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的文章
江南网精选8篇关于洛阳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洛阳的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且插梅花醉洛阳
文/阮小籍
余秋雨先生曾在《阳关雪》里说,诗文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阳关,比如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比如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
洛阳,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洛阳成了多少男人心头的故乡。
酒色财气一把刀,名缰利锁催人老,君不见,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佛家三苦——得不到、不想要、已失去,人到中年,体味尤深。
万家灯火夜雨敲窗时候,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多少沧桑的心灵望峰息心,让多少孤寂的情怀心生暖意,让多少难言的苦涩冰消瓦解。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要知道,红尘俗世里,银碗盛雪、玉壶冰心,从来都是一种的人生的极致。
张籍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李白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韦庄说,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洛阳,从来都是男人落魄时的解语花,富贵时的忘忧草。
先说那个叫阿斗的后主刘禅,国破家亡后寄居洛阳,西晋皇帝司马昭问他,想念成都吗?刘禅却说,在洛阳很快乐,由此还产生了"乐不思蜀"的典故。虽说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一晌贪欢,也足见洛阳之于成都,对刘禅那绝对不是一般的"给力",在小刘的潜意识里,洛阳未尝不是他人生的故乡。刀钝刃乏恩断义绝梦方破,说什么刀光剑影,管什么鼓角争鸣,小刘说,我实在太累了,我只是想把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安顿在洛阳。
再说那个叫诗圣的杜工部,八年离乱、萍漂天涯,忽然听说官兵在洛阳打败了叛军,喜极而泣,归心似箭,多少的辛酸无奈、多少的凄苦迷茫、多少的日思夜盼,都化作心头的狂喜——纵酒吧、放歌吧、登舟吧,回洛阳吧。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老生平第一首快诗",真的是所言非虚,要知道,洛阳,那是老杜的家啊。
还有那个口是心非的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郡亭枕上看潮,一忆二忆三忆的都是江南,67岁时,又写下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三首,字里行间,溢满了对江南的相思之苦。但晚年他却选择了洛阳的龙门香山,而不是杏花烟雨的江南,这足见洛阳在香山居士心头的分量。言不由衷的官场,背后使绊的江湖,还是洛阳好,携取旧书归旧隐,落花啼鸟一般春,老白终于在洛阳停下了漂泊的脚步。
刘禅、杜甫、白居易,代表了男人的三种境界——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落魄文人,不论身份如何悬殊,不论地位如何迥异,都莫不把洛阳作为心灵的故乡,何也?"包容"二字。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说的是洛阳的花,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说的却是洛阳的人。一方水土一方人,想想看,洛阳北有邙山逶迤,南有洛水潺潺,中间是白马寺的晨钟暮鼓……既不乏漫天雪飞的北国风光,也不缺杏花烟雨的江南春色,仗剑天涯的英雄好汉也好、一地鸡毛的贩夫走卒也罢,都可以植物一样,在洛阳自然地生长。玉树临风、让女人意乱情迷的小帅哥潘安,才高八斗、写《洛神赋》的情书高手曹植,富甲天下、一掷千金的钻石王老五石崇,还有贾谊、左思、李贺、韩愈、元稹、刘禹锡……洛阳,的确是个适合男人这种动物生长的城市,所以,张恨水说,洛阳是个很男人的地方。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如果你胸怀天下,就来洛阳打一片江山;如果你学富五车,就来洛阳写出洛阳纸贵的文章;如果你居家过日子,就来洛阳柴米油盐酱醋茶……
