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湿柴 |
释义 | 成语(Idiom):湿柴(shī chái) 发音(Pronunciation):shī chái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在困境中没有能力、没有作用或者没有价值,无法起到有力的支持或帮助。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湿柴是由“湿”和“柴”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湿柴原本是指湿润的柴火,由于柴火湿润,难以燃烧,所以无法为人们提供温暖和光明。引申为比喻一个人在困境中没有能力、没有作用或者没有价值,无法起到有力的支持或帮助。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湿柴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团体或困境中没有发挥作用或起到帮助的效果,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事物在某个场景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效果。例如,当一个人在团队合作中没有贡献或者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时,可以说他是湿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湿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公元前541年的故事。故事中,晋国的大夫荀息向国君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国君能够削弱晋国的强敌齐国。但是,国君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任命了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职位。荀息对此非常失望,他用“湿柴”来比喻这个没有才能的人,表示他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湿柴是由形容词“湿”和名词“柴”组成的,形容词在前,名词在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团队中只是一个湿柴,没有什么能力和贡献。 2. 这个项目的执行者是个湿柴,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3. 这个产品在市场上一直没有起到作用,真是个湿柴。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湿柴”联想成一个湿润的柴火,无法燃烧,无法提供光明和温暖。通过这个形象,可以更容易记住湿柴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学习其他与湿柴相似的成语,如“画饼充饥”、“杯弓蛇影”等,来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小明在班级合作活动中没有贡献,他是个湿柴。 2. 初中生:这个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在运动方面却是个湿柴。 3. 高中生:他虽然有很多想法,但由于缺乏实际行动,成了一个湿柴。 4. 大学生:在团队项目中,如果有人只是一个湿柴,整个团队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