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语:

 

词语 外私
释义

基本解释

(1).古代士对本国大夫的自称。《礼记·玉藻》:“士曰传遽之臣,於大夫曰外私。” 孔颖达 疏:“凡大夫家臣称私,此士既不与大夫为臣,故对大夫称曰外私。”
(2).士、大夫对他国大夫、士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於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礼记·杂记上》:“﹝大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於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 孔颖达 疏:“以是别国私有恩好,故曰外私。”
(3).私通外国。《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今 齐 列为东藩,而外私 肃慎 。”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私与通也。”

成语(Idiom):外私(wài sī)

发音(Pronunciation):wài sī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外表和内心不一致,私下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行为。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成语“外私”指一个人在外表上看起来正派、公正,但实际上却有不可告人的私心或不正当行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看重内在的品德和道德,而不能只看外表。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外私”来形容那些表面上正直、善良的人,但实际上却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例如,一个政府官员在公众面前一副廉洁正直的形象,但私下里接受贿赂,就可以用“外私”来形容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语“外私”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据说,这位官员外表看起来正直、公正,但实际上却私下里收受贿赂,滥用职权。这个故事被人们记住,并形成了成语“外私”。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语“外私”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外”和“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一直表现得很正直,但我怀疑他有些外私。

2. 这位演员在公众面前一直保持着完美的形象,但私下里却有很多外私的行为。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记忆成语“外私”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外表上穿着正装,看起来很正派,但他的脸上却戴着一副假面具,暗示他内心的私心和不良行为。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对成语“外私”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外强中干”、“外柔内刚”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外表和内心之间的差异。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他看起来很友善,但我觉得他有些外私。

2. 初中生(13-15岁):那个同学在班级中表现得很好,但私下里却有些外私的行为。

3. 高中生(16-18岁):我们应该警惕那些外表正派,但实际上有外私的人。

4. 大学生(19岁及以上):在职场中,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外表正直的人是否有外私的行为。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3-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7 10: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