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民役 |
释义 | 基本解释民众所承担的劳役。《后汉书·杜诗传》:“﹝ 杜诗 ﹞迁 南阳 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於计略,省爱民役。”《宋史·食货志上六》:“朝廷审定民役,差募兼行,斟酌补除,极为详备。”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知官役之可减而苛扰之事除;知民役之可尽罢而海内皆乐业矣。” 成语(Idiom):民役(mín yì) 发音(Pronunciation):mín y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平民百姓所承担的差役、苦役或农役。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民役是指平民百姓所承担的差役、苦役或农役。在古代,国家需要劳动力来完成一些公共工程或农业劳动,这些劳动往往由平民百姓承担。因此,民役成为了平民百姓所承担的义务,代表了人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民役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平民百姓为国家或社会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它可以用于表达一个人为了公共利益而付出辛勤努力的情景,也可以用于表达个人为了家庭或社会利益而付出的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役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社会,国家需要平民百姓的劳动力来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修筑长城、修建水利工程等。因此,国家会征召平民百姓去承担这些劳动,这就是民役的由来。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民”表示平民百姓,代表了人民群众;“役”表示劳役,代表了努力和奉献。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毕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人民做出了许多民役。 2. 这个村庄的百姓都积极参与了农田整治,为村庄的发展做出了民役。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记忆民役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帮助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他正承担着民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劳动制度等方面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劳动、奉献相关的成语,比如劳苦功高、勤劳致富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的爷爷奶奶每天都要去田里干活,他们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的民役。 2. 初中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义务清洁活动,我们学生一起去打扫了公园,为环境做了民役。 3. 高中生: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们志愿者们每个周末都去当地教学,为他们提供教育帮助,这是我们的民役。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