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中年人散文 |
释义 | 中年人散文(精选6篇) 扁担里的流年 文/刘兵 那天,我陪好友大郭到批发市场进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罗找到街边竖着扁担系着麻绳的几个壮实的汉子,从中挑了个长相憨厚的中年人,对他说:“到箱包市场走一趟,我要买一百来个包。你挑着去发货点。要多少钱?”商贩们把他们叫“扁担”。在现代物流较发达的今天,“扁担”们用起来比较灵活,开价普遍不高,挣的是力气钱。 中年人可能是新入行的。他搓着手,紧张地看了同伴,把大罗拉到一边,悄声报个实价。大罗点点头。接着我们一行上了三楼。店铺挨店铺,货挤货,本来不宽的走道显得更狭窄。大罗熟门熟路地按进货单在一个店里选好了品种,请点的数量。接着是打包。 那中年人谈价不行,但做事很麻利。他把打好的包分成两份,弯腰,直身,重物就稳稳地被担起。我们在前面开路,中年人挑着担子,健步如飞,晃晃悠悠,穿街过巷。时值初秋,气温依高,等把东西送到目的地后,中年人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拿到了报酬,中年人用手抹抹脸上的汗,咧开嘴笑了。 这是久违的情景。我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在农村扛扁担劳动的往事。我也曾有过一条用得发亮的桑木扁担,它伴随着我走过了三年的知青岁月。 当年我下放到那个偏远的山乡,安排在叫憨叔的农户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那天上工是挑谷子到大队碾米厂。憨叔从门后挑出一根年代久远的看似不结实的扁担给我。他说,这是桑木料,从他父亲那代传下来的,用时要过细。年轻人,血气方刚,但干活也要量力而行。搞锻炼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要使蛮力拼工分。挑东西要图个巧字。说完,憨叔做示范,告诉我怎么掂重量,怎么顺溜地把扁担换肩。 在稻场用箩筐装好谷子,我跟在他后面,亦步亦趋。看他挑东西时扁担晃晃悠悠,一闪一闪,甚至哼起了快乐的小调,我心生羡慕,照着学。当天虽然来回跑了十几趟,因为桑木扁担给力,我行走稳健,不疾不驰,虽然肩头压出了红印子,但我从中也感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劳作“享受”。 这以后,憨叔就跟我讲扁担的故事。农人要跟老天争生计,得配有一些好农具。扁担可以说一天也离不了。往地里担肥料要用它;去镇里赶集,来回都要担物件,把家里的粮食卖了,再挑些化肥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回来。而在做扁担的材质中,就数桑木的最好,纹理细,有柔性。说到兴处,憨叔唱道,“桑木扁担轻又轻啰,挑担茶叶上北京……”足见农人对它的钟爱程度。而大多数杂木做的扁担太“硬”,结疤多。太硬的东西往往不经用。当然,宽阔老楠竹做的扁担也是不错的选择。憨叔还跟我讲了许多挑东西的窍门,如“远路无轻担”、挑谷穗担子不能落地等。农事的经验里蕴涵着许多生存法则和做人的道理。 后来,我考上的大学,就是用那根桑木扁担挑着书籍和用品,告别了山乡,也跟淳朴的憨叔作别。我曾做过“扁担”,也有过艰辛的劳动经历。扁担悠悠,志向笃定。那段岁月我没有蹉跎,从中领悟到要靠耐力和韧劲不停地奋斗,就能挑出人生满满的收获和成功。 足秤 文/刘兵 周末,我和老婆散步归来,路过街头时,发现那家杂货店不知啥时改成粮油店了。 见我们来了,中年店主热情地说:“大哥大姐,买些东北米回去吧!你们看,我这儿的米每斤比超市便宜一毛呢!” 老婆对行情熟,看了米质,油光透亮,颗粒饱满,问他:“足秤吗?”中年人把胸脯拍得嘭嘭响,打着包票:“一袋八十斤,少一两遭五雷轰。我还免费送。”见他说得这么肯定,老婆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我家可是有体重秤哦!差秤就不要。” 中年人又发了毒誓,扛着米随我们吭哧吭哧地上了楼。进门后,老婆叫他把米袋放在厨房里。见了摆放在冰箱边的体重秤,中年人一下子傻了,红着脸心虚地说:“大姐,我还以为您在忽悠人呢!还真有个秤呀!这样,你们等等。” 说完,他迅疾掏出手机,摁了号码,大声喊道:“马上提二斤米,赶紧送到后楼宿舍中门五楼来。” 