让生命变得更加富有生机。

生态旅游仅仅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崭新欲望,它是人类这一个体赞同的需求,也是我们在浑浊的世界中不断寻找的新净土。“净土”被用光,或者被用得多了,我们又会执着地去寻找下一个。人类就是这么贪心,不能彻底明白失去的真谛,已经失去的生态用寻找来重新获得就可以了,不必为这些失去感伤,更不必悼念这些痛苦的失去。人的确需要生态旅游这种模式来实现那些年错过的世界,来换回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利用这些旅游和生态资源中拿捏不住分寸,也控制不了欲望,在金钱和利益为先的规则中,将自然原有的生态改造成一个适合人类的度假胜地。而这样的规则也助长了游客的任性,他们“随便”的消遣方式也污染着山水和破坏着宁静。

人与自然都渴望活着的资格,但人类已经做了自然的主宰者,渐渐地把贪婪的掠取当作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生态旅游是人类打造的,自然也可以由人滥用。但生命并非总能一帆风顺,关于城市蓝天、绿色的失去真的可能无关痛痒,但终有一天,我们欠自然的、欠生态的要拿人类整个未来交换,那时候,自然会以“玉石俱焚”的精神与人类同归于尽。那时候,“失而复得”将会是这世上最可悲的幻想。

这世上很多事物我们不计较,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还有可能是我们无从计较。错的事,对的事都是由人来完成,只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分得清是非对错,不要再被眼里的得失迷惑,失去方向。最大的失去是死,可真到了那时候,得也不复存在了。

斜杠女中年

文/颜茜

我的陶笛同桌晓雪下课后告诉我,以后一段时间她不来陶笛沙龙了。因为暑假是旅游的旺季,她要去带团。她手上有全国导游证且和旅行社有合作关系。其实晓雪是一名公务员,年轻时喜欢旅游,就下劲考了个全国导游证。现在孩子上大学了,家事没有那么多了,她说自己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一边享受着大好河山,一边和陌生人交朋友;一边孵宾馆,一边挣银子,好开心哎!

放眼望去,我身边的斜杠女中年真不少!梅是我的一个闺蜜,职业是建筑工程总监,标准的理工女。三个月前,人高马大的她被查出脂肪肝,件件衣服都不能穿了。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妈妈,好减肥了,我都想叫你熊妈了。不是老教育我们要锻炼身体,坚持不懈的吗?为什么你自己不锻炼身体,还吃东西看手机葛优躺呢?”“你这个没心肝的小把戏!你老妈整天在工地跑东跑西不累啊?”话虽这么说,好强的梅还是忍不住买了一张健身卡。

于是,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在健身房专业教练的指导下举杠铃、骑单车、跳波卡,燃烧脂肪、挥汗如雨。多少次真的就想放弃了,但想着孩子叫她“熊妈”,唉,做妈妈的总得给儿子树立个榜样不是?于是咬着牙又上跑步机了。

第一个月,体重锐减15斤,第二个月又喜减了11斤,第三个月虽只减了5斤,然成绩斐然,“熊妈”称号脱身。第四个月我和她去台湾旅游,她特地订做了一件旗袍庆祝自己减肥成功。初夏的傍晚,我们牵手徜徉在垦丁海边,我忽然摸到她满手的硬茧。她说,那是大强度训练留下的烙印,俱乐部想聘请她当形体教练呢,她还要再练练争取考个证书后再上岗。呵呵,又一个斜杠女中年诞生了。

萍萍是个相貌出众的姑娘,曾当过文艺兵。但第一次婚姻失败了,离异的她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后,努力捡起过去的兴趣爱好——钢琴和唱歌。到底过去是有功底的,加上她的勤奋和专注,她很快在各类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两年后,她利用休息时间在一家培养机构做老师并收获了新的甜蜜爱情。

如今的中年女性,经岁月的抚摸,早已泛着从容自信的包浆。再不必看人脸色仰人鼻息,自己打拼,事业上拿捏也恰到好处。纵然没有年轻人的青春蓬勃,然而自有一番淡然与笃定,即使无人喝彩,也乐观而积极。是的,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绚丽多姿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斜杠女中年,不只是为了展现、认同、获取掌声,更多的是心底抹不去的精神烙印。如此甚好,做个不诉苦、不烦人,有颜值、有才华的斜杠女中年,从容优雅地走在人生路上,转身处遇见一个未曾发现的自己,心里满满都是喜悦。

