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家乡散文 |
释义 | 家乡散文(精选20篇) 故乡的风,散落子夜的梦 文/玄门书生 立秋的天依旧骄阳似火,远山翠绿的油桉,满怀期待却迟迟不至的秋高气爽,不禁让人误以为季节不曾轮回,想来此刻在家乡定是叶落草枯,北雁南飞。旅居临安已两年,对于滇南一往如夏的天不曾喜欢,亦不会喜欢。依旧那样喜欢故乡的四季分明,不混淆,不含糊。如逐梦的勇者,奋起直追,不误歧途,勇而无疆。 如今倚窗,眼帘少了傲拔的针叶松。冷霜秋月,皑皑白雪永久地化为记忆的珍藏,如典藏版的红酒,不定时刻,便会掠夺念想,散播最痛人的忧伤。渐渐地开始害怕那些不期而至的风雨,“秋雨欲来风满楼”,它们总是给人最强烈的哀伤共鸣,胆怯之人畏惧风雨,无畏之人敬仰风雨,思念之人痛恨风雨。 那些风总能吹开紧锁的心匣,放飞思绪,家乡那吹绿万物东风,吹来蜂蝶,带来春燕,它是慈善的风,祥和的风,处处的勃勃生机,萦绕于耳的欢歌笑语,满怀希望的族人。那令人清醒的北风,它凛冽得让人畏惧,转瞬地冰冻三尺,总是能唤起对自然无限的敬畏,美丽雾松,皑皑白雪是它特殊的恩赐。那令人莫名兴奋的白雪,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我平生所见最唯美的景致。 家乡的雨亦不是滇南这般无趣,它们往往造化多彩意境,春雨朦胧,夏雨刚烈,秋雨洒脱。如家乡的人,传说中麒麟仙女,普施雨露,泽被苍生,那朦胧之美留给故乡人最深切怀念。《三国演义》里那不畏死的蛮兵,勇猛过人的孟获,不屈不挠,尚武的乡人,抗日战场视死如归的滇军,当之无愧的“国之劲旅”,不正是对刚烈最好的诠释吗?璀璨的爨碑,绚丽的文化,一代将军,不慕奢华,墓也如平常人家,简短碑文,便述一生,何其洒脱。 雄伟的靖宁宝塔,肃穆祥和的小城,和善朴素的乡人,醉人的清风,婀娜多姿的彝家女,秀美多依河,神奇九龙瀑,每每想起,便如沐春风。凭高远望,那首“故乡遥,何日去…”的曲便会由心而发,顿感悲戚。 宁静的乡村,温馨的老屋,奔腾的牛栏江,令人安逸的微风抚松声,不时便出现在子夜的梦里,越想便越发地模糊,所剩的不过是那支儿时牧牛所吹奏的短笛,熟悉而又那么陌生,只是再也无法吹奏儿时那欢乐的曲。 家乡的玉米地 文/棹归何处 在一次招待外宾的宴会上,其中一道甜点是玉米羹。当服务员将玉米羹摆到大家面前时,一位来自北美的客人哇地绽开了笑脸。当然,我们并没有听到“哇”的叫声,惊喜是从她那微张的口形上表露出来的。小小的玻璃碗里,黄澄澄的蛋花汤中卧着金灿灿的玉米粒,饱满,晶莹,惹人喜爱,诱人食欲。喝到口中,嫩滑,脆爽而又香甜。 玉米原产于美洲,以北美为盛,据说是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墨西哥也因此被誉为“玉米的故乡”。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在明朝末年,栽培玉米的省份只有十余个,现已扩展到三十一个省区市,从东北平原起,经黄淮平原,到西南地区,形成了一条“中国玉米带”。由于各地的习俗和语言不同,玉米的别名也不同,如苞米、苞谷、苞芦、棒米、棒子、番麦、粟米、芦蜀、玉茭、玉蜀黍等。 玉米虽说是粗粮,但在食品短缺的年代,它一度是北方乡民们的主粮。随着温饱岁月的到来,大米白面日渐充裕,玉米也退出了人们的餐桌。现如今,在讲究营养搭配、注重保健养生的时代背景下,食用玉米又重新受宠。特别是玉米大家庭中的甜玉米、糯玉米和水果玉米,更受人们的青睐,以至于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煮玉米的摊子,闻到爆米花的香气。即便在高档宴会上,也能看到玉米的身影,玉米笋、玉米羹和奶油窝窝头等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餐桌上的尚品。在美洲等地旅行,简餐店里少不了电爆玉米花,宾馆里的自助早餐一般都有奶油玉米片冲泡食用。那位来自北美的女士所以惊喜,除了玉米羹确实讨人喜欢外,还因为她看到了家乡的爱物。可能是受了她的感染,也让我想起胶东老家的玉米地来。 盛夏季节,北方的田野里除了间或有少量的大豆、高粱外,最多的还是玉米。玉米的外形像甘蔗,但秸秆比甘蔗粗壮,高且挺直,叶片比甘蔗宽厚,大且伸展,绿油油得铺天盖地,将人们的视线遮挡得严严实实。小时候,看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不知道怎样来形容,长大以后才知道这叫“青纱帐”。 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似乎总有我们期待的东西。尽管天气炎热,但却挡不住“青纱帐”对孩子们的诱惑。暑假里,我们会约上邻家的小伙伴,拎上拔野菜的篮子,兴冲冲地往村外而去。钻进玉米地,除了能找到又肥又嫩的灰菜、苋菜、马齿苋外,运气好的话,还能摘到小甜瓜、小西瓜。这些瘦小的甜瓜和西瓜不是专门栽培的,而是从粪肥中生长出来的。玉米的秸秆和叶子遮挡了阳光,并汲取了大部分营养,所以这些小野瓜总也长不大,但成熟后同样香甜可口。有时还会发现鹌鹑、野兔。抓不到鹌鹑,可以捡到鹌鹑蛋。野兔见了人,会咚一声弹起后腿,一溜烟地逃去。玉米地里,弹琴鸣唱的昆虫很多,嗓门最大的要数叫蝈蝈。越是天热,它们越是齐声叫唤个不停。此起彼伏的浑响连成一气,那阵势只能用大地飞歌来形容。还有不会叫的大肚子蝈蝈,它们拖着针状的尾巴,静悄悄地潜伏在玉米秆上,逮到它可以放到灶台下烧烤,吃到嘴里鲜美喷香。玉米地深处,那时还有坟地,我们叫它老茔盘。老茔盘上长满了荆棘和野草,荆棘丛中往往有小动物出没,偶尔还会碰到黄鼠狼。黄鼠狼这家伙,皮毛油亮,身手矫捷,瞪着一对溜溜转的小眼睛,机灵得很,倏忽间便不见了。我们自小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黄鼠狼的迷信故事,加之这家伙身上有一股子特难闻的气味,躲之唯恐不及,更不想去招惹它。在玉米地里待的时间不能太长,闷热和熏蒸会让人中暑。篮子里的野菜装满了,我们便会招呼同伴一起钻出来,赶回家喝水、冲澡、纳凉。 到了深秋时节,粗壮的玉米秆瘦削了下来,肥厚的玉米叶耷拉了下来,那葱葱郁郁的墨绿色也变得焦干枯黄。玉米地也不再那么密不透风,稀稀落落地可以让人看清地里的一切。成熟后的玉米就像有了孩子的女人,怀中都抱着一个胖嘟嘟的玉米宝宝。那一绺一绺的玉米缨,犹如黄发垂髫,绿中带黄的玉米皮恰似襁褓,层层叠叠地将玉米宝宝裹在其中。它们在妈妈的胸前翘首张望,显得玲珑可爱。秋收过后,农家院子里到处都能看到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积在栅栏里的玉米垛,好似一座座黄金塔;悬挂在屋檐下的玉米辫,如同一串串珍珠帘。它们就像展齿微笑的小罗汉,嘻嘻哈哈地诉说着丰收的好年景。 家乡的桃子 文/马治国 我的家乡在罗次,我爱家乡的桃子。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一棵棵桃树在春雨甘露的滋润下,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接着,粉红的桃花正在争芳斗艳,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阵微风吹来,涌起了千层粉红的波浪。勤劳的蜜蜂正忙着采花酿蜜。这时你如果到桃园树下,桃花的香味迎面扑来,使你淘醉于桃花之中。 初夏,一个个的桃子挂到了树枝上,每一个小桃全身长着柔软的绒毛,桃子渐渐长大,绒毛也随着减少。这时的桃子躲到了一簇簇的绿叶下面,像一个个怕羞的孩子躲到了妈妈的怀里。 夏末秋初,是桃子成熟的季节,满树的桃子真惹人喜爱。水蜜桃颜色虽不十分显眼,但它果大味甜,脆甜可口,赢得了男女老幼的欢喜,就是集市上出售,价钱也比别的品种贵。黄香桃,具有一番香味,不论它的外表和桃肉都是黄色的。从颜色和形状上看,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吃起来又脆、又香、又甜,人人都喜欢吃。 还有蟠桃、百花桃……,真是品种繁多,这时,只要你到罗次来,无论是街天,还是闲天,街上都摆满桃子,这里的桃子不但个大、色鲜、味美,而且价钱也便宜。 朋友,欢迎你到美丽的罗次来做客,尝鲜果,饱口福! 家乡魂 文/许雪 “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他的身旁……”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让我不自觉地恋起我脚下的这块土地。 几十年前,这里没有用砖瓦砌成的楼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衣服,没有五花八门的食物,更没有五颜六色的车子。唯一有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最美味的食物就是白面馒头,最漂亮的衣服是粗布做的,最坚固的屋子也是土坯建的。 