心,在哪里安放?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还想洛阳看牡丹
文/孔祥秋
最早看到的四条屏画是兰莲菊梅,那画是墨画,或浓或淡的黑,挂在城里我家一个亲戚的书房里。画是裱了的,用紫檀卷轴镇住,舒舒展展的确实很雅致,让人心生喜欢。但我感觉哪个地方是有些别扭,不对了自己的心思。再见到另外一幅四条屏的时候,上首的已然变成了牡丹,我的心怦然一动,这就对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喜欢兰花,那素衣淡妆的身姿其实很亲切,俨然是自家的姐妹。这草本的花朵清雅却毫无傲气,正好自自然然地放在心中,而不是挂在墙上。
牡丹,不是我心中的花。那种雍容华贵,绝不能是私已的。花开谷雨,便惊艳了天下。如此光照人心的花朵,怎么可以成为窗下床前的私家赏玩?悬挂于厅堂之中,恰恰是牡丹应该让人仰望的位置。我一向认为,牡丹是大家的,应该得到众星拱月似的拥戴才对。牡丹,贵为国花也便是如此吧?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牡丹,却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说来第一次到洛阳,竟然是缘于自己的一次疏忽。从外地回家,原本应该到郑州转车的,不想竟然错到了洛阳。于是我在这座古都城里见到了牡丹,虽然很是匆忙,但那牡丹的圆润丰满让我惊讶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看了洛阳的牡丹之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地方的牡丹是散养的,多了些俗野之气。洛阳牡丹是有一种帝王之气的,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是有那种我花一开百花朝拜的威仪。洛阳"名园代出",牡丹多是那园林中的花枝,也就如同装裱了的字画,是上了档次的,多了大气的格调。一错之缘,让我爱上洛阳,爱上了洛阳的牡丹。
洛阳是有历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那是世界的高度和长度。河图洛书上那些神奇的点线,也正是这片土地智慧的脉络。奥妙的古文明,注定这里成为世界的焦点。最初的中国就是指洛阳,是为天下之中的意思,自然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灵气。这里的道路是很发达的,自古就有无远不达之说。水,有洛水,有黄河。也许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更加平衡了这里的阴阳之气,所以四处飘荡的牡丹在隋朝开始向这里迁徙。牡丹是很古老的花朵了,可就是一直混迹在草莽之中,和那无筋无骨的芍药挤在一起。也常常连同荆棘一起被割砍,散在骄阳下煎烤,而沦为生火做饭的烧材。洛阳,临水而不潮腻;向阳而不干躁,来到了洛阳的牡丹终于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在这座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城市里璀然盛开,绽放出耀人心目的光芒,成为"独立人间第一香".
说到牡丹,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杨玉环。那古时的四大美人,是各有名花相倚的。西施当为莲花。想她浣纱的时候,那水洗的纯静当是仙子一样的。即使最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的归隐,凭水照影,还是水中之物,水来水往,自在凡尘之上。貂婵说是菊花应该是对的,她出身清寒,又逢乱世,四望满是落叶飘飘。虽然陷入王侯之门,却依然是草根之命,花开一季,再不知影踪。每每提到貂婵,我却无端地想起蔷薇来,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该是那乱蓬蓬的枝条影响了我。昭君应该算是梅花了吧?寒风里一站,披了雪的斗篷,花开琵琶曲,也算是形象。可不管是西施、貂婵,还是王昭君,自然是天生丽姿,人间翘楚,可又有谁能和杨玉环争牡丹之名呢?
