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当罏 |
释义 | 成语(Idiom):当罏 发音(Pronunciation):dāng lǔ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言行不正,欺骗他人或行为不端正。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当罏的本义是指用来盛放杀鱼的器具,后来引申为比喻人行为不正,欺骗他人或行为不端正。当罏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行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当罏一般用于批评或指责他人的行为不端,欺骗他人或不遵守道德规范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政治家的虚伪、商人的欺诈、学生的作弊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当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官员名叫杨朱,他奉命负责管理鱼塘。一天,杨朱发现鱼塘里的鱼越来越少,于是他偷偷地在当罏里放入了一些小鱼,然后把大鱼卖掉。这个行为被人发现后,人们就用“当罏”来形容欺骗他人或行为不端的行为。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当罏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为真是当罏,竟然敢欺骗老人。 2. 这个商人总是用各种手段当罏消费者。 3. 老师告诫学生们不要做当罏的事情,要保持诚信。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当罏”与欺骗、行为不端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形成联想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把不正当的行为藏在一个当罏里,暗中欺骗他人。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涉及道德伦理或欺骗行为的成语,如“欺世盗名”、“作奸犯科”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他的行为真是当罏,偷偷把我的铅笔拿走了。 2. 初中生(13-15岁):这个学生用作弊的方法当罏老师,考试作弊是不对的。 3. 高中生(16-18岁):政治家应该诚实守信,而不是用虚伪的言行当罏选民。 4. 大学生及以上(18岁以上):商人应该遵守商业道德,不应该用欺诈手段当罏消费者。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