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春联故事
释义

江南网精选6篇春联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春联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母亲的春联

文/王光龙

旧历的新年才更有年味。

傍晚时分,天无需多寒,最好是在一场雪过后,天净,田野空旷,门前落光树叶的树枝也清爽利落,几只鸟雀也适时地衔枝做窠,或许还有几缕凉风,轻轻翻动着门上去年的春联。

记忆中,以前住的土屋是木门,家里人没人识字,也就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算是春联了。后来每次都是父亲让我抱着红纸去小表叔家,他是族里唯一上过高中的人。只是,每一年,他写的吉词祥语都是重复的那几句话,字迹潇洒如同他手里握的锄头锄地一般。那时,村人经常说,如果不是当年他帮着受欺负的亲戚打架,成绩顶好的他也许会上大学。后来我念书后,初中起父亲开始让我写春联。虽然写的如鸭爪扒雪,但是一旁的母亲却看得欢喜。

小年过后,母亲就和我上街挑选笔墨和红纸。红纸要七大张,母亲倾向买粗一些的毛笔,她说这样写出的字也大些,好看些。往往都是父亲裁好纸,我负责写。旧时过年总是冬日酷寒,买来的墨水即刻就结冰。无奈,母亲端着装墨的碗放在火炉上烘烤,毛笔则放在热水里浸泡。手脚更是僵硬,手指根本就不能握笔,并且许多的字要写的那么大,根本就超出了我的能力。那时写字心切,却写的扭曲,一想到要贴在大门上,让众亲友看,便更加心急如焚,急得要哭。好几次我都发脾气,想着为何就我家要写春联。母亲只好在一旁安慰,说只要写出来都是好看的。为此,前两年,我都是在又气又恼又着急中涂抹了几幅春联。那时,很多的字还不会写,我只好先找来字帖,临阵磨枪,把要写在春联上的几个字反复临摹。无奈字帖上的字体有限,以至于后来写出的春联有许多重复的字,算是将就过去。

字写的慢,往往在三十的傍晚才写好。有一年,父母都已经快把年夜饭煮好,而我还在堂屋写着最后几幅春联。手脚冷的失去了知觉,母亲就把火炉端到我旁边,让我烘烤手。手稍微暖和点后,又拿起笔来写。那几天,写的确实慢,母亲开玩笑说,从早上到晚上,才写了一副大门。而且笔墨掌握的不好,墨水多,写好的字都溢出,影响了美观。好不容易凑次几幅,摆在堂屋地上,父母走过都欠着脚走,生怕踩在上面。只有家里的猫狗不老实,在红纸黑字上留下几个爪印。最怕有风,一阵风轻轻吹过,还未干的春联卷起来,黏在一起,撕开就不易,如果撕坏,还得重新写。

春联写好后,母亲早就在炉子上煨好浆糊,我看好左右门上贴的内容,弟弟一张张递送给我。父亲说春联也是有顺序的,先内后外。柴火是要先拿进来的,因为柴和"财"同音,最后才在大门上贴上"开门见喜"的红联。春联最好贴整齐,刚开始父亲贴,后来我自己贴。天冷,用手抚平红纸很是寒冷,母亲找来破旧手套让我戴上。春联贴好后,手上全是红红的颜料,这是过年才有的色彩。好几次,母亲建议用透明胶来贴,省去打浆糊的麻烦,并且易贴易揭,省去来年要重新铲去门上粘的很紧的残剩浆糊。经不住我们母子的劝说,父亲也就同意了。春联贴好后,放完鞭,关上门,大家就一起围着吃年夜饭。

一年正月,村人路过我们家门口,打量着我写的春联。毕竟我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手写的春联自然是一种荣光,父母比我更加清楚这点。那人先是称赞,后来发现我写的字中少了一笔。我自是不服,为了显摆也许也是为了好看,我大都用的是繁体字。村人信心满怀地说肯定少了一笔,我默默地回去查阅字体,偶然少了一笔。带那个人走后,我偷偷地用毛笔在春联上加了一笔。其实还不止这些。我自己裁纸,却不够长,母亲只好用其他红纸拼接上。写了错字,要么就加粗一点,以期混淆,更甚者还用透明胶粘去,重新写。村里人看见我在写春联,纷纷抱着红纸到我家去,母亲自然是欢喜。我只要硬着头皮接下,晚上点灯在联系字,写好后,把写的工整点的挑几张送到人家去,剩下的自家贴上。后来,春联随处可买,好看便宜,省去了裁剪的麻烦。唯有我家,虽然那几年正是青春期,心浮气躁,好几次都说来年不写春联,母亲却早早买好了笔墨和纸张。我也就年年写。谈恋爱时,我告诉母亲,女友的书法比我好。母亲笑着说,那以后我家的春联就交给她了。

