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对联文章
释义

江南网精选6篇对联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对联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写对联的记忆

文/李成林

对于过年的记忆,对我来说莫过于写对联。

父亲七八岁就到庙里念私塾,那时的学校,不论写什么作业都用毛笔。在家里,爷爷找来一个端饭的盘子,里面装上沙子,用树枝当毛笔,让父亲练习写字。每次写上几个字,就把沙子摇均匀重新写,这样翻来覆去地练。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常看到父亲伏案苦练的情景,如果打瞌睡,手掌就要挨板子。春去春来,由于爷爷的严厉管教,父亲练就了一笔好字。爷爷的"沙子练字",使我想起达芬奇的"画蛋",的确做什么基本功都很重要。

每年腊月二十七八,父亲就着手筹划对联,他不像别人每写个字要思考一阵子,而是追求一气呵成,字不能拖泥带水。在每副字中他还穿插草书,对联就会不呆板,具有了美感。贴对联,哪个左哪个右,他都有讲究,我粗心弄反了,被他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县上举行迎春楹联赛,父亲的一副字获得了二等奖,他高兴地和朋友痛饮了一场。

父亲写对联,我在一旁研墨,拿来我初中的《农业基础知识》做参考,那上的是现成的,内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都是"社会主义事业万年长青""六亿神州尽舜尧""农业基本建设暖人心"……受纸长短限制,有时缺少合适的对联,那就要自己编,我当时就冥思苦想了一幅:"莺歌燕舞人人笑,万紫千红家家乐。"虽然牵强附会,还是被父亲夸奖了。上了初中,老师讲对联要对仗,字数应相等,指出这是修辞中对偶,我对此轻而易举就理解了。如今当了老师,教学生写仿句题,我就将它和对联联系起来。就这样,父亲由于钟情对联,对我也是耳濡目染,从中我懂得了不少语文知识。

父亲一直认为,对联是年的一部分,没有对联就谈不上过年。有一次,父亲患感冒,躺在炕上休息,邻居赵大婶来敲门,她拿着红纸让写对联,见父亲有病,她转身就要离去。父亲叫住她,他不知哪来的劲头,翻身下炕去找笔墨。他写好后,又让我帮赵大婶去张贴。每年,父亲都要多写几副,送给亲朋好友。正因为如此,父亲在村里口碑好,村民们没事就来和他拉家常。

父亲的字遒劲有力,他待人也谦虚、宽容。村里有位年轻人给婚礼当司仪,嫌自己字赖,就和父亲要了一副贴在东家的门上。问是谁的手迹,他谎称是他的杰作,我非常气愤想去揭老底,却被父亲挡住:"别那样,他会尴尬的。"

春节期间,我到各处拜访亲戚,人家门框上全是打印的对联,手写的似乎离我们远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写字课,希望这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对联的趣味与智慧

文/宋殿儒

中国人过年文化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写年联,年联是对联的一种,中国人过年家家户户的门楣门框上要张贴红对联,这红对联还得春情荡漾、诗情画意、喜气融融才是,因而在数千年的年文化中,年联就生发出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趋向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对联文化中的思想情趣,很值得品味。

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个春天,14岁的李白,才学已在南浦(今万县)名扬全城。有位姓胡的乡绅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常常胡诌几句打油诗,俗不可耐。胡乡绅五十大寿之日,宴请全城富户名流,并请"神童"李白赴宴。胡乡绅想寻机讽刺李白好喝酒,便指着墙壁上挂的一幅画让众人看。画上有一个老神仙,怀抱一只大酒坛,睡在石岩上,不知是喝醉了还是睡着了,坛口朝下,酒正在往下流。胡乡绅装腔作势地说:"酉加卒是个醉,目加垂是个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听了却不慌不忙地指着肥胖如猪的胡乡绅答道:"月加半是个胖,月加长是个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当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众人一见胡乡绅那副模样,不禁捧腹大笑起来。胡乡绅非常尴尬,可又不便发作,只好强装笑脸,暗暗打着鬼主意。这时,酒席已散,胡乡绅陪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中有几只小鹅在嬉水,便借题发挥,指着小鹅讥讽李白少年恃才:"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这时恰好有一只乌龟从水里伸出头来,东张西望,李白便脱口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众人又哄地大笑起来,气得胡乡绅干瞪眼。

相传北宋时的苏小妹成亲那天,在洞房门口贴一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要求情郎答不出下联时不得进洞房。急得情郎在院子里不知所措,来回徘徊。此时苏东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捡起一粒石子投进院子的水池里。情郎见之就恍然大悟,即题下联一首:"一石击破水中天。"

