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踏青文章
释义

踏青文章(精选20篇)

云梦草原踏青节

文/鬼谷云梦

春天里为什么人们喜欢到野外踏青?我想不外乎三点:一是天气暖和,空气清明;二是春意昂然,万物萌发;三是活动筋骨,强身健体。

踏青,踏青,不走不足以知青之细微,不慢走不足以知青之珍贵。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上的桃花开得迟不说,就是草好象也不愿意早发。在淇县云梦山大草原上,远远望去,还是枯黄连天,要不是树木恢复了生机,到处都是点点的绿意,你还以为是深秋季节呢。

在干枯的草干下面,你用手一拨,就能看到青青的草芽。她们刚从土里拱出来,还显得有点娇羞。她们并不埋怨自己的长辈枯枯地还遮着自己,她们把此视作一种呵护,一种温馨的爱。等这些草芽慢慢长大,枯草也就凋零下去,变成肥料,仍然作为青草的滋养。年复一年,前草让后草,草落草起,把大草原喂得又茂又密,到夏秋季节,这里完全可以当毯子用,天上的云彩是你的被子,若能做一个好梦,梦到童年,那就再美不过了。

踏青,踏青,青也许不是长出来的,青是踏出来的?每年我都到云梦山上来踏青,一面踏青,一面寻找着春天。或者把春天给迎出来,或者把春天给送走。特别是春天刚从冬季中孕育时,你不去踏青,还真不知道春天是啥时来的,怎么来的呢。

我总结踏青,借用中医一句话,叫“望闻问切”。走进春天,一定要学会望才行。登上高处,往远方一望,桃红柳烟,油黄麦绿,苍白远去了,干燥躲跑了,单调的视觉猛然被这些五颜六色填满,这才是最大的快乐。

春天的空气中,因为各种花开和叶的生长,臭氧离子增多,格外清新。到山上,还有很多中药的香气混杂期间,吸上几口,还能起到治病的效果呢。所以,你一定要学会闻,见花闻一闻,不用上门诊。前几天在纣王殿,我就看到一种花叫“连翘”的,黄黄的,还以为是迎春呢。我就大闻了一番,感觉还真不错。

问就是问文化,问传说,问典故,问历史,切就是判断和思考。我出来踏青,不仅欣赏春天的美景,还特别留意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和掌故。有些老房子,就是一部历史。有些老碑刻,就传递出一种久远的信息。弄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问问当地的老年人或者土专家,他们会向你提供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春天很短暂。稍不留神,春天就过了。这不,春天的感觉还没有完全找到,温度就哧哧地长。再出来,就觉得有点晒了。

云梦大草原,是中原地区很好的一块草地。海拔600来米,周圆20多平方公里,如此空中美景,到哪找呢?云梦草原踏青节已经举办了好几届,很受游客欢迎。愿意踏青的人们,不妨来这里看看,望望十里画廊,闻闻白草清香,问问鬼谷文化,切切今年运命,何乐而不为呢?

陪父母踏青

文/马亚伟

最近半年多,父母搬到了城里跟我一起生活。

春天到了,父亲忽然有些出神地说:“往年在老家,这时候该下地干活了。”我说:“现在你终于不用受累了!年纪大了,该好好歇歇了。”母亲接过我的话说:“你爸想老家了。他呀,离了那一亩三分地还真不习惯。总在这里呆着,他浑身不自在。”父亲嘿嘿地笑了,说:“我就是想看看菜园里的菜都长出来了没有。我这辈子,就跟土地亲,脚踩在地上才踏实。”

我明白父亲的心思了。父亲多年里在田里劳作,与土地的感情极为深厚。在他看来,田里的农作物和青草都是有灵性有情感的,离开它们久了自然会想念。其实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每当她在小区里看到有人种菜,都要凑过去帮忙,还不停地讲述她种菜的经验。我打算利用周末时间,陪父母去踏青,让他们好好跟土地亲近亲近,以解乡愁。

周六一大早,我带着父母出发了。半年多以来,他们下楼很少,更别说出门了。这次出来,两个人像飞出笼子的鸟一样,很兴奋。他们在车上不停地说着乡下的农事,还张望着车窗外春天的风景。

到了目的地,父母赶紧钻出车子。置身熟悉的田地中间,他们都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父亲极目远眺,感慨着:“天暖了,万物都要生长起来了!”我看到父亲的眼光有些悠远。父亲与母亲并肩走在春天的田埂上,微风吹动着他们的白发,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田里有老乡正在劳作,父亲走过去,与他们攀谈起来。一会儿功夫,父亲来了兴致,接过老乡手里的铁锹,熟练地挥动起来。母亲笑着说:“瞧你爸,就是跟土地亲!”别人踏青,都在不停地拍春天的美景。可是在父母眼里,春天的风景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们更在乎双脚踏在土地上的感觉。我想,只有这样才是踏青的最高境界吧,不在乎眼前的风景,在乎的是与春天亲近的感觉。

父亲和母亲在田埂上流连,我跟在他们身后,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满足。我说:“爸,妈,以后咱们常出来走走。时不时出来走走,心情好,身体也好。”父亲说:“可不是嘛,出来走走舒服多了!”

我的周围,很多老人搬到城里跟儿女一起住。其实他们是一群候鸟,虽然来到了城里,心却留在了乡下的土地上。多陪父母出来踏青,让他们找回亲近自然的感觉,也是我们尽孝心的一种方式。

踏青采野菜

文/纳木措

春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温暖的春日更如久违的恋人,小鸟依人般地环绕着你,令整个人都暖了起来,让人心里都有些痒痒。在这样的春日里,到处都是一派盎然生机、艳阳高照、芳草茵茵,这个时节最适宜野外郊游,踏青采野菜了。

清香鲜嫩的野菜,是大自然在春天里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周末,你可以带上孩子,邀上好友,怀揣着好心情走近春天,走近温暖的阳光,咀嚼一下春天的味道,这实在是令人心动的选择。当你来到田野,抛却城市的喧嚣,你的身心瞬时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之中,你满眼望去,尽是些经历春雨后,颤颤然从地下冒出头的新鲜野菜,有认识的,也有叫不出名的,虽不能说是百花争艳,但也算是满眼尽是绿了。惹得你忍不住弯下腰去,摘取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野菜。

一般人在采摘野菜过程中,识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荠菜了,当寒风还呼啸的时候,荠菜已经伸展着绿色的小胳膊出现在田野中了。荠菜属于十字花科荠菜属中一两年生草本植物,荠菜的果实扁平,呈倒三角形,含多数种子。虽说荠菜常混在杂草丛中,但它成名却很早。南宋着名词人辛弃疾曾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名句,说明千百年前荠菜花就是野地里的报春信使。据说,荠菜还有食疗作用,能降血压,长期服用对高血压及眼底出血的防治有一定功效。现代医药家研究发现荠菜含有荠菜酸,对内伤出血的止血效果很好。

踏青采野菜,经历着寻找、选择、采撷的过程,其乐无穷。在认真的采摘后,你会发现不一会儿,就能摘到满满一袋的荠菜,回到家里一番加工,无论是做汤,还是做成水饺、馄饨馅儿,绝对都是绿色食品,令你胃口大开,味道只有一个字:美!除了荠菜,枸杞头、蕨菜、芦蒿、香椿、菊花菜、马兰头等野菜,也是人们常吃的野菜,这些野菜以它们的那份苦涩与异香打破庸常,令人振奋和惊奇。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食野菜,其实更多的是看中了它们无污染又有营养。然而,需要提醒的是,春天踏青采野菜的时候,首先要识野菜,如果不认识野菜而盲目采摘,往往会出大问题。这一点是那些爱野菜者所要引起注意的,如果你是新手,应该由经验老到者陪同,出发前,最好学习一下如何识别野菜,如此这般,才能真正品尝到那鲜活而美味的野菜。

