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好友散文 |
释义 | 好友散文(精选18篇) 等待一场雪 文/季宏林 天,灰蒙蒙。冷雨,淅淅沥沥地下。在风与雨的博弈中,雪最终挣脱天庭的羁绊,以一种绝美的姿态,袅袅娜娜,飘落凡间。 一场经年的雪花,在我热切的期盼中,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雪花仙子,归去来兮,飘落草木人间,了却前世的一段尘缘。 我立在雪空下,任寒风吹乱我的头发,任雪花撩拨我的思绪。我怀揣一颗虔诚的心,迎接这来自天庭的精灵,感激上苍的悲悯和恩赐,感动生命的灿然和美好。 风牵着雪花,在天地间飘忽不定,如贵妃醉酒般步履凌乱,却风情万种。雪花,一片片,扑簌簌,落在梅心间,落在草丛里,落在湖面上。一夜之间,天地皓首,山河静寂。 记得,从前的雪,总会如期而至,不疾不徐,一下就是好几天。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像棉被一样裹着油菜、麦苗。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里疯跑,脸蛋和小手冻得红扑扑的,却乐此不疲。 雪后,阳光格外的耀眼,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心头却是亮堂堂的一片。雪慢慢地融化,大地渐渐地露出黑色的皮肤,庄稼显得越发的青绿。屋檐下的冰凌瘦了一圈又一圈,化作一颗颗水珠,缓缓地跌落下来,发出钟摆一样清脆的滴答滴答声。 雪花,沿着风的方向,自古至今,从北向南,一路纷纷扬扬,飘落在草莽英雄的啸声里,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吟咏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谁在风雪之夜,踽踽独行在茫茫的草莽之中。头顶斗篷,肩扛一杆泛着寒光的银枪,枪头挑着一只硕大的酒葫芦。天地苍茫,北风呼啸。英雄脚底下的雪吱吱作响。人过后,背后只留下一串串孤独的脚印,很快又被一层新雪覆盖。雪,酒,对于英雄林冲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苍茫、悲壮的雪景的陪衬,英雄的形象会黯然失色。 雪之魅惑,竟让人如此狂放不羁,甚至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南朝刘义庆在《王子猷雪夜访戴》中记载:大雪纷飞之夜,王子猷突然想起好友戴逵,于是连夜乘舟前往。雪夜漫漫,水路迢迢,等到了好友家门口,却转身而返。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知己之间,意念相通,无须言传。往往,不见胜似相见,不言胜过相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塞的雪,凛冽,奇瑰,壮阔,充满着萧杀之气,让人心生敬畏。不过,在诗人岑参的眼里,不再是一片片冷酷的雪花,而是一朵朵盛开的梨花。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好友策马远去,背影越来越模糊,直至被重重的山脉阻隔,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印迹。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要下雪了,白乐天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搬出新酿的美酒。燃起火炉,炉火殷红,美酒飘香。窗外,天阴沉沉,一场雪如约而至。差人去请好友刘十九,围炉,共饮,赏雪,吟诗,人生何憾,夫欲何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漫天大雪,山封路阻,飞鸟远遁,行人绝迹。远处,一条孤独的小船停泊在江边,船上一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寒江垂钓,钓的是一份宁静,一份恬淡。 冬天看雪,守着一份宁静,获得几许坦然。明人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写道:“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天地一色,雪海茫茫,万物相容,不分彼此。看雪之人,久久地伫立,也与天、与地融为一体,凝结成画中的一粒雪人。 雪是梅的肌肤,梅是雪的筋骨。天寒地冻,正是梅花盛开之际。踏雪赏梅,是何等的惬意。花蕊含雪,口吐芬芳,缕缕馨香里,袅绕着诗人的吟咏之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寒雪,一样的孤绝,一样的高洁。 白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香消,雪融,梅雪孕育的,自然是一派蓬勃的春意。 微信“好友” 文/杨丽 到朋友的公司做客,去的次数多了,和前台的接待熟了起来。所谓的熟悉,不过是知道了她的名字、大致年龄,是所谓的“脸熟”而已。有一天,当我和往常一样,礼貌性地和她打招呼时,她突然拿出手机说,姐姐,我加你微信吧。 这样类似的情况,随着微信愈来愈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时,相信许多人都遇到过。平日里无论工作、生活都没有什么太大交集的同事,多年没打过一个电话、在同学会上骤然相见的同学,仅仅因为工作关系打交道的同行,并不了解的仅仅有两面之交的人,一次饭局上偶然的相识,甚至和生活偶然交集的,比如办理车辆保险的业务员、做美容的美容师……有多少熟悉的陌生人,就有多少种添加微信的理由。 微信,是这样一种奇妙的现代交际工具。朋友圈内,晒旅行,晒美食,晒各种高大上的生活,也有吐槽、悲伤、鲜花与微笑、泪水与伤痛,无一不喧嚣地以各种方式呈现在朋友圈里。更为甚者,由此还衍生了“微商”,利用朋友圈推销化妆品、美食、衣物等等,不一而足。当万能的微信朋友圈被无限延伸和放大时,微信越来越远离了我们的初衷。在这里,看得见的繁华,看不见的孤单,那些暗伤隐痛,那些寂寞悲苦,深深地隐藏于朋友圈虚荣浮华的表面,沉寂不语。于是,渐渐地,我们去屏蔽别人,删除别人,我们又被别人屏蔽、删除。广为流传的就是那个测试朋友圈里谁清理了你的测试小方法,甚至百度上如何判断你的微信被人删除的搜索高居榜首,各种测试的小方法层出不穷。 你瞧,我们就是这样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们不无得意、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展示自己高大上的生活,享受朋友圈那些或出于真心赞美,或仅是礼貌的点赞;一方面,我们有时甚至可能连朋友圈内他人到底发的是什么都无意浏览,就随手毫不犹豫地点个“赞”。就像微信发布的新版本里面,“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因为微信,我们许多人成了“点赞”之交,成为继熟人、朋友、同事、亲人等人际关系之后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点无数个赞,却吝啬于在生活中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对方,或者,仅仅是为了听一下一个久未见面的朋友的声音,仅此而已。可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是吗? 微信,对于我来说,仅是一个个人的空间而已。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我不想向太多的人开放,只是自己生活的一个侧面,不想去因为偶尔的一种情绪低落而引发别人一串不必要的猜想,不想被不相干的人窥视,我也无意窥视他人,无意对自己并不关心的人感兴趣,点那种丝毫没有意义的赞。 