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罪不及孥 |
释义 |
成语(Idiom):罪不及孥 发音(Pronunciation):zuì bù jí nú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罪行不应该归咎于孩子,而应该归咎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责任应由主要责任人承担。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成语“罪不及孥”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其中“一则以喜”是指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和成就感到高兴,而“一则以惧”则是指父母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感到担忧。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应当对孩子的行为负有责任,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成语“罪不及孥”则强调了责任的分配,认为孩子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主要责任应当归咎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成语“罪不及孥”常常用于批评或反驳那些试图将责任完全推给年幼无知的孩子的人。它可以用来指责不负责任的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责任应由主要责任人承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语“罪不及孥”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父母应该对子女的行为负有责任,并为子女的错误承担责任。因此,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应该首先被追究责任。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语“罪不及孥”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罪”、“不”、“及”、“孥”。其中,“罪”表示罪行、过错,“不及”表示不及于、不应该归咎于,“孥”表示孩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负责,罪不及孥。 2. 这个孩子犯了错误,但是罪不应该完全归咎于他,他的父母也应该负有责任。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罪不及孥”。可以想象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但是他的父母将责任全部推给他,这样不公平的分配责任就像是“罪不及孥”。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家庭伦理观念和责任分配的文化背景,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和教育观念。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爸爸妈妈总是说我做错了事情,可是我觉得罪不及孥。 2. 初中生:班级里有个同学偷了别人的钱包,但是老师说罪不及孥,应该先找他父母。 3. 高中生:有些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真是罪不及孥。 |
随便看 |
|
成语词典收录25060个成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及典故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