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亲情美文
释义

江南网精选8篇亲情美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亲情美文(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父亲的味道

文/成忠旭

父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我记事起,就见他抽烟。母亲每次看到父亲抽烟时,都会唠叨两句:"你少抽点烟,对身体不好。"然而,父亲并未停止抽烟,反是"变本加厉"了,抽完一根又接一根。

父亲兄弟几个都爱抽烟,每次闲下来围坐在一块,先是发一根烟,再唠嗑。有时他们之间的距离隔了好几米远,但仍然会扔一根烟到对方手里。我在想,烟的"魅力"有这么大吗?有次,见父亲抽烟,我走向他面前说道:"爸,要不我给你买一袋水果糖,想抽烟的时候,你吃一颗糖,嘴里就不会觉着干了,是不能把烟戒了。"父亲只是简单的一句"咋可能么"回应了我。后来,我也学会了抽烟,直到戒烟时才明白了父亲那句话的深意。

抽烟时间久了,就会经常咳嗽!父亲也经常咳嗽,他的咳嗽声,已成为我起床的"闹钟".俗话说:年龄大了就没有瞌睡了。父亲每天早晨起的早,他一起来就会抽烟,接着就是不断的咳嗽,这时,我知道天快亮了,该起床了。多少年来,这个"闹钟"一直很准时。

或许是农村出身,父亲对烟并不挑剔,2元、5元、10元一包的烟,他都是"来者不拒".今年五一回家前,父亲特意在电话里叮咛了几句:"不要给我买烟,屋里有了,给你外爷买条把子烟就行了。"他的话,我并没有听进去。到家时,我把给外爷的烟装在袋子里,剩下的放在桌子上。过了一会儿,父亲突然从我背后走来,"这烟不是给别人的吧,我把它拆了哦。""不是,就是给你买的,你抽吧。"我连忙说道。这时,我的心感觉被针狠狠地扎了一下,父亲明明没有了烟为何还说有?就是给他买的烟为何要问是否给别人的?直到父亲嘴里叼上一根烟时,我才坦然释怀。那刻,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只有我这个当儿子的能懂其中的含义。

如今,母亲也不阻止父亲抽烟了!她说:"你爸抽了半辈子烟,让他一下子不抽,那就和割了他身上的一块肉一样——‘疼’。"时间一点一点在流逝,父亲身上散发出来的烟味却没变过,那是父亲独有的"味",也是我喜欢闻的"味"!

爱抽烟的父亲还是一个泥瓦工。

为了家里的生活能够富裕一些,父亲和表哥一起给村上的农户盖楼房。或许是父亲舍不得荒弃家里的土地,一年也就干百十天的活。

记得上大学时,每次回家前,都会给父亲打电话知会一声,他好给我"安排"伙食。父亲在家了,就给我做饭,不在家了,会告诉我在哪里吃饭。但是他总会抽出一天时间来陪我,而我也毫不吝惜自己的脚步,父亲走哪,我就跟哪,俨然成了他的跟屁虫。

自家村上的房子越盖越少,慢慢地,父亲他们的"生意"就扩大到其他村子,因此父亲也就有了一辆属于他的两轮摩托车。我在家时,父亲早上天没亮就起床了,简单收拾一下,顺带给我嘱咐一下吃饭的事,骑着他心爱的摩托去"上班"了。

农村人晚上睡得早,我躺在床上等父亲回来。他一进门就能闻到其身上水泥浆散发出的刺鼻味,本想说一句关心的话,却始终难以开口。父亲即使再累,他都会坐到床边和我说上一会话。"爸,哪儿不管住吗?这远的很,你一天骑车累得很,不行了就住在哪里,少跑点……"还没等我说完,父亲紧接着说:"那哪能行。"我明白父亲的心思,他知道,我回来一次不容易,再远都要回来看看我。因为下一次回家,不知是何时。

不去盖房时,父亲就待在家里陪我,顺带去他那心爱的土地上"折腾"一番。每次回来时,身上都有一股土味,那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味,也是农户辛勤一年大收成需要的味,更是我闻了几十年的味。