暮春踏青看炊烟

文/幽栖老歌

三年里,一直有上单位后面的南山一游的向往,可是一直没有机会。造化在昨,饭后与单位同事放弃了转广场的积习,而提议上南面的山上走走的建议被响应。于是两人徒步循单位墙后的农家院落门前信步踏上了上山的路。

暮春时节,踏着饭后昏黄的闲暇,信步爬上了从没去过的南面山顶,山路很陡,但并不险要。一路上满山的杏花随风飘落,撒在脚下积成厚厚的犹如棉絮似的柔软,仿佛走在地毯上一样。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是一种久违了亲切。十几年的爬山涉水经历,对于山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习惯和亲近。从单位出发,沿着山下农家小院的门前,寻路走去,心情自在轻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悠闲之中有股清闲徜徉。

站在半山腰和山顶,回首身后的小城,楼房林立于河谷,景色秀丽别致,三年里从没有过这样欣赏小城的心情。原来小城竟然如此多娇。

站在山顶,微风拂面,静山深处的脚步,却惊起了几只野鸡飞鸟,哗哗一溜烟消失在山谷对面,山下炊烟袅袅,山间田地里有捡拾野菜的农妇身影。放眼北望,汭河上橡胶坝堵成的河水在太阳余辉的衬射下熠熠泛光,山坳里的龙泉寺一窝青翠绿绿的。身后退耕还林的田间柳树绿条低垂,随风摆动着懒腰,犹如午睡初醒的少妇满眼惺忪。地边更上的侧柏郁郁葱葱,脚下小草吐绿,雨后不久的山路上没有尘土飞扬的呛人。只觉得空气缕缕亲新而沁脾入肺。脚不停歇,循人迹至,信步散走,边走边和随行游友闲聊,不觉就上山下山,回归原处。

一路归来,前后不到四十分钟时间,但要比在广场走动的效果好许多。浑身已微微发热,可人并没喘气,仿佛这样的饭后散步恰到好处。

农家悠闲的信步松散已经不属于我们。熟悉的农家烧炕的柴草味道的亲切勾起对于逝去岁月的向往和流连。世事难全,小时候是不得不走羊肠小道,现在却成一种奢望的享受。当我们穷的叮当响的时候,就没赶上如今的“联村联户”的帮扶好事。一直知道自己睡觉自己翻身乃天经地义的应该。思考往往破坏宁静,单位要联村联户的事需要职工捐钱给购买化肥,可是原本就给员工办不了什么好事的我对于募捐一直心存愧疚。然而昨晚帮扶果园建设的乡领导夜半电话让我久久难以入睡,他问上次跟县上领导到乡上果园开会帮扶的事情如何?某单位已经给一万了,某单位也给五千了,而我们给多少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是等米下锅呢。可是还不能拒绝,也不能不热情。只能是说好话思考等待的应付。

向往村庄暮后的柴草烟味,身背背篓装满喂牛的青草,踏桌暮色,赶着群羊,哼着小曲进村,鸡鸣狗吠,猪哼鸟叫的情景过去艰难,而如今还有人帮扶。索取的应该,又有谁管我们发不出工资的艰辛呢?人愈发的向往村庄的暮后炊烟的日子来了。

陪父母踏青

文/马亚伟

最近半年多,父母搬到了城里跟我一起生活。

春天到了,父亲忽然有些出神地说:“往年在老家,这时候该下地干活了。”我说:“现在你终于不用受累了!年纪大了,该好好歇歇了。”母亲接过我的话说:“你爸想老家了。他呀,离了那一亩三分地还真不习惯。总在这里呆着,他浑身不自在。”父亲嘿嘿地笑了,说:“我就是想看看菜园里的菜都长出来了没有。我这辈子,就跟土地亲,脚踩在地上才踏实。”

我明白父亲的心思了。父亲多年里在田里劳作,与土地的感情极为深厚。在他看来,田里的农作物和青草都是有灵性有情感的,离开它们久了自然会想念。其实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每当她在小区里看到有人种菜,都要凑过去帮忙,还不停地讲述她种菜的经验。我打算利用周末时间,陪父母去踏青,让他们好好跟土地亲近亲近,以解乡愁。

周六一大早,我带着父母出发了。半年多以来,他们下楼很少,更别说出门了。这次出来,两个人像飞出笼子的鸟一样,很兴奋。他们在车上不停地说着乡下的农事,还张望着车窗外春天的风景。

到了目的地,父母赶紧钻出车子。置身熟悉的田地中间,他们都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父亲极目远眺,感慨着:“天暖了,万物都要生长起来了!”我看到父亲的眼光有些悠远。父亲与母亲并肩走在春天的田埂上,微风吹动着他们的白发,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田里有老乡正在劳作,父亲走过去,与他们攀谈起来。一会儿功夫,父亲来了兴致,接过老乡手里的铁锹,熟练地挥动起来。母亲笑着说:“瞧你爸,就是跟土地亲!”别人踏青,都在不停地拍春天的美景。可是在父母眼里,春天的风景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们更在乎双脚踏在土地上的感觉。我想,只有这样才是踏青的最高境界吧,不在乎眼前的风景,在乎的是与春天亲近的感觉。

父亲和母亲在田埂上流连,我跟在他们身后,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满足。我说:“爸,妈,以后咱们常出来走走。时不时出来走走,心情好,身体也好。”父亲说:“可不是嘛,出来走走舒服多了!”

我的周围,很多老人搬到城里跟儿女一起住。其实他们是一群候鸟,虽然来到了城里,心却留在了乡下的土地上。多陪父母出来踏青,让他们找回亲近自然的感觉,也是我们尽孝心的一种方式。

初春,在家乡踏青

文/刘征宇

我的网名叫小草,蕴含着我喜欢绿色,喜欢春意,喜欢在家乡原野上踏青漫步。

在沾衣欲湿碧绿的山岗上,我能嗅到乡土的芬芳,看见小草的坚强,还能聆听到踏青仙子的浅吟低唱,又似春燕在静谧田野上凌空而起,把我心带到了无垠的旷野,让我思绪飘逸,纵目乡愁。

所以我最期盼春风拂来、春雨润青的美景,让自己的春梦辽阔,尽情感受春的旋律和家乡的美丽。

在田野踏青,常会问问自己,为什么白居易能发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我是否该去品味树木的嫩牙,在雨天中像孩子般地去吸吮雨妈妈送来的甘露;是否去观察一下在春风中的杨柳搖摇摆摆,跳出的一曲曲动人的舞蹈;是否去欣赏勤劳、朴实的农民,在田野里浇灌、施肥,蜜蜂般地繁忙……还有许多许多,大自然能感受到的,我也能感受到。

春风是美的使者,吹绿了大地,吹绿了山岗,吹绿了从家乡流过的小河;春雨是歌唱家,滴滴嗒嗒的美声唱法,让人联想起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真谛和浓浓的乡音。

在山上踏青往下看,那片白是村里的围楼,那片绿是田野和小树,一种莫名的愉悦油然而生。

青山绿水是大自然对家乡的无私馈赠,因为它点缀着家乡的勃勃生机,孕育着希望中的金山银山。

踏青,饱含着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儿时的天真和少年的美好,所以我特别注意把握它,珍惜它,让它永远写在我的记忆里。

