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然物 |
造句 |
1、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揽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愿你事事看得远,万事都看透,凡事都看淡,笑对生活每一天! 2、因为它们的友谊不仅超越了“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民俗谚语,更是跨越了自然物种间的本性障碍。 3、一名热衷于宗教的人之所以会虔诚,是在于他们对没有或不具备理性基础的超自然物体与其宗旨所展现的意义及其崇高上不存有任何怀疑。爱因斯坦 4、幽默乃是尊严的肯定,又是对人类超然物外的胸襟之明证。 5、他虽是个道士,却并不超然物外。 6、知静者,心灵超然物外;知动者,工作浑然忘我。知退者,处世自然低调;知进者,做事泰然担当。动静进退之间,付出方有所得,而知足者常乐。 7、自然全美是当代环境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意思是所有自然物在本质上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 8、小日本虽然是发达国家,毕竟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物产稀缺。 9、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处于入世和超世的矛盾中,像陶潜那样真正弃官务农,超然物外的人寥若晨星。 10、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 11、中文摘要建立异喹啉的新方法的研究,利用此方法来建构许多具异喹啉骨架之化合物,并希望未来可将其应用至天然物合成及光电材料上。 12、在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论中,有两大基本体系,一是自然物象说,一是人格象征论。 13、世上并没有真正能超然物外的人。 14、锌是一种天然物,具有抗晒功能,能保护皮肤及口唇免受酌伤。 15、开幕式上,在天籁般空幽清灵的现代禅乐下,艺术家一农先生以肉身端坐在用宣纸包裹的莲花座上沉思冥想、超然物外。 16、淡逸、苍逸、清逸、旷逸,这种状态也只有在妙悟自然、物我两忘之时,才能渐入其中。 17、我们的老校长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积极地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从不超然物外。 18、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 19、信仰山、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 20、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21、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愿你事事看得远,凡事都看透,万事都看淡,笑对生活每一天! 22、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23、卧龙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生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物种基地. 24、平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沉思。平凡是告别了无知的炫耀的狂妄之后的深沉。平凡不是人生这光的暗淡,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物外的冷漠。 25、原材料指用以生产工业品的天然物质. 26、另一半采用有机方法耕种,按照许多有机食品机构的建议,用天然物如粪肥代替农药。 27、真的以为我能闭目不言,早已远离世俗尘缘,真的相信我已超然物外,可将一切烦恼化青烟。西单女孩 28、作者的“游”或者“记游”不限于所游之地的自然风光,而意在挖掘其文化内涵,让纯然客观的自然物象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 29、一日,来到崂山太清宫处,但见山清水秀,石奇草异,浩瀚大海,一碧万顷,清风徐来,花香鸟鸣,大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悦心境。 30、这些成分中例如牛磺酸、瓜拉那以及肌醇都是天然物质。 31、并且从这一点进而延伸出,一切本不属于任何人的自然物,在通过我们的劳动加工之后,就变成了我们的财产。 32、苟能超然物外顺其自然,许多望之俨然之事将会化为青萍之末;如若过分较真,本来无所谓之事却会变成如牛负重。 33、景观是她为了实现某一地方的某些特征,通过增加新的设计元素、把自然本身的特质和她的创造力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自然物质。 34、墨之清淳玄妙结成明快、简洁、苍润、淋漓、儒雅的天趣,大片的留白超然物外、幻化幽深、韵味无穷。 35、对于海豚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把自然物变成有用的工具。 36、羟基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原子团簇物质,具有极强氧化能力的天然物质。 37、跨国制药企业纷纷来到中国,相当一块研究在于从天然物中找有效成份,用于他们药品研发。 38、我饮了一杯马丁尼酒后,便会觉得大了一些,高了一些,聪明了一些。喝下第二杯,我会觉得超然物外。再多喝几杯,我简直无所不能了。 39、蜂花粉是蜜蜂在开花植物的花粉囊里采集来的纯天然物质,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 40、其实都是画中走卒,却有人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指点江山。只不是徒增笑谈。辰东 41、飘逸、淡逸、苍逸、清逸、旷逸,这种状态也只有在妙悟自然、物我两忘之时,才能渐入其中。 