牡丹是富贵之花,是盛世之花。唐宋的时候,正是历史的好日子,牡丹花那时开得最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诗也好,宋词也好,那绸缎般的词句都是无比精彩的,层层叠叠像极了那牡丹的花瓣,装点着洛阳。花是国色,诗词是国韵,交相辉映,真真正正是鼎盛的景象。大唐时节,花开也盛,是否就暗合了杨玉环的大红大紫?她那丰腴的身姿,往花丛中一站,果然让人就分不出哪是牡丹哪是美人了。贵妃娘娘醉酒,不是花醉,却是醉了天下看花的人。盛唐之花,也就是倾国倾城了。杨玉环出身也算名门,扬名宫都,果然是那富贵之花。
洛阳是有好风水的,正是牡丹的圣地。想那杨玉环虽然打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却是到了洛阳之后才一天天丰满起来的,从此出脱成倾国之花。说到牡丹,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武则天。传说因为她一时的盛怒,竟然让人将园中的牡丹连根拔了个净光,贬于洛阳。于是邙山向阳的山坡上,才有了那富丽堂皇的姹紫嫣红。武则天本来是很喜欢牡丹的吧?当她登临宝典、面南背北之后,毅然定都洛阳。武则天也应该是花的,可她是霸王花,不是牡丹,是不符合了这里的风水的。更何况洛阳不是长安,这里是牡丹之都,毕竟是牡丹的地盘了,曾经贬斥牡丹的武则天,怎么还能强势起来呢?再之,或许她与牡丹本就是相克的吧?所以她的大周也便很快地叶落根枯了,而牡丹却是越来越盛。武则天的皇帝梦败碎于牡丹花丛之中,这是很有味道的。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命硬了,和牡丹争这花中之王没死于非命就很不错了。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则弱了许多,一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快被诛杀了。
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这样深厚的底蕴使洛阳处处散发着富贵之气,就这样一直滋养着牡丹。正是这种富贵之气,才使洛阳的牡丹永远不会憔悴。洛阳,这"河山拱戴"的地方,确实是牡丹的福地。外地那些普通的牡丹一移到洛阳,立马就色香俱佳,成为上品。这里的牡丹移栽到外地,很快就会退化。寒瘦之地,是断不可能养得出这富贵之花的。马嵬坡,的确是一个很荒薄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那贵为牡丹之身的杨贵妃也就在劫难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想来他是懂得河图之理的。顺生逆死,他已别无选择,只好顺了六军将士的心愿。杨玉环呢?她是非常聪明的,又在洛阳生活了那么多年,她也懂那生死之理。可那时那刻,她逆也是死顺也死了,天地之间,她已毫无生路。牡丹根是可以入药的,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杨娘娘一死,消了许多人的心头之怒,解了玄宗的心头之结,也正是前前后后应了牡丹的一生。一个人,一朵花,是多么形象的相互映照?花开的时候,照耀盛世。断根而去,却解了朝代的一个症结。这,就是牡丹的宿命吗?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中的章节,我在扼腕叹息的时候,常常臆想杨玉环不离开洛阳多好啊,虽然皇家花园里会少了这枝奇芭,但她也许就没有了那断根之灾,哪怕她老到百岁,也定是红颜如花。
小时候喜欢画画,但不懂什么,总认为鲜艳就好,所以就喜欢画花,什么样的花也敢大红大绿地涂抹。不过,我是没有画过牡丹的。
那该是鸡年的春节前,有一张《吉祥图》的年画卖得特火。那画其实画的是一只大公鸡,那鸡金毛红冠的确很威武。那么多的人围在画前,都说那鸡画得真带劲、真喜庆。我也一直看那画,但我看的不是那鸡,而是鸡身后的那株牡丹,那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没有因为只是一种陪衬而失减一分。痴迷地喜欢那牡丹,但却没有买下那画。我家那时候在乡下,家里是养了许多鸡的,总感觉鸡乱刨乱挠的,若是到了牡丹花丛中,那花岂不被糟蹋得一踢糊涂?
