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农民故事
释义

农民故事(精选6篇)

与农民兄弟打乒乓

文/陈日旭

打了大半世的乒乓球了,历经过许多不同的对手:学生时与同学打,寒暑假与邻里打,参军与战友打,退伍进厂与工友打,退休后在社区打。近年迁居城郊,又有幸与农民兄弟过招,在我打球生涯中添上新的一笔。

所居之地,属虹桥枢纽开发区,是大批“农转居”的集中之地,新建小区都有乒乓室。世代与黄土、庄稼为伍的农民朋友,如今已无地可种,有兴趣的,也去弄来块球拍,到此一试身手。

农民兄弟打球,自有乡土特色。笔者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是吆喝。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当然口不离乡音。譬如,他们称“扣杀”叫“压球”;连打好几局,累了,小憩一会,叫“省(xing)个省”。起初,我不明白,心想,我未困着,何用“醒”呢?后来一想,此词交关文雅,尚富古汉语文采。更有意思的是,我右手握拍,正手凌厉,而反手较木讷,时有失误。比试时,有明眼人在一旁帮着伙伴急吼吼道:“打北面!朝北面打!”北面?我正寻思。须臾,我弄懂了:我面朝东,“北面”,正是我的反手。哇噻,农民朋友方向感一只鼎,这正是他们的本能“行话”啊!

其二是动作。或许他们在田间劳作惯了,抽杀个动作,如同抡锄头铁鎝一般。你看,球撞到墙上,地板上立马石灰屑一滩;击到我臂上,先是泛出紫红印记,翌日便是乌青块一个。有时球笔笔直打到我胸口,我痛得“闷脱”,只好寻开心:“朋友,侬打断我肋膀骨,我上医院,侬要上法院咯。”有一位正手扣杀力大又准的朋友,常令我措手不及。后来我才得知,这位仁兄早年杀过猪,好几百斤的肥猪,只要被他抓住后腿,刹那间,单手就可翻它个四脚朝天,可见他的臂力过人。

其三是习惯。好多位老农球友,发球不抛起,而像机枪扣动扳机般一弹而出。这种发球动作小、速度快、角度大,我往往反应不及,对方便乐不可支。还有一位年岁比我还长的朋友,可能腰力不济,遇到“台内球”,习惯用另一手撑着桌子借力,倒也蛮活络。对这一切,我统统不予计较。我自己则以身作则,一板一式,按规范打球,从不“赖皮”。

数年下来,我成了“众矢之的”,农民兄弟以打赢我为荣光。于是,我偶有败北,一旁就齐声欢呼起来,开心得不亦乐乎。我俨然成了他们的练球靶子,又好像“唐僧肉”,都想咬一口。有时,我也讲些击球要领,如身子重心放低;腿、腰、大臂、小臂、手腕,要形成合力;角度大的来球,脚步要跟上,“兜”着打,有点圆势。如此,球速快,命中率也高,供他们参考。有一位原宅基地在叶家厍的中年球友,由于每每喜欢跟我比试,一交手,就是十来局,且从勿间断,数年下来,球艺进步神速,有目共睹。“乡亲们”都说是我师傅教得好。其实,充其量我是块陪打“靶子”,适合练就“十八般武艺”的各种打法罢了。

天长日久,入乡随俗,重在锻炼,年逾古稀的我,与农民兄弟厮混熟了,大家还推选我当教练,参加社区乒乓球比赛呢。

龙口夺食

文/梁冬

天突然热起来,布谷鸟“边黄边割”的啼叫声在耳畔回响,一年农活最忙碌最辛苦的龙口夺食到了!