说起父亲,同辈的人都知道他不喜欢学习,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即使这样,父亲身上的"文化"味仍非常浓烈。

每到过年时,父亲都会买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日历",一有时间就翻出来"阅读",看看二十四节气,看看哪一天日子好……时间长了,父亲的眼睛越发看不清书上的字了。于是他又有了一副新"装备"——眼镜,戴上眼镜的父亲特像文化人。

"我是没什么文化,毕竟几十岁了,也是有一些经验的,有些话你要听。"父亲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的这句话,我始终没有忘记。记得上初中时,我告诉父亲不想念书了,父亲那是一百个不愿意,用棍子逼着我去上学,他只说了一句:"听我的,去念".那时我哪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或许他是好面子,或许是想我不要走他的老路。直到我毕业找工作时,才明白他的"逼迫"、他的棍子原来有这么多的深意。现在,我也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告诫自己,做事前多听父母和长辈们的意见。

如今,人们都用上了智能手机,父亲也"不甘示弱",买了一台智能机,让我妹教他怎么玩微信,怎么看新闻、听天气预报。时代在进步,虽然父亲年龄大了,但也在不断学习,也在接受新鲜事物,这点我自愧不如!

多年来,我已然习惯了父亲身上的烟味、泥土味和"文化"味。我知道,那是他的"精神食粮",是他辛苦了一辈子用汗水换来的"小康味".

这就是父亲的味道。

父亲的酒话

文/汤飞

父亲年纪不大,早年爱好烟酒,后来好不容易戒了烟,但酒杯却从来没有空过。无论家人如何劝说,每天在晚饭桌上,他依然慢悠悠地拧开酒瓶,倒上一杯,津津有味地品起来。哪怕没有下酒菜,也会就着花生米喝上两口。

因为父亲慢条斯理的自斟自饮,一顿饭总要花些时间。喝酒后,他特别能聊。偶尔,我和妹妹听得不耐烦,便嘟囔一句"爸爸又开始说酒话了",装作很忙的样子走开,看动画片去了。

小时候,父亲自然最重视我们的成绩,读书的重要性是百说不厌的酒后话题。

年幼的我们在父亲的酒话里一天天成长,小学、中学、大学,学业一路延伸。那些听了无数遍的话,起初全然不懂,继而似懂非懂,然后懂了一些,等真正领会其中意味,我们发现父亲老了。在某个黄昏的饭桌旁,我从昏黄的灯光下蓦然发现父亲的双鬓有了白发的痕迹。

终于长大了,投身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仍然没能摆脱父亲的酒话。父亲的电话总会在下班后的某个时间打过来。电话的内容一成不变:下班了没有?忙不忙?累不累?吃饭了吗?吃的啥?然后说:"钱挣多挣少不要紧,自己把身体照顾好。千万记住要坚持吃早饭,不然容易得胃病。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抠出来的,如果不够花,就跟我说。"

待他说罢,我问:"爸,你今天又喝酒了吧?"他一愣,反问:"你怎么知道?"我笑而不语,这套路从小到大熟悉过无数次,焉能不知。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感觉到,父亲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我们的成绩悄然转换成健康。这是一个父亲对于孩子最低的要求和最高的期望吧。

现在夜深人静,我一个人坐在窗前细细打捞这些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父亲的酒话,很奇怪,居然闻不到一丝丝酒气。怎么会这样?我的思绪在过去现在来回穿梭,似乎明白了究竟:那些所谓的"酒话",实际上没有一点酒气,它们不过是借着酒的伪装和盘托出,更显得随意和流畅。没喝酒的父亲并不多话,他想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悟得的道理告诉我们,可又不希望庄重而生硬,于是传道的时间定在酒后,地点是饭桌上。他说得滔滔不绝,我们听得索然无味,可总算记住不少。

因此,现在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我都倍加珍惜。然而,父亲照常喝酒,话却越来越少,往往三言两语便说完。

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的身体健康成为我们子女最关心的问题。他的字儿写得特别好,我打算请他题一幅字:少喝酒,多说话。裱起来挂在饭桌对面的墙壁上,每天晚饭前,请他看一看。