每每快过年时候,母亲说,红纸都给你买好了呢。我笑了笑说,等我回去写春联。而工作后,回家次数少,笔墨许久不动,更没有时间再写春联。母亲只好从街上买来春联贴上,却总说要贴上我写的春联才好。我知道,母亲在等着,等着我写的春联,等着我回家。

手写春联的旧时光

文/米丽宏

那时,村里的腊月,像一挂小红鞭,一粒粒,爆得脆生,迅速,有声有色,瞬间便引爆了大寒。风冷得嘎巴嘎巴的。天空不是飘着雪,就是洒着很醇的阳光。其实,雪和阳光都像村酿,雪把火炉边的村故事洋洋洒洒飘得哪都是,冬阳却把靠在北墙根下的老头儿们,灌得脸上都有了红晕。

我一个媳妇家,哪有老头儿们悠闲。好容易放假了,把我的石头小南屋,扫了蛛网,擦了墙壁,换了新的油画、卷轴;把沙发巾、床罩,轮个儿清洗;柜子里的旧杂志清理出来,新买的书籍,捧着放进去;再在亮闪闪的柜玻璃上,粘一个胖乎乎戴草帽的小孙猴。看狭仄的屋子里,有了清新的年味,我就该腾出心思为邻居们写春联了。

上世纪90年代,学校都已不设书法课,能写毛笔字的很少,周围那片邻居"矬子里面拔将军",把我给寻了出来。不知谁起头儿,大家纷纷把大红纸送往我家。也不管我写得好赖。谁叫我是个教书先生呢?

既然看得起,我就不再推辞,挽起袖子就上阵了。每年写对联,西邻那个爷爷辈的老人家,就会拿着自家的碟子,过来帮忙。裁纸,添墨,牵纸角,把写好的对联双手捧着放到地上。他似乎还有点老派的恭敬,跟我配合得很是默契。我的孩子一周岁大小,被孩子父亲捉着后衣裳的背带,在屋子有限的地面上,跌跌撞撞地跑。

是腊月二十五六的样子,年糕蒸出来了,豆腐压出来了,杀猪煮肉,骨头都啃过了,年事已接近尾声。小贩子,见缝插针在乡下游走,南窗下的街,常有吆喝透进窗棂,"收骨——头!收头——发!"小贩把吆喝弄得入味,前两个音节晃晃悠悠,优哉游哉,轮到"头"和"发",就弄个急刹车,刚出嘴唇,戛然而止。我的孩子,一听这声音,就静止一霎,之后,兴奋得双臂乱舞,也附和着吆喝:"收骨——斗!收斗——佛!"可怜她字还说不清,音调却调配得惟妙惟肖。

三个大人就停下,一起大笑,笑声暖暖的,跟满屋子的红对联相映生辉。

往往要写一整天。橘黄的夕阳斜照进窗棂的时候,对联干爽了,我用毛线把它们捆成一卷一卷,依次排着队,像幼儿园的孩子,被各家领走;邻人来取对联时,都不肯空着手,几块豆腐,几方年糕,或者一盘炸油果,还有花生之类零碎的吃食。我也不拒绝,将超市买来的糖果,装一小袋子,交换一下,给他们带回去。

裁对联剩下的一堆纸片,也被我写上吉祥字,"福""安""喜""丰""余""旺",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这些吉祥的纸片,因为我的劳动,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我祝福并感恩那些跟我们相濡以沫的草木、农具、牲畜、家禽,乃至帮我们过日子的缸、坛、灶、屋,祝福它们也过一个吉祥年。

三十那天下午,我把红红的纸片分给左邻右舍,让他们贴在床头、门边、厨灶上,粮仓里,牲口棚;我家也贴了满院子,红艳艳一片,喜气盈盈。我的孩子被她父亲抱着,跟在我身后睁大眼睛看,她纯纯的眸子里,闪动的吉祥,让我瞬间感动莫名。

如今,城里乡下,手写春联已经很少了,商家赠联,卖年画儿的顺带卖春联,再没人再来寻我写春联了。不知怎的,手闲下来,倒好像缺失了一种年味。那样挥毫泼墨的安静里,竟然也蕴含着淳厚、温馨的年气息哩。

红红的春联

文/白志民

我的家乡坐落在渭北关中地区。打记事起,每逢春节,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两边都早早地贴上了鲜红鲜红的春联,于是,新年的脚步也随其款款而至。

