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三估 |
释义 | 基本解释指区分书体价值的三种等级。 唐 张怀瓘 《书估》:“然文质相沿,立其三估;贵贱殊品,置其五等。三估者,篆、籀为上估, 钟 ( 钟繇 )、 张 ( 张芝 )为中估, 羲 ( 王羲之 )、 献 ( 王献之 )为下估。” 成语(Idiom):三估 发音(Pronunciation):sān gū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对事物进行全面评估、考察。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三估源自《左传·哀公十四年》:“三估而行。”三估指的是在采取行动之前,对事物进行三次评估、考察,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事物的慎重思考和全面了解,避免盲目决策。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三估常用于形容做事慎重、审慎考虑后行动的情况。它可以用来指导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决策和计划,帮助人们避免草率行事和错误判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成语“三估”来源于《左传·哀公十四年》的记载,描述了一个国君在决策前进行了三次评估的故事。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估是由“三”和“估”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三”表示次数,表示进行三次评估;“估”表示评估、考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要三估而行,避免出现错误。 2. 这个项目需要经过三估,确保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位。 3. 他是个很慎重的人,对待问题总是三估后才下决定。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成语“三估”。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进行评估时,用手指三次估量物体的大小,以表示进行三次评估。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三思而后行”、“审时度势”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在行动之前需经过深思熟虑的重要性。 - 可以研究相关的决策和管理学理论,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决策,提高决策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在做作业时,我会先三估题目的难度,然后分配时间来完成。 2. 初中生(13-15岁):在选择课外活动时,我会三估每个活动的时间和收益,然后决定参加哪个。 3. 高中生(16-18岁):在准备考试时,我会三估每个科目的重要性和难度,然后制定学习计划。 4. 大学生(19-22岁):在选择专业时,我会先三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前景,然后做出决定。 以上是关于成语“三估”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