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散文
江南网精选6篇端午节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端午节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随想
文/邓荣河
进入农历五月,蒲酒开始香烈起来,一把艾草在门首上昂着头,开始一年一度的随想。
五月,可以轻易地剥开一枚粽子,但绝对绕不开一个名字。于是,纷飞的思绪,于历史的扉页,搭乘一艘战国末期的龙舟,来到楚国的汨罗。
为了一个文弱书生的无奈,五月的汨罗,翻腾起漫天的苦涩。任奔腾的波浪怒目圆睁,还是没能挽救一个冰清玉洁的执拗,一个令天下文人气宇轩昂的英灵。从此,香薰的墨雅,枕碧水青山而眠;绝唱《离骚》,拥着春江花月入梦;一声声《哀郢》,令满山的杜鹃啼血;一句句《天问》,石破天惊!
楚国,一个国家的沉重,压碎了一个文弱书生的轻松。衣脉飘飘,剑啸热血,美丽的弧度,定格在纵身一跃。因这一跃,最终写离骚的人化成了水,凝成了冰——令多少正直的文人政客,一辈子一辈子地冷……
端午,看到水,看到柔柔弱弱的水,便会想起鱼,想起那些在汨罗江里绝食的鱼。尽管粽子喷香,充满了诱惑,但每一尾有良心的鱼儿,都学会了拒绝。鱼儿们知道——贪婪的心儿,消化不了诗人的固执。端午,游弋在良知里的鱼儿们,争做三闾大夫的香草美人,悄悄地相伴那些沿着水流出发的感动……
端午,所有的粽子为你喷香绿色,所有的艾蒲为你驱瘟避邪,所有的号子为你呐喊生命,所有的龙船为你冲刺虔诚。看到水,看到那些质朴而又诗意的粽子,纵使多情的才子,也会技穷。于是,文人们的才情总会被反绑起双手,纷纷投入汨罗,共同去拜谒那颗踟蹰于众荷之间的悲壮宿命……
端午,汨罗江的上游,游弋着一个民族脉搏的律动;端午,蓝墨水的上游,游弋着永生的纯净……
端午粽情爱恋长
文/王瑞芳
犹记儿时看西游记,悟空计盗紫金铃片段,朱紫国国王与王后金圣宫剥粽过端午节时,金圣宫娘娘被赛太岁借风掠走,之后悟空巧变有来有去以买粽子没买着看到皇榜的事取得娘娘的信任,最终使得国王与王后夫妻再续前缘。也从那时起,记住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时光荏苒,年年端午粽子香。到了懵懂年华,也有一件关于粽子的乐事。上学住校,端午时节同班一男生回家带来些许粽子,分给在班里自习的几个同学,当时我的同桌正在题海战术,男生把粽子放在她的桌旁,悄然离开,同桌看到粽子后猛抬头看到刚过去的男生,突然狂喊:"哎,你的粽子!"男生回过头来,先是一怔,然后笑着说:"是你的粽子!"话音刚落,在坐的几位同学全都大笑起来,像是在给粽子做广告似的,非常有趣。我想当时男女主角吃粽子时是体会到粽子香味中多了爱情的味道吧,目前俩人以夫妻的名义奋斗着。
而今,又将是一年端午时,回想起初次去他家,也是吃粽子,闻着他精心剥开的粽子,满心满脸都是幸福。脑海中也浮现了和他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不禁感叹:端午粽情爱恋长。
乡村的端午
文/陈频
乡下人过端午,最有滋味。
过节,当然要提前准备。虽然都是自家生产出来的东西,有的要提前留着,有的要提前做好。
粽子就是提前包好的。反正家里有糯米,只要从池塘里打点苇叶就行。不包蜜枣的,也不包鲜肉的,包就包成白米的。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比城里人包得大,比城里人包得紧,一大篮子放在堂屋里,谁吃谁就拿。
乡下人包的粽子——单纯,实诚!