明翰林学士谢缙巧对曹尚书更是被传为佳话。谢晋幼小时就能吟诗作词,被人们称之为神童。他家住在曹尚书府的对面。一年春节,曹尚书家张灯结彩,准备欢度佳节。而此时谢缙家还等着父亲卖完水,买米下锅呢。谢缙想:岁序更新,春回大地,家里虽穷,也得写副对联呀。于是放眼门外:财主家的竹园里绿竹春松,苍翠欲滴,便灵机一动,挥笔写道:"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心想:小小谢家,竟敢妄称藏万卷书,植竹千根。这不是炫耀自己博学多才,嘲笑我不识诗书吗?我把竹子都砍了,看你怎么"门对千竿竹"?一怒之下,便派人将满园翠竹都砍了半截。谢缙不禁暗自好笑:"好哇,我要叫你毁了一园竹,气还受个够!"他随即取来笔墨,在春联的末尾又各添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第二天,曹尚书出门一看,更加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索性叫人把竹林连根带泥统统刨掉。哪知道聪明的谢缙提笔蘸墨,再在那春联的下面各加上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见了十分惊奇,即命家人把谢缙叫到府上相见。当谢缙来到时,曹府中门却不开。谢缙当即提出异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中国的对联文化,不但情趣盎然,而且思想内涵极其深厚。伟人毛泽东有两副对联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1928年4月初的一天,正逢沙田赶墟,人特别多。墟坪里有个戏台,毛泽东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登台演讲,向群众宣传工农革命军为工农谋利益的革命宗旨,号召劳苦大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因而就和陈琦一块儿在戏台柱子上编写了一幅极富思想性和号召力的对联:"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新社会建设灿烂光明!"这幅对联,可见一代伟人的胸襟大略。

1913年春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拟过一副浅显而十分贴切的对联,作为鞭策自己发奋攻读的座右铭:"苟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其实这幅对联的精神实质早已超越对联的本身,已成为中国人的生活作风指南。我们现如今从党中央到地方一直坚持廉洁行政、勤俭持家的思想,就是这幅对联所倡导的一种做人规范。

两副对联

文/那琰

快过年了,爸爸妈妈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姐姐突然手里拿着一副对联从屋里出来笑着说:"看看我专门为小妹写的对联。"大家赶忙好奇地围上前去观看,上联写的是:不长知识光长个;下联是:抓紧一分一秒玩。横批是:重点无望。

我看后,气得眼珠子都要冒出来了,当即把对联撕得粉碎,丢在地上。妈妈一个劲地说姐姐:"快过年了,还惹你妹妹不高兴……"爸爸也说:"亏你想得出来……"

我有了爸爸妈妈的庇护,更觉得姐姐有意嘲弄我,心里越发感到委屈,趴在床上痛哭起来。这时,姐姐来到我的身旁,拉着我的手说:"你是我唯一的亲妹妹,姐姐是跟你开玩笑,你千万不要当真。因为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姐姐总担心你考不上重点高中……"

当年我正在读初三,可姐姐已在重点高中读高三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细细想来,姐姐的担心又何尝不对呢?

我常常想着那副对联,并把它当成了动力,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再加上姐姐不厌其烦地辅导,我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姐姐考上了重点大学。

第二年春节来临时,姐姐又专门给我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恒心搭起通天路;下联是:勇气吹开智慧门。横批是:勇攀高峰。我双手接过这副对联,深情地对姐姐说:"谢谢姐姐的鼓励,我一定向你学习,继续奋发努力。"

一眨眼,许多年过去了,姐姐的这两副对联却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父亲与对联

文/李杰

大年临近的周末,与妻子和女儿一道回到老家,一家人围炉而坐,家长里短地拉家常。弟弟告诉大家,过年贴的对联他已经在网上买了,叫我跟父亲不要再为这个事情操心。我惊奇地说:"太好了,现在连对联都能在网上买了,真方便!"可父亲听到弟弟的话后,却像以往我们谈及对联一样,一脸似笑非笑的复杂表情,喉咙抽动了几下,却没有发出声音。

其实我心里明白父亲为何会出现那种一提对联就欲言又止的复杂表情——他与对联之间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父亲读书时一直很认真,成绩较好,还没读完小学就因为成绩拔尖被学校保送去县城读师范,只是因为当时家境贫寒,没有钱,才忍痛割爱地舍去了可以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机会,无奈地选择在家务农。