几十年后,变了。 街道两旁都是平地而起的楼房,人们的衣着风格迥异,食品店的美食花样百出,来来往往的车辆更是数不胜数。 家乡,变了。 走在乡下的林荫小路上,迎着和煦的风,听着枝头的鸟声,抬头数着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心里总有几分骄傲的感觉----这块美丽的土地就是我的家乡啊! 白天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夜晚总会聚在一起聊聊天,而我,总喜欢坐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讲述自己年轻的故事。他们也总是很耐心的讲给我听。虽然他们没有现代人的那份激情,但是现代人却学不来他们那份与生俱来的淳朴。他们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夜深了,各自都回各自的家了。这时候,我总会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去回味刚才的故事。每一次,我都会不自觉得笑起来,因为那一刻,我会觉得很幸福。每一次,我也都会发现,我更爱我的家乡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些身处异乡的人可就没我那么幸运了,他们只能将自己对家乡的爱恋,寄托给美丽的明月。即使不能身在家乡,但是心却从未离开过家乡。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回家的欲望时时刻刻铭记在心。地域的距离,无法阻挡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然无法站在乡土上,感受家乡的爱抚,但是站在异乡的土地上想到的却是家乡。即使无法再回到家乡,但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一定会送到家乡。 又是一年的秋季,家乡飘满了硕果的香味,传遍了丰收的喜悦,站在田野里,一种幸福的感觉笼罩着我。这时,耳畔响起“回家,回家……”旋律依旧熟悉,这时才发现,家乡,没变。 无论躯壳如何变化,灵魂是不变的,而家乡就是那个拥有无数灵魂的地方。 深秋故乡行 文/望穿秋水 已是深秋的天气,在萧瑟的秋风中,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工作以后就居住在城市里,已经有七、八年没有回过故乡了,虽然居住的城市距离村子并不是特别遥远。但终因各种事由,几次欲回故乡看看,终未成行。 将近中午的时候到了家乡,闯入视野的是漫山遍野的巨大的风车,风力发电也给村子带来变化,柏油路直通村子,再也看不到以前那坑坑洼洼的土路。在开阔的草场上并没有看见那曾经熟悉的羊群,据说已经圈养起来了,以防止羊群对草原的破坏。进入村子,村子里的人很多都搬到外地了,有的出去打工,有的跟随孩子住到了城里,本来很小的村子,更是显得人烟稀少的样子。 车子进入村子里,路更是狭窄,自己家的老房已经卖给了邻居,但是当我再一次站在这房子的面前,还是有一种陌生的亲切,就像在梦中出现的一样。 就像小的时候,每天爬到村前的山上,在地里采摘鲜嫩的草,回家剁碎了给鸡、鸭做食物,于是摘得满满一袋,从山顶上把袋子系住,然后用脚一踢,袋子便滚到了山下,丝毫不费力气便到了家门口。那时总会从不同的角度看村子,甚至山间的每一条小路,那条路上长了几颗沙棘豆,那片草在夏天会在雨后有蘑菇圈,那片山地会在夏天开满红花、黄花。是啊,记忆中的家乡也许是被美化了吧,总觉得外面的山不如家乡山绿,就连花朵都不如家乡的鲜艳。尤其是村头的那口井,在春天的时候,冒出汩汩的泉水,喝起来是清凉的,村的东头是小学,村的西头是香洌泉水,于是我们小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那里打水,然后返到小学。后来家家都打了井,不用去很远挑水了,水扁担便退出舞台。那泉水也慢慢的转入地下,无人修葺,后来连泉眼也看不到了。但是总会忆起那眼泉,还有清澈的泉水,就像童年那天真而纯洁的生活,单纯而质朴的快乐。我们的童年在这涓涓的泉水中流走了,当我们在成家立业的经历中,故乡的泉水依然日夜流淌,伴随着夏季故乡山上那娇艳夺目的花朵尽情的绽放。而那童真的乐趣悄然消逝了,生活中却好像少了些单纯的快乐、质朴的幸福。 当坐在邻居家那滚热的火炕上,吃着那熟悉的小鸡炖蘑菇,就是这个味,家乡的味道,浓浓的记忆中的味道。而在城里任凭你买小笨鸡、山蘑,也炖不出那样的美味。但是更让人振奋的是家乡的变化,太阳能、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亲戚家还是村里第一家安装上了暖气,用锅炉加热,解决了取暖的问题,让那小火炉退出了舞台。 村里的人们依然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虽然忙碌,但却有充实的幸福,也许那种质朴的农夫的幸福也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也重视起来了,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幼儿园已是普遍的现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确城市有足够的理由吸引人们蜂拥而至,但是大多数人居住的依然是乡村,乡村进步了、发展了,才是农民之福、农村之福。因为扎根农村的老一辈不喜欢背井离乡的,舍不得自己的田地。 怀念 文/刘振山 2016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侯志英去世的消息传来,我的心情十分沉痛,泪水顿时模糊了眼睛。他对家乡社旗的关心支持帮助太大了,他的高尚人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热爱家乡,关心支持家乡发展。他积极为家乡争取建设项目,助推社旗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国家棉花基地县项目、赊店酒厂技改扩建项目、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山陕会馆修缮项目、省贫困乡镇和国家贫困县项目、东大岗乡镇人畜饮水项目,都倾注了他的许多心血。他积极鼓与呼,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秉公执法,热情助人”的城关工商所市场管理员强自喜这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推向全省、全国等。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社旗在外的游子们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动人故事层出不穷,至今仍在发扬光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和一道靓丽风景。 他清正廉洁,在他的家里,除了几盆可供观赏的花卉外,从来没有见到其他高档家具和贵重物品摆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看到穿戴什么名牌贵重服饰,用过什么奢侈品。有时,县里同志找他帮忙办事带的土特产,他一律拒收。因此,熟悉他的人都说:侯志英几十年如一日,艰苦朴素,劳动人民的本色一直没有改变。 他知识渊博,是学深为师的优秀代表。侯志英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著书立说成果丰硕;而且对家乡社旗县城的72条古街道,“天下店数赊店”时期的繁华景象,包括儿时在山陕会馆的悬鉴楼前看越调戏,在大拜殿前与小朋友们玩耍的情形,都说得细致入微,绘声绘色。特别是2010年当选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首任会长后,每次演讲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孔夫子讲到冯友兰,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讲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让在场的来自全省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儒学爱好者们为之一振,茅塞顿开,肃然起敬。他学识渊博,还表现在书法水平也非同一般。2009年10月,他为《心静福长》一书题写的“勤奋躬耕,花甲不已”八个大字苍劲有力,浑厚雅致,大家都说:字如其人,写有专功。 