第一次在家中见到牡丹,是哥哥结婚的时候。那时农村的日子还很清寒,家中的铺盖都是自家织的粗布。为了给哥结婚,娘特意到集上买了块细布料做了新被,那被面上大朵大朵的牡丹华丽无比,锦锦绣绣铺了满床,哥那泥墙草顶的新房也就富丽堂皇起来了。
画上的牡丹,被面上的牡丹,虽然有色无香,却让我对牡丹更喜欢了,因为我相信活色生鲜的牡丹一定更美。对于牡丹越是喜欢,越是不敢动画笔,怕伤了那花。后来,得到一截鲜的牡丹根,兴冲冲地种在篱笆墙下。那根在春天里发了枝条,只是叶子很薄瘦。奶奶说,咱这荒地茬子没有地气,是养不成牡丹的。那牡丹果然没有开得半片花瓣。后来见到洛阳那美伦美奂的牡丹,我更不敢有画牡丹的念头了。听说洛阳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画牡丹为生。他们和牡丹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心神相同,画出的牡丹当然有色有香,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牡丹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可兴盛衰败却难成气候,多是色香散淡了的,想来就是坊间所说的地气不足吧?人们在形容牡丹的时候,大都用国色天香这词,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许多地方的牡丹是有些清瘦的,担当不了这样的词语。当我看了洛阳牡丹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牡丹才叫倾国倾城。哪怕不是花开的季节,往那牡丹丛中一走,也会感觉到一种王者之气。"要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千古洛阳,厚德载物,所以才托起一代又一代王朝,养育了一个又一个风云于历史的大人物。正是那王侯之土,才能培植出那花中之王。洛阳有最适宜的地理,其实也有最适宜的人文。一辈一辈的洛阳人是最懂得牡丹的,所以经他们的手调教出来的牡丹,都是天下一顶一的大美人、大贵人。
洛阳牡丹,贵为国色天香是名副其实的。无论是黄是白是红,还是那紫那黑那绿,哪一种色彩都美不胜收。那香,减一分则素,增一分则荤;那色,浓一分则肥腻,淡一分则寒瘦,每一朵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盛开。这样的美,怎不让天下人喜欢呢?如果有机会再到洛阳,我一定好好地观赏一下牡丹,在那里多逛上几天,看看能否沾上些富贵之气,也不枉了我对牡丹的一腔热爱。
回眸汉魏洛阳故城
文/赵克红
一轮壮美落日映照下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越发显出沧桑和神秘,顿时一种苍凉涌上心头。立于城墙之上,冷风飒飒,掀起了历史的书页。这从遥远东汉刮来的风,仿佛穿越幽深的历史隧道,向人们讲述着几千年血与火的悲壮记忆。
这座名城是历史的馈赠,它赐予人们一双穿透岁月的眼睛,让人们看到那些历经风雨狼烟依然深留的痕迹,宽阔的古城垣、高大的灵台遗址、壮观的永宁寺塔基……昔日的帝都气派,在这里依稀可见。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已经涌现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址,"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至此竖起了巍巍的城墙和堞垛,作为抵御外敌的堡垒和屏障。尔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朝代在这里轮番登场。自东汉后的几个朝代的都城具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改建的。由此看来,这座名城,从营建至北魏亡国,已有近1600年历史了。
作为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曾经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如今早已化为烟云。凝望着古城墙几千年的岁月,抚摸着剥落的土墙,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浮现眼前。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它的都城史延续了500多年,是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历经风吹雨打,仍掩不住昔日的繁华与气派。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就都城史而言,汉魏洛阳故城500多年居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精华。刘秀一统天下在这里定都,北魏孝文帝迁都于此推行改革,一代代风流人物在这里叱咤风云,一幅幅历史画卷在这里展开。