由于有文化而且字写得好,寨子里谁家有个大物小事都请他去帮忙挂礼,而且很快便在那个吃大锅饭的时代成为生产队的会计,后来当了村干部。由于算盘打得又快又准,父亲还被当时的粮管所、烟叶站等临时请去帮忙搞复核工作,干上几个月后,得到一些钱贴补家用。后因视力不好、思维不活、年纪大等原因,父亲申请辞职了。

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到过年,父亲总是寨子里的大忙人,左邻右舍的寨邻老幼们都请他去帮忙写对联。除夕那天,天刚刚亮,便会有人来请父亲去写对联,父亲便拿着毛笔和摘抄有对联的那本红色笔记本,急匆匆出门。到了主人家里后,主人便会收拾家里的八仙桌,拿出早已买回来的墨汁和红纸。父亲向主人询问一下需要撰写对联的幅数,便开始裁纸,裁好纸后,叫主人找来一个小碗,把碗倒扣在八仙桌上,把墨汁倒进碗底,然后打开笔记本让主人选对联,选好后,父亲便开始写对联。通常都是在上一家人的对联还没写好的时候,便会有下一家人等着请父亲去写对联了,就这样一家接一家写个不停。

农村人过年那天事情特别多,可是我家的事情是不能指望父亲的,于是我跟弟弟、妹妹在母亲的安排带领下以及对父亲的埋怨中,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尤其是听到母亲对父亲的埋怨后,大过年的惹得我们几姊妹心情都不好,绷着脸默不作声地做事情。当时年幼的我们心里曾幼稚地觉得过年有什么好的,心情还不如平时舒畅和开心,多么盼望过年的时候父亲能不去帮寨邻老幼们写对联,帮家里做点事情,少惹母亲生气,一家人开开心心团团圆圆过个年。

最可气的是,当左邻右舍的父老乡亲们都在放鞭炮、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几姊妹跟母亲却在等父亲回来,跟大家一起放鞭炮、吃年夜饭。在那个别说手机甚至连座机都没有的时代,我们连父亲还在哪里都不知道,有时候一直等到凌晨,父亲才迟迟归来,那时候才发现竟然连我家的对联都还没有写。大家都带着埋怨的情绪,配合着父亲拉着裁好的红纸让他写对联,写好后拿到火上去烘干,然后用浆糊或米汤贴到门框上,弄得大家都呵欠连天,已经没有了吃连夜饭的胃口的时候,才开始放鞭炮、吃连夜饭。

感谢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让父老乡亲们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大家都挣到了钱后,为了方便,都去集市上买对联,不再在过年那天请父亲去写对联了,才让我的父亲从过年那天的繁忙中得以解脱,一家人一个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地过大年。

从大年那天写对联的忙碌中解脱出来的父亲,仿佛便失去了什么一样,变得魂不守舍、沉默寡言,做事情也是丢三落四的,过了好些年才从那段繁忙的记忆里走出来,接受了现实。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段记忆。父亲也一样,当我们在闲谈中谈及对联的时候,父亲总是一脸似笑非笑的复杂表情,原因就是他跟对联之间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不经意间点燃了那段记忆,勾起了他的回忆。

写对联

文/郑天佑

又是一年春节到,想起了父亲写对联。父亲写一手刚劲大气的柳体毛笔字,这一绝招我练了多少年一直没有学到手。

小时候,每到腊月,村里几十户人家买下红纸,裁好对联,有的农户不会裁,拿上整块红纸川流不息来到我家,请父亲写对联。腊月二十三一过,写对联的人家就排起了队。父亲写完一家又一家,一直写到腊月二十八。说到写对联,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研墨最关键。那时没有现成的墨汁,要写对联先研墨,轻研墨重蘸笔。乡亲们送来对联时,我先帮父亲研墨,手握"万金碇"墨碇,在大砚中顺时针研墨,边研边加水,一个小时后,研成的墨汁不浓不淡,写出的字贴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乌黑闪亮,构成了小山村里一道喜庆亮丽的风景线。

父亲根据各家的需求,一边割对联一边自言自语编对联,一般家中供奉六神(天地、土地、财神、土神、灶王、马王)使用的对联是通用的,什么"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川"、"土地堂前坐,保佑全家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大门、院门上的对联那就得结合各家的需求编写。记得满囤大爷家比较富裕,家中常有好吃的东西,父亲就把他家柜子上原来写的"金银满柜"改写成了"好吃的不断",老人看了很高兴,一直用了好多年。我家的对联,随着时代的变化,年年有新意,岁岁有变革,唯独正房门上的一副对联,从我记事起一直没有变更。父亲活了89岁,这副"勤为摇钱树,俭则聚宝盆"的对联一直延续不变。前些日子,堂兄郑敦良与我追忆父亲生前写对联之事时,他说:"你家老院正房门上写的‘勤为摇钱树,俭则聚宝盆’几十年没有变,还是那两句话。"我说:"是呀!勤与俭是我家的治家格言,而今我兄弟们虽已各自居住,但老父亲编的那副对联还要年年贴,而且要延续给子孙后代,父亲留给我们的不是一副对联,而是勤俭持家的祖训".