人们把麦收称为“火麦连天,龙口夺食”并不为过。试想,火热的天气,不知啥时飘来乌云,一场雨下来,阵雨尚可,要是连阴三天,成熟的麦子减产不说,还要发霉、长芽,那么,这一年就要吃黏黏面,让人闹心。因此,不要说在外面工作的亲人回来了,就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绣女也要下楼收麦子了。

晋南是产麦区,在这片沃土上,每年农历五月麦收前,农民就会把麦收用的镰刀、麦叉、木锨、大扫帚、口袋、麻绳,一样样拿出来,把生锈的镰刀磨得锃亮,对破损的农具进行修补,不能再用了就到集市上购置新的。这时,农民就像照看孩子一样,几乎天天都要到麦田看一看,掂一掂肥大的麦穗,五月的风吹热了大地,“麦黄一晌”,转眼间,绿翠翠的麦子披上黄澄澄的“黄金甲”了。用手搓麦粒,用牙咬硬邦邦的麦耔,麦子似乎在说:可以收我了吧?农民会心地点点头。

夏天,天亮得早,但农民起得更早,天不亮,他们就拿着镰刀,背着绳子,提着一壶水,嘴里吃着馍馍,有的吼着蒲剧,没有钟声,没有约定,却不约而同地从村里鱼贯而出。他们要趁清晨的凉爽劲,多干一会儿活。那场面比赶集的步伐要快得多,比看戏的热乎劲更冲动。乡村里到处是火热的麦收场面,麦田里到处是忙忙碌碌的人群,道路上到处是来来往往拉运的架子车、牛车。男女老少来到地头,拿着手里的镰刀,用手试一试锋利的刀刃,弯下腰,左手揽麦秸中部,右手将锋利的镰刀沿麦秸根部向后轻兜,伴着清脆的“唰”、“唰”声,麦子齐刷刷地割下来,顺势放在身体左后方拧好的扎捆上。

小时候,每年我随着母亲在麦田里拾麦,12岁那年,我开始与大人一起割麦。我身材瘦小,胳膊软弱,望着长长的麦垄,看不到尽头的麦田,畏惧随即而来。手拿着镰刀别别扭扭,一镰刀下去,麦茬不像割韭菜一样贴着地皮,而是拦腰割掉,像一个个竖起的旗杆,速度似蜗牛一样,不多一会儿手就疼了,腰就酸了,看着大人好像是在麦海里畅游,我已经被甩得老远了。父亲割完了他的几垄,又从麦田的那头再割回来,我们在麦地的中间完成一次次“会师”。这时父亲说:“这下你知道啥叫粒粒皆辛苦了吧!”

仁心行医

文/杨书敏

岳父吴进泰是中医,我在乡医院坐诊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找他看病的患者很多,他开出的处方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仔细观察,我找出了答案,原来,他在用仁心行医。

一次,有个放牛的农民因风湿性腿疼找岳父治疗。他看了看,叹道:“这种病不好治,贴膏药、吃药,见效很慢呀!你能找来冒烟石(莹石)吗?”对方疑惑地说:“能。”岳父告诉他:“你去弄几块拳头大的冒烟石,把它们放在煤火上烧红,再丢进半盆凉水里,等水热后用它洗腿,这样坚持两个月,就会好的。”放牛的农民高兴地走了。

有人不解地问他:“吴医生,你为啥不给他开个处方?多开一张处方还能多得提成呢!”岳父笑道:“放牛的农民能有多少钱?给他省些油盐钱岂不更好?!”

岳父退休后,医院返聘他坐诊,直到80岁,他实在骑不动自行车了,才没再上班。但他闲不住,时常接待上门求医的人。

一天,我找岳父下棋,边摆棋子边得意地告诉他:“刚才来时,我在一个丁字路口拾到50元。”他嗔怪道:“你有固定工作,每月能领工资,可乡下人就没这样的条件,他们挣钱可难呐!”我听出他话中有话,问他咋办,他站起来说:“咱们到那个路口下棋吧,等失主回来了,把钱还给他。”

岳父的言行让我明白:人要用心学艺,更要用心做人,用仁心去医别人的病!