杰出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这里撰写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历史学家班固,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思想家王充,在这里著的《论衡》是一部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杰作;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制"妙尽璇机之正"的"浑天仪"和精巧绝伦的"地动仪";蔡伦在这里创制"蔡侯纸";神医华佗在此治病救人;"投笔从戎"的班超从这里奉旨出使西域;古代帝王的诏令,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实现着他们文治武功的梦想;还有"建安七子""三曹""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历代科学泰斗、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光照史册。
这座千古名城,怎不让人肃然起敬、感怀万千!繁华落尽,却洗不掉曾经属于这里的辉煌。
汉魏洛阳故城与欧洲的古罗马城遥遥相对,分别为东、西方文明的核心。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平面图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商业区所占的面积让后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洛阳是何等发达。从西域到洛阳的商人骤增,他们往返于西域和洛阳之间,不断地将西域的物品带到洛阳进行交易,又不断地将交换来的商品从洛阳带回西域,于是,此地便成为丝路的东方起点。在那数百年间,这里各种人才灿若繁星,智慧之花自由绽放,诸多文明成果传播四方。
这座城也是文化之都,儒学、佛学、玄学在此兴起,也在此达到鼎盛。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在城中竞相发展,并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主流地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勃然而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风景;由于皇帝的重视,佛教在这里获得高起点,在中国迅速步入坦途。
在这座城里,还完成了两次统一全国的壮举,并且酝酿了另一次统一。刘秀坐镇城中,运筹帷幄,克定天下;司马氏坐镇城中,一统三国,建立西晋。而北魏孝文帝在城中主导的民族大融合之旅,为后来的隋唐一统奠定了根基。
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起起落落间,造就了太学、灵台、白马寺、永宁寺、龙门、少林寺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成就了一段永恒的辉煌。
汉魏洛阳故城在经历了文治武功、富贵荣耀、攻战杀伐,最后"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披蒿艾,巷罗荆棘".今天,我以一个历史过客的身份感悟这汉魏洛阳故城曾经的辉煌,在残存的轮廓中窥探、守望。
一声鸣笛,从不远处的陇海铁道传来,唤醒了深思,回眸汉魏洛阳故城,再次走进慢慢历史长河,沐浴先贤文明的灿烂光辉。
结缘洛阳
文/童欣
十一黄金周,亲家一行二十余人,从福建来洛阳参加孩子的婚礼。短短3天,他们为洛城之美倾倒。
一赞环境美。走出龙门高铁站,正值夕阳西下,一行人抬头仰望,惊叹落日的瑰丽壮美。车向友谊宾馆驶去。窗外,宽敞整洁的道路,栉比鳞次的高楼,波光潋滟的洛河,飘逸舒展的柳枝,五彩缤纷的橱窗……他们惊呼"真漂亮"!
二赞名胜古迹多。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第一古刹白马寺,馆藏丰富、文物精美珍贵的洛阳博物馆,彰显东周文化的天子驾六博物馆,金碧辉煌的明堂、天堂,令客人目不暇接。他们的手机根本停不下来,口中喊着"长见识"!
三赞美食诱人。牡丹燕菜、连汤肉片、小街锅贴、不翻汤、焦炸丸、小酥肉、浆面条、糊涂面……好看又好吃。饭菜端上桌,一圈人举起手机一通拍,而后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勺子,把美食送进嘴里,旋即眉开眼笑,连声称赞"好味道"!
四赞市民厚道热忱。喜庆热闹的婚宴结束后,我忽然接到总台的电话,说服务员在一餐桌下拾到一沓现金。当我们找到丢钱的客人时,他正在郁闷钱不知丢哪儿了。接过钱,他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说"这儿的人真好"!
临走,客人们与我相约,明年一定来洛阳看牡丹!
