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又作别论 |
释义 |
成语(Idiom):又作别论 发音(Pronunciation):yòu zuò bié lù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一个人反复改变自己的言论或立场,没有一贯的主张或观点。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成语“又作别论”源自于《左传·昭公十一年》:“作别,论之。”意为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或不同时间中,对同一个问题或事物持不同的观点或立场。这种反复无常的言论往往会使人难以预测其真实意图或信任其言辞。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那些言辞不定、立场不坚定的人,或者指责某人反复无常、言行不一的行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善变、不可靠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语“又作别论”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当时,晋国的昭公在考虑是否与齐国结盟时,他的大臣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昭公反复听取各方意见,最终没有做出明确的决策,导致晋国失去了一个有利的结盟机会。从此,人们用“又作别论”来形容那些反复无常、没有坚定立场的人。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语“又作别论”的结构为“又作别论”。其中,“又”表示反复、再次,“作”表示做、表达,“别”表示不同的、分离的,“论”表示言论、观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经常又作别论,让人无法相信他的诚实。 2. 这个政客一再又作别论,根本没有可靠的立场。 3. 她又作别论的行为让人觉得她不可信任。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又作别论”。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中反复改变自己的言论,像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发表不同的演讲,人们对他的言辞感到困惑和不信任。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口是心非”、“见风使舵”等,来增加对于言辞反复无常、立场不坚定的情况的理解。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在课堂上又作别论,老师都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2. 初中生:这个政治家经常又作别论,让人无法预测他的下一步计划。 3. 高中生:她的言辞反复无常,总是又作别论,让人无法相信她的承诺。 |
随便看 |
|
成语词典收录25060个成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及典故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