侯志英虽然离开我们半年了,但他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和知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学者风度,却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和脑海里;他那孝老敬老、热爱家乡、清正廉洁的崇高品德和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家乡干部群众的心中。 离家五百里 文/朱秀坤 难得回一趟老家,邂逅了定居江南的姐夫,老朋友家乔迁之喜,赶去出人情的。饭后,他让我陪他逛菜场。我奇怪,江南的菜场不比这里的大好多?有什么好逛的?你不懂。他笑。 在一家牛肉摊前,他饶有兴致地问,是水牛肉吗?老板很热情,正宗的陶庄水牛肉!随即切下一小片,递过来。“嗯,是香!”他先闻,再尝,“买五斤!”出门,见有老妇卖慈姑,一问价,仿佛捡了多大便宜,马上掏钱买了十斤。又买了一袋芋头,几斤绿豆粉丝,还有糯米团,甚至到烧饼摊前买了二十只黄烧饼,说是馋那煮烧饼的香呢,馋了几年了! 好在,他开了车来的,不愁带不走。 兄弟,你不明白,我们出门在外,最是想念家乡的滋味呢,这水牛肉在外地如何也吃不上的。便是小小的慈姑,江南哪能没有?“水八仙”之一啊,但吃在嘴里,感觉总不如家乡的香糯醇厚。还有我们的龙头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大年三十吃了“遇”好人呢。 看他那般怜爱地将所购之物一袋袋往车上装,也就明白,他这是乡愁病犯了。需用这家乡土特产慢慢调理和慰藉的。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部队时,每次探亲后归队,总要带些荸荠、甜芦粟、插酥饼,还有自家腌制的香肠,请战友们品尝。当我一路颠簸到南京,母亲为我煮好的五香茶干已经吃完,心中便有乡愁袭来,恰如春草一般,更行更远还生,路越远,愁越浓。但家已让长长的列车颠簸在山一程、水一程的千里之外了,当我终于到达关外塞北的那所通信部队,风尘仆仆的脚底下,一绊一绊的,俱是酒一般的离愁。 听过贾斯汀·汀布莱克演唱的美国乡村民谣《离家五百里》:一百里,两百里……天哪,我已离家五百里,我衣衫褴褛,身无分文,这条路不能让我回家去。伴着吉他的弹拨声,反复吟唱的是淡淡的惆怅,是无法释怀的感伤。在异乡的天空下,独自沉浸在歌声营造出的乡愁之中,我止不住心中唏嘘,唯有在纸笺留下一行行对家的思念与深深祝福。 还是在雁北小镇。晚饭后,我与战友在营区外的公路边漫步,目送斜阳西坠,彼此叙谈的却是各自的家乡。蓦然身边驶过一辆破旧的大货车,尘烟过后,我目光一瞄,眼前一亮,竟情不自禁地追着那车一顿傻跑,全然顾不了身边的战友,顾不了呛人的烟尘——只因那车的尾牌上有“江苏”二字,那是来自家乡的车啊。是西北高原上的血色黄昏还有积郁心间的深浓乡愁,让我做出了如此疯狂之举,直到卡车驶远,才停下步伐,阵阵酸涩却决破眼堤模糊了视线。 如今我回到了家乡小城,每次去乡下老家,最不愿听到的一句话却是:甚时候走啊?嘴上不言,心中其实更依恋的还是生我养我的故乡热土。 对于更多离开家乡,闯荡在异乡天空下的游子而言,他们的情怀应该如彼时的我一般,如买了大堆家乡吃物的姐夫一样吧。来日绮窗前,浮云游子意。 相思的河,相思的泪 文/刘必报 一条相思的河,给了我当初的甜蜜,记录着我的青春和梦想。邻家的女孩,把最甜的家乡水给我送上,我感到她给予我不好明说的一份情和那份爱。看到她美丽清纯的笑脸,我热血沸腾,很想抓住她稚嫩而温柔的小手,向她表达我挚爱的情感。她回避我炽热的目光,羞羞地说:“哥,我最想听你说话!”蓦然一转身,摆了摆我最想抚摸的温柔的小手,莞尔一笑跑开了。看到她轻盈小跑欢乐唱,我心中的小鸟在飞翔。那天夜里我辗转难眠,最想做到小妹的梦。 这条相思的河,邻家小妹的梦。她给了我最深情的眼眸,寄托一份爱的希望。我怀揣她的一份真情,开始我追梦的旅程。凝结对小妹挚爱情感,谱写我绵绵思念的情歌…… 这条相思河,凝结小妹无尽的情感。每每放学回来,她早己等候在相思的河旁。我给她最美的情话,她回敬我最美的笑脸。我正想拉着她的手,一条青涩小蛇吓跑了最胆小的她…… 家乡这条相思的河,读书住校的我晚上时刻牵挂着她。甜甜的水,有着邻家小妹的情。每次上学,小妹给我把水装上,对我说:“渴了喝几口,别忘了把盖拧上。要不然就买上好的矿泉水,但我最想你喝我给你的这壶家乡的水。”我在品味小妹说的话,知道她传给我真爱的情肠。我牢记小妹说的话,喝一口,望一望,用不变的真情对待我思念的她。 家乡的这条相思河,你流下了小妹相思的眼泪,也留给我难以忘却的感伤。小妹没有等到我牵她的手,被逼嫁给一个她不爱的富商。出嫁那天听说哭得像个泪人儿,我分明感到她撕心的痛伤。那天,我没能去送她,最怕看到伤心的泪,其实我心更痛苦,再忍还是流下我初恋无果的泪…… 家乡的这条相思河,你也流下了相思的泪。我看到鱼儿漂上来,它也想帮你擦眼泪。小妹过的那个苦,***也不时的流眼泪。那个富商最刁蛮,说小妹心里有外人,最恨心里欺骗他。现在把她不当人,一天到晚不回家。我听到婶的这番话,心里的那个泪水最终还是挂在眼上。婶的心也在痛,摇了摇头,也许他们大人真的做错了。我和小妹的那个情,她这才感到是真爱。我很想跟婶要小妹的电话,可一时又找不出有理由的问话,只好把思念的泪水在心里咽下…… 家乡的这条河啊,你仍流着我和小妹的相思的泪,交织着我对她的思念的情和她对我难忘的爱,静静地流淌着…… 南莲小记 文/茌山博客 家乡的南莲荷塘,是我和妻子散步时常去的地方。说不清为什么,每次看到她,总会心情豁然,心境坦然。好久没去看看了,心中未免有些牵绊。恰巧,傍晚偶得空闲,便萌生再游南莲荷塘之念。 妻子拉着我的手,像孩童一般,久违的兴奋。她对南莲荷塘那方水面情有独钟,那是她心中的一份牵挂。说笑间,已走近南莲荷塘:荷香扑鼻,沁人心脾;葱葱郁郁,生机盎然,好一派绿色葱茏的世界。我不禁感叹时光荏苒:上次来荷塘,荷叶才初伏水面、刚露新绿,而今却绿色正浓、荷香满塘? 南莲荷塘,温馨依然,亲切依旧。毕竟她熟悉了我们的脚步声,听贯了我们的欢笑声,欣赏过我们高亢的歌声,也聆听过我们粗犷的呐喊声。而今的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铺天盖地的荷叶,参差不齐的布满了整个水面,场面蔚蔚壮观。虽看不到昔日宁静安详的水面,却增添了许多葱茏盎然的生机;虽不见了往日鱼翔浅底的景观,却增添了几分醉人的诗情与惬意。 徜徉在荷塘中间的林荫小道上,迎着扑面而来阵阵芳香,心情格外舒畅,脚步也倍感轻盈。驻足荷塘,深吸一口气,荷香顿时浸满周身,你会感到说不出的轻松,一天的疲惫随之散去。放眼四周,田田的荷叶,绿意葱葱,就像舞女的裙,朵朵洁白的荷花点缀其中,什么叫“锦上添花”,不言而喻。偶见几只青蛙跃上荷叶,微风吹过,舞姿轻盈曼妙,悠闲自得。夕阳照耀,余晖浸染,波光粼粼。真乃绿色葱茏荷塘中,“映日荷花别样红”!或许这就是人们追寻的人间仙境?难道这就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如此之美景,如此之仙境,仙女恐怕都会驻足留步,流连忘返,何况我们凡人呼? 时下,家乡的旅游、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古楼的复建,仰山书院的重建,仿古一条街的落成将会大大的提高家乡的文化旅游特色。南莲池的进一步开发已迫在眉睫。不久的将来,家乡的南莲荷塘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那时的荷塘定会声名远播、香逸九州。久负盛名的南莲“十孔藕”也将再一次为世人所瞩目。我们期待着…… 折一支荷花吧,她太漂亮了!妻子商量的话语拉回了我远飞的思绪。这怎么能行,荷花乃荷塘的眼睛,失去了眼睛,荷塘就失去了她特有的魅力和神韵。南莲池也如同家乡老县城的眼睛,清澈、透明,她的朝气蓬勃和万里飘香必将引来世人的更多瞩目。我选了一支中等大小的荷叶送于妻子,她的笑容绽满了脸庞,也绽满了整个荷塘! 家乡那飘香的果园 文/寻路中国 国庆节前母亲托人捎来一袋苹果,满满一大袋又大又红的红富士苹果,一看就是精心挑选过的。洗净咬一口,微酸脆甜的口感转瞬间把我拉回了童年。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村上拉回了一拖拉机的苹果苗。每棵果苗跟我个头差不多,孤零零的黑褐色树干像小拇指那么粗,树顶上挂两片小树叶。父亲把分配给我家的树苗栽在责任田,最后剩下两棵小树苗,被母亲栽在了家中庭院里。 小树苗一年后就长出了花骨朵。第二年还没等它结果,父亲就找来农技师给果园里全部果苗重新嫁接了新枝,唯独忘了庭院里那两棵小树苗。第三年春天,小树苗们攒足了力气抽枝发芽,粉白微红的苹果花缀满了枝头,一簇簇就像小铃铛一样可爱。过个十天半月,苹果花在春雨的滋润下变成了一颗颗小绿果子。