父爱深深……

文/春阳明媚

眼看着孩子要开学了,可自己却病了,彻夜难眠,再加上心焦,精气神也大打折扣。

遇到困难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回家,也许是从小太依赖于母亲的缘故。可每次回家心中总会有些犹豫,因为自小到大,父亲给我的印象都是既冷酷又无情,每当有了困难或者生病时,为我们着急上心的、围在身边嘘寒问暖的只有母亲,很少听到父亲关心问候的言语,哪怕一个眼神。

回到家后,我习惯性地搜寻母亲的踪迹,却听到了父亲冷冷地应答:"***没在家。"当父亲再转身看到我时,眼神蓦然间变得柔和起来,有慈祥、怜爱、痛惜……30多年了,我很少看到父亲温和的一面哦!瞬间,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涌上心头。

没有言语,父亲接过我手中的行囊,把我和孩子领进屋里就出去了。没一会儿,父亲端过来两碗热腾腾的飘着鸡蛋皮的臊子面。父亲说,知道我要回来了,午饭就专门做了我爱吃的臊子面……听着父亲的絮叨,泪水悄然滴落冒着热气的饭碗里。

那几天,父亲每天总是一大早就起床,安排家务,给我做饭,然后再送我去医院打针、换药。每当我打针的时候,父亲就坐在床边和我说一些过去的、眼前的和将来的一些事情,还有我小时候乖巧或者调皮捣蛋的往事。渐渐的我感觉到,其实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无时不在关心我,爱护我,他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冷酷无情,他的爱是一种沉淀在内心深处的爱,一种让人轻易触摸不到的爱,犹如一株空谷幽兰,只有屏息细品,才能嗅到她迷人的清香。

初秋季节的气候很不稳定,时而艳阳高照,闷热难耐;时而又倾盆大雨,寸步难行。但那些日子里,父亲每天都坚持来回接送我去医院。家人担心父亲的身体,说叫个出租车或者替换一下他,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叫出租要花钱,别人送他不放心。

9月1日,儿子要开学了,我挣扎着想回去给儿子报名却被父亲严厉制止了:"刚刚好了一点,别去折腾了。"那天,父亲带着儿子回去报了名,领了书本,还给儿子买了一堆学习用品。从儿子打电话时欣喜的声音我能感觉到,父亲把儿子照顾得很好!

两周后,我身体基本痊愈,临走时,父亲把我送到车站,并千叮咛万嘱咐:回家后要坚持用药、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儿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家中的冰箱中还有那些东西能放、哪些东西必须抓紧消灭掉……看着我上了火车,父亲才转身离去,还不时回头看看,向我挥挥手。看着站台上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想起了小学时曾背诵过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不知什么时候,泪水已从眼中悄悄滑落下来。

父亲的酒香人生

文/蒋碧秋

我的父亲,尤好喝酒,他的一生与酒香为伴,其掌故举不胜举。

听母亲说,当我们兄妹4人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父亲一边喝酒一边用筷子头蘸酒喂我们,测试哪个孩子会是他的接班人。我与姐姐被辣得直哭,两个弟弟却尝得津津有味。尽管父亲被母亲痛骂,但他还是为两个儿子天生能喝酒笑逐颜开。我们成年之后,女儿女婿稍饮则醉,而常陪父亲畅饮的人确实是两个弟弟。

20多年前,我们家住在一个名叫五凤溪的小镇上,虽然距离县城较远,但却历史悠久,地方名流不少。父亲生性豪爽大气,广交朋友,其中有一部分善饮者,他们专门成立了民间组织,简称"酒协",父亲是主要的倡导者。因为母亲心灵手巧,能做几桌子好菜,父亲藏酒最丰富,我家场地又宽,自然就成了"酒协"的活动之所。那时,家里有两个大酒柜,足足占了一面墙。里面陈列着多种白酒:茅台、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等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还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有一次,父亲为了能收集到一瓶五粮液,不惜舟车劳顿前往五粮液的产地宜宾。他的虔诚与执着感动了酒厂的厂长,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几十年书信不断。