老家的对联

文/北岸

又是一年春节到。

在老家六安,前一脚刚踏进腊月,后一脚的年味就开始浓了。备些花炮,杀猪宰羊,似乎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印象最深的要数老家的对联了。红红火火的春联,和浓浓的年味走在一起,与家家户户连在一起。

春节一到,家家户户就要贴对联,仿佛有了"红红的对联",日子才会过得"红红火火".因此,过年写对联、贴对联,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事,不能有遗漏之处。大大小小的"福"字,每家都得要写上十几二十个,碗柜子、锅台后、窗框子、门框上、粮缸边,都要一一贴到。谷仓,还要贴上"五谷丰登";对着门的树,还要贴"抬头见喜";猪、鸡、牛,这些与家人天天相伴的动物也不能忘了,在猪圈、鸡窝、牛棚的门框上,也要贴上一个"福"字或者"六畜兴旺".如此一一贴下来,自家的小院顿时会变得亮堂起来,似乎满院子都是喜气洋洋的。

红的春联贴好了,乡亲们才会快快乐乐地过大年。记得小时候,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在村子里很吃香,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能写一手好字,就会成为"贵上宾",除了酒肉招待外,全村子的人都会投去尊敬的目光。毛笔字写得顺畅又好看的,简直就成了村子里的大"明星",上门请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村子比较大,有上百户人家,一家一家地写,越到年关的时候越是忙,有时要忙到晚饭后才回家。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班里开了毛笔字课,每星期一节课,老师教得认真,我们也学得积极,时常弄得脸上身上都是墨汁点。老师看到我们脸上的黑墨点,就会用他的大手用劲一抹,把墨点抹得更大,然后会心一笑,对我们说:"墨水一喝到肚子里去就是你的了,能喝点就多喝点。"当时大家都不懂,过了很久以后才明白。只可惜悟性太晚,毛笔字的长进一直不大。

即使毛笔字长进不大也要发挥作用,记得一年春节我才学写毛笔,父亲就要我写家里的对联。他事先把红纸裁好,并算好了要写几副对子,尽量做到量材使用,不浪费。然后,他又从其他地方抄了一些对联句子,也就是最常见的,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爆竹声声春讯早,桃符处处岁时新",等等,这些老掉牙的词,被人写了一年又一年,家里人也没意见。我趴在饭桌上,碾好墨,用笔在裁好的红纸上写下了一个个字。等墨一干,父亲便喜笑颜开地贴在了大门上。那歪歪扭扭的字,红艳艳的对联,映衬着父亲高兴的脸,直到今天,还清晰地装在我的心里。

写好了就要贴。贴春联,一般是在年三十的头天晚上,一般都是两个人一起贴。一个人往春联或横幅上刷浆糊,一个人贴在板凳上贴。如果有一个打杂的,那会更好。因为递刷子、刷浆糊、调整粘贴的位置等活,人手多总比少好。有时,你家正贴春联时,隔壁邻居来串门,总会顺手帮一把,帮着张罗着干这干那,像一家人一样。

然而,如今自己动手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在盛行春联的六安,也大都是从商场里或银行那里买来现成的印刷品。印刷的春联虽然做工精细、考究,并印上了祥瑞的图案,但同传统的春联一比,总觉得少了些年味,有些夸张,不够真诚;没有手写的春联温馨实在,好像少了一些内涵,缺了点人情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许多年过去了,在老家六安,人们在过年贴春联的习俗依旧没有多大改变,但大家已很少自己写春联了。街上卖的对联很美很精致,规格齐全,价格不贵,看上去比手写的要好上许多倍;然而,最能激起我回忆的还是当年写春联的场景:墨汁温在一碗热水里,砚台镇在红红的联纸上,弥漫的墨香和浓浓的年味,把一个个美好的祈愿洒在纸上,那种体验,那种年味,一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