同行是冤家 文/张学兵 我们家住的那条胡同西口新开了个包子铺。 开业那天早晨,每个打铺子前经过的人都会得到一个赠送的包子,吃过包子的人无不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夸包子皮薄、馅大、香、好吃,却惟有一中年人不以为然,十分不屑地说:“也就那么两下子,无非皮、馅儿实在点,谁开张的时候不是这样啊?过半年再看吧!” 周围的人听了很是不满,七嘴八舌抱怨中年人不识好歹,白吃包子还不知足。中年人并不争辩,哼了一声径自走去。 这时,邻居老杨手托着半拉包子高声问道:“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大家都摇头说不知道。 老杨一边嚼着包子一边认真地说:“这是东口那包子铺掌柜的呀,他当然不能夸这包子好吃了!同行是冤家嘛!” 买鱼 文/李国庆 一年一度的农博会在省国际会展中心开展,好友杨老板在那儿设了一个展位,特地邀请我去“参观指导”,顺便写篇小文章给他捧捧场。我抹不开面子,应约前往。 杨老板是经营观赏鱼的,谈起“养鱼经”真是如数家珍。他指着正在鱼缸里摇头摆尾、怡然自得的一条条金鱼向我介绍,“喏,这是十二红龙睛,全身洁白,尾巴颜色鲜红,呈扇状舒展开来,眼睛大而凸,所以叫‘十二红龙睛’;你再看这一条,浑身墨黑,眼睛也是又大又鼓,所以叫‘墨龙睛’;这一条,体形像个绒球,颜色红中带紫,尾巴是金黄色的,它的名字叫‘紫琉金红绒球’,看这一条,脑门特别高,身体红白相间,鱼鳞像珍珠一样,就给他取名‘红白高头珍珠鳞’……” 我知道,这些都是名贵品种,正想问问价格,旁边走过来一个留着小平头的小孩,年纪大约十一二岁,他拉着一个方脸盘,带着一副宽边眼镜、身体略显发福的中年人的手,指着金鱼嚷嚷道:“爸,爸,你看那条,太漂亮了,你给我买一条吧。” 中年人把孩子拉到一边,小声对他说:“这些鱼贵得狠,爸爸买不起。” 小孩噘着嘴,满脸的不高兴,“爸,你骗人。你不是答应我,只要我考双百分,你就买一条小金鱼送我吗?” 中年人竭力压低声音:“小金鱼我不是给你买了吗?” 小孩又甩手又扭屁股,“你买的那条难看死了,我不要!我不要!” 中年人没辙了,走过来问杨老板,“老板,请问那条金鱼卖多少钱?” 杨老板回答:“这种鱼的市场价是800元,今天我们优惠,每条只卖500元。” 中年人没吭声,转过身去拽住小孩的胳膊,硬是把他拖走了。 杨老板摇摇头。我指着鱼池内几条体形硕大的锦鲤问杨老板,“这种鱼为什么叫锦鲤,有什么来历吗?” 杨老板顿时来了兴致,像上课似地侃侃而谈:锦鲤起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锦鲤是鲤科的一种观赏鱼,以前的名字叫“绯鲤”,后来因为变种越来越多,变得七彩绚烂,于是就有了“锦鲤”的名字。锦鲤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饲养的、最受欢迎的高贵观赏鱼,鱼体有鲜艳似锦的色彩,美丽多姿的斑纹,有红、黑、白、篮、紫等多种色彩,以其艳丽晶莹的体色,潇洒优美的游姿,华丽俊俏的斑纹,雄健英武的风度而博得人们的喜爱,赢得“观赏鱼之王”的美称,被誉为“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日本明治年间又培育出黄斑锦鲤,大正年间培育出大正三色,昭和年间培育出昭和三色等名贵品种,锦鲤以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为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俗称“御三家”。观赏锦鲤让人心平气顺,很快进入乐而忘忧的境界,延年益寿,陶冶情操。水是生命的起源,锦鲤给环境带来灵性和吉祥,产生动感和活力,给人们增添了快乐和幸福,享度美好的休闲时光。 老实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观赏鱼之王”,不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眼睛紧盯着它们的身影,竭力寻找杨老板刚才描绘的那种感觉。 不知什么时候,刚才的那个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又转了回来。