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诸
(諸)
zhū ? ㄓㄨˉ
◎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
◎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 犹“之”:“能事诸乎?”。
◎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
◎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 姓。
英文翻译
◎ 诸
all variou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诸
諸 zhū?
〈动〉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词性变化
◎ 诸
諸 zhū?
〈形〉
(1) 众;各 [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 诸
諸 zhū?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 诸
諸 zhū?
〈助〉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 诸
諸 zhū?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 诸
諸 zhū?
<代词兼介词>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 诸
諸 zhū?
〈介〉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汉语字典
[①][zhū]
[《廣韻》章魚切,平魚,章。]
“诸1”的繁体字。
(1)辩,问辩。
(2)别事词。相当于“者”。
(3)众;各个。
(4)凡是。
(5)别的;其他。
(6)犹庶。亲属的旁支。
(7)代词。相当于“之”。用作宾语。
(8)代词。相当于“其”。用作定语。
(9)介词。相当于“於”。
(10)语助词。表感叹。
(11)语助词。用于句中。
(12)代词“之”和介词“於”的合音。
(13)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
(14)干果。
(15)通“都”。参见“諸頭”、“諸邊”。
(16)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17)姓。《广韵》又正奢切,職余切。汉代有诸於。见洪迈《容斋五笔》引汉应劭《风俗通》。
[②][chú]
[《字彙》常如切]
“诸2”的繁体字。
蟾蜍。
音韵参考
[平水韵]:上平六鱼
[粤 语]:zyu1
[闽南语]:cha1,ch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