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语:

 

词语 六文
释义

基本解释

(1).指六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许慎 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则觉之。” 卢文弨 补注:“六文即六书。”《云笈七籤》卷七:“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声,河海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参见“ 六书 ”。
(2).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书。 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超工八法,尽奇六文。”《南史·颜协传》:“时又有 会稽 谢善勛 能为八体六文,方寸千言。” 唐 岑文本 《奉述飞白书势》诗:“六文开玉篆,八体曜银书。”

成语(Idiom):六文

发音(Pronunciation):liù wé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文才高超,能言善辩。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六文指的是文学才华出众,能够运用言辞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中要求考生必须精通六种文体,包括经、史、子、集、诗、礼,因此称为“六文”。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一个人的文才非常出众,能够用言辞驾驭自如,善于辩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六文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才非常高超,善于辩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用在夸奖一个人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出众,或者形容一个人在辩论中能言善辩,能够用言辞说服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文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考试内容包括经、史、子、集、诗、礼六个科目。只有精通这六种文体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有机会成为官员。因此,精通六种文体的人被称为“六文之士”,后来演变为“六文”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文是一个名词性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辩论赛上展现出了他的六文,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2. 这位作家的六文才华出众,他的作品非常受欢迎。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六文”成语与科举考试的六个科目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科举考试中精通六种文体,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被称为“六文之士”。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和考试内容。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文学才华相关的成语,如“才高八斗”、“文采飞扬”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的写作水平很高,真是个六文之才。

2. 初中生:他在辩论赛中展现出了他的六文,成功地说服了观众。

3. 高中生:这位作家的六文才华出众,他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4. 大学生:他在演讲比赛中展示了他的六文,赢得了评委的认可。

5. 成年人:他的六文让他在工作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同事的认可。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3-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4/4 4: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