他爸爸走到杨老板面前,正要说什么,一个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瘦子忽然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老邻居,好久不见,最近还好吗?” 中年人回头一看,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杨小毛,原来是你呀!听说你发了大财,什么时候请请我呀?” 瘦子爽朗地大笑起来,“小事一桩,小事一桩,就怕你这个大教授不肯赏脸呀!” 中年人自我解嘲地一笑,“我是个穷教书的,鱿鱼海参认不全,早就想敲你一顿了。” 瘦子拍拍他的肩膀,“好说,好说,哪天我来安排,只不过要麻烦你这个大教授,替我通知通知其他老邻居。” 两人说话的当儿,杨小毛的儿子和中年人的儿子也互相打起了招呼。 “李锦,你来这儿干什么?” “杨守富,你来干什么?” “我让我爸爸给我买鱼。” “看上哪条了?” “喏,看见没有,那条金黄色的锦鲤,名字叫‘招财进宝’。” “听说这种锦鲤很贵,要好几万一条呢!” “不贵,才四十万。” “四十万?你别是说梦话吧?” “四十万算什么,还有一两千万一条的呢!” “那……你……买啦?” “买啦,我爸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就签了单,改天我请你来我家里看‘招财进宝’。” “……” “老班长,我还要去花卉馆转转,再见!”杨小毛拉着儿子走了。 中年人见杨小毛走远,用商量的口气对杨老板说:“老板,能不能再便宜点?” 杨老板客气地笑笑:“老师,听说你还是个大学教授,你的那个同学可比你牛多了。” “他是个矿老板,我怎么能和他比!” “可这人怎么连字都不会写,连签名都是他儿子代签的。” “他压根就没上过学,从小跟着他爹摆摊卖烧烤,哪儿来的文化?” “他不识字怎么做生意?” “这也是我最纳闷的。可人家就是有钱,最近刚买了一套2000万的别墅,光装修费就花了300万呢!” “弄不懂,真是弄不懂。李老师,这样吧,这条鱼你400块拿去吧,我就收点成本钱了。” “杨叔叔,谢谢你,鱼我们不要了。爸爸,我们走!”李锦对着杨老板鞠了一个躬,然后拉着他爸爸的手离开了。 几分钟以后,我去上洗手间。隔着门,正好听见他们父子俩在外面的一段对话。 “儿子,鱼你怎么不要了?” “我要学着长本事,以后用自己的钱去买。” “是爸爸不对,爸爸不该说话不算话。” “不,爸爸,你做得对,今天杨守富给我上了一课。” “噢,怎么回事?” “杨守富仗着家里有钱,整天吃喝玩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是班上的老幺,同学们谁也看不起他。” “你的意思是,你不愿变成杨守富?” “对!” “好儿子,有志气!” …… 午后,我们与中年邂逅 文/高桂荇 是一个秋日的周末午后,刚相识的几个朋友邀约喝茶,在清润宁静的茶香中,论资排辈,义结金兰。我最年长,是为大哥。瞬间,我突然强烈地感到我已走向苍茫中年。 潮来潮往,花开花落,多少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宛如弱水三千,悄然湮没在韶华红尘,人们就是在这绽放与衰败的此消彼长中日渐成熟。于是,都说“四十不惑”,都说“五十而知天命”。宴酣之际,临镜自照,几缕华发夹杂于青丝之中。蓦然一惊,其实我早已伫立在中年驿站那华美的厅堂,几多感喟、几多思量,几多遐想、几多欣慰。 我平和,我漫步中年。人生如登,躬身前行,终点是耸立山巅的无限风光。然而,中年如午后之日,精神似有不济,体力似有不支,处事为人有时不免焦虑易怒。孩子考学,毕业安顿。赡养老人,泽被亲友。工作负担重,经济压力大,情绪不时地上下波动。“情郁于中,必发之于外。”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劝慰自己心平气和。人到中年,斑驳的生命理当多几分凝重、忍耐和释怀。想发火时做个深呼吸,在心中默念十个数,这样迅速突围,让理性渐次回归、感性徐徐地隐退。若别人起冲突时,“让子弹飞一会儿”,我将目光迁移,或看树,或观天,或闻花香,或点火抽烟,几秒钟过去,心中的怒气黯然平息。我知道,怒气充盈心中,削弱了自信和力量,降低了思维层次和工作效率,也会伤肝伤心,还会恶性循环。做一个平和的人吧,心性如水,温文尔雅,追求人性的向善致远。 我悠闲,我享受中年。中年人在家是顶梁柱,在单位是骨干,承载巨大的重压,也蕴藏期待与希望,因之大多数人活得累乏。脱发,心慌,气短,失眠。而我措置裕如,逍遥自在。何由?生命作息如鸟一样,天黑就寝,天明起床,随自然,随天性,循规蹈矩。