每年春节,是"酒协"最热闹的盛会。父亲会提前几天将红纸做成请帖,用毛笔写下参会者的姓名并登门邀请,母亲总会列出菜单预先交父亲审核。聚会时喝哪种酒,甚至用什么样的酒杯父亲都很讲究。有一年,父亲打开一瓶新收藏的酒,清香弥漫,大家不禁称赞,当父亲斟酒入杯时,更是一片欢呼声。原来,父亲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酒杯,当空杯时,杯体晶莹剔透,直视无碍,但有酒时,杯底就会显现出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女,很是神奇。

那一次的聚会,主客尽欢,从中午持续到半夜,他们品酒、猜拳、对诗、对联、猜字、拆谜,颇有文人雅士风味。酒酣之时,父亲豪情万丈,移步到书房,写下一副他在昆明筇竹寺中看到的对联:"双手把大地山河捏扁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进肚里放出光明。"父亲的字龙飞凤舞,就像他本人一样风流倜傥。酒客们轮流题诗作画,气氛十分热烈。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每每读到"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时,脑袋里总会浮现父亲的形象,觉得两者极为神似。

后来,我们参加工作了,举家搬迁到县城,父亲的酒协与酒友渐渐成了历史。流年飞逝,岁月的秋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但他对酒的痴爱依然不减,只是不再喝高浓度酒了。他将自己种的菊花制成酒,他说,秋菊能傲霜,能在自己暮秋之际喝菊花酒,心里就有东篱把酒的洒脱。每次小酌前,父亲总是风趣地对母亲朗声高喊:"劳力苦、劳心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母亲则半笑半嗔地限制着他的酒量,往往在为他斟满一杯后就将酒藏起来。这让父亲很不过瘾,他便在家四处找酒喝:厨柜、办公桌、床底下,甚至洗衣机里都不放过。害得母亲为藏酒费尽心机,这对顽童一般的老夫妻,长期上演着"猫与老鼠"的闹剧。

如今,父亲已经作古多年,母亲将他生前的酒具摆放在卧室里,仿佛他从不曾远离。父亲的菊花酒随岁月愈加醇香。每逢佳节,我们都会再次斟满,一杯敬天,一杯敬地,一杯敬我深爱的老父亲!

永恒的母爱

文/剑舞天旋

如果人生是一汪清泉,那么母爱便是一股股细小的支流,悄悄的注入我们的生活,不断为我们带来新的生机和色彩。

童年的记忆,多半是在父母的呵斥声中偷偷和玩伴们嬉耍,那时,我们最怕的莫过于玩的尽兴的时候被父母吆喝回家。而今,翻开心头那本成长的回忆录,才发现,童年的欢乐,是朦胧不清的动点,好多事都是记着一些忘了大半,真正清晰的是父母在成长路上教导我们的点点滴滴。

记得那年夏天雨非常多,几乎是天天下。连日的细雨下着下着就引来了一场大暴雨,在我们那街巷分明的乡村,不多时就有水开始积聚了,各地的雨水顺着小沟小渠,不断流淌,汇合,再流淌,最后聚成一股小洪流,经小巷从村的一头弯弯流向另一头。村里人争着往田里引水,但这也不能削弱流水的涌势,它哗啦啦打我家门前淌过,把我家门前垒着的几片砖头泡的如浸在水里的海面,一提起来就会滴下长长的水线。

当时我还小,望着门前涌动着的水流,只顾着往水面上放我折的纸船,全然不知这水会带来多大的危害。

傍晚时分,雨停了,巷子里的水也退干净了,但大地上多了一条宽宽长长的裂缝,它由山间小谷引出,穿过田地,穿过麦场,穿过我家的菜园,穿过我家的小院,在房檐下的石墩前停止了它的脚步。这是久旱的大地饱饮之后留下的印记,也是那个夏天留在母亲心上的疤痕。

母亲胆小,怕这条裂缝会将我家房子劈开,而父亲外出打工去了,于是她叫来了姥爷帮忙把院子里的裂痕填平,再用石杵捣实,算是让自己的心受一番慰藉。然而,是祸就躲不过,两天后又下了一场小雨,裂缝就从房檐下窜上了正堂的前后两堵墙山。母亲想,这样下去,再有一场小雨,这条裂缝肯定能将整间房子击塌,那时候,我们兄妹几个就没发安睡了。

