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乌帽 |
释义 | 基本解释◎ 乌帽 wūmào 详细解释黑帽。古代贵者常服。 隋 唐 后多为庶民、隐者之帽。《宋书·明帝纪》:“于时,事起仓卒,上失履,跣至西堂,犹着乌帽。” 唐 白居易 《池上闲吟》之二:“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 康节 ﹞为隐者之服,乌帽緇褐,见卿相不易也。” 元 陈安 《中秋有感》诗:“於今寂寞江城暮,乌帽西风叹白头。” 成语(Idiom):乌帽 发音(Pronunciation):wū mào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控告、诬蔑他人。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乌帽是由“乌黑的帽子”引申而来的成语,原指某人将黑帽子套在别人头上,意味着对他人进行诽谤、中伤或控告。现在常用来形容诬陷他人,捏造事实,以达到诽谤、中伤他人的目的。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乌帽常用于形容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例如在工作、学校、社交媒体等。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些媒体报道或网络谣言的不实之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乌帽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场斗争。在古代,官员们通常戴着不同颜色的帽子以示身份和地位,黑色帽子是用来控告他人的。后来,乌帽成为了形容恶意中伤他人的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乌帽的结构是“乌帽”两个字,其中“乌”表示黑色,而“帽”表示帽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把乌帽套在我的头上,说我偷了他的钱。 2. 这个谣言完全是别人乌帽子套在他头上,根本没有事实依据。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乌帽”与“诬蔑”、“中伤”等词语,形成记忆链接。可以想象一个人戴着黑色的帽子,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乌帽相关的成语,如“白帽子”、“青帽子”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把乌帽套在小明头上,说小明偷了他的铅笔。 2. 初中生:他利用网络平台,乌帽子套在同学头上,传播谣言。 3. 高中生:这篇报道完全是乌帽子套在他头上,根本没有真实的事实证据。 4. 大学生:他用乌帽子控告敌对政党的党员,试图破坏其声誉。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