洛阳行
文/潇潇
整个洛阳行持续103个小时。
在洛阳,吃住玩乐都很好,很开心,很短暂。是谁说的相聚都是暂时的,离别才是永恒。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我们会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曾经的朋友就随着记忆淡去,远离。
在洛阳,和老朋友们一起欣赏人文与自然的美丽。在白马龙门,用指尖碰触历史的印痕,用心去体会消逝的体温;于白园国花园,以眼捕获自然的奇妙,以心感触亘古的魅力。一切的舟车劳顿演绎一路的寻美信念,所有的美丽交织出真正的开心与自在。
在热闹之后的孤单时在想,有多少朋友,多年不见,依旧那么亲切。虽然终究抵不过时空的侵蚀,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沉默的时间越来越长,可在缄默不语中依旧那么自在,没有尴尬,没有漠然,许是习惯了彼此的气息,习惯了无言的交流。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永远不能确认自己的得失。有那么些人和事,走过历过已是一生的财富,无须苛求完美与拥有。曾经的选择造就如今的迷失与远离,曾经的失去也成为现在成长和收获的缘起。我不知道这次的见面是否意味着真正的放下,因为当我此时离开,依旧心怀遗憾。我努力放下所有的过往,在未来的坎坷旅途中一路轻装,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无牵无挂。我回首直面曾经的不羁,一地狼藉。
算不过天地经纬、世事变迁,参不透五车八斗、人情世故。在成长的路上我已经失去的太多太多,多到不想再拥有。也许,多年以后,我的记忆里只余过往的轮廓,只能凭借现在的只言片语来填充骨肉。
离洛阳越来越远,列车的卡卡声无限拉长悠悠的祝福和思念。突然想起一句话,此去经年,何日又相知……
洛阳车夫
文/王大庆
走进古城洛阳,顿时被洛阳的文化底蕴所感染。这是一座静谧的古城,处处可见岁月车轮的辙痕,街道、建筑、树木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韵味。
游洛阳,一定要去老城十字街逛逛。
2006年,我带妻子游洛阳。下火车时,正值下午,天色尚早,我们便想坐公交车去老城。这时,路边的三轮车夫上来套近乎,一口纯正的河南话,满脸热诚的笑。
车夫是个中年人,一路上跟我们说些闲话。他说凡来洛阳旅游的,大都会到十字街转转,看一下有数百年历史的街道,体验一下风土人情,品尝一下特色小吃。他还说,他就住在十字街,对十字街了如指掌,可以给我们当导游。
不多时,十字街到了,我们下了车,让车夫在车上等着,可他执意陪我们同游。西大街两旁的房子大都为明清时期的老建筑,路很好走,青石板铺就,沿路店铺的布幌招牌随风飘扬,稍不注意,一座百年老店就与你擦肩而过。
我们一路向东走,走到了东大街的鼓楼,这是古时白天报时、夜间报更之楼,即所谓晨钟暮鼓。不过,这个鼓楼没有鼓,只有钟。
车夫说,关于鼓楼有一个曲折的传说。明代福王到洛阳后,听信延福宫道士之言,曾将大门东鼓楼上的大鼓撤去。因说暮鼓设在大门东不吉利,对后人仕途不利。此后,鼓楼上就不再设大鼓,而把大钟挂在二层中央。明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因守楼官军半夜弃楼逃走,从而保全了鼓楼。洛阳旧时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也和鼓楼有密切关系。因当时洛阳东郊无高大建筑,田野空旷,人烟稀少,白马寺大钟和鼓楼大钟产生共鸣。后来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建筑密集,这共鸣就消失了。
车夫还真是深谙老城十字街的文化,介绍起景点头头是道,又不像别的导游那样喋喋不休,只是恰到好处地在必须的时候介绍一些,余下的时间只是默默地陪伴着我们。
夕阳西下,车夫拉着我们来到一家物美价廉的宾馆后,终于要跟我们说再见了。念及车夫陪了我们小半天,还额外导游,给我们讲了那么多故事,我给了他25元,谁知他坚持按约定只收20元,道声再见,从容而去。这让我有些意外,这年头,哪有顾客主动给小费而不收的呢?