所以,别加我微信。 惜分飞·不舍离去 文/冰心无尘 读卷感伤悲满际, 琼影潸然静谧。 难诉君之意, 词没成句声先泣。 万籁无声心语系, 相送瑶池远忆。 不舍天涯觅, 情殇魂断音容记。 昨晚,好友伍秋明给我留言,让我看看她的两篇文章《多想留住你的丽影》及《为你唱起祝福的歌》。我能想象到,这应该是两篇书写她的一个宛如亲妹妹般的真实生活的文章。 因为在前一天,在与好友的交谈中,我已经知道了她的妹妹——翎子,因患绝症不幸过早地去了天堂。并在当晚拜读了翎子生前的许多文章,对翎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想,既然好友要我阅读这两篇文章,必定有可读的蕴义。因此,我一上线就去了好友的博客,悉心从好友图文并茂的叙述中去探寻翎子生前发生的许多故事…… 好友真不愧为资深记者,文笔细腻,情调真挚,思维缜密。把曾与翎子生前相处的种种过往所生产的怀想与思念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蕴涵了深邃的悲怆,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惆怅和难以排遣的伤感。如泣如诉,非常感人。读罢,心里难放难收。虽然不认识翎子,但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好友告诉我,翎子明天就要出殡了!一个好年轻的生命啊,就这样离开了让她眷念的世界! 生命对于我们是这样的脆弱!而我们对于病魔又是如此的无奈! 她美丽生命的绝尘而去,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流星,因为短暂而美丽,划过黑寂的夜空,释放出那一闪而逝的光芒,虽然微弱,但却没有人能无视它的存在。 不禁遥问苍天:默默的枯萎老去和瞬间的美丽绽放,结果虽然一样,但时间有长短,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于是,我不禁在朋友的文章中留下了《惜分飞?不舍离去》这首填词,以寄托我对翎子的哀思与悼念! 千百个生命有千百种人生,千百条人生之路有千百人行。 怒放的生命是不会被遗忘的,即使离去了,依然是永恒! 翎子,我为你祈祷!为你祈福!相信你在天国依然美丽,依然精彩! 情暖冷冬 文/雷媛媛 冬至在我们家,是时令节气,也是一个重要日子。公婆身体还算硬朗,一年到头从来不用寻医问药。然而,每年冬天来临时,公婆都要去医院打一个礼拜的吊瓶。公公一直都很注重养生,他说气温骤降,输些营养液体能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公公说保养调节身体要顺应时令气候,他特意把住院的日子定在冬至这天。 回家陪父母上医院,成了我们家迎接冬天的仪式。冬至一大早,散居在小城的兄弟姐妹们,都会放下手头的大事小情,匆匆往老家赶。 一行人赶回家,帮公婆收拾好行李,浩浩荡荡拥着公婆去医院。楼上楼下一番忙碌,把公婆在病房安排妥贴。公婆躺在床上一脸笑意:“看着全家人围着我们忙乎,心里真热乎!”我们这些子女们,心里也是暖融融的:有机会在老人床前尽孝,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啊! 打开网络,好友的个性签名更新为:拥个暖男过暖冬!后面是个娇滴滴的笑脸,一看就是情场得意的表情。好友在情路上披荆斩棘好多年,刚开始立誓非土豪不嫁,屡屡受挫后把目标降为经济适用男,后来又想找个“都教授”……寻寻觅觅,最终把自己熬成了资深剩女。看她现在的签名,好像终于情有归处了。 拨通好友的电话,不等我开口说话,她的幸福就溢到了我的耳边:“正要给你打电话呢,我决定订婚了,青春好年华眼看连尾巴也抓不住了。再说天冷了,一个人的冬天好难熬……对方没什么钱,却是个标准的暖男呢!” 是啊,最好的感情归宿,无非是有一个人,能给我们脚踏实地的爱:热的时候开空调,冷的时候盖毛毯,饿的时候做吃的,渴的时候烧开水,委屈的时候温柔地劝慰……好友在冬天来临时,终于遇到了她人生的春天。 快递员敲门送快件,打开包裹,抖出一条艳红的羊毛围巾、一件雪白的羊毛衫。一张精美的卡片随之掉了下来,卡片上的字迹温婉秀丽:亲,冬天来了,亲手织一份温暖邮寄给你!原来,这是隔着千山万水的网友,为我寄来的礼物。 网友是南方人,多年前因为喜欢文字,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前些天我在网上跟她抱怨:“冬天就要来我们这里了,真羡慕你生活在温暖的南方,不用经受严寒的侵袭!”她说要寄一份温暖给我,以为是玩笑话,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针短线长,这千针万线都是她浓浓的情意啊! 凛凛冬日,山寒水瘦。在萧瑟衰败的季节,用心感受那些身边的暖事,恍然觉得,心的世界花开春暖! 故乡行 文/楠木村 退休后,头一个念头,便是要了却多年的心愿。回老家——探望我离开了近三十年的故乡。给同窗好友打个电话,邀其同行。好友一口应承。于是,收拾行装,买票,坐车----两千多里地,直奔故乡。 自然是舟车劳顿,一路颠簸。却是抑制不住的兴奋。火车上我和好友忆些往事,谈工作的一些经历-----叹人生苦短,弹指间,早生华发。正发感慨,有同学打来电话,说是要开车来接站---=我忙表示了感谢。问同学是谁,对方却卖个关子,只说:“这就要看你老兄的眼力了,相别近三十年-----”我一时语塞,心底一阵激动,是啊,快三十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呢! 车到延吉市。走出车站。却不见接我们的人。正四处张望。见人群中一人跑过来,到了面前,未及说话,抓起手来便握。一边寒暄着:“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我被他握着手摇着,细一辨认,便哈哈笑起来。于是,当胸一拳:“是你啊!”原来,正是说好来接我们的同学。那同学捧了我的肩膀,我们四目相望,相互端详---他说:“你还行,快三十年了,竟然一眼能认出我来”。我说:“人的长相会有变化,但神态却是不变的。”他也同意我的说法。 汽车驶出站前广场,穿过喧哗的市区,翻过帽儿山,再到龙井镇-----一路上,我们三人抢着说话:问老人好,谈孩子读书,说生活的艰辛,打拼的不易----倏忽间,已经到了龙井镇的火车站上。同学有些抱歉的说,工作上还有事,只能送我们到这里了。说好,明天到开山屯见。我们握别,他开车走了。 开山屯便是我此行的终点站,我的故乡。从龙井到开山屯只几十里路。由于是终点站,乘客少,火车早已停运。铁路上跑的是一辆类似公交车的摩电车。我记得儿时我们都叫它摩托嘎。这东西跑起来风快,又稳,坐着很舒适。 我们上了车。不大功夫,便有乘客络绎上来。我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浓浓乡情。延边自治州是朝鲜族聚居的地方。我的家乡自然是朝鲜族居多。我的同学中也有很多朝鲜族同学。他们能歌善舞,开朗热情----他们上了车,相互问候,攀谈----整句的朝鲜语我说不上来了,但却懵懵懂懂的知道他们交谈的内容。 摩托嘎开起来。车窗外,大片的农田疾驰而过。放眼望去,满目翠绿,生机勃勃。车轮飞转,扎着铁轨:咯噔----咯噔----伴着车上阵阵乡音,像唱着一首欢快的歌儿。天光逐渐暗淡下来。不过也仅是一会儿的功夫。猛然间,一派灯光映入眼帘。开山屯到了——我在心底发一声感叹: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摩托嘎停下来。车下灯影里一群人,正指手画脚的议论。听到有人喊:“都别说话,看他还能不能认出咱们来。”我心中一阵发热,眼睛有些潮湿。急忙下车,抱拳:“谢谢,谢谢----饶了我吧,都这么些年了---”-听到有女同学感叹:“可不是,快三十年了,走时刚中学毕业----”于是,握手,拥抱,问候----推推搡搡的走。饭店备好了酒席,为我们接风。大家推杯换盏,寒暄叙旧----吃得精神焕发,喝得红光满面。 第二天起个大早,和好友走到镇子里。街面上静悄悄的。路旁的槐树上有鸟儿在鸣唱,听着舒适。