用“人说山西好风光”谱填词

文/牛车叔

说说海南好地方
山青水绿热情旺
频频招手五指山
尖峰吊罗伴霸王
骑上单车绕岛一圈
领略那海风椰韵陶醉你乐不思蜀忘家乡

旅游岛建自贸港
海南成为购物天堂
脉脉含情黎母岭
昌化万泉南渡江
博敖论坛高谈阔论
你看亚州航船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要来海南好通畅
北飞美兰南翔凤凰
高速成网三纵四横
高铁环岛举世无双
沿边旅游路踆工后
你架驶房车悠悠织女也思下凡寻牛郎

过节不打“口水仗”

文/周炳揆

年节已近,家家户户都有亲朋聚会,在美酒佳肴之余,有时也会不经意地打起“口水仗”,轻者影响聚会气氛,重者造成亲友龃龉,破坏节日和谐。

要避免“口水仗”,是否可以设定一个禁止涉及的话题清单呢?根本不可能!我们可以做到的仅仅是如何来感受别人的谈话和行为。

比如说,在饭局上遭遇别人的冷嘲热讽、评头品足,你肯定极为沮丧。不过,你可以尝试改变这种情况,当别人的谈话对你有所不恭时,你可以想象他(她)自己可能也有过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他(她)可能和你一样感到沮丧,这样,原来要爆发的“口水仗”可能就偃旗息鼓了。

有时,你希望在阖家聚会时能和家人,特别是小辈作一些深入的沟通,但是事与愿违,饭桌上的话题可能都很浅薄、无趣。你不妨事先做一些功课,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话题,比如说:你今年做的最勇敢的一件事,儿童时代的哪件事对你影响最大;你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最有效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先佯装对某事表示惊讶,再引出问题本身。我的体会是只要有人参与讨论,原先不准备发言的人也会在第二时间参与进来,听别人怎么讲会启发自己的思路。

有一种“准口水仗”,那就是你最钟爱的小辈、你曾经看着他(她)长大的人忽然就某个时政热点滔滔不绝,而你觉得他(她)讲得都不正确,那该怎么办?“不赞同,不争论”是最佳选择——因为争论无济于事,改变不了他(她)的想法,反而燃起“口水仗”。

经常旅游的人,往往在饭局上大谈其旅游的经历。但是过分炫耀会对同桌的其他人形成一种冒犯——并非每一个人都喜欢旅游,更有许多长者,因身体条件、经济原因等不参加旅游。我有一次亲身经历,某人大谈自己在阿根廷、智利的自助游,别人对他的谈话稍有不同的意见,他便声色俱厉,眼看一场“口水仗”迫在眉睫,我见机插进话题,要大家评论阿根廷足球队在俄罗斯“世界杯”的表现,饭桌上不乏足球迷,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那位“旅游迷”就安静了下来,埋头喝起了碗里已经快凉了的汤。

所有的旅行都是想象

文/马温

所有的旅行都是想象——因为充满想象,所以我们对旅行的回忆注定失真。

所有的旅行都要在想象中完成——有时我们没有外出,却能完成一次跋涉。

所有的旅行都是验证——验证我们的想象,这一特征让旅行有了先验性。一切大小旅行在我们出发之前已经存在,踏上旅途只为和心中的想象在更加辽阔的一片星野下相遇。

带着想象出发,又带着想象归来。

想象是旅行不可缺少的装饰件和安慰品。

旅行不是旅游。旅游不是旅行。

譬如一棵树,旅游长出来的是枝叶花果,旅行长出来的是体内的年轮。枝叶花果纵是眉眼间的风情,年轮揭示的却是一番成长、一项成熟。

旅游重在“游”,一般人是游山玩水,游目骋怀,特殊的人,皇帝是游幸,所谓游龙戏凤;富豪是游冶,直接就是寻花问柳。无论一般与特殊,旅游玩的都是开心,都是心跳。

而旅行重在“行”,行走、行踪、行动、行进。旅行的先驱是《西游记》中的取经人,孙悟空干脆就叫孙行者。他们的目的地是西天,那一路,再浪漫的概括也不能叫旅游,只能说是旅行,身心俱疲,是一场苦旅,还是不折不扣的“文化”苦旅:取的是佛经,外文原版,需要翻译才能看懂。