目送车夫渐行渐远的背影,我觉得他似乎就是洛阳古城的精灵。
洛阳古韵
文/叶剑秀
黄河之南,洛水之阳,谓之洛阳。十三朝古都,一百零四位帝王,在这片丰饶的沃土上叱咤、博弈,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人类的千年典籍,交付洛阳永恒收藏。洛阳厚重而灿烂的文化符号,便成为华夏民族衍生的摇篮。
去洛阳,当然要去看洛阳古城。从丽景门自西往东,直到钟鼓楼,这是有讲究的。一曰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二曰西为木,东为土,土生黄金,华夏民族信奉五行运势。
初秋的午后,阳光依然热情,极具洛阳人淳朴好客的性情。丽景门就在眼前,举首仰望,壮丽高耸的城门上空,拂来一缕远古岁月的清风,蓝天上飘浮几朵飞龙形状的祥云,不知是哪朝哪代早已挂在上面了。
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为洛阳古城的西大门,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城垣高厚,气势宏阔,享有"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之美誉,现为洛阳市新八大景之一。
丽景门外西北侧不足百米的地方,是著名的九龙鼎。九龙鼎的存在与展示,见证着洛阳历史的悠久。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司母戊鼎则是青铜时代权利的象征。
拥有权力,便拥有天下。争霸的威猛萧杀,远去的鼓角争鸣,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曾经一言九鼎的帝王们,谁也不会想到,权力真正的拥有者永远属于华夏苍生、天下民众。
穿越魏晋的沧桑古道,牵着隋唐粗粝的老手,踏着宋元的风尘走来,到处跳动着洛阳古城历史文化的音符,随手可以抓一把岁月的书笺,阅尽千年帝都的兴衰枯荣。
丽景门城楼上,是百官及万民祭祀神灵的地方,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愿望是心中的祈祷,未必就天随人愿,政治与经济乃至精神的坍塌与颓败,终归成为不断更替的轮回,把繁华与落寞变为泛黄的历史。
登临丽景门城楼,俯瞰老街城郭,商铺林立,一家家酒楼茶馆的旗幌弹奏着古老的清音,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小四合院相互勾连,铺展开一幅恍若隔世的画卷,油然想起欧阳修"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的诗句,让人浸染在东方神韵里宿醒。
最具魅力和内涵的去处,要数城楼上的"河洛文化长廊"和"帝王史馆"了。河洛文化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母体,走入长廊,如同掉进了浩繁的书海里,目不暇接。这里记载着众多的河洛历史名人的卓著功勋,要么为民族复兴披肝沥胆,要么为社会进步竭才尽智,个个功德千秋。帝王史馆陈列了在洛阳建都的历代皇帝史料,过多展示了诸多帝王的雄才大略、宏图霸业,而忽略了他们暴征横敛、奢华无度。历史的烟云早已被塞外的烈风和黄河的巨浪淹没,能在洛阳古城的一隅,寻到他们的身影,已经是完美的历史再现,亦是洛阳的尊重与包容了。
气势恢宏的瓮城,是一座与城墙连为一体的建筑,呈瓮形状,好进难出的构造,瞬间就找到"请君入瓮"这个成语的源地。独具匠心,攻防兼备,这便是古人的谋略和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古道长亭外,寥廓旷野的清风拂来,微微掀动着沉睡的竹简,慢条斯理地吹开历史的页脚。
洛阳古代称为"天中",十三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称王称帝者达百人余,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是真正意义上的九州腹地。洛阳周边河流交织,水域丰沛,因而这片土地丰腴富饶,充满灵性和诗意。古代诸多王朝选择在此定都,想来也是富有安居乐业眼光的。
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老城从古至今,有街无路,所有通道都冠以街、巷、胡同之称,始终不见"道"与"路"的标识。据史料载,老城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古代的"九"为最,这里的"九"泛指城中繁华的车马大街,老城的街巷和胡同,确实不少。
步入最具洛阳文化符号之一的"西门口井胡同"探访古民居,古朴质感的记忆迎面而来,洇染在时光深处,撷一束人文风情,家长里短的絮叨萦绕耳际,锅里碗里飘溢的味道,凝结成老胡同的文化元素。
在巷子深处,仿佛看到文人雅士的身影,那是在日思夜读,奋笔疾书,于是洋洋洒洒的历史文献,便从烛光灯影下収笔,装订成册,留下丰富的史学记载,供后人研修。