心情竟也如这鸟儿一般欢畅。故乡再不是我记忆中那一排排的民房,那窄窄的僻静的石板路----取代的是一幢幢整齐的高楼,一条条宽敞干净的马路。我们徜徉在图们江边,徘徊在母校的操场上-----搜寻记忆里童年的身影,回味小时候顽皮的趣事。不知不觉的竟到了西山脚下。两栋民房,一行垂柳,篱笆墙,柴草垛----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郊外。看那垂柳下,一溜石板路,在草丛中沿山势攀援而上。我们索性踏着那石板路登上山去。 上得山来,阵阵山风扑面而来。举目遥望,晴空下群山巍峨,其中一座石山,顽石突兀,奇形怪状----那是我们学校春游的地方——春风徐徐,艳阳高照。同学们在山林中野炊,在怪石上玩耍----队旗猎猎,鼓号嘹亮。我们在队旗下宣誓:时刻准备着----一时间,我们都不言语。驻足遐思,怀念儿时那些美好的时光。好友自语说“时光要真的能倒流才好---”我说:“异想天开”。嘴上这么说,心里倒真的希望那不是傻话。 时候不早。我们按原路返回。到镇子里时,街上的人多起来。我们寻一条近路,想快些返回旅店。却不料居然走到了早市的街面上。路旁卖鸡鸭鱼肉的,卖蔬菜水果的,卖山野菜,卖朝鲜咸菜,卖烙饼油条的----叫卖声,吆喝声,场面红火热闹。我们被裹在人流中随着走。看得眼花缭乱。无意中,我发现了一样多年未见的野菜。忙拉好友凑上去,好友问我野菜的名字,我说:“小根蒜么!”好友恍然想起。两手放在一起搓着说:“这还真是件稀罕物,多年不见了。”我说“对呀,这在早年间也算是野菜中的珍品---”说着话,我便伸手挑起来。好友说:“怎么吃呀?”我说:“交同学们去弄,洗净,蘸酱吃----”刚说完,听身后一阵笑声。回过身,见是几位女同学。其中一位说:“四处找你们不见,却在这里。快回去吧,都等在旅店里了”。我手上拿几棵野菜,一时不知如何才好。那女同学见状,从我手上抢下野菜,和卖野菜的朝鲜族妇女讲几句鲜族话。我们听不懂,尴尬的站一旁。她便催我们:“愣着干吗,快回去吧,都等急了”。我们只好作罢。 旅店里,同学们都在等候。见我们回来,有人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一下说“有条件照几张像最好,留做纪念。”他说:“相机早备好了。”原来同学们约好,今天要去船口的图们江边野炊。我听了大喜。又有人要去找车。我说:“不就十多里路么,何不沿江堤走去,既可看风景,又可闲聊,权当散步。大家都说好,只怕女同学太辛苦,便邀了出租车,让她们带上采购的食品,先行一步,预备午饭 船口是图们江边的一个村子。过去该叫做公社吧。我的印象,那里很肃静,很美。一幅江南水乡的样子。到处是水田。每年春天插秧季节,学校组织支农,大多去这里。走在田埂上,踏着深深浅浅的草,听青蛙“扑通---扑通---”跳在水里。无边无际的秧苗,蓬勃葱茏,白云,蓝天倒映在水田里,使人产生如在画中的意境。 我们走出镇子,沿一条水渠走不多久。果然见那片稻田,彻底连天,漫无边际。正是水稻的灌浆期,微风拂动,稻浪翻滚。远处的船口村,宛如绿色海浪中的一座岛礁,若隐若现。我们走进稻浪中,寻了小路,迤逦前行。走一会儿,上了江堤。举目望去,一江清流,波翻浪涌。两岸芳草萋萋,树木繁茂。对岸便是北朝鲜,一些民居散落在绿树丛中。同学告诉我,今年雨水大。往年还有些岸边裸露的沙滩,今年都被江水漫过来了。我才注意到,江水已直抵堤岸的下端。江堤上绿草如毡。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上面。堤坡上,榆树,柳树----各种不知名的树种,密密匝匝。带着水味,带着草香,带着爽气的风,扑面而来。斑驳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洒落在我们身上-----在这样的意境中,大家便都有些陶醉,脚步自然放慢了。快门儿一响,有同学在拍照了。走一程,有些倦意,大家便在那草毡上坐下来。我说:“真想不到,这江堤修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我的记忆里,它只是一个瘦瘦的土坝。每年一到汛期,镇子上各单位都要组织人上堤加固抢险----”同学说:“都是些老话了,后来政府下了大力气,将这堤坝全镶了石块,浇筑了混凝土----”我不胜感慨,又说:“小时候,这堤坡上野菜多,蚂蚱也多。采一筐野菜再捉蚂蚱,用细草棍串了,一串一串的---”同学说:“拿回家喂鸡不是?”我说:“是呀,鸡吃了蚂蚱,下蛋勤,又大----”听了我的话,大家都笑,说:“那时候,虽说生活清苦,也还是有不少乐趣。”唠一会儿,起身再走。远远的瞧见,绿树掩映的前方,炊烟袅袅。几个女同学已在打理午餐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成群的蜻蜓在空中翻飞。同学们忙着拍照,去堤旁的树上掰干枝儿,帮着女同学烧火,做饭,煮肉。也有同学溜到了堤坡下坎,抛出了鱼钩------ 午餐自然少不了我们要的野菜,其他吃的什么,说不清了。只记得在地上铺了一张塑料布,上面满摊了一些食物。大家觥筹交错,开怀畅饮。喝得红头涨脸。拍了许多照片。当时我想,这些照片一定不甚文雅,却应该是最真实,坦荡,接近生活的照片。因为大家都有了醉意,一脸稚气,毫不设防。好在有蓝天碧水,绿叶红花环绕着我们。酒酣耳热,有人唱起了校歌,引得大家齐唱:“图们江水碧波翻,长白山脉连绵绵,在远离首都的延边,开山屯有我们的校园------”歌声中女同学掉下了眼泪,男同学也热泪盈眶。大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焕发了青春,点燃了激情。在几位朝鲜族女同学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起舞,我们用树枝,筷子,饭勺----敲击着盆碗伴奏。“长白山下战鼓隆隆,海兰江畔红旗飞扬---”欢声阵阵,舞步酣畅---渐渐的,酒力涌上来,眼前歌舞的同学个个飘飘欲仙,周围的景色也如海市蜃楼般飘渺,我觉得自己轻得如一片绿叶,溶在这无边的绿色之中------ 一觉醒来,已是傍晚时分。夕阳偎在西山头上,几片红云,随意涂抹在西天上。几个同学围了矮桌搓麻将。见我醒来,递我一杯茶。我接过来,一气喝下去。立刻觉得清爽了许多,再喝一杯,燥热全无。爬起来,见堤坡下钓鱼的同学,鱼竿一挑,一条鱼儿提出水面。我忙顺堤坡溜过去。那同学正摘下鱼儿往鱼篓里放。我扒着鱼篓瞧,见鱼篓里已有许多鱼儿,都一拃多长,欢蹦乱跳的。同学问我:“你还认得这些鱼儿?”我说:“当然。”便说起儿时到江边捉鱼的趣事。他笑了,说:“那时咱们捉了鱼儿,拢一堆火,用柳枝穿了,烤着吃----”我也笑。又有些惋惜的说:“午餐时要有这许多鱼儿就好了。”他说:“这也不错,晚间炖鱼汤,醒酒。” 其时,太阳已经落山。西边天上一派晚霞烧的热烈。一轮弯月早早的升起来,清白的天空水洗一般素净。我捡一块石片甩出去,水面上泛起串串涟漪。因为这响动,柳丛中有水鸟被惊起,扑愣愣飞向对岸。我触景生情,猛然记起两句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来形容此情此景,应该贴切。 玩了一天,野了一天,疯了一天。大家都很疲惫。便用手机邀了出租来接。走下江堤时,夜色正悄悄的弥漫下来。路旁归林的鸟儿叽喳吵闹,晚风徐徐,听身后已是蛙声一片。 故乡三日,探望老邻居,促膝长谈,彻夜无眠。故地重游,唤醒许多儿时美好的记忆。临行,有同学在我的笔记本上留言:相携手,不忘少年情,多保重,珍惜好时光。感谢生我,养我的故乡,她让我的心中永远的存留着一块纯净的芳洲,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珍惜这美好的友谊。 惠水一游 文/涛儿 一直以来,总想寻觅一个既能游历山水,又能放飞心情,放纵情怀的地方,让自己融入山水之间,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几番思量,终定惠水一游。 惠水吃马肉 去年8月的一天,终于思想成行,与好友相约而至惠水县城。惠水县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西及安顺。惠水县是贵州著名的稻粟之地、桔果之乡。