自那以后,母亲每晚就不再合眼,只是静静的坐在炕上看我们酣睡。困了,她就背靠着墙上装潢时钉的薄木板,那块木板,在后来母亲向我说她是如何解困时我还特意试了一下,那种冰凉,钻进皮肤能让骨头发酥的,虽不知道为何那块木板会那么冰,但我总算明白那段时间母亲为何总是说她的背时不时会有针刺一样的麻。待母亲守着无聊的时候,她就会做些女红,或是翻看我爸的书,等熬到天亮我们起床时,她才会钻进被窝,只睡一会,便起身给我们做饭。

过了些日子,村里人合力把那条裂缝表面填平了,虽然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安全隐患,但大家心灵上的伤痕总算是暂时愈合了。就在大家忙着地里干活时,母亲却因疲累交加病倒了,但她每天坚持勉强干农活,到晚上才肯打吊针。我想,这下母亲应该会在晚上好好休息了吧,然而,我想错了。那天晚上,我被噩梦惊醒时,母亲惊呼道:"你怎么了?"我这才明白,原来,母亲照例在守着黑暗中熟睡的我们。

小时候虽不知道怎样回报母爱,但是母亲对我的一丝一毫都已渗进我的心底,这就是为什么小时候躲避不及的母亲,如今却是我心中最大的牵挂。

流水不腐,母爱是永恒的支流,不断注入我生活的这一汪清泉,让我永生。

姑爷

文/鲁延福

姑爷是我姑婆的老公,姑婆其实也不是我的嫡亲姑婆,只是在那个小山村的大家族中按辈分我该喊她姑婆。小时候,对姑爷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姑爷姓李,叫李春贵,是汉中西乡人,50年代陕西师大毕业,分配到旬阳中学教书,后有又因家庭成分原因,下放至神河中学任教,遂认识大家闺秀——我的姑婆,在神河娶妻生子,直至改革开放后调入安康师范学校。姑爷在神河任教期间,桃李天下,师名远播,我的父亲既是姑婆的族中侄子,又是神河中学的学生,俩人便也是在此时认识的。

父亲中学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回乡务农,对子女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待我中考那年,耕读传家的农民父亲跟我说,好好学嘞,将来有希望考个安师的话,请你姑爷帮忙招呼一下。

姑爷对我是用了心的。上学之前,帮我咨询政策,上学之后,帮我引荐老师,给我尽心竭力提供学习环境和机会。尽管我知道姑婆的亲弟弟和我父亲关系并不多么融洽,但从姑爷这里竟然丝毫感觉不出来生分。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加之家庭经济很紧张,一个学期基本不回家。每逢周末,要么姑爷、要么姑婆,总会喊我去家里吃饭,问学习、问生活,教我与人相处的方法和道理。进校第一年的冬天,学校举行万米越野赛,学校把我们拉到起点后,就让我们把厚衣服全部放到车上,穿着单衣朝城里跑,由于当时年龄小,加上体质不好,又没有越野长跑的经验,跑了不到两公里后,就跑不动了,剩下的七八公里基本是走回到学校,回宿舍后就高烧不已,昏迷不醒,姑爷和姑婆得知消息后,急忙带着药到宿舍看望诊治,待我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姑爷姑婆正焦急的在床前守候,千叮咛万嘱咐的请舍友照顾我。

姑爷是大户人家出身,极其讲究仪表礼仪,那时候我从农村到学校,总是先到他家坐坐,每次他都让在他家把鞋子擦干净、衣服收拾整齐再进学校。临近毕业时,恰逢有机会参加考试继续深造,姑爷经常询问复习情况,鼓励好好争取,使我能够如愿以偿到南京求学。南京求学结束后,面临毕业分配,姑爷也很操心。后来到基层工作,一直认为没有达到姑爷期盼,感觉不好意思,加上经济拮据,交通不便,联系渐少,直至后来调到城区工作后才又和他联系。