幸福是面,知足是碗

文/郭小郭

跟一位朋友相约去踏青,电话里她声音疲惫,情绪低落,没有丝毫春意。她的婉拒让我更加想要去踏青,而且必须带上她。于是我佯装生气,她才勉强同意。

车沿着街道缓慢前行,出了城市,眼界豁然开朗,车速不自主加快,半暖半凉的春风吹进车里,停留在脸上,舒服的感觉却直达心底。朋友曾经是怎样一个乐观、开朗、活泼的人呀!结婚生子之后,生活和工作竟然将她摧残的惨不忍睹,开口就是累闭口就是烦,这不,沉默了一会儿,她开口了:“为什么我的生活没有一点儿幸福可言呢?你说,天不亮就得醒,做饭吃饭,赶着上班时间,一天忙不完的事,下班了接孩子,买菜,做饭,中午连个午休时间都没有,累不累?不瞒你说,过完春节到现在我还没逛过一次街呢……还有孩子他奶奶,动不动就横挑鼻子竖挑眼,你说,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老人就少管点闲事吧,她偏不,芝麻大的事也要过问,明摆着没把我当她们家人,处处防着我,好像我是我妈派到她们家的一个间谍……”

我忙安慰她:“你和老公不是一直恩爱有加吗?这就不错了!”谁知她马上接话道:“快别提他了,整个一甩手掌柜,两面派!要立场没立场,要主意没主意,还恩爱呢,我都两星期没让他碰了。”

我无语。车里弥漫着陈妃平的《有个人对我好》。

踏青结束,返回途中车子停在一片麦地边上,绿油油的麦子正等着浇灌入春第一水。几近中午,远处走来一个农妇,手里拎着一个网兜,走近了才看清楚农妇没有左臂,袖管是空的,右手网兜里面是满满一碗面条,菠菜炒鸡蛋的卤子。农妇一声吆喝,从麦地里一瘸一拐走来一个满脸脏兮兮的男人,这是我和朋友听到的他们的对话:

“吃吧,昨天夜里也没顾上睡,我替你浇一会儿地。”

“没事,你不方便,还是我来吧,我快点吃,不误事。”

……

男人埋头狼吞虎咽,女人站在一边,脸上露出幸福地笑。像春风里的一朵花。

朋友由衷地说,“瞧瞧人家,多幸福的一对!”“可是他们也很不幸啊,身有残疾,还要种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说不定也是上有老下有小,难啊。”我故作忧虑地说。“难道眼前吃面这一幕,你没看出幸福吗?”朋友诧异地望着我。

“当然!吃面是幸福的,有面吃,人才不饿。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吃面时手里还得有一只碗?”我说。

返回城市的路上,朋友恢复了往日的性格,仿佛春天一下子装进了她的身体。她忽然羞涩地说,“出门还不到一天,竟然有点想家。”

幸福是面,知足是碗。我朋友她是找到碗了。

清明时节去踏青

文/路志宽

清明时节,不只是祭奠故去亲人的时刻,它还是个踏青的好时节。气温不高不低,脱去厚重的棉衣,换上轻薄的春衫,在轻柔的暖暖的春风中,走出家门,走出城市,走向田野,置身于野外,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经历过寒冬的肃杀,春天就像个新生的婴儿,一切都新奇得那样令人惊喜。

温暖的阳光,将自己丝丝缕缕的光和热,全部洒给大地,这些温暖的光亮,让一颗颗心也都被照射得明亮了起来。青草青青,鲜花红艳,冬日里枯黄的大地上,正被换上一身新装,多美啊,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

嫩嫩的青草,地毯一样平铺在大地之上,柔柔的,软软的。这柔啊软啊,让人都不舍得用脚踏在上面,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活力,足可以让任何一颗骄傲的心归于平静。有草的地方,似乎约好了似的,就一定会有花,这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花儿,竞相绽放,它们似乎在进行一场比赛,赛场之上,谁都不肯落后。

草香,花香,拥抱着向我们扑来,这些都是春天最骄傲的气息,它们的本质就是盎然的生机啊!

近的树,远的山,以及潺潺的流水,置身于春天的画卷中,它们仿佛一下子都诗意了起来……

一定要放慢脚步,一定要平静心灵,你可以到田野上去走一走,这些恩养庄稼恩养生命的土地,此时就是整个春天的主角儿,似乎一切的生命,在这里都会给你一个巨大的舞台。经过了寒冬的休养,它已积蓄了无限的能量,只要你有生长的欲望,就会被它高高地托起。这厚重的土地,多么懂得知恩图报啊,这些被它养育的五谷杂粮,不就是它对农人辛勤劳动点滴汗水的回报吗?

你还可以去看看流水,听听这流水的歌唱。河岸,早已是碧草如毯,野花如画,缓缓地行走,用脚步贴近大地的心跳,用耳朵聆听流水的欢歌。低垂的柳树上,鹂鸟的鸣叫声,比这水面上的风更加清新,嘎嘎叫着的鸭子,集体在碧水里游泳嬉戏,这场景似乎一下子就唤醒了我的童心。于是,就忍不住折断一截柳枝,做成柳笛,吹出唐诗的韵味,吹出宋词的节奏。笛声悠扬,醉了不知多少人关于童年的记忆。几条游鱼,时不时地探出头来,吐个泡泡儿,就再次隐身,它们轻便的动作,让你有捉住它们的欲望。将手伸进水中,柔柔的暖暖的,一种春天特有的感觉,顺着手臂袭上心头。

羡慕那些牵着耕牛,扛着犁铧,走向田野的农人,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他们是战友,是亲人,更是知音。从农村出来多少年了,这些耕牛啊犁铧啊土地啊,和我曾是那样熟悉,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丝毫没有改变。我习惯了,看农人和耕牛在一起劳动时的样子,耕牛时不时地发出的一声“哞”叫,喊出我的灵魂,向着故乡的方向飞翔。

春风徐徐,芳草萋萋,多么美的风景,多么好的人间啊,握一卷诗书,在春光里阅读;携一缕清风,在春景里行走。迎面扑来的是草香、花香,还有书香……

清明时节去踏青,我也在明媚的春光里,风流一回。

春天

文/河北荆棘鸟

一个踏青的季节

一颗简单的心,一份简约的情怀,就这样,我们出发了。

春天,花开如诗的季节。在微风的吹拂下,满山坡的野花睁开了眼,连成了片,汇成了海。面对这气势磅礴的色彩海洋,你还有烦恼吗?你还有忧愁吗?我想,在这个色彩缤纷的季节里,所有的不安、连同一切的“不如意”,都不忍心打破这份安详与宁静!

春天,不失为一个踏青的好时光!还犹豫什么呢,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犹豫的呢?换上轻装,我们去野外踏青吧!

生活需要时常调剂,心情需要时刻呵护。多出去走走,我们能够舒缓压抑的情怀;多出去走走,我们能够体味生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我们能够感受美好心情的变迁……

就这样,万物焕然一新,为我们迎来了踏青的好时光。魁梧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芽儿摇曳着甜美的心事。卸下烦恼,去寻找欢乐,春雨也是珍贵的心灵寄托!

邀上几个知心的朋友,带着简单的心出游,定会让你忘记琐事的烦恼、忘记内心原有的不安与彷徨。青山、晚霞、夕阳、连同清香的花花草草,还有什么比这个时刻更惬意的呢?还有大自然的温情与美好,都被贴上了一层薄薄的膜,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会在蔓延的气息当中,慢慢陶醉我们早已出游的心。

当学业烦闷了、工作厌倦了、与朋友闹矛盾了……我们可以携带一份简约的心情,在这个踏青的季节里,尽情地让心流浪,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我想,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只有现在的你我,才显得更加的真实、更加的逼真。都市的喧嚣都绝于耳畔,尘世的烦恼也不再纠结于心。感谢这个美丽的季节,感谢这一份简约的情怀!