新油菜籽榨成了油,新小麦磨成了面,自家的菜园子,黄瓜、瓠子、苋菜、辣椒,都已经长得像模像样。还有那清明时腌的鸭蛋,头几天已经尝了鲜。一切的一切,早就做好了准备,只等端午这一天。
端午这一天,风箱声比往常响得早、响得密集。早晨炸油香,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一家也不能少。
老奶奶,新媳妇,今天谁都拿出了浑身的本事。新麦面,加上刚割回来还带着露水的韭菜,和成一大盆面糊,舀进带花边的油香勺子,放进翻滚的新菜籽油里炸。不须多时,圆鼓鼓、金灿灿的油香,就会在油里游荡。用筷子搛上来,香味也跟着飘溢四方。用如此新鲜的物件做出来的食品,当然好吃。
男人们也有男人们的事情。一大早从园子里砍来艾草,又到池塘边割来菖蒲,一束一束地插在大门上面的房檐上。眼尖的女人们,掐下了艾的嫩头,斜斜地簪在发间,尽管不是红花,也好像俏丽了许多。"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充满了诗情画意。
煮熟的鸭蛋,被姑娘们用丝线织成的网兜包裹着,下面还留着长长的穗子。挂在脖子上,一步三晃,成了精致的工艺品。
缝香荷包,比的是心灵手巧。用红色的布头,做成尖尖长长的辣椒,后面还要缀上绿布,算是椒托;用黄色的布头,做成嘴上有胡须,额头有"王"字的虎头,用线扎出两个尖角,算是耳朵。荷包里填上搀着香末的棉絮,鼓鼓的,软软的,挂在孩子身上,说是可以驱虫除害,挂在女人身上,真的是香衣惹人。
苍竹香点起来,八仙桌抬出来,端午的午餐,是农家的一顿盛宴。且不说荷叶蒸鲊肉、腊肉烧黄鳝、泥鳅下挂面,这些乡村私房菜,单是那些刚刚上市的蔬菜,就让你垂涎三尺。红殷殷的炒苋菜、青丝丝的炒瓠子、嫩脉脉的炒辣椒、绿生生的拌黄瓜,无一不让人看一眼就想伸筷子。
雄黄酒是端午的专用酒。把黄里透红的雄黄倒进酒里。酒,立即就变得黄澄澄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你来我往,喝红了脸蛋,也喝亮了嗓门,仰着脖子唱,敞开嗓门叫,乡下人都是直肠子,要喝酒就喝个底朝天。
麦进仓,草上垛,歇歇手脚再插禾。端午是个换季、庆丰的节日,稍事休整,再去迎接夏种的日子。
端午香包
文/朱凌
那年当他将我带到他家的时候,正值五月端午。他的家中,摆满了粽子,门上挂了艾叶,最让人感到新奇的就是,他的房间里挂了几串香包。香包这东西,小的时候见过,多数的时候,都是奶奶亲手为我缝制,随着奶奶离世,端午节的香包也淡出了我的视线。
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慈祥的妇人,见我来了,高兴地为我忙这忙那。将自己包的粽子亲手剥开给我吃,还拿出了腌制了近一个月的鸭蛋,让我品尝。那时与他恋爱也只有几个月,可他对我竟是一往情深,许诺此生要与我在一起。他说从见到我的第一眼,就认定我是他要找的人,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将我带回家。
临走的时候,他的母亲将一个香包放在了我的手上,她笑着说:"姑娘,你带着吧,这里面我放了一些女孩子用的香料,希望你能够喜欢。"香包有股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也就在那一刻,我似乎决定了,也要同他在一起。只因我原本就对他有好意,加之他的母亲能如此善待我,于是便决定此生与他相守。
几年后与他结为夫妇,新婚的第一个端午,婆婆同样为我做了香包。她对我说:"第一次见到你就喜欢上了你,看来咱娘俩有缘。"拿着婆婆的香包,我不禁和她聊起第一次去她家过的那个端午。我说如果不是因为那个香包,说不定我还和他走不到一起。
谁曾想当我提到香包的时候,婆婆居然笑了,也就在那天我才得知,敢情当年的那个香包,竟是他求母亲教他亲手为我缝制的,怕我不收,便让婆婆拿给我。那一刻让我有些吃惊,没想到这个看似粗枝大叶的男人,居然会为我做这些小事。
婆婆说原本也不想教他,可是见他如此执着,只好教他做。或许是因为心中有我,他还一学就会,做得像模像样。那天婆婆对我说了许多,她说两个人的缘份虽然是天注定,但也需要双方去经营,也只有这样,婚姻才会幸福长久。
将香包拿出,虽然味道已经淡去,但往事却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再看香包,才发觉针脚远没有婆婆做给我的细致,可是在我的心里,它如同珍宝一般。如今与他结婚已有五个年头,这五个年头,我们很少争吵。虽然每逢端午,他不再为我缝制香包,但他对我的心,始终未变。
这个端午,我央求婆婆教我缝制香包,将他最喜欢的艾草放进袋中。我想这个香包代表的含义,不用我说,他也知道。那就是两人在一起,用心是最重要的,也只有对对方用心了,婚姻才能够在平淡中透着甜蜜。
端午记忆
文/张彦梅
五月,端午未至。可大街上随处可见摆地摊和推车叫卖香包的小贩,那各种色彩鲜艳、玲珑精致的香包总是吸引着行人忍不住驻足。我和孩子也在摊前细细欣赏挑选……香包散发着特殊香味已将端午的气息弥漫开来。
孩子嘛,记忆中有趣的节日就是端午、中秋和过年。有得吃、有得玩,还有好听的故事。牵着女儿的手,我给她讲屈原,给她讲我小时过端午的趣事。女儿却对我童年的趣事更感兴趣。
追溯到我最初的记忆,我还在父母怀里抱着,爸爸用筷头蘸着雄黄酒给我的小嘴里抿上一小口,大概是因为我的小脸因为酒的味道拧巴成了核桃,全家的哄笑声,这在我的记忆中还有印象。再大一些,对端午的印象就更清晰了,端午节那天,等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才发现自己的脖子上挂了南瓜、小粽子等样式的香包,手腕上、脚腕上、脖子上都缠上了五彩线,非常漂亮。据说,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降妖魔鬼怪。妈妈说这个不能摘掉,等什么时候下雨才能摘下来,让它顺着水流的方向飘走,可以辟邪。
