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白猿公 |
释义 | 基本解释传说古代善剑术的人。事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处女将北见於王,道逢一翁自称曰 袁公 ,问於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於是 袁公 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桥未堕地,女即捷末, 袁公 则飞上树变为白猿。”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少年学剑术,凌轢 白猿公 。”亦作“ 白猿翁 ”。 唐 杜牧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授符 黄石老 ,学剑 白猿翁 。” 成语(Idiom):白猿公 发音(Pronunciation):bái yuán gō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无知无畏的人,形容对事物缺乏了解却自以为是。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白猿公是一个由“白猿”和“公”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白猿”指的是白色的猿猴,象征无知;而“公”则表示男性,泛指人。整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缺乏了解,却自以为是,表现出一种盲目自信的态度。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白猿公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自以为是、无知而又自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对事物没有真正了解就妄自评判的人,以及那些固执己见,不听他人意见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猿公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传,有一只白猿独自生活在深山中,从来没有接触过外界的事物。一天,一位行人路过山林时,看到了这只白猿,便想试试它的聪明才智。于是,行人拿出一块镜子放在猿猴面前,白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以为是遇到了另一只白猿,便开始和镜子里的自己争斗起来。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白猿公”来形容那些无知而又自信的人。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猿公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白猿”作为形容词,修饰“公”。整个成语的结构比较简单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真是个典型的白猿公。 2. 这个人总是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真是个白猿公。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白猿公这个成语: 1. 将白猿和公这两个词分开记忆,白猿代表无知,公代表人。联想白猿公的故事情节,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2. 可以画一只白色的猿猴和一个人形象,将它们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图像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对白猿公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例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等,它们都有类似的含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从来没去过动物园,却说自己对动物非常了解,真是个白猿公。 2. 初中生:那个同学总是妄自尊大,不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真是个白猿公。 3. 高中生:他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真是个典型的白猿公。 4. 大学生:那个同学对这门课程没有基本了解,却自信满满地参与讨论,真是个白猿公。 5. 成人:他从来不看新闻,却对时事评论得头头是道,真是个白猿公。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