拍拍路边的野花野草,随着照相机一声声“咔嚓”的脆响,我们刻录了一页页美好的风景,定格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伴着蝴蝶,在阳光下追逐自己跳跃的影子,珍藏一些欢心的回忆,没有什么能够带走我们永远的怀念,除了我们自己。赏赏花开的情怀,听听鸟鸣的声音,听听大自然珍藏的旋律。置身于此情此景,满心的“不乐意”,你还记得多少呢?

在空旷的草地上,抬头看看天空,看看飘逸的浮云,看看浮云过后的一片片蔚蓝。塞上耳机,听听美妙的音乐,体味幸福,感悟人生。在这样的季节里,快乐人生,笑对生活,拥有着这样一份简约的心情,果真让人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眼神里洋溢着青春的色彩,身边除了宁静,剩下的就只有工作压力慢慢消失而留下的祥和。

春天,是一个适合隐藏秘密的季节、更是一段让我们流连忘返的美好时光!在这个踏青的季节,让我们放下手中的琐事、卸载心中的不安,带着简单的心拥抱自然、一起抚慰幸福的情怀吧!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踏青

文/校园作家

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春》,喜欢刘墉老师的《人就这么一辈子》,喜欢冰心前辈的《纸船》,今天,我也想为自己写本书,一本出自本能的励志之书,不需要去做太多的准备,也真好!还是坚持写了,完全都是我自己的话,是我自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也想和大家做朋友!

我的生活圈里很单一,简简单单,基本上没什么让我垂头丧气的,或许是心态太好,也或许是自己太傻!

前言:

说实话,刚进入这个社会,我认为人就要成熟,要有心思。才会让人看得见你。不会忽视你,现在不一样了。其实,有时候单单纯纯才会让人觉得舒坦,觉得这个世界好简单。

是不是太多愁还是善感,怎么还是会潸然泪下,可能一切都是上天安排,不管我现在有多坚强,可是回到家中,发觉父亲还是不在我老家,突然会自言自语,对父亲的切切思念,从我脑海里无法抹去,若不是今天的我,已经可以自己工作挣钱,怎么能够自己买车票回老家,看看我的故乡,看看我的家人,看看父老乡亲,他(她)们都还好,在老家,大多数都是我一人,时间久了,自然形成习惯。进进出出一个人觉得随心所欲,有点孤单但是我很感恩,母亲虽然年迈66了,可是好多次我回家都不能与她碰面,可是就算是我一个人回家,走进院子里,一股鸦雀无声的空气扑面而来,觉察到家里空荡荡的,还是忍不住,双眼早已被泪水蒙住,我喜欢哭,喜欢流泪,喜欢洒脱,哭出来会好一点。

后来若是我再回老家,想与母亲见面的话,就会抽过节的时候。 每当我想起在外打工挣钱的母亲,比我还要苦还要坚强,我会一下子精神振作起来,会突然欣欣然地鼓励自己,向着佼佼者的目标奋斗,或许是经历了一些挫折吧,也或许是天生具有的一种本能吧,听说白羊座的人属领导型人物,天不怕地不怕,而且一旦下定决心,不到黄河心不死,排除万难的要达到目的。

说的还真是略有几分道理,让我不得不抓住机会,施展领导的风范,那就是凡事只要比别人多多努力,就会成为佼佼者!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好,可我一直放不下的还是我的故乡之友,想每一年回老家看看,听听,写写,画画,这春天般的田野,忘眼一看绿油油的,于是我也跟着带着春天般的笑脸,蹦蹦跳跳地歌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其实在这次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独自一人踏上回家的末班车,最让我不得不说的是我的四姐,因为父亲早在八年前因患染“急性白血病“晚期导致无法治疗全愈,就这样转身从人世间离开了匆匆的八年之久,在这八年的时光里,想说的太多太多!

在我们家里可能这样的年龄相差,也是万分之一的概率!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我哥排行老二,反正我目前是44岁的时候生的我,我最小的姐姐比我大两岁,而我最大的姐姐比我大23岁,除了我最小的四姐,目前我在家里已经做了“姨奶“就是我外甥的孩子,按辈分称我为“姨奶”他们都比我大两三岁以上。可是我们这个家里,最想提的还是我最小的四姐,我目前生她的时候,自己身体不太好,得了一种目前我没有去打听的病,就是我四姐出生的时候,脑袋上有一个大的水包,几乎和脑袋差不多,后来医生告诉我母亲,说我四姐不是哑巴就是傻子,最好不要养,于是替我母亲做主,就这样把我四姐丢进了垃圾桶里!

后来过了多久我不知道,我母亲不能下床走,父亲来给目前送饭,那个年代也就是87年的时候,村委书记因为我们家小孩是超生,所以就会罚钱啊!可是我父亲听母亲说,医生把我四姐丢进垃圾桶里了,我父亲听到这样的诧异消息,立刻,马上,起身,去找那个垃圾桶,还好在医院,清洁工大妈去吃饭了,要不然我四姐就真的不能和我在一起了,从小到大!父亲救了我四姐,我很感激!因为我长大了!

现在的四姐,她的脑神经反应总是有一点迟顿,可是她不会说谎,有什么说什么,就是比我还要简单,无忧无虑,不会太多愁也不会太善感!四姐也是父亲最疼的小女儿,因为她比我乖,比我听话,不会反驳!可是我们对她的好,真的很清楚!

记得父亲闭眼的那一幕,最后还在为我四姐的婚姻而操心,因为我四姐毕竟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我很清楚自己现在在写什么。很奇怪,我父亲不能放下我四姐,我四姐不能回老家,要么她的头会很痛,吃药也没有用,这也是多次的困扰才发觉得,在我们家里她会头痛,可是在我大姐家里或是我哥家里以及邻居家里都是好好的!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还带我姐经常去医院拿止痛药吃,到医院就好了,时间久了才发现的。这一次原本我独自一个人从合肥来到县城里,先是到我哥家里待了一个钟头,决定回老家拿一些自己要穿的衣服行李,可是我一个人回家会怕,想让四姐和我一起,她没有答应,在我转身决定去车站的时候,先是一个人大概走了20米远吧,她哭着追上来了,“妹妹,我不能和你回去,我会头痛,你不要怕,我知道你胆小,可是那是咱爸呀,你不要让自己怕……”

“你不要哭啊,我没有怪你,我不怕我不怕,只是回家拿点要穿的衣服,现在才两点多,我晚上还会赶晚班车回县城的,你就在咱哥店里等着我,知道吗?”

听了我的这些话,四姐还是决定送我一起到车站,我没有答应,因为不需要,她一个人回来的话我也不放心,还是把她劝回去了,当她转身走的那一幕,我的泪水蜂拥而来!

虽然我老家出身在乡下,早已爱上乡下的我,当然也会常常在外打工的时间里,会多次来老家踏青,一刻钟过去了,我来到车站,没有等多久就出发了,一路上感觉欣欣然的向往!

今天真好!到乡下走走,才能真正感觉到,这才是春天!看那挺拔的一排排的枫叶,柏树,松树,柳树,还有路边的花花小草,不像是城市里看到的,没有夏天的气息!完全是自己生长出来了,并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培植它们,也能生长的很旺,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会让自己在车里坐不住,哼哼几句乡间小曲也是趣味无穷,看看熟悉的路线,还有一站就要下车了,我准备好戴上耳麦听着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又拿出自己的相机,想沐浴在夕阳西下的田野里定格,让相机来给自己做个粉红色的回忆,是我又一次踏青的留念!