那年,我退休回家,自编自写了副对联,大年初一贴在门前。第二年快过春节,村里乡亲们有的拿来了笔墨,有的购买了红纸,让我为他们代写春联。从此,我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为乡亲编写春联的义务。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七八,我便在自家门前支起一张大方桌,桌上摆好笔墨纸砚,"无私奉献"地为前来索取春联的乡亲们服务。

我当了近二十年的民办教师,爬了大半生"方块格子",虽算不上书法家,但还是能写出一手流利清秀的毛笔字。我为乡亲们编写的春联,不仅形式上基本符合工整对仗的要求,内容上也尽量能结合各家各户的实际,符合主人心里愿望要求。如为一些发家致富户编写的春联:"发家无巧勤劳为根本,致富有方科技做靠山"、"年年进宝年年添福年年喜,岁岁招财岁岁有余岁岁乐".为一些遵纪守法户写有:"树立正气道德为镜,端正村风礼仪常记"、"民喜长治久安,国盼和谐繁荣";为村里的一些大小"官员"写有:"处处为人民着想,事事与百姓商议"、"勤政爱民弘正气,扬清激浊倡廉风"等等。大体估略,近几年我为乡亲们自编自写的春联有一百多副。

这几年,村里除了少数人家要去县城购买街面地摊上那种翻印的现成春联,大部分乡邻还是会请我为他们编写春联。村里有一富起来的人家害怕露富,也舍不得花钱,很少在门前张贴对联。去年他家的儿子儿媳看了两旁四邻门前张贴的春联,跑来找我为他家编写。我想了想,挥笔写成:"无财发财靠劳动不断发财,有钱花钱凭智慧继续挣钱",横批是"能挣会花".他看着笑着,笑着看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今年,我早已拟定好要为乡亲们编写春联的"提纲",将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三农会议"精神,结合反腐倡廉、厉行节约以及三农、民生、富裕幸福、社会和谐等题目,有的放矢地编写好大家喜闻乐见并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春联。

父亲的春联

文/刘磊

过年是我父亲最自豪的时候,因为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常有四邻八家的来索要春联。父亲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潇洒地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然后仔细端详一番,自己觉得满意,才郑重其事地叫人带走。

我常常奇怪,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读过两年书,竟然能写龙飞凤舞的毛笔字,让我这个大学毕业的人,也自愧不如。父亲不光能写,还能自创一些对联,虽然不算工整,却也常常让人耳目一新。

记得我高三那年,对我的学习从不过问的父亲,竟然写了一副对联,还贴在了我家大门上。上联是"人生年少只一次,勤奋才是",下联是"泥罐子成不成器,出窑便知",横批"高考倒计时".我每天出来进去就瞅见这副对联,顿感"压力山大",再也不敢偷懒,一头扎进"书山题海"里面用功去了。那年我有幸考上了省重点大学,亲朋好友都来祝贺,父亲也扬眉吐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即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之上。上联是"咦!哪里锣鼓喧天?",下联是"嗨!我儿金榜题名!",横批"心情大好".看了父亲写的对联我哭笑不得,可是亲朋好友教子的时候都会说:"学学人家那小子,真争气!"有时候我就想,我那年考得好,父亲的对联真是功不可没呢!

记得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对父亲写的春联有两副记忆深刻。我们村里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商人,贷款、集资亲朋好友的钱,说是要办厂,出去考察,结果把钱拿到澳门去赌博,全输掉了,弄得债台高筑,全家人都抬不起头来。我父亲有感而发,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贷款集资充阔少",下联是"倾家荡产祸子孙",横批为"浪子回头".另一幅春联是父亲写给村里一个空巢老人的。她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工作,过年也没回来陪陪老人。父亲给他家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三间大瓦房,出来进去就一人。",下联是"一台电视机,喜怒哀乐全靠它。"横批"听说有儿".别小看这春联,贴上没多久,就有人给她儿子打电话了,她儿子羞得张口结舌,当天就买了车票,说马上回家。

今年一进腊月,我就打电话问父亲:"今年的春联写好了吗?我等着看呢。"父亲顿了顿说:"今年没词。"弟弟赶紧接过电话说:"哥,早写好了,我给你念念,上联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是‘岁数这么老,哪也去不了。’横批‘在家过年。’"

我一时语噎。是啊!父亲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一直守着那个小村子,从没旅游过。大都市的繁华对父母来说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做儿子的真是太疏忽了。若再不趁着父母身体还健康,带父母出来走走,就真成遗憾了。我深呼一口气,平静了一下心情,大声对着电话说:"等我放了年假,咱们来个自驾游,你们想去哪咱就去哪,怎么样?"

电话那头是父亲爽朗的笑声和一连串的"好,好,好!"

