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大科 |
释义 | 基本解释(1). 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 宋 人谓之大科。 清 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 大科 ”。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谁其识者有 欧阳 ,大科异等固其常。” 任渊 注:“ 东坡 兄弟皆应贤良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九:“ 富韩公 初游场屋, 穆修 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朝初开大科,一时名士率皆怀刺跨马,日夜诣司枋者之门,乞声誉以进。”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旧唐书·舆服志》:“﹝ 武德 ﹞四年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綾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綾及罗,其色朱,饰用金。’” 成语(Idiom):大科 发音(Pronunciation):dà kē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大规模的考试、考核或选拔。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大科是由“大”和“科”的组合而成的成语。其中,“大”表示规模庞大、大规模的意思,“科”表示科目、考试的意思。大科一词通常用来形容规模庞大的考试或选拔,特别是指需要通过这个考试或选拔来选拔人才,筛选出最优秀的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大科一词常常用来形容国家级、省级或校级的大规模考试,如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重要的选拔过程,比如运动员选拔、演员选拔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科一词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考试规模庞大,考试内容丰富,被称为“大科”。因此,大科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形容大规模考试或选拔的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科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明天就是高考了,同学们都在备战大科。 2. 这个比赛的选拔过程非常严格,是一场真正的大科。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大科”与“大考”进行联想,因为大科的含义就是大规模的考试。可以通过想象参加一场规模庞大的考试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相关的知识,了解科举考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明天要参加的数学竞赛是一场大科。 2. 初中生:我正在为中考备战,希望能顺利通过这个大科。 3. 高中生:高考是一场决定未来的大科,我要努力取得好成绩。 4. 大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场大科,我要全力以赴准备。 5. 成年人:公务员考试是一场非常严峻的大科,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能力。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