撩开岁月的轻纱,看见了隐藏的日常光景,有纷繁多彩的日子,莺歌燕舞的时光,同时也夹杂着平民怨气声声的叹息,流布老街胡同,洒满街头巷尾,时光并不在意,转眼间已经被这些日常琐碎敲击的支离破碎,迎来的依然是一轮蓬勃的朝阳和一个又一个鲜活沸腾的日子。
古街上的民居院落,传统店铺,古树古木,文物古迹,遗存遗址,河道桥梁,无不在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古老的传奇故事。
自周武王稳固江山后,洛阳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逐渐成为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历经战火的毁灭和重生,一次次推进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洛阳老城十字街,是最具人气的千年老街,更有人间烟火气。
十字街在古代就是商家汇聚地。它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所有记忆,见证了每个瞬间的荣耀与落寞。从清晨到日暮,这里总是人流涌动,不断升腾的烟火、沿街叫卖的小贩、错落林立的商铺和各种美食味道,如一个个独特的音节,组成老街独有的动感节奏,你来与不来它就在那儿,一直轻吟浅唱,一唱就是千年。
伫立在古城老街,晨钟暮鼓的悠悠余音,依然在老街的每个角落回旋环绕。
华夏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一代地彷徨、抗争,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祈望生活的安然祥和,家国的康乐太平。抚今追昔,正是那秦砖汉瓦上的汗渍和黄河翻浪上的呐喊,才夯实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历朝历代工商科技的前行步伐,奠定了大国宏业的基石。历史如船,行过暗礁险滩,终于走成如今的矫健方阵,屹立于世界之林。
老城是当代洛阳城的根,一城巷陌一城人,一城往事如烟云。往事远逝,锦华遍地。
闲话洛阳紫砂
文/灵魂鸟
古人云:壶是茶父,水是茶母。的确,有好壶好水,才能煮得出好茶味。而何谓好壶,都认为是紫砂;何谓好水?那便是甘泉。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品味。会品茶,如品诗书、品人生。因此,品茶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种文化享受和精神享受。
从喝茶到品茶,喝的是礼节,品的是文化。关于茶文化,内容丰富而深远,其中茶壶的品质,历来占据主要成分。"唐宋紫砂出洛阳",曾在一些文史中读过,洛阳紫砂,多产于新安。
说来也巧,新安西北山区,以北冶镇为中心,早在唐宋年代就是中原陶瓷制作中心,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产紫砂壶,可谓代表河洛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盛誉各个历史时期。
北冶镇,坐落于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山系间的丘陵地段,黄河万山湖环绕东、南、北三面,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在地表层,有种叫绀(gàn)紫土的矿物质覆盖率很广。这种土,十分细腻,阳光之下看去,那色泽,如一团紫气腾腾,又如玉滋润。古人以此为材料,捏成茶壶状,烧制而成,取名紫砂壶。
更巧的是,北冶镇大规模制作陶器的地方,叫甘泉村。泉为石根泉,甘洌清甜,是泡茶的好水。就这样,壶与水很默契地把陶文化和茶文化融在了一起,使其名扬九州四海。
20世纪50年代末,桐树湾张家窑的张氏后人将该窑交给国家,改名为西沃瓷厂。该瓷厂曾是豫西地区最大的陶瓷厂之一,主要生产日用瓷。不过,紫砂工艺并未在新安失传。20世纪90年代,新安澄泥砚在恢复生产的同时,紫砂茶具也得到恢复发展。
如今,在甘泉村保留下来的十多个唐宋窑址,两百余座明清时代的古窑,还有堆积如山的陶瓷片、紫砂片,这足以证明这里就是洛阳紫砂的制作中心。
说起新安紫砂工艺传承人张逸人,他自幼受陶艺的濡染,大学毕业后,奔波于全国各地,潜心学习陶艺。
1991年,他回到家乡,将洛阳文化、黄河文化、牡丹文化,与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2010年11月,张逸人烧制出了洛阳紫砂,其原料全部取自新安本地。2015年,他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为洛阳紫砂的重生与传承,开辟了新的天地。
目前,洛阳紫砂在种类和质量上已突破传世紫砂器,被很多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洛阳紫砂可谓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