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语:

 

词语 对仗
释义

基本解释

对仗 duìzhàng
(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2) [wage war] 〈方〉∶交战

英文翻译

1.(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in poetry, etc.) a matching of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lines, sentences, etc. usu. with the matching words in the same part of speech; antithesis

详细解释

(1).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僂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 王溥 《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
(2).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万柘坡 《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
(3).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 蔡元培 《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4).交战。《太平天囯资料·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 归德 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 王囊仙 韦七綹鬚 ,至 南笼 与 清 军对仗,两路夹攻,把 勒保 围住。”

对仗(duì zhàng)

发音:duì zhàng

基本含义: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

详细解释:对仗是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在表达中使用相对或对立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事物的对比,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使用场景:对仗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演讲、诗歌等中,能够使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

故事起源:对仗这一修辞手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学,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后来,对仗逐渐成为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成语结构:对仗是一个由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组成的词语。

例句:

1. 他的言行始终对仗,让人感到十分可信。

2. 这首诗通过对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记忆技巧: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对仗”中的“对”字想象成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以帮助记忆这个词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了解更多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如比喻、夸张等,可以帮助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他们的身高对仗,一个高一个矮。

初中生:这篇文章通过对仗的手法,描绘出了春夏之间的巨大差异。

高中生:他们的观点对仗,一方认为应该坚持原则,另一方则主张妥协。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3-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7 4: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