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语:

 

词语 五谏
释义

基本解释

(1).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汉 刘向 《说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讽諫。”(2)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諫。谓讽諫、顺諫、窥諫、指諫、陷諫。”《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 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諫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视君颜色而諫也。指諫者,质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諫不从” 汉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讽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驹 是也;四曰争諫, 子反 请归是也;五曰赣諫,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语·辨证》:“忠臣之諫君,有五义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风諫。”
(2).五位谏臣。 明 林兰友 与 何楷 及 黄道周 、 刘同升 、 赵士春 称“ 长安 五谏”。见《明史·林兰友传》。

成语(Idiom):五谏(wǔ jiàn)

发音(Pronunciation):wǔ jià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古代官员对君主或上级领导的不当行为进行正式劝谏的五个阶段。也用来形容高尚的人勇于直言劝谏。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五谏是指古代官员对君主或上级领导的不当行为进行正式劝谏的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是:不敢谏、不忠谏、不谏、不直谏、不谏而激。五谏的含义是指高尚的人勇于直言劝谏,不畏权势,不违背原则。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来形容有勇气、有原则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并直言劝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谏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相传,南宋末年,宰相丁谓上书劝谏,但被当时的皇帝赵昺拒绝。丁谓则在五次劝谏后终于被皇帝接纳,故有了“五谏”的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语“五谏”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个有勇气的年轻人,敢于五谏,不畏权势。

2. 在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像五谏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五谏”记忆为“五个阶段的劝谏”,并将每个阶段的特点记忆下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了解官员对君主的劝谏制度以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老师,我们应该像五谏一样,敢于直言劝谏,不怕犯错。

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有勇气五谏,对不合理的规定提出自己的意见。

3. 高中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我们应该勇于五谏,对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3-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4/24 1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