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分立 |
释义 | 基本解释(1).分别独立。 宋 程颐 《答杨时论<西铭>书》:“《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墨氏 则二本而无分。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 孙中山 《五权宪法》:“这本书是根据 英国 的政治习惯,发明三权独立的学说,主张把国家的政权分开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所以三权分立,是由 孟德斯鸠 所发明的。”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 印度 背 蒙古 之 莫卧尔 朝,以成各省分立之势,卒为 英 人蚕食,此 长素 所引为成鉴者。” 英文翻译1.{物} {电} discrete 成语(Idiom):分立 发音(Pronunciation):fēn l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分离,分开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原本相连或相合,被分开或分离的状态。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以及国家关系等方面的分离或分裂情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传·隐公二十一年》:“吾闻之也,其分立久矣。”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国君隐公和他的弟弟重耳之间发生了争斗,最终导致晋国分裂为东晋和西晋两个国家。这个成语由来就是描述这种分裂的情况。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动词+形容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两兄弟因为意见不合,最终分立,各自创业。 2. 这个组织内部存在着分立的势力,导致了内部的混乱。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分立”联想成“分离”,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分裂事件,如晋国的分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和好朋友因为吵架而分立了。 2. 初中生:这个国家的统一是历经了分立和战争的。 3. 高中生:家族的财产因为继承问题而产生了分立的争议。 4. 大学生:该公司经历了分立和重组后,实现了更好的发展。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