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乡闱 |
释义 | 基本解释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亦代指乡试。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下》:“明年会试,经、子、史科,亦依乡闈分年。礼部尚书知贡举。” 清 赵翼 《奏旨准入鹿鸣筵宴》诗:“遂初岂意忽迁鶯,为歷乡闈两鹿鸣。” 王闿运 《中议大夫彭君墓志铭》:“及试乡闈,册名误嘉为家。”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五校乡闈,颇称得士。” 成语(Idiom):乡闱 发音(Pronunciation):xiāng wéi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乡村小学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乡闱的“闱”原指古代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后来泛指考试、选拔的场所。而乡闱则特指乡村小学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乡闱通常指的是条件简陋、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暗指乡村教育的困境和不足。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乡闱常用于描述乡村教育的落后、贫困的现状。也可以用于批评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忽视和不公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乡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考试地点称为“闱”。由于古代乡村教育资源稀缺,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乡村学生往往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因此,乡闱成为形容乡村学校教育环境和条件差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乡闱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出身乡闱,但凭借努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2. 这个地方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学生们只能在乡闱里接受教育。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乡闱与乡村教育的困境联系在一起,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乡村学校的教室条件非常简陋,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的场景。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措施,了解乡村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爸爸小时候在乡闱上学,没有电脑和投影仪。 2. 初中生:乡闱的师生们努力奋斗,争取改善乡村教育环境。 3. 高中生:乡闱学子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现,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