他们出发时并不知道那部经书的重量,他们的肩膀、行囊和马背都预留给了这个未知数。取经是他们的神圣任务,而神圣其实是天大的麻烦、地大的约束。没有这个麻烦,他们也会游山玩水,没有这个约束,他们就有时间在河滩上捡鹅卵石,并郑重其事地放入背包作为此行纪念。果真那样,唐僧师徒四人和跟着导游跑的旅游者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们分开来念这两个字:“游”是圆形的,气息在唇齿间打着转,很恋家的感觉;“行”的发音,短促尖锐,是留也留不住,非要离家出走。这正是旅游和旅行的根本区别。旅游是在圈子里转,旅行是要跑到圈子外面去。想跑出去,就要突破,突破圈子的局限,也突破自我的局限。突破了你就是行者,突不破你就是游客中的甲乙或丙丁。《西游记》讲的就是突破的故事,很励志,也有鸡汤味。

捧着一本书一直读,通宵达旦,爱不释手,这有什么稀奇?读书的难度在于合上书本之后,还能在桌边坐下,陷入沉思。光会读成惯性、读出快感,却读不出一条读后感,这样的读书很失败。我们思想的变迁,不是在读书时光,而是在不读书的阶段发生的。书不能一直不停地读,需要停顿,需要思考,需要梳理,需要意会和言传。

旅行和读书一样,也不能一直走,走个不停,收不住脚步。旅行的高级状态是走走停停。看上去,走是获得与吸储,停不过是虚度与舍离。可是,倘若不停下,外景如何化为内情,倘若不停下,万物如何化为自我?

奔跑不是思想的最佳姿势,很可能还是思想的最差姿势。在奔跑中,血液和氧气给了运动。思想者的形象总是安静的,他甚至闭上了眼睛,只让思想奔腾不息。

旅游是一种愿望,旅行是一种理想,二者不同。愿望和理想常常被我们混为一谈,所以我们也常常弄不清自己的真实身份,是游客还是行者,是旅游还是旅行?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辨,旅游获得的东西可以装进背包,它们真实可感;旅行获得的东西虚无缥缈,只能放在心中。

《西游记》中取回来的真经,那种书,我们虽然不读,却也知道书中有作者关于这个世界的总体看法。有人说那是世界观。《西游记》告诉我们,得到世界观的过程十分艰险,而且这种世界观也只能在神话小说中找到。

一般人对世界都没有什么看法。人通常被比喻为蚂蚁,太小气了,这回我们来将人比喻为一只蝉吧。蝉要比蚂蚁庞大百倍,可是这么庞大的蝉对于世界观还是毫无兴趣。它关心的是它抱着的这根树枝里是否流淌着清甜的汁水。蝉的心态很像我。不管哪个层次的世界,宏观世界、中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对我都太大,大了就有陌生感。我熟悉的是眼皮底下、鼻子尖上,尺寸极小,但这儿是我的文化视野、物质家园和性情爱好。偶尔,我会走出这个尺寸极小的家园,到外面溜一圈,当我归来时,如果行囊空空,可是心里却感觉到满足,这次外出我会定义为旅行。

小城阿尔山

文/高雪梅

夏日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街道绿树葱茏、繁花似锦。河道成为景观河区,给小城增添了活力。

初到阿尔山,我是不喜欢这座城市的。2003年3月,刚刚考录为阿尔山市公务员的我,从乌兰浩特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下了火车,发现这里水瘦山寒,低矮的平房区,房前屋后满是木材堆(后来知道那叫柈子垛)。失望扑面而来,后悔选了这样一个寒冷偏僻的地方。

当时我被分配在阿尔山市白狼镇,住宿的是平房,睡的是土炕,睡觉前需要烧炕取暖,得自己劈柴生火。

每次劈柴的时候我都能找到“女汉子”的感觉,至于生火烧炕,因为当地有桦树皮,倒是很容易点燃,但真要把炕烧得暖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时间过得真快,劈柴、烧炕还没学太好的时候,阿尔山的冬天就来了。阿尔山的冬天很冷,一到夜里气温骤降,炕是热的,屋子里还是冷的,我常有起来去生火点炉子的冲动。

第二年,舅舅出差到这里,领着同事“参观”了我的住处。对于我掌握的劈柴、烧炕的技术,他还是很佩服的。

那时白狼镇来往阿尔山的火车只有一趟“白阿线”,每天到达白狼镇的时间是凌晨4点左右。回去乌兰浩特当然也要指望它,汽车也是有的,因为当时没有停靠站,就要早早在路边等。记得有一次放假回家,因为收拾东西磨蹭了那么一小会儿,错过了唯一一趟去往乌兰浩特的火车。眼睁睁地看着火车驶离站台,想想家、想想不多的三两天假期,真是欲哭无泪。尽管晕车严重,无奈之下,我还是选择了坐汽车。经过路边近1个小时的等候、5个多小时晕车的煎熬,终于到达乌兰浩特市。然后换上去往中旗的客车,傍晚时分总算到家了。熟悉的味道、亲切的笑脸、干净暖和的房间,还有诱人的奶皮子、炒米……总之,家里的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晚饭过后,家里人坐在一起问东问西,既好奇也担心我在阿尔山的生活。我自然是报喜不报忧,只和家里人说了那里的美景,天池碧波、雪中杜鹃。他们听了艳羡极了,直吵着一定要去。但一听说那里的盘山路,乌兰浩特到阿尔山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便又犹豫起来。