清明踏青

文/潘玉毅

在中国,很多节日常伴随着悲和喜两种情绪,这一点在“清明”这一日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团圆往往也是别离的开始,清明因是可以多放一天的假,让人打心眼里感到欢喜,但转念想到其旧有的习俗,人们又不免自心头向外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氛。

清明序数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作为一个节气,其内涵自不必多说,无非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殆于农事,此日起,可点瓜种豆,可植树造林,可忙蚕桑之事了;作为一个节日,清明是“时年八节”之一,虽然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未可知,不过按照民间传说,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割骨奉君”却“不言禄”的介之推而设,清明的来处料想也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自古以来,清明便有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等习俗,到汉唐时,蔚然成风,且一直保留至今。不管你官做多大,位居多高,到了清明这一天,也不免要下马、下轿,去祖先坟上走一走、拜一拜。

显然,祭祖也好,扫墓也罢,大抵是因为那个世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只剩下后人满腹的思念和记挂,唯有借坟前的一炷香、一个深深的鞠躬,聊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感激。

当然,清明的哀思来自于人的思念,也深受气候的变化影响。杜牧有首同题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前后,雨总是下个不停,早也纷纷,晚也纷纷,下得人愁肠百结,踏青去不得了,扫墓归来,也只落得个浑身湿透,恰似下了锅的落汤鸡,狼狈中更添感伤。

在吾乡慈溪,清明前后还有裹艾青汤团和艾青歪包的习俗。眼见着日历上就快翻到清明节这一页了,惯于操持家务的巧手主妇们纷纷自野外或市场里淘来艾青、荠菜、马兰头诸般野蔬,某一日晚饭过后,或约三五邻舍,或独自在面盆里揉起了粉,拌起了馅,在灶间叮叮当当地忙碌起来。待汤团和歪包出笼,即使再挑剔的人们也能吃出许多美味来。端一碗到祖先坟上,也见得晚辈的一点孝心,可说是另一种乡思的寄托。

当然,到了今天,清明还有另一重意义——它为日日裹足于办公室、城市间的年轻人踏春旅行提供了机会。走出办公室紧锁的房门,走出玻璃封死的窗户,去外面看看桃红柳绿的景色,我们方始明白,原来这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呆板。

清明时节,踏青去

文/谈笑在指尖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历史悠久,它既是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它是我国传统的时年八节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人们在清明时节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许多人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亲人、友人,顶礼膜拜。铲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棵新枝,植一腔缅怀之情。清明节气的到来,在农业生产上也要发生重要的变化,清明一到,气温开始变暖,雨水也增多起来,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清明季节的到来,春天开始走向深处,春天的灵韵也完全绽放出来,山水开始换新装,草木吐绿,百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宋代的吴惟信在诗中就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正是春光明媚之时,除了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无限春光所带来的美好心境。这时节,在我国民间,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种树、插柳、和斗鸡等习俗。

《岁时百问》中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地之间清且明,那寒冷压抑的冬天已经过去,许多生活在喧嚣闹市中的人们,便纷纷结伴去踏青,到美丽的大自然中间去,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放飞自己的心境。以祭拜怀祖的名义,远足踏青,在青山绿水间,寄托心中的哀思;在柳绿花红,蝶舞燕飞中,感念新生,欣赏美景,陶冶心情。

一草一花一菩提,一山一水一风景,踏青山,渡绿水,此时的大地到处洋溢着春意,处处弥漫着欣欣向荣的气息。当你走进大自然,在绿林丛中走行,你能看见桃花、梨花、紫荆花、白玉兰……次第开放,或鲜艳妖娆,或洁白似雪,或紫红可爱,它们将绿幽幽的大地,点缀得五彩斑斓,异常的美丽;当你在空阔的田野上走行,你能看见黄澄澄的油菜花,成片成海,如铺上了一块金色的地毯,豌豆花蓝紫相间,紫云英白中透红,迎风笑靥。这些朵朵盛开着的花儿,散发着阵阵的芳香,引来了无数雀跃的鸟儿和追逐的蜂蝶,这些大自然的生灵,更给斑斓的世界注入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活力。

大人、孩子们也都像脱笼之鸟,尽情释放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人们三五成群在草地上追逐玩耍,孩子们吹响柳笛,柳笛声声,唤醒了大人们的童年记忆;五彩斑斓的风筝高高地放飞在天上,在下面看的人们大声喝彩,一派欢腾。人们在用心去感受清洁明净的春之灵韵,在“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优美画卷中,尽情呼吸着春天的气息。清明时节,有声有色,多彩多姿,清明踏青,显现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清明时节,踏青去,上山,悼念祭祖,哀而不伤;清明时分,踏青去,穷游郊野,放飞心境。雨天有雨天的情趣,晴天有晴天的风景,细雨纷纷中看那桃花妖娆,梨花落芬;风和日丽中看那蜂蝶起舞,柳絮飘飞,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风景。清明时节,走进大自然,去与大自然约会,人们踏出的是一种氛围,求的是一种心情,要的是一回心境的宁静,企盼的是那回归的童心。

清明感怀

文/杨博

清明,是春光明媚、万物生长之季,更是遥寄怀思、祭祀寻祖之时。清明是特殊的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天、地、人的和谐,是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的统一。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反映着物候变化,时令顺序。何谓清明?《岁时百问》中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清地廓,春和景明;气温回暖,地气还阳;春风和畅,草木茂盛;万物复苏,吐故纳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春耕繁忙,正是播种好时节。

作为传统重大春祭节日,清明有着重大意义。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于家,是落叶归根的眷恋,情感的寄托,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于国,承载着家国情怀,有效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四大节日,历史悠久,民俗丰富。插柳、扫墓、踏青、植树……在明媚的春光中,人们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气温升高,风轻雨润,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踩着春天的尾巴,寻找春归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明的雨摇曳着人们的心扉,诗人赞它,农民诵它。热爱春天的人儿,“江上冰消岸青草,三三五五踏春行”,尽享自然之美。

清明节亦融合了寒食节习俗,禁火冷食、礼敬祖先。唐玄宗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礼无经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正式废止了其他时间上坟,只允许在寒食节进行墓祭。而寒食与清明相隔仅一两天,慢慢地,人们就把清明当寒食而成为节日了。无怪乎唐代诗人韩翃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到了宋元时期,清明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这一天,我们踏春而去,洒扫长阶;我们慎重追远,祭奠逝者,肃然怀思,感恩先祖之德、父母之恩,不忘来时,不弃归处;在追思怀古中,知来去了舍得。

这些天,柔弱着

难道真是伤春悲秋了吗?本来迎着和煦的阳光徜徉在姹紫嫣红中,轻松愉悦才是啊;本来和亲人到宝林寺祭祖,踏青游乐兼得才是啊,怎么都感觉难过了呢?!