走进县城,一种布依民族特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一家正宗的马肉老店,马肉是惠水特色美食之一,好友对惠水的马肉,早已垂延三尺,看着丰富而又美味的马肉,好友百般挑逗的神情确实诱惑了我,让我这个从不爱吃肉的素食主义者第一次动筷、动容,至今仍回味无穷,余味在喉。 九龙寺购花 餐后,自驾到惠水九龙寺,寺庙敲响的钟声厚重深远,穿透了红瓦白墙佛家禅意。万峰之下,群山之间,似有世外桃园之感,鸟儿声声,响彻山谷,生生不息。一颗颗硕大高耸的银杏树枝繁叶茂,蔚立壮观。踏上寺庙阶梯,莫名有种超世脱俗之感。阶梯旁的一绺清泉清澈透凉,正好解了我们的干渴和暑意,顿时,神清气爽。站在石梯的最高处,俯瞰山下,畅快满怀,信心满满。下山后,附近农民在道边摆卖的兰花一下子吸引了好友的眼球,兰花一直是好友的挚爱。那天,好友的兴致终于得到了淋漓精致的发挥,精心选购了10多盆兰花,心满意足的驾车前往好花红村。 游好花红村 好花红村位于贵州省的中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西部,惠水县西部,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全国文明村寨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村落依山傍水,田园阡陌纵横,自然风景十分秀美。为方便游观,我们租了自行车,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亮堂的方块石板路、观光栈道和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村口标牌写着“祝乡亲们生活好花红的字样”,好花红村可谓名实相符,村容村貌靓丽秀美。好花红村坐拥蜿蜒的涟江河,有着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朴实独特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别有一番韵味,古朴的建筑、晚间诗情画意般的卡拉ok和具有地方风味的烧烤,构成了好花红村布依寨民族文化长廊的美丽图画。 赏玫瑰花 我和好友骑着自行车一般观赏一边游玩,走走停停,随心而动,悠悠扬扬,很是惬意。不经意间,就来到了玫瑰花海,远远望去,青山叠嶂,秀峰耸立,犹如碧绿大地上镶嵌了一片红色的玉,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头。经过前夜雨的滋润,一簇簇玫瑰枝繁叶茂、青翠欲滴,一颗颗花蕾已经绽放,玫瑰有淡黄色的、雪白的,与大片红色玫瑰重叠、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展示着玫瑰的特有魅力,美不胜收。此时,我不禁想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不就是爱的赠予和传递吗? 过吊桥 骑行至好花红村的另一处,拐过弯,便看到了一座吊桥,远看吊桥是用铁索和木板建造为一体的人行吊桥。桥长约100多米,桥面约2米左右,从岸的这头伸展到岸的那头,既美丽又壮观。我带着胆怯的心态、小心翼翼的走上吊桥,感觉有些摇晃,但摇晃幅度不是很大,没有想象中哪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往下看去,桥下是一条水流平缓的河流,桥距离河面不是很高,一时兴起,捡起一块石头扔了下去,水流虽不是很急,但也是瞬间不见踪影,此时多少有些紧张……随即,留影几张便返至民宿饱餐---风味烧烤一顿了。 看荷花 第二日清晨,晨露沉睡已然苏醒,夏日的晨光已微微露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荷花清香,亭亭玉立的一株株荷花在映射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格外迷人,让人陶醉,骤然形成一道靓丽可人的风景。 我本就热爱荷花,钟爱她那亭亭玉立的风姿,更爱她那“出淤泥于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品格,徜徉在荷花的海洋里,触摸着露珠花瓣,心灵十分宁静。远处有几位起得及早的农民正在摘莲子,好奇心驱使,好友想讨一份新鲜莲子尝尝,但未能如愿以偿,虽有些遗憾,但丝毫未影响我们赏花的兴致,摆弄几个美姿,闪下几张倩影,找寻了静谧一处,静静的坐在荷花池边,闭眼倾听着株株荷花的轻轻细语,与好友分享着荷花带来的阵阵清新而又愉悦的芬香。 此行虽累却无憾! 神奇与遗憾 文/李国全 好神奇的一天!居然在同一天不同地点,分别偶遇了两个相交30多年的好友,仿佛天意自有安排。 我真正交心的好友不多,顶多不超过一个巴掌上的指头数。平时好友们各自忙碌,少有相聚,除非逢年过节聚会或者一些红白喜事的时候。这天上午,我去一家技术机构办事,路过一个办公室门口,无意间瞥见坐在里面与人谈事的好友晓峰,便兴奋地喊上了他。我们高兴地聊了起来,但因都有事,没一会儿就各自忙去了。晚上,我带着小儿从江堤散步到沙隆达广场,在川流的人群中又无意间看见另一位好友文子,他们一家刚从附近的商场出来,我们相见甚欢。 缘分就这么有趣、这么神奇!在我记事至今的四十年记忆里,还从来没有过这样赶巧的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如品美酒,甘醇醉人。随后我说给他俩听,他们也都称奇。这种缘分,不需刻意,不用强求,就会感受到神奇、美妙。 这么美好的一天可遇不可求,但同时也留下了遗憾。就在这天上午,我的大学同学周健十分稀罕地来单位造访我,因我外出办事偶遇晓峰而错过了与他见面。他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老总,经常出差,全国各地到处跑,难得出来有闲心做这种闲事;我呢,平时都在单位,很少外出,这天却极偶然地外出了。老同学只能在电话里聊几句,未必不是遗憾。 是啊,见与不见,都是际遇。没有遗憾不是人生;同样,没有神奇便会虚度人生。正如事物的一体两面,有遇见就有错过;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幸福就有痛苦。辩证法无时无处不在笑看着我们。 于是,我记下了这个给我带来不凡感受的日子:2016年7月22日。 最美的风景 文/夏凡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到处欣欣然。与好友相约,周末去公园中寻找春天的美景。 一株株怒放的迎春花,用它娇俏的脸庞迎接着我们;高雅绽放的玉兰花,亭亭玉立的身姿婀娜在风中;河岸边一棵棵垂柳,萌芽吐绿,摇曳着自己长长的秀发;两只白鹭惬意地翱翔在天空;清澈的河面上,几只野鸭子自由自在嬉戏着,身后划出一道道水波。 我和好友在明媚的春光中尽情徜徉,笑声在春风中四处荡漾。行至一片桃树林,聚集的人群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走近才发现,是3个年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在那里卖东西。在一张铺开的绿色长方形地垫上,整齐摆放着各种玩具、小礼品和书,他们在不停地招呼着自己的“生意”:“哥哥姐姐,买个可爱的小礼品吧?”“叔叔阿姨,给弟弟妹妹买本书吧?”“这是我们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和好友相视一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都会做生意赚钱了。” 一本书4元,我掏出10元,买了一本《动物奇迹》。 “谢谢阿姨,10元给您3本书吧?”其中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说,我无奈地应允了,这孩子的生意做得真是够精明! 