这时母亲开始忙碌起来,她和乡亲们一起手拿剪刀,小心翼翼给苹果树梳果——把那一簇簇五六颗小绿果子用剪刀剪掉三四颗,每簇就留一两颗大果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留在枝头的“幸运儿”几乎每天都能长胖一圈。 等到入夏之后,绿意盎然的苹果树上已经挂满了核桃大的青果子。这时恼人的蝉开始在果树枝头发出聒噪声。蝉是果树的寄生虫,它们靠吸食树液为生,在时机成熟时再把卵排进柔嫩的枝条内,而被下卵的枝条就会迅速枯萎。每年暑假,我们一帮孩子把书包一扔就帮着家里大人料理果园。把那些枯枝从苹果树上折下来,掰开一看,里面有着一排排米粒大小的白色蝉卵。最后我们把枯枝收集起来塞进灶火里,一把火消灭了害人虫。 等到九月份开学时,早熟的“秦冠”苹果渐渐成熟了。星期天孩子们帮着家里大人摘苹果,鲜红的苹果一排排摆在塑料果筐里,然后卖给专门收购苹果的果商,换回家里的柴米油盐钱和孩子们的学费。而那娇贵的红富士苹果,却依然在枝头悠闲地泛着青色,迟迟不见成熟的红晕。几乎要到九月下旬,红富士才算彻底成熟。而它的果实往往比那些早熟的苹果要个大,鲜红的颜色也更夺目。看着一整年的忙碌和汗水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人们乐得合不拢嘴,而小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挑个红苹果大咬一口,开始美美地尝鲜了。 忙碌上一星期左右,最终收完苹果的果园仿佛一下子变空了。静悄悄的果树在秋风吹拂下微微摇摆,既像做梦又像在享受着难得的秋后闲暇时光。 傍晚卖完苹果回到家,母亲把那些磕伤碰伤卖不掉的苹果洗净切成果芽,在灶火上蒸熟,就成了一道别样的美味晚餐,吃起来又软乎又甜美。晚饭的饭桌通常就支在庭院里,弟弟边吃边抬头问,都是苹果树,院子里这俩棵果树的果子怎么这么小啊?此时我才第一次仔细打量起庭院里的两棵苹果树,枝繁叶茂的果树上稀稀拉拉地挂着几个小不点苹果。淘气的弟弟摘下来咬一口立刻就吐掉了,涩的没法吃。 看着弟弟的狼狈样,父亲哈哈笑了。庭院里的果树跟果园里它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栽种,一起成长,一起开花,一起结果,可父亲忘了帮它们嫁接新枝,母亲忘了帮它们梳果,我和弟弟也忘了帮它们收拾枯枝。于是它们在孤单的庭院里就那样相互望着,肆意挥霍着果树的青涩年华,直到枝头挂满稀稀拉拉的涩果子。吃完饭母亲边收拾碗筷边说,院里的这两棵树就不是为了让它们结果的,是为了树叶带来的那点荫凉啊。 时光转眼流逝了十多年,老家庭院里的那两棵苹果树早就被挖掉当柴火烧了;而果园里它的那些兄弟姐妹们,结了整整六、七年的果子,也渐渐的老了,也被挖掉当柴火烧了。父亲说幸亏家里的果园,娃们的学费还不是用苹果换回来的。 如今我参加工作已好些年,父亲早已栽下新的树苗,苹果树、梨树还有甜杏树苗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直到老去。跟母亲通电话时她常常说,要攒下卖果子的钱为我买房养孩子。我的心疼了一下,记忆里清晰地浮现出逐渐年迈的父母在家乡那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果园不停操劳的身影…… 割麦子 文/余继泽 经过临近县里,一个村庄的时候,忽然见到田地里,黄灿灿的,原来是麦子成熟了。在麦田里,有人弯腰,拿着镰刀在收割麦子,在这些人身后,是捆好的一捆,一捆的麦子,在他们面前,是黄灿灿的泛着麦浪的金黄的麦子。 这个村庄,山向两边退去,两山之间,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流淌而过,河边,就是大片,大片的田地。人家的房屋,就依着山,各抱地势,分散在田地的周围。有的是土墙黑瓦的房屋,有的是小洋楼。让人面对这开阔的群山,大片的田地,觉得这里真的是富庶之地,起码有饱饭吃。而因为地势低,气候温暖,麦子也就这么早的成熟了。 不过,再好的地方,终究是他乡,我在这里不认识什么人,也没有亲戚,我不过是个过客,只能是空空的羡慕这地方的好,而也因为田地里的麦子,割麦子的景象,忽然唤起我心理的记忆。 好久没有见过麦子,也没有见过割麦子的情景了。而麦子,曾经是家乡人种的最主要的庄稼,割麦子的场景,脱粒麦子的场景,在家乡,是那样热火朝天,充满了忙碌和喜悦的场景。 在没有退耕还林,上边没有补助粮食的时候,家乡的人,一直种着麦子。 很小的时候,家乡村庄四周的田地里,就种着麦子。春天里绿油油的,随着天气一天天的暖和,麦子也一天天的长高,渐渐的抽了穗了,穗上长着麦芒。穗子下,是麦秆,麦秆就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但是,都是绿油油的,绿的旺盛,充满了生机。 大概家乡山势高,寒冷,麦子成熟的迟,到了快进入伏天的时候,麦子才从碧绿,变成深绿,渐渐的透出了金黄的颜色。家乡村庄的人,也就准备着割麦子的事情了,在那绿色彻底被金黄的颜色取代,家乡的人就忙碌起来,开始抢收地里的麦子,怕麦子成熟了,忽然遇上连阴雨,麦子收不回来,在地里就发芽,烂掉了,眼看的收成就没有了。 家乡的人,开始在村庄周围的平地里种麦子,但是,那河边山脚的一绺儿田地不够吃,大人和小孩子,都渴望吃馒头,面条,于是,家乡村庄的人,就带着对面条,馒头,吃细粮的渴望,在家乡四周的山上开了荒,种麦子。 麦子和平地里一样,秋天开始播种,在冬天雪水的滋润下,开始萌芽。春天里,山上的地里,就绿油油一片了。和平地里的麦子一样,伴随着天气一点点缓和,和四周的群山一样,一点点绿的旺盛,充满生机。然后,开始拔节,抽穗,长出了麦穗,和麦芒。在越来越炽热的太阳下,伴随着群山臃肿的绿,麦子也一点点的绿的深了,从深绿里,就透出了黄色来。 种麦子的时候,家乡的人,是换工种的,每家定了日子,到了日子,就去给那家种,一家,一家的种,直到把村庄里各家的麦子都播种下去。 在那山坡山,在荒地的地脚,人们拿着锄头,站成了一排,就那样从地脚,一直挖到地头。那景象,很是壮观。 在收割麦子的时候,也是互相换工收割,每家定了日子,到了日子,就去给那家收,不通的是,人们手中拿的是镰刀,从地脚金黄的麦子前,根据各自的赛口,一直往地头收割了去。开始都一起收割,到割了一些麦子,在身后收割的麦茬间,是一个个麦捆的时候,妇女,和力气比较柔弱的,就负责割麦子,那些男的,力气好的,就负责把麦子往回挑。把那一个个麦捆子,捆成两个大捆,再用两头月牙样尖的木担子把麦捆子插了,挑着往山脚下的村庄里挑。于是,那金灿灿的麦子前,是一排收割麦子的人,那山坡山的之字形路上,是挑着麦子的人。割麦子的人累,脸上被太阳晒的淌着汗,挑麦子的人更累,肩膀被压的生疼,汗像水一样从脸上往下落。但是,不管是给自己干,还是给别人干,都是在用心,用力气去干,用心换心,用共同团结起来的力量,去实现内心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于是,在各家有了面条,馒头吃的时候,在享受那甜蜜的时候,总是给各自的孩子说种麦子,收麦子的事情,给孩子说,幸福的生活,是靠汗水,双手创造出来的,让我们从小就知道爱惜粮食,懂得勤劳。 各家的麦子收回来,堆放在屋里,心就安了,就不用操心下雨,紧张了。在太阳好的天气里,就把麦子搬出来,摆在各自的场院里晒,晒干了,就开始脱粒。最初的时候,没有机器,全靠镰仗一下下的打。打的时候,有的人就换工,有的人就不紧不慢的打。毕竟麦子收回来,堆放在屋子里,不怕雨,也不怕烂了,可以不紧不慢的打出来。打完了,用风车把麦糠吹了,筛子把瘪麦子和沙子晒掉了,就是褐红色的籽粒饱满的麦子了。那时村庄里,没有机器,要磨面就需要把麦子背到十几里之外的一条小街道上去磨,有的就用自己的石磨磨面。面磨出来了,虽然受尽了辛苦,但是,吃着馒头,面条的时候,却是感到苦尽甘来的甜蜜,幸福。 后来,村庄里有了机器。其他的人家有,我父亲也买了脱粒麦子的机器,和磨面的机器回来,给村庄的人脱粒麦子,加工面粉。方便了村庄里的人,我们家也能挣点儿油盐钱,也方便了自己家。 脱粒麦子的场景,和种麦子,收割麦子的场景一样,哪家脱粒麦子,其他的人家就来帮忙,在机器发动后,在机器的嗡嗡声里,没有人安排,人们根据各自的特长,做着各自的事情,有给机器前搬麦捆子的,有给机器里送麦子的,嗡的一声,麦粒落在机器下,麦草就扬起老高,落了下来,就有人把麦草扬走,在场院合适的地方,堆了草垛子的。有把麦粒,给往脱粒麦子的人家堂屋运的。在机器的响声里,人们真的是忙而不乱。整个院子,就是机器的声音,脱粒麦子的嗡嗡声。先前,每家需要许久脱粒的麦子,因为机器,几个小时就脱粒了,真的是快而方便。头上的天,蓝蓝的,四周的群山,碧绿,碧绿的,村庄在绿色种,土墙黑瓦的房屋,格外幽静。小河的水很清澈,在哗哗流淌。那脱粒麦子的场景,就成为了村庄里,最美丽的风景,给幽静的村庄,带去了活力。 给人加工麦粉,开始的时候,是村庄的人随时来,随时加工。后来,父亲就贴了告示,定了一定的日期,让人们集中来加工。 于是,到了那天,我家的门前,就来了许多背着麦子加工的人,屋子里的机器,吐吐的响着,有时是父亲,有时是母亲忙着给人加工面粉。 这样的场景,在我家乡的村庄里,延续了许多年。