一个农民的中国梦

文/王文娟

“王老师,我的歌曲《中国梦》被评为洛阳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了!”电话里,他激动地说。

他叫杨中秋,今年52岁。我尊称他杨老师,其实他是一个农民。

2014年初春,他到办公室找我,那时,我在镇里负责宣传工作。他说他写的歌词获奖了,受邀要去北京领奖。我了解后得知,他是保障村的一个农民,2013年创作了《中国梦》歌词,参加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中国梦·音乐情——大型原创词曲创作展演活动”征稿,荣获三等奖,近期接到邀请,要赴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他说,他没有工作和收入,前期参赛费是西工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助的,进京费希望政府给予支持。

一个农民,热爱文艺,创作的歌词还获了大奖。我对他顿生敬意,请示领导后,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允许我陪同他一块儿进京。

这是我上班十余年来第一次进京,他似乎也是,我俩大大的行李包装得鼓鼓的。在高铁上,他给我讲他的创作之路,激动时不禁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惹得旁人侧目,但他沉浸其中,毫无察觉。

颁奖典礼结束后,他打开了行李包,从里面掏出包装好的书画作品,称之为《中国梦文化名片》。他将创作期间获得的社会各界的资助整理成册,向大家展示,并将《中国梦文化名片》作为礼品赠送给活动组委会。

“八方好友赴京城。盼相逢,喜相逢。交流创作,个个话平生。欢聚一堂春意闹,来四海,取真经。京东分手欲征程。路重重,事匆匆。盈盈热泪,何处再相逢?我有一言君记取:兴华夏,振国风!”活动结束时,他即兴创作了一曲《江城子》送给参会人员表达心声。大家都被他的用心感动。

我给他建议,作为孟津人,可以写词歌颂一下家乡。之后,他果然喜报不断:

2015年,他创作了《浪底云烟》歌词,讴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现场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歌词参加“首届全国男高音歌曲征集”活动,荣获“感动中国音乐功勋奖”。

同年,他潜心研究河洛文化,并实地考察孟津龙马负图寺,激发灵感,创作的《河图洛书》歌词,10月在京喜获第二届“感动中国——群文杯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展评活动”银奖。

虽然他始终给人一副乐观向上的样子,但我从侧面了解到,其实他家境非常贫困。他的妻子身体不好,孩子在郑州上大学,他农忙时打理庄稼,农闲时进城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2013年4月,他在老家修缮破损的屋顶时不慎坠落造成腰椎断裂,使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京的那几天,我们俩人地两疏。为了省下打车钱,他背着大大的行李包和我边问路边赶地铁。虽然他知道费用可以报销,但从未向我提出要求,反而处处精打细算。

为了创作,杨中秋可谓“糗事不断”。有一次,他边骑自行车边琢磨词句,一不留神儿闯了红灯,交警罚他在路口举红旗;还有一年,妻子让他回老家给庄稼打农药,他背着喷雾器下地,一边打药一边琢磨词句,糊里糊涂地打完药走人,后来才知道把农药打到邻居家的地里了,妻子为这事儿气得好几天不跟他搭腔;他摔伤腰后,在医院病床上创作《中国梦》歌词,一天中午,家人去打饭了,他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推敲词句,连输液已经输完回血了都不知道,幸亏邻床病友看到才免于一难。

认识他的朋友都开玩笑说他“头可断,血可流,创作意识不能丢”。

近年,杨中秋发表各类诗词作品400余首,所获奖杯、证书无数,多首歌词经谱曲后在洛阳市大型文艺会演中演唱。

他加入了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和音乐家协会,还加入了洛阳慈善总会真情服务队,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期间和洛阳名家一道创作作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正如杨中秋在《中国梦》歌词中所写“你有梦、我有梦,咱们都有中国梦”,个人的小梦想终会汇聚成大梦想,当每个公民都向上向善,为梦想孜孜追求,信仰之花必将绽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冬闲种油菜

文/刘先卫

白露节过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我还没来得及问候父亲,叮嘱他注意身体添衣保暖,80岁高龄行动不方便,不要再去田里劳作了。哪料想父亲打来电话,说是今年又在王木坳开垦了几分油菜地,村里发了一小包油菜籽不够播种。父亲退休后赋闲在家,种蔬菜种油菜竟种上了瘾,他说劳动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我们兄弟根本无法说服他老人家。我只好抽身跑到农技站,吴站长听我说明来意,二话没说当即送给了我几小包油菜籽,我托人给父亲捎带去4包。傍晚时分,我踩着单车还给七塘村的姐姐也送去了几包油菜种籽。