2007年7月,我调到阿尔山市工作。和镇里相比,城里的楼房要多一些,道路要宽一点,街上有机关单位、店铺,还有广场。

口岸、景区、街区……我每日奔波在不同地方,由陌生到熟悉,再到了如指掌,慢慢地、欣喜地感受着这座小城的成长。

2012年,阿尔山实现全面禁伐,许多曾经的伐木工人开起了客栈,卖起了当地的土特产。

2017年2月,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年5月,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昔日久藏深闺人未识的阿尔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在北部边陲一点点散发魅力和光芒。

在全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阿尔山也在全力构建立体式、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现在,阿尔山基本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主线,旅游、防火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铁路线不断延伸,目前直通阿尔山列车的城市有沈阳、长春、白城、乌兰浩特及海拉尔,每年的旅游旺季还有来自北京等地的旅游专列。国内、国际航线的开通,更是给阿尔山插上了发展的翅膀。

听过去的同事和朋友们说,如今的白狼镇也早已不同以往,大多数人搬离了原来的平房,住进了新楼。2014年以来开启新一轮棚改工程,供暖、供水、排水等配套设施相继完善。现如今,移民新村、林俗村、养殖园区、种植基地等建设项目也已完成,当地的老百姓都在享受着棚户区改造和参与产业发展带来的双重红利。

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那些房前屋后的“劈柈子”作为林俗文化的内容,真的已经成了游客乐于参观和体验的项目。而当年我喜欢做引火用的“桦树皮”,也被当地巧手的艺人做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桦树皮画,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在阿尔山生活了这么多年,小城变化的一点一滴都印在了我的心里,我也见证了小城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阿尔山有多美?天蓝水绿泉如玉,草木青葱花如海。今日的阿尔山市,彩化苗木和花卉绿化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万平方米,乔木、灌木、花卉种植品种达50种以上。

阿尔山的旅游有多热?进入旅游旺季,这座小城每天游人如织,宾馆、餐厅宾客爆满,特色产品购销两旺。

让居民生活在风景中,让游客流连于画卷里,是阿尔山市旅游建设的理念。旅游通道与景区、城镇、乡村等自然衔接,让人感觉徜徉在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大景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阿尔山正逐渐成为“森林之城”“花海之都”。

大大方方去旅游

文/徐振泽

小区对面有家理发店,里里外外就一个人,是个退休的师傅。常到这里理发的,都是像我这样的退休老头,连剃头带刮脸,8块钱一位,经济实惠,还能打哈哈凑趣地唠点儿闲嗑儿,对店主来说是一份收入,对我们来说也免去了到各种“造型设计室”花钱不少,还不受待见的尴尬。

这天又去理发,远远就看到门上贴着一张纸。走近一看,纸上写着两个大字——“旅游”,下面有一行小字:“店主去台湾旅游七天,暂停营业。”

老年人剃头早几天晚几天都无所谓,不像新娘子盘头,还要挑个良辰吉日,所以我对理发店何时开业不大在意,但门上的“旅游”二字却让我想到很多事情。

大约40年前,上映过一部英国译制片《尼罗河上的惨案》。剧中萨洛美·奥特勃恩太太与女儿罗莎莉·奥特勃恩的一段对话,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女儿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银行同意她们透支信用卡去埃及旅游了。

透支信用卡去国外旅游,还如此兴高采烈?当时的我无法理解这对母女的消费理念,同时又伤感地认为,“旅游”这个概念恐怕永远和我们无缘。因为我一直觉得旅游是奢侈性消费,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乐趣,而那时我们的工资每月才几十元,和“旅游”这俩字实在没法联系到一起。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之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家有时会借出差的光,稍稍满足一下“行万里路”的渴望。比如,在去北京出差或路过时,挤点时间去趟天安门广场,看看城楼和毛主席像。如果再奢侈一点儿,就排在金水桥前那条长长的队伍里,花5角钱照张相,在信封上写明地址,让照相馆把照片给寄回来。