就是在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承受着内心的痛苦,给村庄里的人还加工了几年的面粉。村庄里的人,年年也种麦子,收割麦子,脱粒麦子。 只是,在退耕还林后,上边给了家乡人米面吃,家乡人从此就再不种麦子了,就在村庄四周的田地里,种些洋芋,做菜吃,种些玉米,细粮吃厌了吃,或者喂猪。而这些都是留在家里的老人种的,年轻人在过年时回来,平时的时候,就离开家乡,散落在 四面八方去打工去了。家乡的村庄,也就空荡荡的。家乡四周的山坡山,开出的荒地,又长出了绿油油的树木,村庄四周的田地里,再不见了麦子的影子。于是,家乡人种麦子,收割麦子,脱粒麦子,加工麦子的场景, 就成了内心的记忆。记忆着家乡人,最初那艰辛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美好渴望。 路过他乡的村庄,忽然见到了麦子,收割麦子的场景,勾起了内心的记忆。尽管,那记忆里,满是家乡人留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那样的生活,却记忆着家乡人互相团结,抵御生活艰辛的温暖,也记忆着家乡人热火朝天的劳作,对生活充满的美好梦想。只是,梦想的尽头,尽管此时馒头和面条依旧吃厌倦了,但是,家乡的人却日渐稀少,村庄变得空落了,人也再没有曾经那样的亲热,和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和对生活的美好渴望。 家乡五色土 文/史贵峰 在我幼小的时候,屯子北面的园田地里打了一眼机井,这眼机井打完后由于井壁塌方,成了废弃井。井口始终没设防护措施。井旁那一堆堆红色、白色、青色、黑色、黄色掺杂一起的泥土吸引了我们这帮孩子,我们经常背着大人去园田地玩泥巴。那一时期,园田地成了我们儿童彩色的乐园。 多少年过去了,谁料想这种五色之土,居然给家乡依安县人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和荣耀。这个储藏量在230亿吨的五色土地带被国家评上了“中国五色土(北方紫砂)之乡”了。县里的领导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力打造陶瓷产业。通过扩大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现在已有百家居陶瓷、辽金源陶瓷、朗盛陶瓷、牧龙王陶瓷等企业相继落户依安,并已经生产多年。2012年依安县晋升省级陶瓷企业,努力让龙江陶瓷走向全国。 资源是和人才分不开的,资源造就了人才,从小靠玩泥巴玩出名堂的依安人王琦,把五色土发展成艺术创作,由他捏造的泥人栩栩如生,体现了东北民俗民情的作品获得了很多国内民间艺术大奖。王琦被人称为“泥人王”,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最近又获得第三届齐齐哈尔文艺奖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这种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早已被企业开发利用起来。工业园区的几家大型陶瓷企业,解决下岗再就业工人600多,每月向工人开资1000多万元,陶瓷产品更是供不应求。依安职教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紫砂壶培训班”,为培养依安失业人员改变自身困境,学校免学费、免食宿招收学员。从浙江宜兴高薪请来紫砂壶制作教师授课。学员从陌生到亲自操作,全程由教师亲自指导,已经开办了八期培训,300多名学员学到了手艺。现在有的学员已在依安独立开店,制作出售紫砂壶。大部分学员被工业园区招去,有了固定、稳定的技术工作。依安紫砂壶最大的特点:即使炎热的夏季里,壶里的隔夜茶也不会因为隔夜而变味,是一般茶具所不能比拟的,依安紫砂壶透气性能好。学校还培养了一批雕刻学员,可以在紫砂壶上雕刻诗句、名句、山水动物画等。成套的紫砂壶包装精致,成了依安特有的馈赠礼品。 传统文化一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也称为五行。而五色、五方、五音、五味、五行、五脏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就说五音吧,它分为:“角、商、宫、徵、羽”且与其它五行、五方、五味、五脏有很玄妙的对应。因此,我们的华夏祖先对自然认识及描述应该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来。其实这些传承至今还与某些行业有着关联。就说“五行”与中医有关;“五音”与现在的音乐有关。究其内在,还与哲学有关。 五色土不仅启迪我们家乡人的心智,而且还是家乡依安生产陶瓷工业的优质原料。感谢上苍给予我可爱的家乡如此厚重的礼物——五色土。从辽金陶瓷产业的兴起,到唐三彩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而今我的家乡的建设者们已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宝贵资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产业,这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啊! 我爱昆明 文/钱隆鑫 我的家乡是闻名中外的美丽春城——昆明。四季如春是她温婉的性情;百花争艳是她娇美的容颜;广阔的滇池是她飘逸的秀发;美丽的翠湖是她纯洁的心灵。 我爱家乡的春——豪迈的她令人感慨不已。春日时节,滇池总是比其它季节更加英姿飒爽,显得气势磅礴。滇池向来十分豪迈,在春风的鼓舞下,更是越发不可收拾了。隔着滇池老远就已经感觉有一股湿漉漉的海风在向我奔来;走近一看,碧蓝色的海风正奔跑着、跳跃着、追逐着扑向堤岸,多像一位所向披靡的将军呀! 我爱家乡的夏——她是如此的温婉,令人赞不绝口。有人常用“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来形容盛夏时节的翠湖,一点儿也不为过。到了夏季,只要你漫步在杨柳依依的翠湖湖畔,一阵阵柔和的微风会悄悄地来偷吻你白净的脸庞,撩拨起你秀美的长发,让你沉醉在这如梦般的境地。认真瞧吧,满湖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用迷人的笑脸迎接你的到来。水中的鱼儿更欢畅了,睁大眼睛在水里游来游去。鱼儿映着荷花,湖水映着蓝天,这样的美景如画般的宁静。 我爱家乡的秋——她总是有别具一格的风情。秋日的植物园被枫叶装点得美轮美奂,到处都是火红火红的。道路两旁都是红叶片片,树上的,地下的,飘飞的,数不胜数。只要那满载着丰收香味的秋风轻轻拂过,树叶们便会像舞蹈演员那样打着旋儿地飘落下来,有的也会在空中翩翩起舞。 我爱家乡的冬——她总是如此端庄。海埂大坝的冬分外迷人。从贝加尔湖飞来的“老朋友”——红嘴鸥,总是如期而至,把原来显得有些寂寞的大坝逗乐了。它们把春城当成“第二故乡”,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红嘴鸥的到来给冬日的春城带来了许多温情,湖边喂海鸥的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春之灿烂,夏之温婉,秋之静美,冬之优雅。我爱极了家乡,也爱极了家乡的四季。 久违了, 故乡的红柿子 文/苏索才 要不是2019年10月漂洋过海回到故乡为母亲奔丧,我四十年前少年时期留下的对故乡柿子和柿树的印象不会再一次被勾起。 我的老家位于陕西省合阳县。自我1979年14岁背着铺盖卷和自备干粮去六里外的寄宿初中读书,除了寒暑假在家里度过外,求学和工作将我带到离家越来越远的地方:十五里外的高中、四百里外的大学、万里之外的美国。离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可思念故乡的心却离它越来越近了。 忘不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忘不了故乡的一草一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的一些美好的记忆只要稍微触碰就会像冲开堤坝的潮水奔涌而来。 母亲的去世既在意料之中,又显得突然。去年五月,我和爱人探望她时,两年不见,她的身体变得越发瘦弱多病,即使在我的搀扶下走上几十米都是困难。十月回中国安葬母亲时,心里虽有难言的悲痛,也慢慢接受母亲的死亡和相信她在天国的幸福。在家乡滞留的几天,每天从家里走到坟地招呼挖墓的人,看着母亲下葬,和下葬后第二天给坟上烧纸,经过的路段都看到一树一树的柿子,鲜红, 锃亮,像黑夜里闪光的小灯笼,我的阴霾、暗淡的情绪像打开了一扇窗透进了一点光亮和轻松。 由于地理位置偏北,家乡的秋天来得较早。