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三铨 |
释义 | 基本解释唐 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新唐书·选举志下》:“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銓,尚书、侍郎分主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选人先遭涂毁文书者,令三銓止除诈伪,余復旧规。” 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选:一曰尚书銓,二曰中銓,三曰东銓。或云吏部东西銓并流外銓为三銓。’”按, 唐 乾元 中侍郎 崔器 奏改中铨为西铨。故 宋 王溥 《唐会要·吏部尚书》以尚书铨、东铨、西铨为三铨。 成语(Idiom):三铨 发音(Pronunciation):sān quá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三铨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三”代表数量,而“铨”指的是权衡、判定。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三个方面的权衡和判定,来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或决策。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三铨是指在做决策或判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权衡不同的因素或观点,以便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结论。这个成语强调了综合考虑的重要性,而不是单一因素的决策。它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权衡不同的因素,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三铨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权衡利弊、综合考虑的情况。它可以用于各种决策场景,如政府决策、商业决策、个人抉择等等。它也可以用于描述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全面思考和权衡利弊的情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关于三铨这个成语的故事并不明确。它可能是在古代官员处理案件时的一种常见做法。在古代,官员在处理案件时通常会请来三个人来担任评判的角色,他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一个公正的决策。这种做法被称为“三铨”,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铨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做重要决策时,我们需要三铨,不能只看表面的利益。 2.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三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记忆成语三铨的方法之一是将其与权衡和判定的意思联系起来。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手中拿着三个天平(权衡)来判定(判定)问题。这种图像化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你还可以尝试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在选班长的时候,要三铨才能决定谁最适合。 2. 初中生:老师说做决策要三铨,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3. 高中生: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我要三铨,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 4.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的策划中,我们要三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5. 成年人:在做重要决策时,我们要三铨,不能只看表面的利益。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