改革开放后,人们忽然了解到,活力四射的芭提雅、南非的世界杯决赛、纽约的喧嚣与都市生活,中国人也可以身临其境。不过,在早些时候,手里有钱的人对旅游也心有余悸。外怕别人眼红嫉妒,内忧家庭成员认识难以统一,特别是老一辈人,如果听说要花“巨资”出去游山玩水,不骂你“败家子”、不跟你拼命才怪。

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国内乃至境外旅游已经司空见惯。这不,就连一个小理发店里靠一刀一剪赚辛苦钱的老师傅,都去我国台湾看宝岛风光了。这是国人消费观的巨大变化,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虽然它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却比我们身边盖起多少高楼大厦的变化更深刻、更有意义。这种变化,不仅说明人们已经从心底感受到生活好了,富起来了,有保障了,不用再为“留几个过河钱”节衣缩食了,而且已经开始享受这种富裕、这种幸福,开始分享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了。

最近几年,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值得称颂的是,这些人都像这位理发师傅一样,是花自己的钱、堂堂正正出去的。他们在外面不再害怕见到熟人,回来后也不再顾忌有人说自己炫富,而是把幸福写在脸上、用在腿上、贴在门上,大大方方地告诉人们:我去旅游了!

人是需要旅游的,因为世界是一本书,谁经历过那种坦然地翻阅,谁的中国梦就会更多几分绚丽的色彩。

恰到好处

文/刘新明

办公室老刘平时喜欢喝点小酒,每次喝完都说自己喝得恰到好处。我问老刘:“什么样的状态是恰到好处?”老刘说:“既有悠然的快意,又能保持冷静和清醒,这便是恰到好处。喝得酣畅淋漓,酩酊大醉,既伤身,又难免惹出是非;喝不到兴致,又无法体会酒的微妙。只有喝得恰到好处,才能品出酒的悠长之味,也不会被酒麻醉得忘乎所以。”

朋友老张喜欢旅游,但每次的行程都是三到五天,我问老张:“你出去旅游,为什么不多玩几天?”老张说:“恰到好处的旅游就是三到五天,时间长了,就会感到身心疲惫,再美的风景也无心去赏玩;时间短了,又不能尽情欣赏身边的美景,总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邻居赵大妈是一个调解高手,谁家里要是发生了矛盾,小两口吵架,她一出场,总会把事情解决得很圆满。她说:“劝说他人就要客观公正,让理亏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理直的人学会包容,学会退让,恰到好处的劝解,再加上彼此的谅解与宽容,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船在海上航行,一个年轻人不幸落入水中,乘客们看着水中挣扎的年轻人,万分焦急,而站在船边的救生员却非常镇静,几分钟后他跳入水中,将年轻人成功地救上了船。他说:“人刚落水的时候,求生的欲望特别强,会拼命地挣扎,这个时候如果他死死地抓住你,你很可能和他一起沉入海底。过几分钟后,他的力气几乎耗尽,这个时候下水,就会轻而易举地把他救上船。”

生活中,凡事都应有一个限度,爱与恨、美与丑、贫与富、成与败,恰到好处地把握,便能收获一些美好。恰到好处是一种境界,懂得品味,便会迎来别样的人生。

子女陪我去旅游

文/陶华贵

每当在电视里看到祖国壮丽山河处处美的画面,就撩起我想出去看看的心绪。儿子、女儿看出了我的心思,大力支持我和老伴儿出去走走。因为我俩头一次出去旅游,儿女们不放心,先安排我俩做了全面体检,又规划好轮流陪我们出去玩儿。

先由女儿陪着,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出发经广州转机到桂林。一路上,在机场换登机牌、办转机手续,都是女儿奔走忙碌,我俩只是跟着女儿准备登机。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我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感慨万千。小时候带她外出,我们是她的主心骨,现在外出她是我们的主心骨了。这就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自然规律和美妙之处。有儿女陪伴真好!

在桂林,女儿陪着我们玩了四天,得回长春上班了。儿子、儿媳接替女儿来陪我们,先后游览了两江四湖(指漓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漓江风光、“寻找刘三姐”等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以前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现在置身其中,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离开桂林,我们乘火车来到上海,林立的楼群,摩天的大厦,如织的人流,使人震撼。漫步在外滩陈毅元帅的铜像前,流连于黄浦江畔繁华的美景,我思绪万千:旧中国的上海滩又名“十里洋场”,是达官显贵和冒险家的乐园,平民百姓别说娱乐,就是生存已然不易。今天自己一个普通退休老人和家人及众多普通同胞能在此尽享欢乐,真是从心里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制度,感谢改革开放!