不为升职谋虑奔走,不为加薪挑灯熬夜。我用几十年的时光去参透生命的要义和内涵,去承受所有的不公和委屈。抛却执拗和贪求,说服自己做一个清醒的糊涂人,大智若愚。我知道,生活的色彩充满赤橙黄绿青蓝紫,工作只是人生一道色。劳累时听听歌,疲惫时散散步,紧张时喝喝茶,郁闷时写写字。一念放下,立地成佛,始终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揽抱入怀,忙碌而平凡,充实而平淡,那微风细雨的天和地始终如一地静谧而温馨。 我知足,我欣赏中年。人的累乏,一半因为生存,一半来自攀比。瞬息万变的时代,急功近利的社会,最是让人失衡和浮躁。我多用删除键,尝试做减法,消弥欲望,摒弃攀比。人啊,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按别人的预言和要求出语行事,忧心忡忡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中年人的处世哲学,应已从观点上升到了人格。只有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才不会在羡慕嫉妒恨的苦海中迷茫沉浮。在那似乎是忽明忽暗的旅途上,我们要为自己点一盏希望之灯,放平自己,慰藉自己。衰老不是从中年滥觞,而是从厌倦生活开始。其实,知足常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我们与自己过去比,就感到如今的日子唱着过。我们与同龄人比,居中自乐,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无论是谁,什么时候都不可能荣登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巅峰,故而我们心安理得,更何况还有高处不胜寒?我们远避争斗。《论语》说:“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中年人正值壮年,容易斗气、斗勇。其实,做人毋庸争强好胜,做事不必锱珠必较,虽不能笑纳四海百川、怀容千古恩怨,但也要大肚能容,用自己的仁厚和磊落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众所周知,人生风景是由当下每一天的月落日出和生死枯荣联缀而成的。感受当下,顺其自然,内心必然会踏实平安。 我运动,我热爱中年。阅历越来越丰富,经济越来越殷实,生活安稳,此时多数中年人容易懈怠、懒惰。于事业,说求稳怕乱也好,说瞻前顾后也罢,反正一般不会再去锐意开拓,拚搏进取。于健康,岁数渐长,精气衰微,越发不爱动,节假之时闲落之际终日当一“宅”人。我知道,生命需要静养,更在于运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利用一切机会动起来,与文友亲朋建立“戒懒同盟”。同骑行,同游泳。玩牌,打球,下棋,打拳,相互鼓励与督促。每天晚饭后,行走一小时一万米。出差在外于宾馆客房席地而作俯卧撑、高抬腿,以床作垫做仰卧起坐。每次锻炼后,仿佛墨云入海、荒山开春,人一下子年轻起来,气象蓬勃。 我淡泊,我珍惜中年。事业在手,子女成家,人脉广泛,中年人应酬频繁。品茗最雅,但似乎饮酒更爽,在觥筹交错中迅速拉近心灵的距离。花易落,人易碎,烈酒雾烟,饱油食腻,不少人“三高”如魔咒一般过早地附身着体。我崇尚清淡的饮食。多近素少近荤,多吃菜少吃饭,多喝茶少饮酒,多水果少糕点。每顿七份饱,每饮一分醉,规律就餐,合理膳食。早上两只蛋,晚上两碗粥,婉拒宴席,远离大餐。睡木板床,穿棉质衣,光着脚在家里地板上走。每天淋浴一澡,每晚泡脚一疗,始终使自己血性张扬脚下生风。我喜欢淡黄,心暖放松;我酷爱淡绿,心静安闲。世事沧桑,生命无多,面对生命中每一寸来去匆匆的光阴,我们应该拂去浪漫的追逐,吹散功利的熏陶。少一点风花雪月、多一点油盐酱醋,少一点患得患失、多一点柴米烟火,剩下的就是一副好身板、一味好胃口和一片好心情。 我低调,我滋养中年。工作得心应手,生活丰衣足食,亲友左右逢源,容易让中年人陷入自负之阱。唯我独尊,挑肥拣瘦,我行我素,就会一步步走向深渊。自负是危险的,有得、更有失,有尊严、更有屈辱,离成功近、离失败更近。我知道,只有放低姿态,每日三省吾身,戒骄戒躁,恭敬谦逊,才能顺风顺水地走过中年,平稳着陆,颐养天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这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现的绝妙谦虚。