刚交上十月,早上起来可看到夜里留下的一层白霜,柿子树的叶子也一大半地掉去,留在树上的是浅黄色、橙黄和火红的柿子,有的两三个挂在一枝,有的四五个挂在一枝,互相簇拥着,沉沉地压在枝头,明亮着、闪烁着,像燃烧正旺的小火球,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煞是耀眼,像一大福色彩迥异的赏心悦目的油画。 红彤彤的柿子不仅好看,也很好吃在。我的记忆中,四十多年前,农村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柿子树都属生产队,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将柿子从树上卸下来,低处的妇女们用手摘,高处的小伙们用竹竿打,然后大家将落在地上的柿子捡到筐里,放学后我和其他的小伙伴也加入到捡柿子的行列,争先恐后将散落四处的柿子从草中、 坑洼中捡出来,满怀胜利和喜悦地放在筐里或交给父母。柿子收完后,生产队将它分给每家每户。爸妈则将分到的柿子分成两堆,撞烂的均切成小块和削成柿饼,晒干以后将它们放在缸里,封严,等待它上霜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换回粮食和日常花费。卖不掉的就供孩子们吃。在青黄不接时,早上上学前,妈妈给每人口袋里装上几把柿块或几个柿饼,帮我们充饥。没有撞坏的柿子爸爸则在院子里搭一个架子,放上很厚的玉米杆,柿子放在中间,上层再盖上厚厚的玉米杆防冻。来年二三月柿子就软了,爸爸将我扶到架子上,将软的柿子捡出来,用温水浸泡即可食用,味道香甜爽口,是难得的佳肴。有时也用它拌炒面,混在一起当饭吃。在我成长的困难时期,柿子的作用就像粮食,帮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难忘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以心里永远珍藏着对柿子和对大自然的馈赠的感激。 四十年后,看着鲜红的挂满枝头的柿子,我问弟弟现在村民还像过去那样收获和保存柿子吗? 弟弟说,村上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由于缺乏劳力,市场上也没人买柿子,树上的柿子大都留在了树上,供麻雀等小动物食用。是的,现在村民的温饱解决了,再也不用储藏柿子缓解饥饿了。这是好事,是家乡的变化,但对满树无人收获的柿子也是一种浪费,不能不让人感到怜惜和遗憾。 时代进步了,家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过去被大家视为珍品只在逢年过节才能享受得上的苹果、核桃、柿子等农产品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上。不知新一代的家乡人民是否还像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对这土地和上天馈赠的食物还有那份珍惜,那份感激? 久违了,家乡的红柿子!你的鲜红和晶莹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现在父母双双过世了,我的年龄也超过了半百,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回到故乡,特别是在秋天,能再次重温和品尝故乡的柿子! 年鱼 文/王忠范 我的乡间老家那地方有一条从大山里流来的二龙眼大河,河两岸的绿树中青草间尽是河叉子、河沟子、河湾子、河泡子,风光秀美,而且鱼多。鱼多的地方风水好。家乡因这句俗语而自豪。 鱼最具大自然的气息与味道,水灵灵地好看有灵性地欢游,是吉祥吉顺的象征,让家乡人特别喜爱。传说走路过河时若碰见鱼群,便是幸运,准有好事、喜事来临。如果睡觉梦见了鱼,就会发财,好多事情都会圆满的。人们因此爱护鱼,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他们不准电鱼、药鱼、炸鱼,鱼甩籽期禁止捕鱼,违犯了这条条村规民约就要公开处罚,不管你是谁。鱼们似乎知道这里是它们的家乡,很少顺水游到别的地方。 每每春夏的鱼汛时节,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便来玩水捉鱼,身影随着河水起伏闪动,那样轻闲欢快。他们有的甩网打鱼,有的下挂子挂鱼,有的拿钓杆钓鱼,有的下水踩鱼……时有鱼歌飞来,那样优美动听:二龙眼哟家乡的河,流来淌去幸福歌,浪花朵朵多欢快,鱼儿筐筐丰收乐…… 深冬腊月,河面结满厚厚的冰了,人们就破冰捕鱼。乡亲们喜欢过年吃活水的河鱼,那叫年年有鱼、岁岁鲜美、大吉大利。腊月打鱼,谁都不许说“空网了”、“没鱼了”这类的话,必须表现出高高兴兴的样子。来到河面,先用钢钎抠出一个大大的冰窟窿,把带拉绳的兜网下进水里。然后沿冰窟窿四周凿几个冰洞眼,拿长杆子伸进去四下搅动赶鱼轰鱼。鱼们被惊扰得晕头转向时,就朝着有亮光的大冰窟窿方向涌去,结果落进了兜网。提上来兜网猛然扣下,冰面上成堆的鱼活蹦乱跳,白花花地惹人喜爱。此时不管本地人还是外乡人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路经这里,乡亲们就把这过年的鱼送给他一些。送鱼赠吉,这是鱼水亲亲的老习俗了。 二龙眼河里鱼的种类挺多的,但主要是大一些的鲫鱼和小一点的柳根鱼。过年吃团圆饭时,家家的餐桌上都会有这两种鱼的。鲫鱼炖粉丝,先把鲫鱼放进油锅里煎炸,变色后捞出来沥干。接着重新放油,油开时用黄酱爆锅,加进热汤放进鱼,投入姜片、蒜瓣、葱段、红椒、料酒、老醋、盐、糖。烧一个开,最后放进粉丝,轻火慢炖,时间越长越好。而细长的柳根鱼,一根刺,肉嘟嘟地丰满,煎炸最好。用盐、葱、姜、醋、料酒简单腌制,放进油锅里煎炸,待鱼两面油汪汪地焦黄时就可出锅。鲫鱼炖粉丝和油煎柳根鱼登桌后,团圆饭开餐了。这两道鱼类菜都新鲜、细嫩、滑润、喷香,吃起来细品这年年有鱼(余)的年味和犹如粉丝相连的亲情,倍觉味道无穷。而屋子里不时响起的阵阵笑声,飞出贴着大福字的窗子,碰得那大红灯笼一闪一闪的。 家乡的土炕 文/日尧月 家里晚间歇息之地,城市人叫床,乡里人叫炕。炕比床宽大坚硬且高,同房屋融为一体,可以说是房子的一个唯在冬季蠕动的胃。老家的土炕奶奶睡后,父母接着睡。睡“走”了奶奶,睡“走”了父亲,睡飞了我们姐弟四个,如今依然是十年前的土炕。自父亲走后,就一直没有翻新。如今守炕的人只有七旬的母亲。在岁月的流逝中,我愿母亲永远是这个炕的主人,永远,永远! 老家的土炕是纯黄土块泥弄成的。记忆中父亲会在一两年后把炕拆了,说是炕土(烧了一两年炕的土块)很有“劲”,比化肥还要力大,喂庄稼会长的很胖的。真的,只要你的鼻子是好的,当你经过细碎要么整块的黑黝黝的炕土时,准会被一股强劲有力的所谓炕的味道而刺鼻打喷子,其实那是一种家的味道。纯朴单一刺鼻呛人。那时我们会将一担担炕土挑到地里,喂给小麦(那时很少)、玉米、高梁,那时没有蔬菜。麦子真的长得很粗很饱满,最让人高兴的是那一个个粗粗的玉米棒子和一穗穗殷红的高梁,足以饱满我们小小的嫩嘴。 土炕翻新时,我们姐弟四个要事先把打好晒干的土块一块块从场院搬来,一一递给父亲,父亲就会熟练地把一块块土块堆放的整整齐齐,似乎我们教师要让孩子站成啥队列就站成啥队列一样听话,哪里要让泥粘合在一起就粘合,哪里需要留一些走烟的巷道,真是让递送土块的我们姐弟四人上气不接下气,来不及思考哪里还要用上一片。把这些土块摆放、粘合好后,放一根四方的木头在炕的最边沿(炕边),之后父亲就让我们几个帮助他一起抬上他用麦柴做骨架,泥土粘合后再一锤一锤打压后晾干的大大的土块做炕面。此刻你一定要小心翼翼,稍不敢怠慢,假如不小心摔了,定会赢得父亲“沉重火辣”的奖赏。你说谁敢怠慢?闭足劲,不出声,一小步一小步跟着父亲移,直到放在事先摆好的土块上,就算大事告成。最后父亲就会把这些大土块细心对好,再用酸泥(在泥中加一点麦子成熟时包裹种子的皮)一层层裹好,用一个铁抹子一下又一下的涂抹,一个平滑灰嫩的土炕就做成了。如果急着就用,母亲就会把好多的干柴草倒进炕里,点燃,一次次的往干里烧,等到灰色变白时,母亲会用嫩的绿草一次次擦拭白白的土炕,炕变成绿色了,我们就可以铺席子褥子,被子上炕了,歇息了。 闷热的夏季老家的土炕是很凉爽的,母亲说那是因为接着地气。记忆中只要父亲从地里归来,喊一声:“舀一壶凉水。”随一壶凉水的送来,一张不大不小的小方木桌就已摆在炕的边缘,接着就是茶炉、茶罐、杯子、旱烟带堆满了小木桌。父亲啪啪两声把脚在炕檐下几踩,就上炕了,腿盘坐着,接着一口旱烟一口炎炎的茶歇息,似乎悠闲的等待母亲的饭菜。夏季的炕上只铺着一张竹子编的席子,光光的,凉凉的。只要来人(不管客人还是村里人),父母就会“他大哥娃二妈他三爸她四爷要么娃姨夫他姨娘”一声声的喊:“上炕、上炕。”不上炕就拉拉扯扯硬是拉上炕才算对他人的恭敬。一般都要上炕侃侃,有盘腿的,有伸腿的,有半坐的,反正炕上的坐势很随便。不像在城里一样坐在床上就不能侃,侃是沙发上的活儿。 最让人恋炕的季节是冬季,窗外白雪茫茫,寂静无声,麻雀在大人刚扫完雪的院子里,左瞧瞧右望望,窥视哪里有一粒遗失的米粒。