接下来我们又游览了苏州和杭州。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心久已向往之。今天来到这里眼前一亮,果真有步入人间仙境之感。苏州园林小巧别致,举世闻名;杭州西湖更是灵秀旖旎,声誉远播。都说雨中游西湖别有情趣,我们游西湖那天正赶上下小雨,小船荡漾在湖面上,优哉游哉,好生惬意。近看,“花港观鱼”鱼红水碧;远眺,“曲院风荷”摇曳生姿,正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真是对西湖美景的绝妙描绘。

最后一站到北京。这时我们已经出来十六天了。儿子、儿媳也该回去上班了,给我们安排好食宿、交通,他们就先回长春了。在北京,我和老伴儿首先瞻仰了毛主席遗容。看着他老人家和蔼、安详地躺在水晶棺中像睡着的样子,我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主席那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伟岸身影。然后,我们又游览了天安门广场、故宫、恭亲王府、颐和园、长城、鸟巢、水立方等景点,每一处都感受到不同的惊奇和愉悦。特别是雄伟壮阔的天安门广场,我是百看不厌,百游不倦。

恋恋不舍地告别首都返回长春,二十多天的旅程,无论到哪里,吃、住、行都是儿女们安排,我和老伴儿只是轻松欢乐地享受。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再出去游玩,不用儿女们陪伴,他们也该放心了,我们也心中有底了。

我把读书当旅游

文/刘广喆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要受时间、资金、装备等限制,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到的。读书则不然,一灯如豆,陋室秉烛,或者通过智能手机,就能享尽阅读的快乐。

读历史,仿佛穿越在人类进化的长河中,洪荒狩猎的苍凉壮观,万人战场的冲天血光,桑林之舞的优雅浪漫,改朝换代的惊天阴谋,如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一一展现在眼前。

看报纸,惬意地躺在自己的小窝里,就可以将世界的风云变幻,万里之外的阴晴雨雪,天上地下的奇闻异事,甚至日月星光的微妙变化,迅速了然于心。

粗略翻阅,就好比走马观花的跟团旅游。

反复品读,赛过在风景区内安然度假。

作者不会带我到购物店强买一些贵而无用的商品,也不会处心积虑地诱导我掏腰包,只会尽心尽力带我走向未知的世界,一起忧虑,一起担心,一起哭得稀里哗啦,一起笑得前仰后合。情到深处,人在书中而不自知,仿佛身临其境,让人难以忘怀。

一个人开始深入了解世界,不是从走路开始,而是从读书开始,小时候读的书最难忘,初看世界皆惊奇。

人到暮年,了解世界的方式也不是走路,因为已经走不动了,但还可以读书。戴上老花镜悠闲地读书,书会带你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你尽情品咂人生百味。

阅读,是另类的旅游,是我的最爱。

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

文/微笑樱桃盛夏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个爆红的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但我看到这封所谓辞职信的第一反应压根和情怀什么的不搭界,而是看到了一次颇为成功的旅游营销。

但仍然有不少执迷不悟的文青频频表示说,自己的心灵深处被它击中,于是决定辞职去世界冒险。他们辞职后很可能会悲伤地发现自己的存款甚至撑不过半个月的生活开销。在阻碍人们践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伟大精神的诸多因素中,金钱还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记得台湾作家张国立说过一句话:二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三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汉。少年荒唐不羁,也便罢了。但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的你对于自己的家庭、父母、自己的事业肯定多少有了一份责任,为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放弃自己难得的工作事业,就等于放弃了责任、撂挑子不管,表面上看这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难道不也是给自己添乱,给他人添堵?

最重要的,并且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点是:一个有了不少社会经验的人面对偌大的世界,不辞冒险放弃工作,却居然只是为了满足“想去看看”这么一点幼稚的愿望。老大不小了还如小学生春游般走马观花,打打酱油,而不是积极参与到世界当中,促成其中某些哪怕是细微的变化,这成了当今旅游文学的一大庸俗。