拿着手中的书,正准备离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妈妈,从远处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中提着几瓶矿泉水,递给孩子们,语气激动地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才打电话给医院,那个需要救助的小妹妹手术很成功,明天上午,咱们就可以去医院看望她了,你们可以用义卖来的钱,给小妹妹买好吃的东西了,开心吧!”“噢耶!”孩子们欢呼雀跃,像春天里最欢快的3只小鸟儿。 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我蓦然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最美的风景! 你最后一封手写的信给了谁 文/张红 前段时间整理旧物,发现了一大包信,全部是手写的信,连邮票都保存完好。这些信多是高中时代的好友寄送给我的,也有上大学的前两年好友们寄送给我的。全部都被我保存了下来,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面,厚厚的一大沓。 高中的时候,我和初中时代的好友,还有儿时的青梅竹马、闺蜜,在不同的地方求学。有些好友甚至没有上高中,去了当地的中专。 那时候,最美的事情,就是收信。 每当一封新的信到手,我总要想想,这里面会写的是什么呢?和好友们交流的除了学习的烦恼,校园趣事,还有那些我们暗恋的帅哥们。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所以可以用书信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每每拆开朋友们的信,看到那些或工整或龙飞凤舞的字的时候,心情都是激动的,往往都是一口气畅快淋漓地读完。跟着朋友的情绪,时而忧伤,时而开怀大笑。 然后,课余的时间,抽空给朋友写回信。 给朋友回信的时候,心里很快乐,因为没有负担和压力,我可以尽情地说所有自己的想说的话。信纸是从商店买来的,带着香味或者是各色花纹,很漂亮。 每当我写好了一封信,装进信封,细心地贴上足额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筒,就开始盼望能够早日收到朋友的回信。 这种书信时代,大概持续到我大二结束,因为从那时起手机基本普及,有什么事情,发一条短信,就能够说清楚了。 工作之后,手机逐渐更新换代,而我们已经懒得连短信都不想发了,有时候干脆一个电话搞定。现在智能机普及,微信和QQ都支持语音功能,直接语音通话就行了。 在不断地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我联系的朋友也越来越少了,原来那些写书信的朋友,多已走失在旧时光里,有人结婚生子,有人换了城市,有人换了工作,再也联系不上了。 看着眼前的一沓信,我在想,我最后写的一封信,是寄给谁了呢?想了半天,实在想不起来了。 其实很遗憾,也很无奈,现在,我们基本没有人能够坐下来,用笔安静地写一封信了,直接QQ聊天,再不济也有电邮。 现代化通讯带给我们许多便捷,可是也缺少了收写纸质书信的快乐。 现在,多是用手机和电脑打字,一旦真正提笔想在纸上写些什么,却是提笔忘字,很简单的一个字,有时候也不会写了。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要像过去那样,买一沓漂亮的花花绿绿的信纸,每次写信之前都会纠结一下:给这位朋友,我是用哪一张信纸好呢? 千挑万选,终于选择了那张粉红色的花瓣飞舞的信纸,然后开心地提笔写信,一气呵成。 很快乐的享受,在写的过程中,我似乎都能够想象到朋友收到我的信时候的笑脸,那个美丽的画面。 只是这样的画面,也只能永久地停留在记忆里。我抱着一沓旧信,回忆往日那美丽且青春的日子。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手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你,用我温暖的文字,温暖远方的你。 神奇与遗憾 文/李国全 荆州日报好神奇的一天!居然在同一天不同地点,分别偶遇了两个相交30多年的好友,仿佛天意自有安排。 我真正交心的好友不多,顶多不超过一个巴掌上的指头数。平时好友们各自忙碌,少有相聚,除非逢年过节聚会或者一些红白喜事的时候。这天上午,我去一家技术机构办事,路过一个办公室门口,无意间瞥见坐在里面与人谈事的好友晓峰,便兴奋地喊上了他。我们高兴地聊了起来,但因都有事,没一会儿就各自忙去了。晚上,我带着小儿从江堤散步到沙隆达广场,在川流的人群中又无意间看见另一位好友文子,他们一家刚从附近的商场出来,我们相见甚欢。 缘分就这么有趣、这么神奇!在我记事至今的四十年记忆里,还从来没有过这样赶巧的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如品美酒,甘醇醉人。随后我说给他俩听,他们也都称奇。这种缘分,不需刻意,不用强求,就会感受到神奇、美妙。 这么美好的一天可遇不可求,但同时也留下了遗憾。就在这天上午,我的大学同学周健十分稀罕地来单位造访我,因我外出办事偶遇晓峰而错过了与他见面。他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老总,经常出差,全国各地到处跑,难得出来有闲心做这种闲事;我呢,平时都在单位,很少外出,这天却极偶然地外出了。老同学只能在电话里聊几句,未必不是遗憾。 是啊,见与不见,都是际遇。没有遗憾不是人生;同样,没有神奇便会虚度人生。正如事物的一体两面,有遇见就有错过;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幸福就有痛苦。辩证法无时无处不在笑看着我们。 于是,我记下了这个给我带来不凡感受的日子:2016年7月22日。 长沙之旅 文/若愚 好友与同学自大学毕业至今已30年未见,其同学多次相约到长沙相聚,久未能前往。终于等来了望之若渴的10月黄金周,我有幸成为好友旅途伙伴。 这是我第一次来长沙,兴奋中有些许忐忑。刚下飞机,好友同学早已在机场等候。之前就听好友介绍,这位同学在校时的种种风姿,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好友同学年轻时应该是位名副其实的美女,现虽已中年,仍不失优雅,韵味可羡。寒暄几句后便直达同学家。让我惊叹的是,好友同学家十分整洁、雅致,能感受到主人是一位有品位,讲究生活品质、极为精致的女人,品茶中我对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品性淡雅,多才自信,她的温柔细语让我和她之间从陌生瞬间拉近了距离,她的热情款待更是让我充满了感谢。傍晚十分,与好友同学几人,相聚畅游湘江边,回忆过往事,讲述现在时,此情此景,美妙至极。 为方便与同学联系,我们住在离她家不远处的民宿。她建议我们可以参观下长沙理工学院、长沙第一师范、橘子洲几个景点。 10月的长沙,暑气已渐渐褪去,白天温度较高,晚间有些凉意,是一年里最舒适的出行季节。 养精蓄锐了一晚上,首站,我们来到了好友母校---长沙理工大学。看到阔别30年的母校,好友心情激动,五味杂全。带着我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滔滔不绝跟我讲着哪些多年前校园里的趣事、糗事,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童话般美妙的年代,那里有他(她)们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仔细聆听着、也随着每份思绪幻想着、羡慕着,也在那时,我似乎走进了他(她)们的世界……我想,此时的好友心里肯定是在默默的为母校祈祷吧,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祝愿母校永远长青,更加辉煌! 