种植油菜的方法,大体来说只有两种,即直播或育苗。南方丘陵冬油菜适宜早播,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机械化联合播种、开沟免耕直播或机耕人工撒播等方式。我没有下地种过油菜的生活经历,只听说种油菜的过程既繁琐又单调,辛苦,劳作强度非常大,与“双抢”有得一拼。听说遇即使上寒冬冷雨,劳动者仍然是热汗淋漓,全身湿透。

一路上,我不由回想起以前父亲在油菜地里劳动时的情景:种油菜前,必须先在空地里开出一条条排水沟,掘出泥土后放进门间渠空隙里,然后用锄头削松泥块形成一排排畦地。等到种油菜时,父亲脚穿雨靴,脸朝黄土佝偻着腰背或斜蹲着身子,挥舞着小锄头,一边莳油菜苗一边施肥浇水,然后隔三差五到田边转转、看看,像抚育自己的儿女一样精心照料,企盼着来年有一个好收成。

据《本草纲目》记载:“芸苔,胡菜,苔菜,油菜。此菜易起苔,须采苔食,则分枝必多,故名全苔;而淮人谓之苔芥,即油菜,其子可榨油也。”《随息居饮食谱》记述:“芸苔,辛滑甘温。散血消肿,破结通肠。”农民吃的油就是靠田里收获的油菜籽,晒干后可以直接榨来食用。老话说,“寒露的油菜霜降的麦”。种植油菜要想获得高产,稳产节令是关键、技术物资配套是保障。每到入冬前的晚稻收割后,10-11月的稻田便进入休耕期间,播撒油菜花种,两熟移栽油菜,苗床与本田比为1:6,期间要施足底肥、精细撒播、加强除草管理,经过40几天后,稻田里就开满了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油菜花。

冬闲人不闲。事实上,农民“靠天吃饭”,土地只种一季农作物不划算,水稻和油菜轮种,冬闲田里也可“捡钱”。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往往因地制宜,开始在冬闲田里抢种油菜,既增产又增收。农民最主要是把油菜杆当成绿肥植物和有机肥料来使用,菜籽几乎全用来榨油食用,纯正地道的菜籽油每斤卖到13元,市场上还供不应求。难怪近两年,家乡种植油菜经济作物的越来越多,田角地头甚至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地种上了油菜。

家乡泉湖镇是衡南县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3万余亩,尤以种植稻谷、油菜为主。其中油菜是该镇传统农作物同时也是全镇经济主要增长点,冬种油菜达2万亩。在322国道沿线34至35公里处,为了抓生产促发展,镇村基层干部正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朋友拌田、施肥,移栽油菜苗,全力确保油菜移栽。特别是坐落在红湖、建伟村的衡阳市第一个油菜休闲观光长廊内,高标准全程机播示范种植油菜2000余亩,到处可以看到农民一边收割晚稻,一边冬种油菜的忙碌景象。

针对油菜花春季比较长,观赏性也非常强的特点,镇里在衡南县2014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了全市首个高规格油菜生态主题公园。该公园以泉湖镇红湖村至七塘村2.6公里“开发长廊”为中心,结合“泉湖二月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种植油菜的传统习惯,注入了更多的文化要素,科学规划建设园区景点,建立一条“油菜生态文化走廊”,业已成为“生态农业园、观光休闲园、科技示范园、文化产业园”。

春去春又回,待到来年开春,老家的油菜花满山满坡地开,呈现梯田型,极有韵律美;沿清花河一带的万亩油菜基地更是无边无际,绿油油长的茂盛一片,好像辽阔的大草原;开花时,又是一片灿灿的金黄色,蔚为壮观的油菜花海在“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节前后美丽绽放,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人尽情观赏、摄影留念。

等待的过程是美妙的。在经历漫长寒冷、一片萧瑟的冬天之后,在阳春三月明媚的阳光下,田野里的油菜花儿开,将春天装扮得如诗如画。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日,那么大家不妨走出户外,到衡南的泉湖油菜公园来观赏油菜花吧,还可以品味农家土菜,体验农耕民俗文化,亲身感受浓浓的春意,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田间做梦的二姨爹