过去的欧洲,贵族学生考入大学以前,有前往异地“壮游”的传统,目的是在进入学术殿堂之前,能了解具体社会,不至于将来读死书。这样的“旅游”和旅游消费毫不沾边。

与其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不如说“世界那么大,我想成为它的一部分”。那些有资格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物通常都不止于“看”,而是本身就成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到了海明威,当年一战爆发,年轻的他萌发了“世界那么大,我成为它的一部分”的想法,于是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加入红十字会,前往战火中的法国、意大利,从此踏上不一样的写作生涯,最终成了他那个世界的一个传奇。我又想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的凯鲁亚克,这个想去往他心中“世界”的橄榄球员,在大学里结识了一帮同样想去这个“世界”的年轻人,于是,像他小说中的莫里亚蒂一样,从纽约驾车开始了横跨美国的旅程。他们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文艺青年的“垮掉的世界”。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以上这些人的机遇,我也没有他们的理想,我只想找个理由溜出去看看。那么,好,你完全可以向公司领导请假,然后买张旅行机票,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千万别告诉我这是你的情怀,也千万别辞职:年纪一把了,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满世界做无业流浪汉,还美其名曰自己“在路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在路上,而是走上了鸡汤文学与反智主义的不归路。

至于辞职去旅游的想法到底有什么所谓的情怀,似乎讨好了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那些想要改变生活却又无力做到这一点的人。于是他们只好找个冠冕的理由溜出去看看,然后回到原点继续搬砖——不,“见过世面”的人们似乎连自己搬砖的事实都不愿再面对了——他们管这叫向平庸的生活投降。

西谚有云:“敌人溃逃时,人人都是勇士。”我们现在不妨改写这句话说:旅游鸡汤泛滥时,人人都是旅行家。但是,身为“旅行家”的你会在异乡的旅馆吃泡面的时候思考凯鲁亚克、海明威们思考过的问题吗?会在忙着发朋友圈的时候参与别处的生活吗?真正的世界,和你有一毛钱关系吗?

带母亲去旅游

文/钱永广

“五一”假期就要到了,单位很多同事都在盘算去哪里游玩。晚上,妻子喜滋滋地和我商量说:“借这个假期,咱们开车带儿子出去自驾游,放松放松,你看怎样?”

儿子很早就想出去旅游了,尤其是听说这次要自驾游。妻子还没说完,他就拍起巴掌乐个不停。可我想到了老家的母亲,自从今年春节后,我们就没有回过老家看过她。想到这,我冷酷无情地告诉他们:“虽然我也很想去自驾游,但母亲早就盼望我们能回老家看看,我们怎能让老人家失望呢?”

可儿子不管这些,依旧和我胡搅蛮缠,嚷着要去自驾游。看儿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妻子心疼地说:“那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眉头紧锁,无奈地说:“要回老家看母亲,就不能出去自驾游,两者只能选其一!”

正当我和妻子为难之际,儿子一拍巴掌兴奋地说:“那就不能把奶奶提前接来,和我们一起去自驾游吗?”

儿子的话,突然让我的心头为之一震。是啊,母亲都是60岁的人了,她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苦了一辈子,从未出过远门,她甚至连高山和大海都没有见过,母亲曾说过,她一直巴望着在有生之年,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啥样,如果带母亲一道去自驾游,她该会多高兴啊!想到这,我一把抱起儿子,兴奋地对他说:“快,儿子,给奶奶打电话,让她做好准备,这个假日,咱们要带上她一道去自驾游!”

见我如此兴奋,妻子也一拍脑门,兴奋地说道:“是啊,如今家里富裕了,私家车也买了,再说,全家人一起自驾游,一定会备感温馨和幸福!”

是啊,假日,是回家看母亲,还是去自驾游,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做儿女的,我们是不是有一颗孝顺老人的心,难的是,我们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因为,老人也正盼望着儿女,能主动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孩子们也想带他们出去走一走,体会体会休闲的幸福。

皖西纪行

文/洪钟响箭

现代旅游重在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放松自我;至于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养,则似乎应退居其次。

这是日前和几位同事兼驴友假日皖西两地自驾游之后我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关于旅游的想法。也许,在人看来,这境界未免低俗,但我之俗人却觉得真实,实在,走心。虽然,此次旅游时间只有两天,景点也只游了两地,但我却觉得身心两轻,神清气爽,踌躇满志。

A 特别车队

说起这次旅游,让人觉得最刺激、最有趣、最难忘的,竟然不在胜地美景,不在游赏玩乐,反在我们的“特别车队”一一用我们领队C君的话说就是“风景在路上”!

我们的车队由6个家庭共17人分乘5辆小车组成。人员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群众有领导一一1号领导C君屈尊纡贵同我们一起出游实是出乎我们意料!