到长沙,最想去橘子洲看看,瞻仰瞻仰毛主席雕像,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走近橘子洲头,心中总是回想起课本里的伟人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踏进橘子洲,第一次在实地看到毛主席雕像,内心震撼无以言表……远望去,年轻时的毛泽东头像栩栩如生,眺望着远方的目光,坚定有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里还留下了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传颂至今的诗词作品《沁园春 长沙》。 金秋的橘子洲江鸥点点,林木葱茏。橘子洲上种有万橘竞秀园,有着数千株桔树,秋收时节,硕果累累的一片金黄桔树,景象非常壮观。闲暇,暂别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来这里享受一份宁静,也是份美好,美哉悠哉! 转站来到长沙第一师范,导游介绍第一师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校名为毛泽东亲笔题写。年青时的毛泽东就读于第一师范学校。走进第一师范,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欧式建筑楼有着“第一师范”几个醒目的大字。我们沿着走道参观了整个校园,学校建有青年毛泽东纪念馆、礼堂、八班宿舍、毛泽东洗冷水井、职工夜校等10多个纪念馆,规模庞大,气势恢弘,不禁让人望而生畏…… 第一师范学校用她那无比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国家重要领导人,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充分彰显了培养祖国下一代“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志向。如今的第一师范传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人才。 瞻仰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又参观了世人瞩目的欧式建筑,内心无比赞叹,心情跌宕起伏,这无疑是对我自己思想的一次净化、心灵的洗礼,此行无憾…… 欣赏完美景,再尝美食,真是人生乐事,最后步行街美食一餐----长沙臭豆腐,其乐无穷,那味那景,至今仍无法忘怀! 夜的随想 文/张泽敏 立冬已经过去好些日子了,可气温才在这几天逐渐趋于寒冷,若不是古老的节气作见证,我还以为秋天仍在这里停留呢。这样寒冷的夜晚,让本就不怎么热闹的小城市更加寂寥。只有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或流连于酒馆、网吧,或游荡于街头,继续着他们的夜生活。当然,还有些为生活而忙碌的人,忍着寒风的侵袭等待着下一位顾客的光临。 夜,渐渐深了,世界变得好安静。只有书桌上的时钟不知疲倦地滴答作响以及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汽笛声叩问这份安静。沉浸在这样的夜晚,我的心蠢蠢欲动。于是,执笔涂鸦。可任我任何努力也无法勾勒清我与黑夜这段不解的情结。 我放下手中的笔,走到阳台,任寒冷的夜风滚滚地向我袭来,凌乱我的发丝,穿透我的胸膛。我本能地紧裹身上单薄的外套。 我放眼遥望远处的山峦,山的半腰仍有灯火闪耀。难道那儿有位老禅师也未眠吗?也许,他正用他那历经沧桑的睿智的双眼遥望彼端的这处灯火。我不由地肃然起敬,这是对智者的敬仰。 继而,我的目光转向了夜空。今夜的星斗稀疏,天的一角为淡黄的灯光所笼罩——那下边是一条不知通往哪里的公路。我突然很想知道那里是否还有车辆飞驰而过。我在这儿,等待什么?我思索…… 远处传来隆隆的汽笛声和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声响,把我从冥想中惊醒,牵动着我的心弦。今年,好友是否会从那里返乡?当久别重逢后,我会有怎么的感触?我会用一个默契的眼神诠释彼此间的情谊,还是以一个拥抱替代所有的问候?何当共剪西窗烛,我想起这么一句话。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岁月从我指尖滑落,留下一段段记忆,或悲或喜。 回想起当初的凌云壮志,对应当下复读的境遇,不觉中,我赧然而笑。笑自己的自以为是,笑自己的年少轻狂,也笑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曾经斑斓的梦想,多半让自己践踏成了而今不合时局的现实。 如今这没有好友陪伴的生活,让我深感窒息。每当伤心、彷徨的时候,在这里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衷肠的人。偶尔几行自我慰藉的文字,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有时候真的很想痛哭一场,可泪水早已被我遗忘在了童年时代。曾经也想过大醉一场,可醒来后终还是要面对的。最后,我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沉沦。 或许,这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段凄美吧。 与海相约 文/茹琼花 夏天到了,小城的夜晚和白天一样,热浪逼人。好友说她二伯叫我们回老家捉沙蚂,煮粥吃。这时节,老家的海滩,沙蚂无数。 既然这样,就与海的夏夜来一次约会吧。 半小时后,我们已远离小城的酷热,来到了海边。海风柔柔,夹点腥咸迎面吹来,凉爽舒畅。夜的海,海面无比平静,看不见白天纯净的蔚蓝,清一色深邃,望不到边。其实,换作白天,这浩瀚的海,也非我们肉眼能一目了然。 二伯穿着件白背心,肩膀处露出结实的肌肉,他在前面领路,手电筒却拿在我手里。走这路,二伯早已不用眼睛,路在他心里。 二伯原先是个老渔民,十年前,他把攒下的钱,用来搞水产养殖,当起了养殖户。刚开始的两年,风调雨顺,赚了点钱。可那以后,连续三年,每当成虾快要上市时,都遇到虾病。虾没了,二伯颗粒无收,还欠下大笔饲料款。二伯那个在外工作的儿子,叫他不要再干了,把虾塘租给别人,欠下的饲料款慢慢偿还。可二伯仍要坚持养虾。他说偏不信,他这个与海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渔民,会被养虾难倒。 近几年,二伯的虾塘是否盈利,欠下的饲料款是否还清,好友没有对我说,我不得而知,但心里却很想知道。正打算问问,二伯却突然叫了起来,哇,好多沙蚂!我们这才看清,脚下的沙滩已不时有沙蚂四处逃窜。 沙蚂,学名招潮蟹。它们小巧精灵,常年喜欢在海滩的小洞里安家。盛夏是它们最难熬的时刻。夜晚的海滩,还残留着白天的暑热,人走在上面,隐约感到烫脚。小沙蚂也忍受不了这酷热,都想从“家里”溜出来,到外面凉快。这正常的愿望,倒给垂涎它们的人,一个捕捉它的绝好机会。这时,若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开着明亮的车灯,在前面追赶,另一个人拿着早准备好的竹竿,在不远处等慌乱的它们逼近,再一阵狂扫,可怜的小生物,一个个被扫得昏头转向,不知西东。此刻,你跑快点,把它们捉住,随手甩进旁边的水桶,轻而易举。 只是,对于平时较少运动的我们,走在软绵如绸的沙滩上,每一迈步,都已费劲。况且,又是在漆黑的夏夜,要想跟着沙蚂跑出个轻松自如,谈何容易。 可二伯却能。 二伯把白背心束进短裤里,拿着预先准备好的长竹竿,像个勇士,边跟着沙蚂跑,边狠狠朝前扫。才扫一阵,很多“中招”的沙蚂已四脚朝天。他再放下竹竿,把它们利索捡起,甩进桶里。如此这般,不到一小时,已“捕获”大半桶“俘虏”。那么多的沙蚂,在桶里挤着、闹着,有的张牙舞爪,有的不知所措。我们跟在二伯后面,只有干喘气的份。 我问二伯累不累,二伯哈哈笑起来,说,小菜一碟。我惊喜之余,暗暗佩服二伯的体力。要知道,他已经是个花甲老人了。 回来路上,我按捺不住好奇,问起了二伯的近况,好友抢先告诉了我。 原来,二伯的虾塘已盈利不少了。