或许是春暖花开还见落叶飘零,或许是清明踏青撩动思念绵长,就这样,一触即发,不可收拾。以为有经历就能成长,有磨难就会坚强,不是的,不惑有加了,照样迷糊,依旧反复,才知道自己的眼泪是多么的顽固多么的真实。

清楚自己本身是柔弱的,需要呵护需要照顾,可是上天为我着想,要我从磨难中学会坚强,一路走来,无依无靠,情非得已时,总是偷偷地允自己,任由它像缺堤的海,汹涌澎湃。

生命太轻,如入水浮萍不知飘向何方,感情太重,费尽思量拾不起记忆的伤。好了,柔弱着吧……

一个人踏青

文/那流转的时光

出家门往北走十余分钟,聚宝路的尽头上个坡,就到了仙湖植物园。

拐进登山道时,晨雾渐散,晨曦透进丛林,在石阶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能嗅出甜甜的苏醒的味道,挟着青嫩的芬芳。几只白蝶在面前翩跹,耳中传来鸟儿的啁啾,时远时近,时歌时停。

抬头望上去,石阶向山的纵深处延伸,弯弯绕绕,在目光的尽头不见了踪影;转头身后,山道曲曲折折,已看不清来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能听到早锻炼人们的话语声传来。

仙湖梧桐山数条登山道纵横相通,几乎被我踏遍,早已经非常熟悉。但在这个周末的早晨,一个人,置身于这空寂的丛林,还是强烈的感觉到时空的辽远,自我的渺小与微不足道。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离我那样遥远,此刻,我是谁已经不重要。

思绪如林中晨雾弥漫缭绕,被晨曦收向天际;所有的感知脱离意识,被鸟鸣声带向树梢;灵魂轻逸出窍,附蝶飞舞;身体仿佛也幻化成一缕青烟,带着寂寞的香气袅娜而去……

多想,多想有一声亲切的呼唤挽住心灵……

多想,多想有一双温暖的双手牵住衣襟……

“快看啊,那花丛上好美丽的蝴蝶。”

我被这欢快的声音惊醒。一对年轻的情侣牵着手从我身旁嬉笑闪过,追着那对蝴蝶而去,身影溢满甜蜜和快乐。

山道上上下下的人多了起来,林间也充溢着欢声笑语。

我有些累,下了登山道,绕到听涛阁停住脚。听涛阁壁立湖边百十米的山峭,位于仙湖和弘法寺的中轴线上,隔着湖泊与依山而建的庙宇遥遥相望。

最喜欢在听涛阁坐看。耳边民乐悠扬,亭下碧水滢滢,彩艇游弋,对面湖岸碧毯似的草坪上,做游戏的放风筝的打羽毛球的转呼啦圈的……此时一片欢快景象。远眺蓝天白云,青山寺刹,想那绿树掩映着的金壁飞檐的庙堂里,早已是梵音绕梁,香烟袅袅。

在这芳菲四月,佛祖俯瞰这人间欢乐场景,应是感到莫大的欣慰。有没有看见我独自一人,在听涛阁迎风坐化成剪影?

我静静的目及那属于别人的欢乐,思念满溢。因心中纷扰不宁,不敢近身礼佛,我伫立在听涛阁合十遥拜,祈愿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平安幸福!

莫负清明好时光

文/何金剑

冬天走了,春天来了,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处处草长莺飞,生机勃勃,这景象物候是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吟哦感叹的也是清明。

清明,会开始有花开花落,流光溢彩;清明,也会有祭祖扫墓,赏春踏青。跟清明一起来到的有禁火、插柳、踏青,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习惯。岁月流转,时尚日新,网上祭奠、扫墓等缅怀逝者的举动,也不知不觉地火爆起来。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据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据专家考证,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只是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向我们昭示了北宋时清明的民风民俗,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面上,有乘轿的、坐车的,有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更有步行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后来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画中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大多是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应该是发生在清明的故事。

清明之际,气清景明,经过一冬的酝酿,天和地才真正地睁开了眼睛。韶华易逝,覆水难收,我们是不是该珍惜这大好时光呢?

清明,扫墓去吧!“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彷徨事,此物最伤情”。

清明,踏青去吧!“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秦州,春分的踏青

文/张爱农

天水的习俗,亡去未满三年的亲人的新坟,是要在春分日去祭扫的。岳母逝去不到两年,所以上坟必须要在春分日去。

早晨,起床时已感到一丝湿寒的气息,看花格帘子遮住的窗外,明显地没有了昨日清晨的明亮,是一种阴翳的暗明。拉开窗帘,果然微雨已濯湿了院子的土墙和对面屋顶的老青瓦。

我因此而有了些许的激动。岳母家住在天水秦州城西关一个名为育生巷的古老小巷里。这里的房屋多为明清时建造,土夯的厚厚的墙壁撑着一个个古朴沧桑的黛色屋顶,逼窄的小巷就在这些土墙和房屋间纵横曲折的通向一个个年久朴拙的木门里。

若是晴天,阳光从屋顶上洒了下来,就落在廊檐下侍弄花草的老人和在水池边洗衣的妇人身上,落在院子里卧着的睡眼惺忪的白色小狗身上,和树上挂着的圈着蹦跳的彩色画眉的鸟笼上。一群信鸽飞过屋顶,就将一串清灵的哨音吹送入暖洋洋的院子里和爽净的屋子里。

而最能显出这古老街巷和院落韵致的,就是这微雨的春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像昨夜一样,傍晚时,一抹阳光还淡淡地温暖着土墙,未觉有雨将要到来,而早晨起来,墙头和屋顶已是湿黑的模样。好就好在,这天水春天的雨,大多是这般的细润,在屋子里,你是听不到雨落的声音的,只会感到有丝丝的凉意从门缝里透进来,推门一看,才知是飘雨了。

而这时,的确是这小巷和宅院最动人的时刻。你会有一种身处民国或更早时代的感觉,是一种诗意,更准确说是一种词意的韵味。站在屋檐下,看狭窄的墙角下,岳父辟出的一爿小小的菜园里,已露出嫩绿水灵的青苗;看对面屋顶上黛色老瓦湿黑润泽的朴拙模样,想着这瓦历尽了百年的沧桑,感受着这古老街巷宅院的繁华和萧索,为屋檐下多少代男女遮风挡雨,了然屋下人的苦乐悲喜,有了一种天水人般的沉稳、静雅、智慧的品格。墙那边紧接着原来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那高高矗立的绣楼,洞窗紧闭,斑驳的墙面上青苔染墨,想那楼窗里佳人早已不再,空留微雨下的清冷和寂寞。而三十多年前,一阵阵典雅的古筝弹拨声常常在黄昏或雨天的时候从那边传来,那是那户人家的画家女婿在弹拨着一段或清越或空灵的古曲。后来,画家声名日盛,调到了省上画院,墙那边琴音随绝。还好,我还留着他给岳父的衣柜玻璃框上画的熊猫戏竹图,画面上熊猫憨拙,新竹葱翠,颇有情趣。

忽想起,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某个春天,也是下着这样的细雨吧,蕙质兰心的苏蕙就是在隔壁的屋檐下织就了旷绝千古的《璇玑图》回文诗,愁肠百转,千诗回旋。一个聪慧美丽女子,把对因忤前秦王苻坚而被谪戍流沙(今敦煌),后获赦赴襄阳镇守并移情宠妾赵阳台的丈夫窦滔的无限思念、怀恋、幽怨和悲忿,织于方寸锦帕之间。奇巧绝伦的回文织锦留给后人无尽地解读和惊叹,武则天、李白、关汉卿、李渔、洪升、李汝珍……为之或写叙,或作诗、或编剧,或著小说。我想,也只有在天水,在秦州,在这样的小巷里,才会有这样奇妙的女子,这样奇绝的诗歌诞生。