文/王朝书

二姨爹,姓倪,是我在小板场村记忆深刻的人之一。

二姨爹进入我记忆数据库的缘由,在于他对土地的态度。作为一个农民,二姨爹并不愿在土地上挥洒汗水。一个例子。每年给玉米锄草时,二姨爹经常锄着锄着就会停下来,看一眼还没有锄的土地有多宽。一眼之后,二姨爹会叹一口气。叹气后,他又接着锄草。这一眼,一叹,不知多少时间过去了。作为农民,必须是忙碌的。否则,一天甚至一年的活计,都会被耽误。二姨爹,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农民。

二姨爹曾经走出过农村。他年轻时,当过兵。据他本人说,他曾到理塘县剿过匪。在二姨爹二儿子的婚礼上,我看到了他的战友。他的战友是公务员,有着高工资。同样的当兵,为何,二姨爹却没有工作,退伍回到老家务农?这是个谜。

视野曾被打开,这让二姨爹再难安心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不仅在劳动时叹气,还在劳动结束后,喝一杯。喝酒,这对一个农民来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村子里的农民,大多都戒烟戒酒。他们要将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比如给孩子交学费。

然而,二姨爹似乎忘记了一个农民应谨记的本分。为何,二姨爹会对家人的前景不考虑,我不得其解。二姨爹的孩子,都是男孩。按理,他应该为他们花费心血。二姨爹也常以自己有三个男孩而骄傲。可是,他的行为,并不利于孩子的出人头地。为何二姨爹不认真履行一个父亲的责任,这次回家,我大致猜到了原因。

二姨爹,原本有一副好身体。他年轻时,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据说,二姨妈就是看上了他的身材而嫁给他的。二姨妈年轻时,应该比较美丽。现在,六十多岁的二姨妈,依然有着白皙的肤色和清秀的面容。当我时隔二十年回到老家后,一眼就认出了二姨妈,但却没有认出二姨爹。

回家后,我和先生、小琴转路。在村子大道上,遇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拎着一个篮子,穿着一件黄色的卡其装,像鸭子一样蹒跚着走路。小琴和他打招呼。他对我们说,他准备到林子里去拣蘑菇。老人走后,小琴问我,认识这个老头吗?我摇头。小琴说,他就是你的二姨爹。

小琴的介绍,让我吃惊。二姨爹会是这样一个老头。正常情况,二十年的时光,不应该带走了他全部乌黑的头发、挺直的脊椎、强健的大腿。二十年来,是什么让时光以暴力手段夺走了他的活力与健康?小琴说,是酒。

小琴描述,二姨爹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倒上一杯酒,打开电视。他边喝酒,边看电视。他并不关注电视剧。他看时政新闻,看农业频道,看财经频道。他将所看的知识,装在脑海里。他摆给村子里的人听,却没有一人愿意搭理他。都认为,他在说疯话。

小琴说,二姨爹早起饮酒,练出了一个本领。他在地里干活时,能将头靠着锄把,站着梦周公且不倒。小琴说,看见他在地里,偏来偏去的像个不倒翁,实在好笑。

小琴的描述,让我明白了,原来,二姨爹是个土地上的做梦者。所以,二姨爹并不踏实在土地上劳作。他在梦中,也许梦见了欧洲现代农业,也许梦见了以色列的先进灌溉技术,也许梦见了小板场村建立了现代的养殖业,也许梦见他的小儿子从城市里回到了老家。

因二姨爹的不负责任,终究他的三个儿子都没有稳定工作。但没有一人安心在家务农。他们都遗传了二姨爹不安分的因子。大儿子在开罐车。二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三儿子,则独自一人在外闯荡。村里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他了。以至,有人传言,他被传销掌控了。

二姨爹一家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奥尼尔笔下的《天边外》。一样地对土地绝望,一样地对未来怀揣梦想。然而,为何,二姨爹一家无法走向现代农业?

先生说,欧洲走向现代农业,和走向资本主义的背后原因,是相同的。因为,上帝启示了人的觉醒。如果,二姨爹得到了启示,也许,他会是一个冒险家、梦想家,而不会是这样的一个酒鬼。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6 4: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