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包胥 |
释义 | 基本解释即 申包胥 , 春秋 时 楚国 大夫。 楚昭王 十年(公元前506年), 吴国 用 伍子胥 计攻破 楚国 ,他到 秦国 求救,在 秦 庭痛哭七日夜,终于使 秦国 发兵救 楚 。《三国志·魏志·臧洪传》:“若子之言,则 包胥 宜致命於 伍员 ,不当哭於 秦 庭矣。” 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二:“精卫有冤填潮海, 包胥 无泪哭 秦 庭。” 清 蒋士铨 《桂枝霜·完忠》:“始而学 包胥 哭庭,既而仿 尉佗 称帝。” 庞树柏 《朱舜水祠落成徵题敬赋》诗:“击檝常存 士雅 心,乞师独洒 包胥 泪。” 成语(Idiom):包胥 发音(Pronunciation):bāo xū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包胥是指用强烈的愤怒和不满来形容人的容貌或表情。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包胥源自于《史记·平准书》,原指包公之子胥,形容他因父亲被冤杀而心情愤怒不平,面容扭曲。后来,包胥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面容因愤怒或不满而变得扭曲。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包胥一词多用于文学作品、口语和日常交流中,用来形容某人因愤怒或不满而面容扭曲。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或被冤枉时的表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胥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平准书。包胥是包公的儿子,当时包公被冤杀,包胥因此愤怒不平,面容扭曲。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愤怒或不满的表情。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语(包)+ 谓语(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听到那个消息后,整个人都包胥了起来。 2. 她的脸上包胥的表情让人不寒而栗。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包胥的形象与愤怒或不满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因愤怒或不满而脸部扭曲,就像包胥一样。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包公和包胥的故事,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当老师没给我发奖状时,我包胥了起来。 2. 初中生:当我听到别人说我做错了事情时,我包胥了起来。 3. 高中生:面对不公正的考试成绩,我包胥着脸向老师申诉。 4. 大学生:在面试失败后,他的脸上包胥的表情让人不寒而栗。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