42、天然物中草药,源于自然界,并是人和动物最易接受的物质,也是人类环境生态系统循环的组成部分。 43、孔府的自然物信仰主要包括祭北斗和祭日晷。 44、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 45、植物与其他天然物原貌。 46、假托神道以遁身,超然物外以君臣相残,韩信之死,可以略窥张良之神算也。 47、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物是人非,但这片“世外桃源”四季依旧风采不减以往,孩子们的脸上依旧挂着童真的笑脸。 48、自然物成为审美对象,其内涵和特质在不同的审美此在中并非既定的,而是随机的、可塑的。 49、航天器传回的照片上有白色的物质,摄影证据终结了关于这种物质究竟是何种自然物的争论。 50、旧社会,有些知识分子很推崇那种岩居穴处、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51、钻石这种公认为世界上最硬的天然物质,不但代表了精致的美丽,还代表了剥削非洲人民鲜血的剥削工业。 52、由于对各种神鬼精灵和自然物的敬畏,本教徒常用牺牲祭祀并伴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史书记载曾出现过“血流成河,肉堆成山”之说。 53、封建时代,不少贤人超然物外,宁肯尧舜千钟,也不愿在官场勾心斗角。 54、就我生存的自然物态而言,也跟我的意识一样陌生,我的出生也跟我的灵魂,跟我的纯粹人的生存一样陌生。凯尔泰斯·伊姆莱 55、在南方人吃来,则像是发酵到一半就被迫中止的酒酿;就连那肥白的羊肉,也是兀自肥白,萧然物外。 56、故从整体上说,天然物中草药不会形成毒副残留和公害。 57、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 58、而面对传媒的闪光灯,何宝生既没有回避,也没有回答记者提问,一副超然物外的模样。 59、如果他在打下一杆前,把移动的自然物放回原处就不会被处罚。 60、无毒天然物,如一般泥沙对环境无害。 61、一直在追寻古代诗人的美丽,然而,看到这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霎时有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幅超然物外的恬淡画卷。 62、虽然物质生活上农民比1949年好了不少,但是他们反映说地方政府官员已经是事实上的地主了,有时候甚至雇佣黑手党式流氓团伙来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出。 63、在我看来,这还是他性格中一个新的方面,因为我以前还从未见过他对自然物表现出强烈的爱好。 64、类比的仿造作用就是运用类比模仿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 65、她的设计讲求功能性,是不受潮流限制的长青款式,采用纯天然物料,可应长或短期场合需要作自由搭配,适合各年龄层、不同体型及尺码的女仕。 66、这种喜悦,不是因物质获取和利益的收效而带来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而是从心底沁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感悟和愉悦。 67、荀子从他的道出发,用象征的思维看待自然物和文学,从而构成其文艺的象征体系。 68、有的是大量的自然物,我们的生活围绕着树木、溪流、动物和天空。 69、评论有同学提到铅室法,利用NOx做氧的传递催化制备浓硫酸,但是铅室法作为工业制备方法,虽然物料成本比较低,但是仍然是无法获得浓度非常高的硫酸。 70、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愿你事事看得远,万事都看透,凡事都看淡,笑对生活每一天! 71、培养超然感和自我观察能力。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整个要点就是既超然物外又同时观察你是如何反复行动和思考的。然后,你就有可能变换方式,选择其他。这么做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后退一步并分析你内心的自我。 72、看着公园的景致,我有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73、他,颜奇容华,扮相天人,一执剑,萧然物外,他的不经意出现,改变了我的宿命,他因为无情而生,却因我而柔情。 74、牛磺酸,瓜拉那和肌糖都是天然物质。 75、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 76、连结岩石、植物与其他天然物原貌。 77、为追求字中神气和朝气,气韵和气象这种境界,他深知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物象的局囿,心绪逸出红尘,超然物界之外,须让自己的心灵先到达广阔的精神天地。 78、水疗中心的设计采纳多种当代元素,并选用天然物料及中性色调,务求与四周优美环境与当地独有的宁静和谐互融为一。 79、人正当年轻力壮,谁去想三灾六病,人正当雄姿英发,谁去想衰朽残年、奄然物化;人正当兴致勃勃、钻研学问,谁去想身后的浑浑茫茫?赫兹里特 80、新增的漆桥古村落位于南京市高淳区东北部,四面环水,超然独处,萧然物外。 81、令人感到超然物外,仿佛闲云野鹤,去来无踪,任我闲行、闲步,也容我随意闲坐,任我闲思。 82、这一咏梅模式从拟形到拟神的嬗变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梅花这一自然物走向道德人格象征的历史轨迹。 83、顾炎武在其《广师》中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84、在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论中,有两大基本体系,一是自然物象说,一是人格象征论. 85、我们要采购功能性的天然物质,香豆胶,胡芦巴皂甙,香豆种,植物提取物。 86、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
随便看 |
|
汉语造句词典收录79338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造句方法解析及释义,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