有时和鸡儿们不顾生命似的争抢食物。此刻老家的土炕是最诱人、恋人的。母亲会将炕烧得热热的,一床被子永远趴在暖暖的土炕上,是炕的外衣。我们一放学要么从外边回来,就会急急忙忙三两下脱掉鞋,一起上炕,暖暖冻僵的手,还有红红的脸。此刻一床被子会被我们姐弟四个拉来扯去,我最小,很快会钻进被窝,最终被哥姐用被子压住,迎来善意的“咚咚”(敲打)声。一阵欢呼,一阵争抢,父亲会喊:“咋了?”母亲也会赶来说声;“学乖一些。”一下子又平静了,被子的四角我们分的很均匀,各自拉着属于自己的被角,一声不啃,只是互相的挤眼弄眉。你说在夏季的炕上侃不太习惯,那冬季呢?理所当然,不上炕你会被冻僵,言语不清,似乎口中含一核桃。一般在冬季只要上炕了,谁都会变懒,恋炕的主要原因是怕冷,谁还会在暖的热热的时候走下炕,去做一些事呢,除非不得已。严寒的冬季,外面的风呼呼的,连狗的叫声都冻住了的夜里,躺在暖烘烘的土炕,是多么的安然舒适。 如今只要回一次老家,睡一回妈妈的土炕,我总会粘一身的炕味,这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是老家的味道,多么的温馨! 味是故乡浓 文/王智勇 一转眼,离开家乡又快一年了。 坐了两个小时的汽车,再加十九个小时的火车,昏昏沉沉,似梦非醒。 一下火车,我就急急忙忙往火车站对面赶,以前的拉面店,改成了卖早点的。两个妇女正在锅边炸油条。 “有豆腐脑没有?”“卖完了。” 我有点小失望,一看手机,可不嘛,都半晌午了。 八宝粥只剩桶底,将够一碗,阿姨撒了一勺白糖。我买了两根瘦身油条,用篦盘盛着,找个靠里空位,唏哩呼噜吃起来。粥黏稠顺滑,像是勾了芡,熬到数了,豆米糊烂。 一边吃,一边想,刚才旁边鏊子摊上的威县驴肉火烧是个什么味呢?剖开火烧肚腹,夹进尖青椒和卤肉,咬上一口,滋滋冒油,该是很满足的吧?从来没吃过,也就不曾挂念。 要说人对食物的记忆,该是深藏在脑干底部,与情感密切相连。离开家乡,那些寻常吃食,遍寻不着,心中的失落和怅惘,用个文词来形容,就叫乡愁。 它是如此遥远,远隔千山;又是如此切近,还在口腔内回旋。 就说豆腐脑吧,南方叫作豆花,盛在秀气的小碗里,加白糖或蜂蜜,用小勺舀着吃。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言不谬。 说到主食,差异就更大了,南方吃米,北方吃面,互相以为对方吃不饱,怪可怜价的。 四姨每次见我回来,必包饺子,韭菜肉的或茴香肉的,个大不破,扎实顶饿。问我还有什么想吃的,我说只惦记着豆腐脑,引来一片笑声。 前段时间,小学同学群里,女同学贴出自制豆腐脑的图片。我问有韭菜花吗?要野的,最好是张果老后山坡上的。王军说,靠近内丘的山坡上都是。另外一位女同学说做了一罐,等我回来带走。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的呢?还有什么恩物如此熨帖? 秋高气爽,柿子、核桃坠满枝头,老玉米还站在田里。我和爸爸骑自行车来到张果老山,在后山坡上发现大片的野韭菜。白花星星点点,连成一片,住在山洞里的仙人,守望着富庶的田园。 花要采将开未开的花骨朵儿,因其包裹浓郁香气,也不易溃烂。一茎一茎地掐,指甲都染绿了,自然如此慷慨,大地全为奉献。 秋老虎发威,大汗淋漓,我俩找个农户,走进石头屋,用水瓢从大瓮里舀上一瓢凉水,透心凉。等汗消了,踏步回程。 味是跟人连在一起的,童年记忆伴随一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头萦绕的家乡味,总是让我们想起远离的亲人。 这次清明回家,真是没有白回,一是为70年前牺牲在湖北麻城的我爷爷立了碑。大哥把爷爷的骨灰找回来了,安葬在奶奶左边。我爷爷叫王光聚,是邢台县太平村人,今年恰好是诞辰一百周年,又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他作为二野六纵队十七旅四十九团的战士,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离家70多年,爷爷终于回来了,他走时,我爸爸才十来岁,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全靠奶奶拉扯大。奶奶又把我看大了。我们孙辈用家乡食物祭奠他,一慰他思乡之情。 二是,我在三哥楼下终于吃到了豆腐脑,加了韭菜花,大海碗盛着,铁勺伺候,十分过瘾! 大事和小事貌似不可相提并论,但英雄也是平凡人,也有家乡,不管走多远,总惦记着故土亲人。 家乡味牵着魂,味是故乡浓,人是故乡亲。所谓叶落归根,也许随着时间的更替,想法或许会改变。 杨林山听涛 文/王毅 每次登临家乡的杨林山,就会让灵魂徜徉在山水间,就会与波涛作肌肤的亲近,就会把涛声储入手机录音里。行走天地间,那涛声,如窖藏千年的老酒,愈久弥香,回味甘醇。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杨林山海拔不足百米,却雄峙江边,俯瞰江流,既有山葱水碧的秀美,又有君临天下的威仪。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兀自耸立这独特的山峰,那是一份天赐的艳遇,一道难得的风景。 涛声是需要用心去倾听的。杨林山的涛声,不同于附近洪湖水轻盈的涛声,有别于对岸洞庭湖缥缈的涛声,更迥异于上游三峡那澎湃的涛声。声声波涛中,有家乡的味道,有故土的情思,有人生的回响。 随便选一块山下的岩石或草地坐下来,江面上永远有风,也就永远会有浪花,有涛声。风和日丽的季节,细浪亲吻沙滩,轻轻地卷过来,缓缓地退回去,一阵一阵,让我想起母亲夏夜的蒲扇,在竹床边摇来划去,驱散蚊虫和溽热,拂去疲劳与烦恼,把月亮扇进了云层,把我扇入梦乡。被风吹皱的水面,线条分明,层层叠进,宛如琴弦,风的指尖熟稔地拨弄琴弦,一直弹到岸边,清越的音符就伴着潮水漫过来,濡湿了我的全身。风穿过苍翠茂密的竹林,枝叶飒飒作响。江涛与松涛的阵阵和鸣中,四周愈发显得寂静空灵,那天籁般的涛声,有一种“禅寂”之美,让人远离尘嚣,荡去浮躁。用心聆听,你会发现每一串音符都不重复,每一个音节都不单调,每一次回荡都不同凡响。 山脚下不远的江面,一方黝黑的礁石露出水面。传说那是一只镇水的神龟,在洪水暴发时守护家乡的土地;也有传说那是天妃娘娘在此落驾成仙时掉下的一只花鞋,化作一鼎香炉,山顶上就有一座古老的天妃庙,终年香火缭绕。漫不经心的江水流经此处,忽然被礁石挡道,浪花飞溅,形成洄流,那涛声就激荡开来,如击鼓声声,回响在寥廓江天。又如远山晚钟,深邃悠扬。 我常伫立杨林山的峰巅,远眺长江对岸隐约起伏的黛绿的群山,苦苦寻觅杨林山的故事。那应该是岳麓山余脉经过远古的地壳断裂下沉后,遗落在大江的彼岸,孤立于平原的尽头。浩荡的长江生生分割了岳麓的骨肉血脉,杨林山仿佛一个失散的孩子,用深情的涛声呼唤远方的亲人;或者是一个望穿秋水的幽怨神女,用千年的涛声守望着爱情的归来。 人们总爱把人生比作长河,把时光比作流水,把梦想比作彼岸。芸芸众生里,行色匆匆中,你可曾停下忙碌的脚步,放下鼓鼓的行囊,拂去凡尘,整理心情,于难得的小憩中,听涛。 又到野菜飘香时 文/南阳刘丽娟 溪头荠菜花香溢,春来无处不茸茸。周末,我和几个朋友骑着电动车,带着小锄,到城边的山坡上挖蒲公英。站在小山坡,吮吸着泥土芳香,沐浴着明媚阳光,满目的野菜葱茏碧翠。看着那水灵灵的蒲公英、鲜嫩嫩的荠菜,我的胸腔便也跟着暖暖的阳光沸腾起来,儿时那童真的乡居岁月,心中浓浓的野菜情结油然而生。酸楚、苦涩、欢乐、甜蜜、温馨的野菜,成为我刻骨铭心的岁月记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基本上每家都是缺吃少穿。荒春时节,农家更是没有储粮。为了生存,乡亲们只好靠挖野菜、摘树叶充饥。于是我们这些山里农家孩子把大部分的时光都交给了山坡四野。 位于深山的家乡野菜很多。地上长的,树上结的,可谓名目繁多。荠菜、婆婆丁、马齿苋、岌岌菜、灰灰菜、苣苣菜……榆钱、杨树叶、柳树叶、槐树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野菜。 当小河欢唱,大地披绿装之时,野菜便从地里探出头伸展腰肢,疯长开来。它们在田埂上点头微笑,在山坡上挥手致意,在水塘边悄悄呢语,在石缝里默默深思,它们摇曳着恬淡妩媚的风姿,仿佛在欢迎人们的垂青。野菜野菜唤醒了沉睡的冬天,引来了鸟鸣蝶舞,点缀着家乡的山野,增添着生命的亮色,丰富着山民们的生活;提示着乡亲们挥鞭赶牛,始于春耕! 幼时春季每天放学到家后,就会丢下书包,握着小铲,挎着一个比自己粗上两三倍的大菜筐,成群结队奔波在村庄三、四里的田野、山坡、梗边。铲野菜是很有讲究的:嫩小的洗净就餐;较老的切碎与麦麸子掺和喂鸡、喂鸭;大而老的喂猪、喂牛。 在沟沟坡坡中,满筐的野菜成了我们收获的果实。野菜东一片、西一丛,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铲挖。我从小做事特别认真,挖野菜时,我总是依照娘的嘱咐,弯着腰,睁大双眼,轻着手脚在田间地头路边仔细寻觅。