到市里工作以后,或许是因为工作忙,或许是因为姑爷也没有需要我帮助的,也或许因为姑爷身体状况很好,平时看望陪伴少之又少,但一直彼此挂念。搬进新房的那一年,父亲到市里过春节,我们商量去看望一下姑爷和姑婆,精心选了他最喜欢的烟和酒,老人家非常高兴,非要留下吃饭,后来又要到我的新家去看,专门给孩子带上压岁钱,让我们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后来工作离开中心城区,去看望他越来越少了,以至于经常念叨新茶出来了给他送点过去都没能实现,总认为他身体还好,日子还长,直至听到他去世的消息。

参加完他的葬礼,我和父亲、叔父去看望姑婆,姑婆给我们说他离世前的一些情况。姑婆说她那一年心脏病发作,身体不太好,住院了两个多月,姑爷一直操心,待她出院后,发现姑爷的脾气特别好,不管姑婆说啥姑爷都依着,去世的那天,吃过饭后,姑爷主动要求洗碗,冲了澡后坐在屋里看电视,姑爷在看电视的时候姑婆正忙别的事情,等再进屋时,发现姑爷脑溢血病发,已经驾鹤西去。父亲说,姑爷一辈子都是整齐人,离世时都这么整齐从容,真是前生今世的积修。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回想着姑爷生前的音容笑貌,回忆着姑爷对我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思绪良多。人生在世,感恩太多,然知恩有几人?感恩有几个?报恩又能有几何?或许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帮助,根本是不求回报不求感恩的,就如姑爷之于我。

母亲,如有来世 我不会让您感到卑微

文/李业陶

1968年4月,柳绿花红,和风扑面,我的心情和春光一样明媚。穿上心仪的绿军装,步入向往的军营,训练再苦再累也满怀惬意,加上军区报纸刊登了我这个"新兵蛋子"写的文章,更有一种春风得意的感觉。

突然,有人告诉我,说我母亲来部队了。这消息太突然了,一点思想准备没有,但千真万确,母亲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提着书包,一身的疲惫,但脸上写满喜悦。

"您怎么来了?"大约母亲也没有想到,我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责问的口气,一时不知所措。

首长和战友们都对母亲的到来表示欢迎,唯独我闷闷不乐。

在连队为母亲腾出的房间里,我对母亲说:"首长说了,今年入伍新兵很多,要说服家属不要着急来部队探望,以免影响训练。这才一个月,您就第一个来部队了,带了个不好的头,首长和同志们会怎么样看我?"

听我这么说,母亲就如同自己是闯了祸的孩子,眼神里带着惶恐和悲哀,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的话,慢慢地,她的眼泪流了下来。

父亲早年就参加革命工作,常年不在家,爷爷视我为掌上明珠,向来宠我,并且在外村的诊所上班,从小到大,是体弱多病的母亲常常教我做人的道理。除了平日的管教,更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八岁那年,我谎称买石笔,从爷爷那里讨要了一毛钱,却花八分钱买了一副扑克。事情败露后,母亲不但没收了扑克,还把我狠狠批评一顿,从此,我再也没有撒过谎。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个严厉的人,但是,这次军营探亲,母亲再没有过去管教我的底气,一言不发,任由我数落。

除了和母亲一起吃饭,我照常参加学习、训练,没有陪母亲看看当地的风景,甚至连我们部队的坦克也没看。两天后,母亲说:"看你在部队里很好,我放心了。"就坐上了返乡的火车。

四年后,我第一次回家探亲。妹妹告诉我,我当兵离开村子的那天,母亲就像掉了魂一样,站在村头的路口,望着我离开的方向久久不愿回家,第二天,便病倒了。等到身体稍稍恢复,母亲就提出要到部队来看我,虽然知道她身体孱弱,但是没人能劝得住。终于,母亲把家里攒的鸡蛋都煮熟,装进书包里,辗转乘车七八百里路,带着到了部队。妹妹说,母亲从部队回来,坐火车又转乘汽车到我们县城,由于身虚,又晕车,三十里路大半天没走到家,半路在亲戚家住了一宿。

