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长鸣 |
释义 | 基本解释(1).长声鸣叫。 汉 朱穆 《与刘伯宗绝交》诗:“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晋 潘岳 《马汧督诔》:“青烟傍起,歷马长鸣。” 宋 王安石 《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 盘山 弟子久同参。” 成语(Idiom):长鸣 发音(Pronunciation):cháng mí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长时间地鸣叫或响动。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长鸣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某种声音持续不断地响起,如钟鸣、炮鸣等。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紧急或重要的情况下,警钟长鸣的场景。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长鸣常常用来形容某种紧急或重要的情况下,发出警报的声音,警示人们注意。比如,可以用在形容国家、社会或个人面临危机时,警报声长鸣,需要大家警惕和行动起来的场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长鸣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文公十二年》中,讲述了一个叫鲍叔牙的人在鸣钟的时候,长时间地持续敲击钟鼓,以示警示和警醒。后来,长鸣逐渐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种紧急或重要的情况下,警报声长时间地响起的场景。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长鸣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长”表示时间长久,持续不断,“鸣”表示鸣叫或响动的声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警报长鸣,人们纷纷躲进防空洞。 2. 这个城市每天晚上九点钟,都会听到消防车的警报长鸣。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长鸣这个成语与紧急情况下警报声长时间响起的场景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联想。可以想象自己面临危机时,听到警报声长鸣,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警报声、警醒、警示相关的成语,如“鸡犬不宁”、“警钟长鸣”等,以扩展对中国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听到警报声长鸣,我们迅速撤离教室。 2. 初中生(13-15岁):当地震发生时,警报长鸣,我们立即躲到开阔地带。 3. 高中生(16-18岁):在考试前夕,老师的警示长鸣,提醒我们要认真备考。 4. 大学生及以上(19岁及以上):社会上发生恶性事件时,警报声长鸣,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