当初他坚持己见,继续要养虾时,没钱周转,他便到银行贷款。从选虾苗、买饲料,到每天喂虾、打氧,全是他一人兼顾。再忙再累,他眉头都没皱一下。空余时间,他还看养殖书,研究虾病。现在,他已有了一套自己的养虾方法。 二伯真不简单!我由衷赞叹。 二伯摇着头,再次哈哈笑了起来。好友又忙着补充,二伯还有不简单的呢!邻居的虾场遇到了困难,邻居知道二伯这几年赚了点钱,问他借,他二话不说,借给人家三万元。当初他困难时,问邻居借三千,人家都不肯。说借给他,一个老人,到时拿什么还?我堂哥知道他这举动,气得吃不下饭,说像他这种人,现在快绝迹了。 我笑了起来,不可置信地问二伯,是否真一口气借给人家几万元。二伯仍是哈哈笑着,说,哪个人不会遇到点麻烦?再说,左邻右里借点钱,算什么?你若问二伯借,照样给! 那刻,我的心微微颤动。 世人易被岁月征服,可二伯,却以他的豁达和爱来征服岁月。 爱中有恩 文/曹光雄 爱,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爱人时,要出自真诚之心,才有令人动容的无私行为;被爱时,只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了解这爱的真谛,爱中有恩呵! 对此,我有亲历见闻。 1960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我在位于长沙左家垅湖南艺术学院美术系预科就读。当时,我们班同学正是十六七岁,长个子吃长饭的时候。可是,那时候粮食计划定量每月只有27市斤,肉禽蛋类、副食供应紧缺,肚内无油水,女同学食量小稍好些,男生则个个饥饿难耐。校食堂实行就餐卡制度,即每人持卡打饭,由食堂工作人员在卡上每日每餐格上打钩记账。个别体高食量大的同学,就忍不住用褪色灵将已打的钩的痕迹褪去,又重领第二次饭菜吃。一二次没被发现,多了就“露馅”了。对此,院领导、系老师经研究决定:此次仅个别指出,下不为例,不批评、不歧视,为其保密,以免伤害学生人格。这事,是多年后,我从当年学生会干部、本班老班长处了解得知。而当年不得已“多吃”的同学,当然,后来也知院领导、系老师用自己的修养、学识,化为爱雨浇灌着学生,用心血栽培着学子;学生也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老师授以光明人生的教诲,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宽容大德心怀感恩,以致预升本毕业后也常去拜望昔日的院长、恩师。 再就是,我本人也遇有化尴尬为欢喜的幸事。 一日,我收到亲戚送的一条冰冻的羊腿,有四五斤重,因自己不会处理,便复放冰箱两天,后想起好友的亲戚开一餐馆,有大厨师傅,便预约拿到好友亲戚家的餐馆,并带了酒,与好友商定,再加几个菜,我做东,请老朋友聚餐。好友热诚同意,与亲戚并大师傅作了交待。上席后,我见红烧羊肉新鲜味美,其它几个菜和汤也色香味俱佳。和我挨坐一起的这位好友,趁大家互相敬酒喧哗时,贴耳轻轻告诉我,羊腿肉换了,原来的羊腿放冰箱太久了……他不由我分说,坚决表示此饭局我做东他埋单,这顿聚餐由此皆大欢喜圆满结束。我深为好友悄然地诚挚周全而感动!我体悟,原来大家是彼此息息相关,才能融在一起。有了这种善意,其心量也随之扩大,从大心中便发出了爱友的能量。 真的,爱是恒久,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凡事包容,凡事互补。确实,爱中有恩呵! 这一天让我铭记 文/王琦 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林,减弱了几分威力,但照在身上仍如炭烤般。林间弥漫着燥热的气息。 我弓着腰喘着粗气,抬头看去,路长得望不到边。一下连喝了好几口水,似乎才渐渐熄灭了喉间燃烧的火焰。 “快点啦!”好友回头叫我。 “哦……”我拖着长长的音回答她,好累呀,这么热的天竟然叫我来爬山,我愤愤地想着。脚下一不留意踩空了,整个人摔了下去,膝盖撞在硬硬的水泥石阶上,“啊!”腿痛得发麻,我深吸一口气,想努力爬起来。 好友扶着我坐在石阶上,膝盖上摔掉了一层皮,一弯曲就十分疼痛,背上的汗在不停冒出来,又疼又热又累,我头脑中残存的唯一的念头就是:下山回去睡觉。 “我们休息会接着爬吧!”她一边看着我的膝盖一边说。我愣住,难以置信地看着她。“坚持一下啦,马上就要到山顶了!走吧!”她拉我起来。“哎,怎么会有如此好友,真是交友不慎呀”,我心里有些埋怨。“把你的手给我。”好友伸出右手看着我。我无奈,把左手放在她的手心上,她牵着我,和我一起奋力向山上爬。 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 她拉着我找了块背阴的地方,我感受着微风的吹拂,带来凉爽的感觉,山下的一切尽收眼底,远处是几亩良田,庄稼正长得旺盛,大片的绿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闪动着熠熠的亮光,衬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灰白色房屋,蓬勃中彰显着宁静。山下成林的树木郁郁葱葱,近处的小草也摇曳着婀娜的身姿,不知名的小花散在草丛中,似乎在灼灼地向你微笑。 “真美!只要努力坚持,就可以看到美的风景。”她的笑那一刻犹如阳光般灿烂。 很长很长时间后,这一天仍让我铭记! 旧时的好友 文/赵翠莲 1996年,我第一次出远门,到深圳打工。 那时候还未满十八岁,没有身份证。就揣着村干部盖的证明就跟中介人到了深圳一家破旧的电子厂务工。破旧的厂房,陈旧的设备,厂里有一百多个工人在上班。我被分到了流水线上——— 焊锡。 上班很辛苦,八个小时就是坐在流水线上焊锡,那银白色的锡被烙铁熔化时,发出耀眼的光芒,眼睛不由得半睁半开,一点一点的仔细焊好。因为是计时上班,一遇到停电,大伙是最激动的。一停电时,大伙像是放学时候一样四处乱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着自己家乡。 与旁边那些嘻嘻哈哈的工友相比,她好像很另类,也显得格格不入。她不凑热闹,不爱说话。就连上班,下班,吃饭都是一个人。看她走路,不急不忙,脚步轻盈。 我几次想跟她打招呼,可每次看她总是低着头,好像也不想和别人说话。我只是远远的关注她。 上班时间她除了和工作有关的话题聊天之外,再也没有任何话说,也没人知道她是哪里人,只知道大家叫她阿珍。不过听口音,她应该是广东人。 那时候,工厂效益不好,一个月工资才三百二左右。还要给工厂扣押一个月。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没带够钱,本来中介人说是扣押半个月就可以发工资了,谁知道进了工厂,厂方就变卦了,改成一个月。我带的钱已用到山穷水尽。在食堂吃饭要扣伙食费,同来的老乡也都用得差不多了,我也不好意思向她们开口借。只好饿着肚子难过得一直在食堂门口蹲着…… “你在这里蹲着干嘛?”这声音很温柔,也有点熟悉。我抬头一看,是阿珍在问我。她居然和我说话了。我一脸窘迫,脸红得发烫,双手紧握着饭盒不知所措。她看到我手中的饭盒,似乎明白了一切,就从裤兜掏出一百块钱塞在我手里,“去吃饭吧,等下饭菜都没有了。”说完就自个进食堂吃饭去了。 我攥着那还带着体温的一百块钱,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忙追在阿珍后面喊:“我领了工资就还你,谢谢你,阿珍!” 阿珍回头淡淡的一笑,说道“不用谢,出门在外,不容易。”没想到阿珍这么热心肠,一直以为她是独行者,不会和工友说话的。 怪不得父母在家时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在我是真正的体会到了。 我和阿珍也渐渐的越走越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逛街,游玩,一起哭一起笑,在别人眼里,我们俨然成了一对“同性恋”。 后来由于嫌工资太低,大伙纷纷跳槽,到了另一家待遇好一点的工厂继续我们的打工生涯。阿珍也在那个时候辞职回家了,因为她家里人催她回家结婚。 开始我和阿珍还有一些书信联系,说她结婚了,老公对她很好。而我继续打工,在深圳特区飘着,不怎么稳定。