妻子的侄子推门进来,端着汪汪的红油辣子拌过的荞面呱呱、面皮,以及滋味醇厚的核桃饼子。这早点醇香厚重的味道,似乎也有着千百年的人文积淀,是只有秦州这古城才有的。

岳母的坟在城北的天靖山上。十多年前,岳父已眠在那里。

乘车上山,过了几个急急的盘山弯道,秦州城已在脚下。车窗外是返青的嫩绿的冬麦地和油菜地,以及枯草中已泛出绿意的山坡。公路边上的柳树已飘拂着嫩绿的枝条,空气湿润鲜爽,连田野上翻飞的小鸟的鸣叫都是翠绿清亮的。我们不由地感叹着春天的气息,而车上坐着的山上村庄里的农民却一脸的漠然,也许他们已融为这土地的一部分,那些荣枯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岳母的坟头上已长满了枯萎的蒿草。将香蜡点了,祭品献上,焚烧了纸钱,磕了头,给坟头上培了土,祭扫活动就结束了。可爱的是妻子那个不满两岁的侄子,看大人给坟培土,也拿了小铁锨,脚步蹒跚着给坟上培土,很认真的样子。这孩子是在岳母去世前一个多月出生的,岳母说是她从庙里求来的孩子。也许吧,不然,孩子培土怎么那样认真呢?我想着,这人也就像草木一样,年老的枯萎了,化作泥土了,而新生的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了,新生者必然是依靠着年老者的滋养,同时也是年老者的生命接续和新生啊,这是自然的法则。

妻子早在去天水的火车上就说了,要在去上坟时采野菜。所以准备好着铲子和塑料袋。因为刚被雨水润泽过,在一片坡地上,一眼望去嫩绿的一片。而要采得野菜,是需要弯下腰认真地寻找的,因为它们往往混杂在丛丛野草中间。这个季节,野菜主要是荠荠菜、邪蒿、茵陈等。这里面长得最朴实、平常的是荠荠菜,就那么畏缩着将并不太鲜嫩的叶片趴塌在地面,内敛安静。但这素朴的野生之物,其味的鲜香绝不是种植的菜蔬能比的。《本草纲目》上说,其“明目、益胃”,那是简略的说法。其实,它还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清热、利尿、治痢、止血、降血压等多种药用功效的,所以就有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

邪蒿名字不雅,读写出来,真是委屈了这秀美的生物,还是李时珍说的:此蒿叶纹皆邪,故名。而它的药用价值恰恰是治疗五脏中臭烂恶邪之气和暴病恶疮的。邪蒿不仅叶片细秀,那根也生的白净,采挖了放在篮子里,是一种清秀的美。当然,用开水焯了,加了蒜茸、盐、醋,就是一盘鲜香的凉菜。也是可以包饺子的,那是一种别有风味的药香。

茵陈就更是一种利胆保肝、解热抗炎的良药了。不同于荠菜和邪蒿,茵陈从春天酥软的地里翠嫩地钻出来,不久就长成灰绿色、毛茸茸如蓬蒿的模样,没有邪蒿的清秀,也没有荠菜的安静。风吹过来,它会附和着摇摇身姿。但它个头比荠菜和邪蒿长得快,一长出就散发着清新的芳香。人们要调凉菜,品它微苦的清香味,或者蒸穹馍,嚼它绵柔的鲜香味,再或采摘了入药,就必须赶在阴历的二三月份,再晚了就长成蒿草了,所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不过,那一株株枯黄的蒿草会在其后的日子,堆在农家的柴房或场院里,在一个个晨昏化作瓦房顶的炊烟,在雪花飞舞的严冬化为热炕上的温暖。

不用说,今天的晚餐必定是一种美味的品尝了。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天来了,河堤上的柳树已繁盛地遮住河岸了,青草萋萋着,也给那些丽人们准备好了沐浴后休憩的绿毯,她们自然是要到河边去的。想这秦州城郊的渭水,就是流向长安去的。河水清且涟漪,就这样潺湲地流去了,流去了多少盛世的繁华和丽人婀娜的身影。

可那说的是阴历的三月,现在这河水还不温润,还是冰凉的,自然是不能洗濯的。但这并不妨碍柳树枝条的婀娜嫩绿。一些性急的迎春花,那黄色的花瓣已过了盛期,似要凋零了。到这河边赏景是等不得三月的。

早上祭扫了岳父母的墓,下午带着妻子的小侄子来到城南的河边。

天还阴着,河风吹来阵阵寒凉,使游人裹紧了衣服,却拂动了岸上垂柳的万千柔枝。嫩绿的柳丝如烟飘拂,掩映晕染着堤岸风情线上娇黄的迎春、金黄的连翅、洁白的樱花、艳红的梅花、粉红的榆叶梅。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花,生在灌木枝的顶端,只是一层层嫩绿的花苞微微地绽开着,花蕊是同样嫩绿的小叶片,无一杂色。可能是绿叶厌烦了做花的陪衬,自己结成花而开放了,却于不经意间成就了一种清雅纯净的美。

叫人惊喜的是那一树树卓然立于堤岸的高洁的玉兰花。在你仰望它玉树临风的不凡风姿,倾慕它洁白如玉的圣洁花瓣时,悠悠地,那清雅的兰香就已弥漫了你的口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想那兰花上滴落的晨露,一定有着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是可以祛除你内心的污浊的。

而令人怜爱的,是那花卉脚下的道边,竟然长着一朵朵不起眼的荠荠菜。真是纯朴的生物啊,田间道边,山地河岸,不择地之肥厚瘠薄,只要有雨水的润泽,就能自个儿滋生得蓬蓬勃勃了。

侄子蹒跚着走在花间道上,和几乎所有的孩子一样,他总喜欢拣路边狭窄的道牙上走,或者往石头上爬,伸手摘道边各色花朵。我们总害怕他跌倒,每每把他拉下来,而他趁你不注意又会爬上去。我想,其实人的孩童时代是有着无畏和探索的天性的,这即便是因为无知,但也是可贵的。

这条河名藉河,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它实在是为着秦州这座城市而存在的,或者说是它成就了秦州城。在离秦州不远的甘谷发源后,从城西进入秦州,而后从城东流出汇入渭河,全长仅85公里。短短的流程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早在8000年前,藉河已经在孕育着天水乃至中国的远古文明了。在秦州城西的太京镇,藉河南岸的西山坪遗址,遥望着北岸的师赵村遗址。你能想象,在远古的藉河两岸,身着布帛兽皮的先民,筑屋养鸡种稻的生活情景吗?而这两处遗址均呈现着在8000年前到3000年前的漫长岁月里,先民如何创造了从大地湾文化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的灿烂辉煌,这是多么艰辛而神奇的创造历程啊。终于,历史选择在这里完成了中国最早县制的建立。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人在攻灭邽戎、冀戎两大戎族部落后,因族名建立邽县(今天水秦州区)、冀县(今天水甘谷县),这种先进的县级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肇始了秦国的强大进程,进而在467年后,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天河注水,人杰地灵。这是神灵对这方土地的眷顾和福佑,在这个神灵的队列里,想必有着伏羲、女娲、轩辕等光耀千古的名字,也有着秦襄公、李广、纪信、李渊、李世民、李白等璀璨夺目的身影。

眼前的藉河已经在几年前由人工而成了波光潋滟的天水湖,十里风情线娇娆多姿,比以前的河道整洁美丽了,但也没有了那种自然的河流风貌,失缺了面河思古的情景凭恃。但我们的确不能沉溺于历史的绚烂,在回望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先祖的盖世功业时,我们更多应该汲取先祖们的理想情怀、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用我们的智慧和奋斗,实现属于我们时代的家国梦想。

