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行絜 |
释义 | 成语(Idiom):行絜 发音(Pronunciation):xíng xié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行事谨慎,处世圆滑,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行絜是由“行”和“絜”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行指行动,絜指约束。行絜的意思是指人在行动中能够自我约束,谨慎处理事情,以达到圆滑处世的目的。这个成语强调人在处理各种情况时要懂得把握分寸,避免冲动和鲁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行絜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机智、灵活和稳重。这个成语适用于各种场合,比如工作中的谈判、人际交往、处理复杂问题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行絜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二年》这篇古代文献中。据说,晋国的宣公二年,晋国正面临着外敌的入侵。宣公的臣子们都希望宣公能够积极应对,出兵抵御敌人。但宣公却选择了保持冷静,不冒险出兵。他认为应该稳妥处理,避免冲动行事。最终,宣公的决策成功地保护了晋国的利益,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后来,人们用“行絜”来形容宣公的智慧和谨慎。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行絜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总是能够行絜得体,不会让任何一方感到不满。 2. 在面对困难时,她总是能够行絜自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作为一名领导,你应该懂得行絜,避免做出冲动的决策。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行絜记忆为“行事圆滑”。这样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你记住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意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对行絜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其他成语,比如“明哲保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通过学习更多的成语,你可以丰富自己的汉语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他在考试中行絜得很好,从不作弊。 2. 初中生(13-15岁):她在班级中行絜得很有魅力,受到大家的喜爱。 3. 高中生(16-18岁):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他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是能够行絜得体。 4. 大学生(19-22岁):他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了行絜的领导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