慢慢的,我的地址经常更换,也就和阿珍失去了联系。 许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阿珍现在过得怎么样,不过相信她一定过得好,因为好人一生平安! 朋友圈里春意浓 文/李子平 朋友圈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最能体现时下的“当红话题”。随着春天悄悄来临,“朋友圈”里也是春光潋滟、春意渐浓。 一丛迎春花热烈恣意地绽放着,花丛旁的一池水也碧波荡漾,远处的草地也有了返青的痕迹;广场上,有孩子在放风筝,花花绿绿的“蝴蝶”和“燕子”在蔚蓝的天空上飞翔……这是好友拍的“公园一角”,公园是城市里的“乡村”,自然最先捕捉到春天发来的讯息。 墙角的一枝杏花,怯怯地绽放着粉白的花瓣,我好像闻到了它淡淡的花香。这是好友拍摄的“一枝独秀”,还配上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整个画面清新隽永;几朵玉兰花在枝头含苞欲放,旁边那片粉红色的远景,想来是一树桃花,远处是一栋住宅楼。这是好友拍摄的“花香满径”,住宅小区的春天,虽然星星点点,却依然让人怦然心动。 街头的几个美女,穿着轻巧的春装,尽情地展示着她们的青春和亮丽。好友的配文耐人寻味:“大自然的春天和人生的春天相遇,就是这么让人心醉神迷!”两只可爱的小狗,在商场门口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好友的文字是:“春天来了,狗狗要恋爱了!”熙熙攘攘的街头,春色无处不在。 一棵浑身是刺的仙人球,竟然长出一个饱满的花蕾,眼看着就要开花了,这是好友拍摄的“仙人掌也有春天”;博友拍摄的一盆三叶草,那些像花朵一样的叶子,绿得让人的心都酥了、醉了;几片淡绿的叶子,几朵几乎看不出眉目的小花儿,看了博友的文字说明才知道,这是一盆“萝卜花”,虽然有些“寒酸”,我却看出了它对春天也充满了期盼和热情……这些图片都是好友们在室内拍摄的。原来,即使我们哪里也不去,春天也与我们如影相随。 一张张饱含春色的图片,一句句精彩绝伦的文字,就这样把春天留在了微信里。时光的脚步即使走到了炎炎烈日的夏天、萧瑟衰败的冬天,那时,只要我们轻轻打开微信,春天还会在手机里姹紫嫣红! 春韭 入春以来,雨量丰沛,前院的韭菜得到春雨滋润,长得特别好,青翠欲滴。前天剪了一撮,配两个鸡蛋炒了一盘,蛋黄韭绿,非但悦目,也极爽口,真是一道丰美可口的佳肴。 说起这畦韭菜,倒也有点来历。前年春天到乡下踏青,看到一处废弃菜园,其中有一畦韭菜的宿根,顺手挖了数株回来。回家后,先整地,再一一分植,浇水后以枯叶灰围在四周保护,妻又将打豆浆剩下的残渣埋在根部为肥料。原来枯干的韭根,在我们悉心的照顾下,居然存活下来了。常言道: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我们家随时都有鲜嫩的韭菜可吃。 韭菜的吃法很多,除了韭菜炒蛋外,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将韭菜洗涤干净后,在沸水中汆烫一下,待叶子变绿,即可捞起,切成小段,蘸酱油来吃。有一次好友请我吃饭,席间即有这道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鸡鸭鱼肉反而都剩下来了。 此外,韭菜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包水饺。在家包韭菜水饺,说来也很简单。先将绞肉一斤与橄榄油或沙拉油搅拌一下,放入适量的盐、糖及酱油调味,切点姜末去腥,再切碎清洗沥干的韭菜,拌以麻油及盐少许,最后再将绞肉与韭菜混合拌匀,即成鲜美可口的馅料。饺子皮当然是自己擀的最好吃,不过,现在大家都到市场买现成的。包一包,排一排,烧开水,将饺子一一放下,盖上锅盖,等水开了,再点一些水,如此三数次,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即可上桌。 我的好友也是个嗜韭者。某次,我请他来家吃韭菜水饺,他擅长擀皮,但见他左手捏面团,右手擀皮,只需两三下功夫,一个饺子皮即可成形,手法干净利落。他一个人擀皮,可以供我们夫妻两人包馅。好友籍隶陕西,除喜食韭菜外,也好吃大蒜,我们两人一口饺子一口大蒜,吃得痛快淋漓。数年前,他退休后移居美国,在自家后院种植韭菜数畦,除自己食用外,并赠送亲朋好友及美国友人。夫人更经常以韭菜水饺宴请中外友人,ChiveLady(韭菜夫人)之名,不胫而走,人人称羡。 韭菜的另一吃法,就是做韭菜盒子,做法也极简单。先和面擀成一个圆饼,把和做饺子同样的馅料摊在饼上,上面淋一层薄薄的蛋汁,最后再用一张圆饼包住。再将平底锅加点沙拉油烧热,放上韭菜盒子,顺手转动一下,以防沾锅。盖上锅盖,数分钟后,待香味出现,打开锅盖,再转动一下,以防盒子烧糊。等盒子双面泛黄,内部的韭菜也泛绿,即可大快朵颐香酥可口的韭菜盒子了。去年春节过后,韭菜正茂,我以韭菜盒子及小米粥飨客,佐以清煮花生米、笋丝焖豆、凉拌小黄瓜、酱肘、鸡冻、鱼香茄子、干扁四季豆等数味小菜。大家吃得十分愉快,宾主尽欢,连小朋友都说比大饭店还好吃。 韭菜虽为极普通的菜蔬,但它却能入诗文。就我记忆所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曾说:“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卫八处士是杜甫多年不见的好友,少壮时期两人分离,如今再度相逢,鬓发已霜。相隔多年不见,当时他还年轻未婚,而今儿女都已成行,饱经忧患,人生阔别如此,能不感慨?主人虽非富有,但热诚感人,一盘韭菜炒蛋,配以黄米炊成的饭,的确清爽可口极了。在窗外潇潇的夜雨下,在老朋友相继去世的唏嘘中,两人以忧患余生的心情,闲话家常,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读后怎不令人动容? 清朝郑板桥以《满江红》词牌谱成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家苦乐歌》,其中有关春之乐的一段是这样写的:“疏篱外,桃花灼;池塘上,柳丝弱。渐茅檐日暖,小姑衣薄。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喜白头人醉白头扶,田家乐。”剪下自家园中的春韭,斟上过年喝剩下来的半瓮粗酒,邀邻居的老翁来畅饮一番,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也有两段有关韭菜的故事,十分动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名赶马车的车夫,手提一块猪肉及一撮韭黄,来到北平一家小饭庄,将猪肉及韭黄往柜台上一撂,“掌柜的,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不一会儿功夫,一盘肉丝韭黄、两张家常饼及一碗炖肉就端上来了。但见他把菜肴分为两份,分别摊在两张大饼上,顺手把饼一卷,看来比拳头还要粗。于是,他张开血盆大口,左一口,右一口,再加中间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张饼下肚了,如风卷残云,另一张饼霎时间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饱嗝,真是痛快极了。又一次,他在青岛寓所的后山坡上,看见一群石匠在凿山造房,晌午歇工,有人送饭来。打开笼屉热气腾腾,原来里面盛的是半尺来长的韭菜蒸饺,皮薄馅绿,香气四溢,望之令人垂涎。当时,工人们个个饥肠辘辘,大伙儿蜂拥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蒸饺大啖起来。不一会儿功夫,但见笼底朝天,人人称快。 有人说韭菜又叫起阳草,常吃有补肾壮阳之功,更是没有丝毫副作用。也有句谚语说:“一月葱,二月韭。”意思是说,农历一月的葱最好吃,二月的韭菜最为鲜美。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