后来,想起这事,我感觉当年被"上进心"冲昏了头,对待母亲有些过分。再后来,我做了爸爸,又成了爷爷,对牵肠挂肚的血缘亲情有了更深切体会,渐渐理解了当年母亲探亲的行为,也愈加内疚自己对母亲的伤害。

母亲若不是念子心切,怎么会抱病远行?若不是爱子情深,怎么会委曲求全?一个不懂事的儿子,用冷漠的教条把母亲的尊严逼到尘埃里。一个舔犊情深的母亲,付出去的是爱心,换回来的却是卑微。

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几十年里,我和弟弟妹妹们悉心照顾父母,从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到治病保健、精神抚慰,无不尽心尽力,母亲也经常夸我们孝顺。可是,我总觉得无论怎么孝顺,也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茹苦含辛,抚养成人;省吃俭用,供我读书;寸草之心何以报得如山重恩?尤其每当想起母亲去部队探亲的事,更是悔恨不已。

2006年,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历程。昏迷前,母亲对我说:"俺儿舍不得娘,俺儿以前都给我把病治好了,俺儿还给我治……"看着母亲眼里流露出来哀哀的目光,心如刀绞。我请了当地各科最好的医生,会诊的结果是无力回天。在最后尽孝的时日里,回想那些曾经让母亲不愉快的大事小节,自责之念挥之不去。

时过境迁,自责、内疚又有何用?

母亲,如果有来世,我一定不会让您的爱心蒙尘,一定不会让您感到丝毫卑微。

母亲的五月很忙

文/张军霞

日历翻到5月时,我跟母亲说:"又快到你专属的节日了,怎么庆祝一下?"没想到,我的热情被人家一口拒绝:"我忙着呢,没空!"两年前,母亲退休回家,她并没有如同我想象的那样过上慢节奏的生活,反而比上班时还要忙很多。

母亲去老年大学报名学画画。她说自己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可惜那时家里太穷了,哪里有多余的钱让她学画?没有钱买美术本,她就用铅笔在用过的作业本反面画,用树枝在沙土地上画。还有,放学后,用老师的粉笔头,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也许正是得益于这种痴迷,老师把每星期更新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了母亲。这下好了,她连帮手也不需要,一个人又写又画,弄得图文并茂,几乎在每次班级黑板报评比中排名都在前面。可惜,她后来没能继续画下去。如今,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每周都会坚持去老年大学上课,回到家还要经常练习,难怪她忙!

母亲参加了小区里的中老年健身队,每天出去锻炼,坚持了不到一年,纠缠她多年的肩周炎等老毛病,竟然症状减轻了许多,连晚上睡眠质量也提高了。这不,前几天,她又报名参加了模特队,先后让我从网上购买了两件旗袍,说是正在精心准备一个快闪类节目,到时会在小城的公园上演,每天都要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难怪她忙!

最让我惊讶的是,母亲跟几位老同事一起,在这个五月出发,跟一位当过导游的朋友,组团去了云南大理。她说,多年前看过一本云南风景的画报,当时就被上面的风景迷住了,可惜那时没有时间也没有钱。如今拿出一个月的退休金,去完成一下多年的夙愿,太值了!母亲去云南的那几天,导游朋友提前把住宿、门票、交通等都安排好了,她们玩得非常畅快。母亲的朋友圈,几乎被大理的美景、美食刷屏了,连我打电话过去她都时常没空接,不是在欣赏民族舞蹈,就是在品尝当地特色小吃,玩得这么嗨皮,难怪她忙!

母亲的五月,真的很忙。不止是五月,是每一天都很忙。我十分欣赏母亲这种人老心不老的精神状态,老人敢于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晚年才能过得更充实、更丰富,也更有趣。但愿有一天,我也老了,生活也能像母亲这样精彩,而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默默支持她,想到这里,我发了一个红包给母亲,留言说:"我知道,你还想去一个地方,那就是鼓浪屿。这个月我可以申请到年休假,请母亲大人联系你那当导游的朋友,带我一起去看风景吧……"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1: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