我总能准确地在一丛一丛的野草中捕捉到荠菜、婆婆丁的苗苗,然后把它们轻轻分离出来,掐断根部,轻巧地放进篮子,在获得满满一篮肥嫩野菜的同时,收获了一份春天的心情,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享受着别样的童趣和快乐。 我们最喜爱的是在依傍着水渠的山坡上拔野蒜。野蒜多生在面阳的山坡上、涧谷里,野蒜叶像松针,细细的,根茎像蒜,比蒜小得多。渴了,掬几捧溪水;累了,仰卧在石板上晒太阳;篮子满了,放开喉咙唱山歌,欢声笑语在山沟里久久回荡。 春天里最早的野菜往往是最先吐绿的柳芽。我们提着竹篮去河边的柳林里,脱掉鞋子,噌噌地爬上树去,在树枝上坐稳,左手拉住羽叶刚像鸟舌尖般嫩小的柳枝,将嫩嫩的绿芽捋到篮子里。篮子满了,小手便被绿汁染绿了,浓浓的柳芽腥香味儿弥漫全身。回家去,娘在河里淘上几遍,用猛火炒过后加两瓢水,洒一把面,便成为一顿美餐了。柳芽吃起来微苦、微涩,没有榆钱、槐花可口,榆钱和槐花是蒸熟的,蒸熟后再撒一把面,吃起来挺香,馥郁扑鼻。 野菜的吃法有很多种,可蒸、可煮、可煲汤,花样繁多,美味可口,但我们那时吃法最多的是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放上些盐蒸着吃;也有的和玉米面掺在一起蒸窝窝头吃;还有的做菜粥喝。娘是烹饪能手,天天将我们挖回的野菜变着法儿吃。到了吃饭时,那些野菜在娘的手中成了我们碗里一道香喷喷的佳肴。那时感觉野菜是那样亲切,极香极美,好吃得很。娘将野菜鲜吃,晾干吃,腌制吃;娘做的野香蘑肉片汤味道绝妙;娘凉拌的灰灰菜鲜嫩滑爽;娘凉拌的马齿苋齿唇留香;娘做的荞菜煎饼,浓香扑鼻;榆钱、槐花、芝麻叶……在娘的手里更是色泽嫩绿、淡香飘溢,回味无穷。 父母和乡亲们一样早出晚归辛苦劳作来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还要养猪、喂鸡、卖柴……绞尽脑汁供我们上学。学习努力的我疼娘、体谅娘的艰辛,便会起劲地挖野菜,也更珍惜餐桌上的野菜,更敬重娘、爱娘。当餐桌上的菜肴越来越好,乡亲们脸上绽放笑容的时侯,我走出了大山到外面求学,后来成家立业,城里居住,教书育人,离别了曾养育过我的家乡,渐渐地和野菜疏远,很少吃到野菜,但爹娘为了我们的学杂费而省吃吃俭用,用野菜丰富餐桌上的一日三餐的情景永远定格于心。娘已去世20多年了,而我每每在梦里总会梦到娘艰辛劳作的身影,总会听到母亲常勉励我的那句话:“好好上学,以后会有好日子过的”。 如今,家乡的天心洞、七星潭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绝。乡亲们办起了农家乐,生活蒸蒸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路平坦宽阔,小车、电话、家电、太阳能……生活舒适自在,幸福甜蜜,餐桌美味佳肴。家乡的野菜如今成了为一种时尚,挤身于景点的农家乐、县城餐饮店,身价倍增,倍受城里人的青睐。 “城中桃李怨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家乡野菜平凡朴实。不争奇斗艳,也不垂叶自怜,在贫瘠的土坡上、田埂上、地沟边、涧谷里,默默地生长。既无人浇水也无人施肥,却有着广阔的生长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往往是这会儿挖了,过几天又长好多;今年春天挖了,明年春天还长,生生不息,淳朴坚韧。不少野菜都是药材,如:苋菜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抗菌、消炎、消肿的功效;苣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袪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小根蒜具有温通阳气、开胸痹、利胃肠的功效。野菜为田野传递着春的气息,默默地做报春的使者,怡然自乐,恬淡从容。 已倒中年的我更易怀旧,野菜的朴实无华已扎根于血液里,纵然阔别家乡再久再远,总也走不出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因为那里有最困难的时候救了我们的野菜,有亲人们对我的祝福、等候和牵挂!家乡的野菜不仅见证了日新月异的生活,还为我苦涩童年留下了快乐的记忆,一直温暖和感动着我这颗未眠的乡心。平凡的野菜绽放着不平凡的灵性和野趣,鞭策我珍惜光阴、勤奋敬业、俭朴节约、坚强奋进! 家乡的野菜,自由、自然、生态,品种繁多,山坡田野、房前屋后,遍地都是,年年岁岁,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邻。棵棵充满着无限生机,片片渗透着乡土深情,这是苍天赠予我们的美食珍宝,这是大自然恩赐与我们的恩情啊!如今,吃顿山野菜,不仅仅是为了换换口味,品味那淡淡的清香,追忆童年那苦涩的山乡岁月,回味那难忘的田园生活,更主要的是品味野菜的无私、执着、奉献! 秋天的螃蟹 文/赵金雷 家乡的四周是一座座连绵的群山,一条条小溪从山涧中流出,汇成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童年的记忆中,小山村有我们无数快乐的时光,春天去山上拾柴火,夏天去松林里采蘑菇,秋天去山上打栗子,冬天下雪以后去套野兔。而最难忘的,还是每年在瓜果飘香的秋季,晚上去山沟里捉螃蟹。 因为山涧的溪水常年不断,在一汪汪水草茂盛的清泉边,滋生了很多水生物,小虾、小鱼、青蛙、泥鳅,而最多的还是螃蟹。到了秋天蟹肥时节,人们就带上灯具和水桶,晚上去山沟里捉螃蟹,不但能捉很多,还能淹制出我们当地特有的美味。 那时候捉螃蟹最重要的工具是电石灯,电石灯的制作也简单,用一个圆形的铁皮罐头盒,把中间用钉子扎上一个孔,按上一个圆珠笔头,去掉写字用的小圆珠,中间就有了一个细孔,周围抹上一些肥皂以免漏气,铁盒的上面,用胶鞋底剪一个比铁盒略粗的皮垫,按到盒子上面放上水,水沿着盒壁滋浸到下面的电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石气(甲烷),点燃一侧的圆珠笔头,火苗照得又亮又远。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就选一个天气晴朗的傍晚,来到山里。天刚擦黑,很多觅食贪玩的螃蟹已经出来了,在溪水流过的沙滩上,在水草茂盛的水湾里,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螃蟹。有的螃蟹看到灯光后,立刻警觉地张开大钳子,摆出一副与来犯之敌决斗的架势,这样的螃蟹往往是个大健壮的公蟹,当然,它的抗拒是徒劳的,我们会从灯光暗处下手,慢慢接近它,突然出手按住它。有些狡猾的螃蟹看到灯光后,会立刻躲到大石头后面,或是缩回洞穴,我们就毫无办法了。一弯清清的溪水中,有时候会有好几只螃蟹,这时候必须手快,因为水浑了,螃蟹就找不到了。 秋天是螃蟹繁育的季节,有时候会捉到一些母蟹,它的肚脐下面已孕育了许多豆粒大的小蟹,我们只好很可惜的把它放掉,这样既是对伟大母爱的敬畏,也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的螃蟹。还有很多在昏暗处幽会的情侣,往往会被双双拿下,这时候大螃蟹会报复性的夹住手不放,我们只好像认输一样把手放开,当它松开大钳子的时候,就已经落到了水桶里。 一条山涧走到了头,我们就翻过一道山梁,寻找另一条山涧。在高高的岭上看山村的夜晚,那是一幅多么温馨浪漫的画卷啊!夜空中晶莹的星星像闪光的宝石,萤火虫在眼前飞来飞去,时远时近,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中像比赛一样唱歌,远处的村中灯火点点,这时一阵微风吹过,飘来田野里庄稼成熟的芳香。低头看看水桶里沙沙作响的螃蟹,可能有七八斤了吧? 腌螃蟹是家乡的一道特色美味,方法也简单,准备好葱、姜、花椒、盐等佐料,用一个干净的坛子,把螃蟹洗净后,一层螃蟹一层佐料,最后把坛子密封好,一个月后,香喷喷的螃蟹就腌好了。秋天人们在坡里收种庄稼,送饭的时候几乎家家都离不开这道美味。 也许是雨水减少或是人们盲目开发的缘故吧,如今山中的小溪渐渐干枯了,水中最常见的螃蟹也难觅踪迹,过去捉螃蟹的情景只能封存在记忆中了。然而,家乡的山水滋养了我们,过去的生活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烙印在我的脑海,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浸透着我深深的眷恋。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倡导开展,激荡起我们恢复和发展秀美家乡的浓烈愿望,我们正在以生态和谐的理念,为保持和恢复家乡山清水秀、物种丰饶的美好梦想做出自己的贡献,要让童年的美好景象永远闪耀伴随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