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裹尸马革 |
释义 | 成语(Idiom):裹尸马革 (guǒ shī mǎ gé) 发音(Pronunciation):guǒ shī mǎ gé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为了报国而死,将自己的尸体用马皮裹起来,以示坚贞不屈,不畏牺牲。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裹尸马革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民族或正义而英勇牺牲的精神。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当时士兵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决心,会将自己的尸体用马皮裹起来,以示坚贞不屈的意志。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英勇牺牲的军人、志愿者或其他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业或理想的坚持和牺牲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裹尸马革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据说有一位名叫魏武王的国君,他的军队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击败,他本人也被敌人追杀。在他被敌人包围的危急时刻,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尸体裹住马皮,以示坚贞不屈的决心。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形容英勇牺牲精神的象征。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裹尸马革是由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裹”、“尸”和“马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裹尸马革的志愿者,为了救助那些受苦的人而不惜牺牲自己。 2. 这个军人是一位裹尸马革的英雄,他为了保卫国家而付出了生命。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勇敢的士兵,在战场上为了国家的安宁而牺牲,他的尸体被用马皮裹起来,以示他的坚贞不屈。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住成语的含义和形象。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文化,了解更多关于英勇牺牲的故事和成语。 2. 学习其他与英勇牺牲和坚贞不屈相关的成语,如“舍生取义”、“壮志凌云”等。 3. 阅读与裹尸马革相关的历史小说或战争故事,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他听说过裹尸马革的故事,觉得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很伟大。 2. 初中生(13-15岁):我们应该向裹尸马革的英雄学习,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努力奋斗。 3. 高中生(16-18岁):裹尸马革这个成语激励着我们追求理想,不惧困难和牺牲。 4. 大学生及以上(18岁以上):裹尸马革是一个象征英勇牺牲和坚贞不屈的成语,它提醒我们要为了正义和信仰而奋斗,不畏艰险。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