三月踏青,春光正好。

踏青香溪洞

文/张忠桥

阳光明媚,沿着福道浏览香溪洞景区,福道是与公路并行的一条空中走廊,人来人往。驻足远望,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进入大门,一条三米多宽小石块铺就的幽长小路,走在林荫小路上,幽静空旷,水声潺潺,鸟语花香,逍遥自在精神抖擞。路上路下树木丛生高大,不过路下树木经过一番人工修剪,透过树缝能看得更远。

大约走600米远,路边一小楼叫纯阳楼,流传一段关于吕洞宾点化酒家郭尚灶的故事。药王洞旁边有个不起眼的小山洞叫纯阳洞,相传吕洞宾曾在这里修行问道。纯阳,道教解释为修炼纯阳之体,回到原始青春状态,“纯阳”恰是吕洞宾的号,因地处香溪又名“香溪洞”。

来到沟边,一座石拱桥叫“驾云桥”,桥很短,像一根扁担挑着两座山,桥的上侧是莲花池,下侧是镜儿湖,过了桥,面前左中右三条岔道,左右两条蜿蜒曲折,左边进入山沟拾阶而上,路过沟边张三丰曾修道的寓所。右边向外走,可到外面山梁上的弈仙亭,那是聆听昆虫演奏会的最佳地点。中间一条叫天梯,三条岔道都可通向山顶,也可在上面玉皇阁附近汇合。

上天梯走一会需歇一会,走走停停,终于上到凌霄亭,四处张望,透过树缝看到远处一片绿,仰视绿叶透着光亮斑驳的天空。眼前悬崖上的古树笔直挺拔,精神焕发,有古树据说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顿生景仰对着古树叩拜。古树不语,枝叶随风舞动,向我微笑致谢。

继续向上走,来到玉皇阁,玉皇阁古朴典雅规模不大,玉皇阁院内两侧各一棵高大的松柏,院内正中央香炉中香火缭绕,阁内传出流水般婉转低回的诵经乐。向右拐,玉皇阁后面台阶,一棵重阳树平趟着,旺盛悠闲地生长着,下面雕塑双手造型捧着,三个醒目大字“福到了”,“福到了”是“树倒了”的谐音,这一天人合一自然景观以雕塑小品为誌,寓意四面八方“祈福纳祥”。

不知不觉来到山顶,中华万福大鼎矗立在山顶平坦之地高台之上,仿司母戊大方鼎,青铜铸就,镶一万零八十个楷体小“福”字,造型细腻,古朴厚重,宏伟辉煌,顶天立地,文化意境深远。站在中华万福大鼎前默默祈福,愿天下苍生幸福安康!

山顶上还有个小山头,古木丛林掩映的三清殿坐落在此,与玉皇阁相比,三清殿规模宏大,典雅庄重,三层大殿错落有致,琉光璃瓦,四角飞檐翘起,殿内供奉太上君老子。

三清殿院内东墙上刻着,历代名人名家到访香溪洞所作的优美诗篇,其中,明代永乐六年户科都给事中胡濙的《奉命访张三丰到香溪洞》“枝头小鸟语间关,野径无人自往还。扶杖过溪临绝壁,石桥空听水潺潺”。西墙刻着《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脚踏一方土,头顶一片绿。徜徉林中,我欣赏着美景,美景也欣赏着我,我似乎成为这里移动的人文景观。弈仙亭在半山腰山梁上,下面两条深沟汇成一条深沟,四周空旷寂静,树木茂密高大。阳光普照时分,众多不知名昆虫经常在这里举办大型演奏会,参演选手众多,场面宏大,此起彼伏,这边奏了那边和,时而齐奏,时而合奏,时而独奏,丝丝入耳,层次感强,音质自然纯净,涤荡心灵如禅音,大自然神奇令人震撼。

沉浸其中,身心舒缓了许多。折回到山顶,突然,一只小鸟飞停在面前树枝上,我好奇地观摩着,小鸟不断翘动着尾巴,羽毛黄黑白搭配匀称,嘴巴尖细,尾长身小,灵动精致,不一会,嗖地飞走了。

时间不早了,沿着山脊梁公路向东走,不远处这里有三条公路交汇,也是三条山脊梁交汇。转向北边,路过农家乐,望江楼就在此山顶。沿着旋梯爬到顶层,骋目远望,秦巴胜状在汉水一江,携远山,共长风,福满大江,浩浩荡荡。

古代那些踏青的文人们

文/李晓

现代人踏青,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有时其实就是换了一个地方玩玩手机。他们在微信里发图片获点赞闹春意,或者是随旅行社去踏青,匆匆忙忙赶往一个景点,在那里如盖一个“邮戳”就打道回府。哎,还是古代文人逍遥,在春天的浩荡天地间,他们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才流传了那些星汉灿烂的诗词歌赋。

就说李白,这个典型的游子,差不多大半生都在江湖飘摇。早年,他也是梦想当“公务员”的,内心也为此有过纠结,后来闲逛久了,才发现做一只闲云野鹤真是一件美事。有人做过统计,按照中国目前的34个省(市)自治区,李白一生旅游了差不多一大半地方,在他的诗文里,他总共到过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旅游家,其实一点不为过。那年代,李白的自驾游,顶多是一匹忠厚的马,他去拜望一位友人,万里迢迢,把一匹马也骑瘦了,你就明白,古代的友情为何是那么深厚了。

李白的踏青,在烟花春色里纵情发狂,灵感迸发,留下了太多诗歌。李白的踏青诗,不仅仅是挥就大地春色,更浸透了他对友人的情感与思念。春日里,他在安徽与友人汪伦分别,汪伦带领一群村民在岸边踏歌起舞前来送行,李白几乎是泪眼蒙眬了,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在唐朝响彻云霄的大诗人,与一个在桃花潭边 “锄禾日当午”的普通村民,仅仅是喝了几顿春日酒,就结下了深厚情谊。春天的“桃花潭”,是不是飘满了胭脂色的桃花?在岁月的落红里,我一直对李白与汪伦的情谊,为李白的不世故不世俗大大点赞!

知道古代文人在春日里喝酒最爽的事吗?那就是曲水流觞了。一群文人在团团围坐的水面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喝得微醺的文人,拈花微笑、拈须作诗,春水在心头荡漾,诗情在云天里飘荡。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就是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上巳节修禊活动,那天是农历三月三,老王和一群性情相投的文人雅士们在水边喝了酒,乘兴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帖《兰亭集序》。

苏东坡也是我喜欢的一个宋朝大文豪。老苏这个人,耍心也特大,一辈子的好时光大都是在旅途上晃荡。自古文人向往的就是自由,在天地这个大笼子里翻滚,才是他们人生的好状态。随便举一首老苏的《蝶恋花》:“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被后来许多人当作失恋以后抚慰自己的心灵鸡汤句子了,真得感谢老苏在900多年前的春天写下这旷世佳句。

古代文人们踏青,也没有今天可随身带的方便面与卤菜,山野间也不一定有春风里酒旗猎猎“杏花村”那样的农家乐。那么踏青这件很文艺很拉风的事,总不能把自家的泡菜坛子锅碗瓢盆都带上吧,于是他们叫上了城里卖馄饨小吃的古代厨子挑上担子一路同行,在唐宋一些诗词中,可以依稀看到这些货郎影影绰绰的身影。

知道旅游鞋的古代版吗?那人是晋朝的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此人有一套郊游的专业“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可谓当时的“骨灰级驴友”。这种“木屐”被当时的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谢公,致敬了!

看一看古代文人们踏青的往事儿,可以让我们在万物蓬勃的春天仰望苍穹,脚踏大地,有云雾植物的气息,把我们袅绕,有历史发酵的酒香,把我们深深灌醉。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6 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