人只有到了中年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更才会微笑地真正接受自己。现在想来,几十年一直处心积虑地想去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上善若水,人生亦如水。这世上,云有高洁,山有远黛,有人高声赞美崇山峻岭上的瀑布,但也有人倾身钟情山谷低处的溪水。那溪水掬一捧甘润可口,那溪水奔腾腾的清澈长流亘古至永。 这个午后,我越发知道中年是人生的绝胜佳境。走过童年的稚嫩和懵懂,走过少年的缠绵和烦恼。没有青年的意气用事,也没有老年的恙疾痴愚。眼前有的是事业,有的是健康,有的是成熟。我亦无所惑,亦无所求,性悦神怡,天命闻达,每天享有的都是风轻云淡那温暖而灿烂的日子。 赊镜子的中年人 文/史海堂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挑着担子的中年人。高高的个子穿着一件肩膀处已经泛白的黄上衣,脚穿旧的黄球鞋。脸上堆着生意人特有的笑,不时把手做喇叭状放至嘴边:“赊镜子啰——赊镜子啰……”被拉长了的优美的吆喝声悠荡在小村里的每个角落,人们都感觉稀奇,以往有来村子里赊小鸡小鸭的,也有来赊篦子的,却从来没有来赊镜子的。 赊镜子的中年人把担子放在村中间的碾台旁,把箱子一个个支起来里面顿时露出大小不等,样式别致,五颜六色的镜子。其价格也从七八分到三四毛之间。争先围拢过来的年轻媳妇和大小姑娘们,个个在专心地寻找着适合自己年龄段的镜子。那时候,农村贫苦,生活无保障,劳动无自由,可都活得那样开心、乐观。在农忙的空间能掏出一面小镜子照照自己是件很美很时尚的事。 当人们挑选到了舒心的镜子之后,都不免要问上句:“赊镜子的,你什么时候来收帐?”赊镜子的中年人朝人们挥挥手:“不急不急,大家尽管回家照吧,等到麦子一块钱一斤的时候我再出来收账。”回答完后,又继续往账本上记着赊镜子的人的名字。 那时,麦子才两三毛钱一斤,猪肉也不过五毛左右。等到小麦一块钱一斤似乎是件遥远的事情。 赊镜子的中年人走后,小村便多了一个话题。有人说这个人精明,有洞察世事的本领,说不准麦子真的快到一块钱一斤了。也有的说,他若精明,能看准麦子快到一块钱一斤了,何必不用麦子换而用钱赊着呢?……种种揣摩与猜测只持续了短短的几天,似同身边刮过的风,一拂而过。而这个赊镜子的中年人把许许多多的镜子赊给了我们村子里的人们却是件实实在在的事。 到了第二年也是这个季节,这个赊镜子的中年人又来到了我们村,这次他穿一身青衣服和一双黑布鞋。他送给人们的依然是那副笑脸,吆喝起“赊镜子啰!……”依然是那样的拉长、甜美。所带镜子的种类也跟上次差不多。只是随身的那个账本较以前明显陈旧了许多。 当这个赊镜子的中年人第三次出现在我们村人面前的时候,是间隔五年后的事了。他的相貌让村人惊骇不已,他一下苍老了许多,变成了一个花头白发,驼点背的小老头,原来的那副笑脸也遍布着皱纹。他的担杖上多了一处铁皮,吆喝起“赊镜子啰!”的声音也不那样拉长、甜美,而是气短且略有嘶哑。镜子也不齐全了,赊镜子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他的“破烂不堪”难免让人问起他这几年的一些情况。从他零碎的言语中也知道了他的一些遭遇:先是父母去世,后是老婆跟着一个来他村打铁的小铁匠私奔了,连他十岁的儿子也拐走了…… 村子里的人听后都很同情他的不幸,但都没有什么帮他,纷纷要付给他赊镜子的钱,但被他拒绝:“生意人是讲信用的,我说过,麦子不到一块钱一斤我是不来收账的。”期间,他拿出那本“烂狗肉”一样的账本一一对照着。当他听到王有老婆改嫁了,徐寡妇死了,绱驴蹄掌的老张也死了时,脸色肃然,表情沉重地捏起笔把他们的名字从账本上缓缓地划去…… 转眼不过几年,市集上的麦子在不知不觉中涨到了一块钱一斤,我们的村子里的人们这才猛然想起那个赊镜子的中年人;那个穿着破旧衣服,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赊镜子的中年人。人人都期盼着某一天的早晨或傍晚,这个人手握着账本来到自己的门前…… 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来过。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