中午妈妈做一桌子丰盛的菜,还有煮鸡蛋。爷爷坐上席,一脸严肃,面前是两杯雄黄酒,我们兄妹会排了队,爷爷依次会拿筷头在其中一杯里蘸一下,我们张开小嘴,抿一下筷子,又辣又苦,可是很安静,没人哭喊或是不配合,虽然不明白这是为啥?爷爷再拿筷子在另一杯里蘸一下雄黄酒点在我们的耳后、胸口、肚脐……点完雄黄酒,才可以上桌吃饭。吃完饭就可以跟在哥姐的后面开心地玩耍去了。哥哥会拿了煮熟的鸡蛋去找别人顶蛋玩儿,看谁赢,鸡蛋先碎的就输了。
姐姐牵着我,在村子里找小姐妹去玩。这时才发现,几乎家家都在门前插了艾草,挂了纸葫芦。那纸葫芦五颜六色的,下面垂着丝线穗在房檐下随风摆动,再配上一束艾草就觉得很有节日气氛,为什么要挂纸葫芦呢?据妈妈给我们讲,从前,有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听说用十万个人的头祭天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就派一个叫贾胜的大将带领御林军去杀人。贾胜领旨冲出城去,不管老弱妇小,见人就杀,可一点人头数,还是不够十万颗。这天正是五月初四,贾胜正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农妇背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手里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累得跌坐在地上。贾胜追上去问道:"你为什么背着大的,却领着小的呢?"村妇哀求着说:"大的是我弟妹的,这小的是我的!"说着就跪在地上哭了起来。贾胜觉得这个村妇太善良了,就对她说:"我看你心眼儿挺好的,决定放你们回去。但是那么多人家,我们也不知道哪个是你家呀?"贾胜灵机一动,"明天你在你家房檐下挂一个葫芦,我就知道是你家了。"村妇千恩万谢地走了。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贾胜带领人马来到这个村子一看,每户的房檐上都挂着葫芦。贾胜一看恍然大悟,知道是好心的村妇回村后把消息传开的。于是,贾胜就对士兵们说:"兄弟们,哪个村子的人不像村妇那样善良呢?咱们不要再杀人了……"妈妈讲着讲着,眼睛不禁就有了大雨后的湿漉。
小时候当大人们端着兑了雄黄的酒细细品咂的时候,我也期望着将来的某一个端午,也能细品醇香,可真正成为大人的时候,却不敢尝试它的辛辣和甘苦。恍然回首,爷爷、父亲已不在,而今的端午再也没了点雄黄……有的只是无香无味的饭菜,不甜不淡的粽子。
我们的端午不是这样过的
文/苗君甫
端午节临近,我问女儿打算怎么过节。女儿很随意地说:"随便吧,去超市买几个粽子回来得了。"
我一时有些无语,也是,现在的端午节,已经简化成去超市买几个冷冻的粽子了,这成了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的方式。
可是我们的端午不是这样过的。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一,是去采艾蒿。得到大人指令的小孩子们,像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呼啸着奔向沟渠去采,端午的喜庆气氛,被我们这群孩子渲染得到处都是。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二,是挂艾蒿。蹦跳着,在门上,柜子上,蚊帐里挂艾蒿,能想到的地方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辟邪。小孩们却看着自己插上的艾蒿,生出成就感。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三,是看母亲包粽子。母亲一手托粽叶,在空中翻卷,陀螺样的粽叶小洞便形成了。然后将糯米放进粽叶里,把余下的粽叶卷起来,一个带着尖尖角的粽子便托在手掌里。母亲包粽子的情景像是一幅画,透着和谐安宁,透着对我们的疼爱和怜惜。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四,是吃粽子。清香四溢软滑可口的粽子放入嘴中那一刻的感觉,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时候的粽子,嚼起来有弹性,入口有爱的味道,黏黏的,甜甜的,让人无法遗忘。也常常把糯米吃得满脸都是,但因为是端午节,通常是不会受到责怪的。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五,是佩戴荷包和五色丝线。当我们穿戴一新,往人前一站,就成了小模特,把巧手母亲的女红手艺展现在别人眼前,也把小小的骄傲和自豪展现在别人跟前,因为有母亲爱的味道顺着那些配饰恣意弥漫。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六,是看龙舟比赛。水面上龙舟竞渡,水手们同心协力,岸上观众们齐声呐喊,锣鼓声、呐喊声、喝彩声,声声入耳,端午的氛围浓得化不开。
可是,现在的端午呢?采艾蒿,没地方去采,女儿甚至不知道艾蒿长什么模样,龙舟无处可划,防盗门也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蒿,我自己也没有耐心去包粽子或者缝荷包了,超市的冷冻粽子嚼在嘴里,没有以往的甜糯味道。
突然,我如此想念我们的端午节。想要告诉女儿,"我们的端午不是这样过的",却没有语言去描述为什么我们渐渐失了端午的六大乐事,这真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