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失匕箸 |
释义 | 基本解释《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谓因受惊而失落手中的餐具。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失匕”。 宋 苏轼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诗:“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宋 苏轼 《曹既见和复次韵》:“谁令妄惊怪,失匕号万窍。” 成语(Idiom):失匕箸 发音(Pronunciation):shī bǐ zhù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吃饭时用筷子、匕首等餐具失手或掉落。也用来形容因过于恐惧或紧张而手脚不灵活,失去应有的能力或表现。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失匕箸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失去筷子和匕首”,但在实际使用中,它的含义已经扩展到失去控制、失去能力或失去表现等方面。失匕箸通常用来形容人在紧张、恐惧或其他情绪压力下,手脚不灵活,无法正常完成任务或表现出应有的能力。这个成语强调了情绪对人的影响,提醒人们在压力下要保持冷静,不要受到情绪的干扰。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失匕箸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特别是与表现、能力和情绪有关的情况。以下是一些使用场景的例子: 1. 在考试或面试时,如果一个人因紧张而无法正常回答问题,可以说他失匕箸了。 2. 在演讲或表演时,如果一个人因紧张而忘词或手脚不灵活,可以说他失匕箸了。 3. 在体育比赛中,如果一个运动员因紧张而失去正常的技术表现,可以说他失匕箸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关于失匕箸的具体故事起源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它作为成语已经存在了很久。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失匕箸可能起源于古代饮食文化中的一种礼仪规定。在古代,用餐时使用筷子和匕首是常见的做法,而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人们需要展示自己的技艺和礼仪。如果一个人在用筷子或匕首时失手或掉落,就会被认为是失去了应有的能力和表现。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失匕箸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考试时我太紧张了,结果完全失匕箸,忘记了很多知识点。 2. 演讲时他因为紧张而失匕箸,连续出现了好几个口误。 3. 在比赛中,他因为太紧张而失匕箸,导致了很多失误。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为了记忆失匕箸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记忆。失匕箸可以理解为失去了控制食物的能力,类似于在用餐时手脚不灵活或失手掉落餐具。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在用筷子或匕首时失手的场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如果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情绪、能力和表现有关的成语,如失魂落魄、失鸿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8岁):我在比赛中因为太紧张,手脚都失匕箸了,结果失败了。 2. 初中生(14岁):考试时我太紧张了,脑子一片空白,完全失匕箸了。 3. 高中生(17岁):面试时我因为紧张而出现口误,真是失匕箸啊! 4. 大学生(20岁):在演讲比赛中,我因为紧张而忘词,真是太失匕箸了。 请注意,以上例句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年龄和语言能力进行调整。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