于是,我们公推C君为领队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C君并未推辞,而是欣接受。他很快进入“队长”角色,首先将车辆编号,按车主及行车顺序依次为:1号C君,2号Z君,3号H(即本人),4号S君,5号P君。“队长”带队,“老手”圧阵,而新手我被安排在中间,这显然是出于安全考虑,却让我感动不已,佩服至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辆车上都配有一部对讲机。这样我们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指挥联络、预警提醒、信息共享、娱乐助兴的组织机制;我甚至觉得,我们的车队是如此的有形,有势,融入其中,让人倍觉自信,自豪。

接着,C君要求5辆车尽量保持相同速度、相同间距、同一车道。于是,我们一线摆开,“循序渐进”,沿着高速公路向第一个目的地一一安庆市太湖县一一高歌猛进!

我们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排在中间仿佛被巨大的磁力牵引着,又如同被威猛的双手推动着。我兴致勃勃又小心翼翼,倍感刺激又甚觉安全,总之出乎意料极其自然和谐地融入这快速行进的车流中……

“注意!前面过虚线朝安庆方向行驶,注意减速变道。”领队C君发出指令。

“2号收到。”

“3号收到。”

“4号收到。”

“5号收到。”

我们依次回答。那阵势分明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步调一致的战斗小分队。

然而,每次接到诸如此类的指令,除了觉得新奇有趣,我更为作为一个领导的细心、爱心以及责任心所深深感动!

还有一件让我特别感动的事。那就是我在接到进服务区休息的指令后没看清指示牌结果提前下了高速,圧阵的P君指示4号车跟上2号车后自己却变道跟上了我,并很快指示我跟在他的后面调头重新上高速。等到我俩赶到服务区与其它车会合才发现我们足足多跑了50公里而让其他人等了半个多小时。我向P君和其他等我的人表达歉意和谢意,不料C君却笑呵呵地说:“这正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一一这样的“故事”我们开始旅游时不知经历过多少回呢!”两句话便把我的顾虑、尴尬和愧疚之意冲得烟诮云散!

旅游中接受爱国教育

文/王敬礼

今年去南京旅游, 在美丽的南京古城,我们游览了总统府、秦淮河、中山陵等,但最不能忘怀的是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75年前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二战史上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民而建立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为了让世人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历史的真实性,在南京大屠杀的原地建造了一个2100平方米大型墓冢-----墓地广场。 在墓地广场,有三处遇难者遗存:一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馆时,首次发掘到的大批遇难者遗骸,已存放在墓地广场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另一处是1998年至1999年发掘的“万人坑”遗址,在此遇难者遗骸分七层排列,分布在表层的就有208具, 第三处是在近几年扩建工程中新发现的遇难者遗骸,现被原地原貌陈列在新落成的展厅内。这些遇难者的遗骸,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馆内还展出历史文物3000多件,图片3500幅,令人触目惊心 。置身于纪念馆中,似乎亲历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 心中掀起阵阵愤怒。  

走出纪念馆,大家的心还在隐隐作痛。痛定思痛,落后就要挨打。这三十万人血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万同胞, 要牢记国耻,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 。只有我们强大了,才能站得直,立的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自己在旅途慢慢沉淀

文/晓风岚烟

我爱旅行。

准确得说,也有旅游。每每有人问我,旅游和旅行不是一个词吗?不是的。旅游是制定好路线,一下飞机去酒店,收拾好行李,直奔景点匆忙逛一圈,拍些装逼照片证明自己“到此一游”过,再疯狂购物一番就返航。说实话,这种快餐式的流程,没有多大意义。而我,更爱在另一个城市,寻找那些陌生却温暖的感觉。

收拾起行李,买一张单程火车票,白天坐在窗口,撑着脑袋看窗外的景致,然后不知不觉就陷入各种沉思幻想。这种逃离现实的感觉,能让我从身到心的放松下来。到达另一个城市,不去购物,不去人潮拥挤的景点。就以一个“本地人”的身份去感知周围的一切。去吃当地的美食,穿当地的服饰,遵从当地的习俗,学习当地的文化。就算一个人,走在一条静谧的小道,领一次古道西风瘦马,悟一回古来往今。就这么走下去。累了,找一家古香古色的咖啡店,喝上一杯热热的咖啡,看小孩子天真纯洁的笑脸伴随着彩色的风筝起舞,看如蜜糖般的情侣彼此眼中的浓浓爱意,随手挑一本杂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安静,静,能让人省视内心。你能很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渺小,就会觉得,什么烦恼都不值得烦恼,唯有活在当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都在高速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往往让我有着逃离的思绪。想要与世隔绝的去过一种神仙或者隐士的生活几乎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能让自己在忙碌之后,给自己放一个假,给自己一个沉淀内心的机会,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