市书法家协会送春联下乡。

写春联 送祝福

文/蒋一星

过年了!过年了!龙年即将来到我们身边,家家户户为迎接龙年而做准备,买鞭炮、选烟花、买春联……我也不闲着,今年的春联和往年一样由我来写。

我来到朱老师家中,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五副春联。每一副,每一个字,都是我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出来的。我写了三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安康)",一副"中华民族龙传世,百鸟成群凤向阳(横批:前程似锦)",一副"山清水秀春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横批:新春祥和)".

春联写好了,准备去送春联了。我把一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送给了住在市区的姨外婆,我对她说:"姨外婆,您马上过80岁了,我祝福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身体棒棒的,我要经常跟你打乒乓球。"姨外婆接过春联,眉开眼笑。她跟姨外公一起,把春联打开,仔细端详,开始评价:"恩,这个‘海’写得好,‘寿’写得很有力……这个‘山’嘛,力度不够好,得加油!"姨外公也说:"我们家从来不贴春联的,自从你写了春联送来,我们就开始贴了,你看,"姨外公指着大门,"去年你送给我们的春联,前两天才撕下来,准备贴你新写的了。有客人来,我就会告诉他们,这是我家的一个小亲戚蒋一星写的……"听了他们的话,我高兴极了,心想:"我要好好练习书法,明年还要给姨外婆姨外公送春联,送祝福。"

剩下的两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副我寄给了远在江西的外公,一副送给了我亲爱的奶奶。外公过年60岁了,奶奶70岁了,我将我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他们,希望他们福寿安康,尽享天伦之乐。我把那副"山清水秀……"送给了我的干妈,祝福她在2012年喜事多、心情好。

就剩最后一副了,"前程似锦"我得留给自己,哈哈。我将双面胶找出来,一条一条贴在春联的背面,然后递给妈妈,叫妈妈贴在门上。这时,走来一位老爷爷,说:"哟,贴春联了,买的吗?""不,是我儿子写的。"妈妈自豪地对老爷爷说。"哇,真漂亮!不错不错!了不起!下次给我家也写一副,好不好?"爷爷一边赞叹一边问我。"好的好的!"我连声说道,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那我先谢谢小弟弟了。"爷爷笑着走了。

"妈妈,明年我要多写几副,给我们这幢楼每家送一副!"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好!"妈妈乐开了花……

漫话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元日》诗。诗中描绘了春风融融,春日曈曈,千家万户喜迎春节而竞相燃放鞭炮节日气氛。旧时,家人团聚,喜饮屠苏酒,将门板上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到了宋代,桃符已经由纸张代替桃木板,称之为"春联"了。

有资料记载,春联起源于桃符。桃木具有辟邪之效的说法很悠久,《庄子》描述:"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小小的桃枝赋予了神奇的功效。南北朝人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说:"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家家户户门上的桃枝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桃板。最初在桃符上写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或者描绘画像,悬挂于门首,起到祈福避祸之功效。后来在上面写上一些吉祥的话语。

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命令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室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学士不敢怠慢,不一刻便题写完毕,孟昶阅览,不满意,于是亲自下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庆的诗句,孟昶的这一笔是历史记载中最早最规范的对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之后,桃符上除了辟邪之语外,还可以写上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

北宋《岁时杂记》记载早期对联有两种形式:一种在桃符上左书神荼、右书郁垒,一种书写其他的祝福语。宋人吴自牧在所着《梦梁录》中说,除夕之夜要"钉桃符,贴春牌,"这种桃木板春牌越来越受欢迎。到了明代,一般被纸制品代替,名"春贴",以别于桃符,春联成为一种独立的迎春风俗样式。据后人记载,春联成为百姓喜闻乐见、代代延续下来应归功于明代皇帝朱元璋。明代文人陈云瞻曾记载:"春联的设立始自明太祖,在都城金陵,除夕前不要忘了传旨,无论公卿还是百姓,门口一定要贴春联。"朱元璋还亲自微服私访,检查落实情况。他还亲自撰写,赐给近臣,如给学士陶安的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倒也对仗工整,平仄谐和。春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开始流行于世。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和艺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种类繁复,如门心、横批、框对、斗斤、春条等等,门心贴在门板上方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上的横木中间,框对则用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春条有很多种,如"开门见山""抬头见喜"等等不一而足。千家万户在小年后张贴,新春气息浓郁明显,如清代民俗名着《燕京岁时记》曾描述:"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那时候,贴对联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迎新辞旧不可或缺的民俗了。

春联自诞生后,从中国深厚的诗歌沃土中汲取新鲜的营养,像一只独放光彩的奇葩代代相传,保持着自己的鲜明民族特色。它最显着的特色就是两两相对,新春气息浓郁,展现自己对春节到来的美好期盼。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5: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