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过年文章
释义

江南网精选9篇过年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过年文章(精选9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乡间过年

文/袁凤

在我的记忆中,乡间年事是从一碗腊八粥开始的。这天,天刚麻麻亮,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亮起了微黄的灯火,操劳了一年的女人,一脸安详地坐在灶台边,红红的火苗衬着她们质朴的脸庞。大铁锅里是翻滚热烫的腊八粥,揭开锅盖的瞬间,一股子红豆、胡萝卜、豆腐的清香从厨房里溢出来,整个村子都飘满了腊八粥的香气。等到日上竿头时,门口的土堆上,男人们蹲在上面一人端个碗,一边扯着嗓子闲聊,一边吸溜着往嘴里刨,吃得酣畅淋漓。至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更是围坐在一起,相互瞅着谁家碗里的豆子多,谁家的肉丁切得大,争辩声、欢笑声,顺着村子传得老远。

乡间年事也在母亲缝制的花棉袄和新鞋子里。腊月里,村里门前屋后,母亲和一帮村妇们对着太阳坐着,缝衣、纳鞋底、做鞋帮、钉鞋扣、绣鞋垫,好一个忙活。她们窃窃私语,笑语飞扬,一张张笑脸被暖洋洋的太阳烘得如同一朵朵绽开的石榴花。依然记得母亲做的棉袄棉鞋,颜色鲜艳,软和厚实,或碎花星星点点,或牡丹艳丽朵朵,穿在身上的那份妥帖和满足暖在心窝;依然记得心灵手巧的母亲一阵穿针引线之后,孔雀开屏、喜鹊登枝、百鸟朝凤等图案,活脱脱地铺就在鞋垫之上。这一群扎堆的女人们,一针下去,红的是花,绿的是叶,女人们脸上漾出动人的微笑,让人怀恋。

临近年关,乡间的集市也会一天天沸腾起来。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赶一趟年集会幸福好几天,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十来里的泥巴路,伙伴们几乎是一路小跑到镇上。年集上的东西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有卖针头线脑、鞋帽、手套等小百货的;有卖瓜子、花生、水果、红糖、烟酒等副食的;有卖油、盐、酱、醋和各种调味品的;有卖扫把、碗筷、铲勺等日用品的,也有卖油糕、麻花、粽糕等小吃的;还有卖年画、糖葫芦、气球、炮仗等年节用品的,这类东西正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而大人们这时也比平日大方很多,都会给孩子们买些吃的、玩的。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乡间人叫"祭灶",顾名思义是祭拜灶王爷,传说他老人家吃饱了,全家一年不会饿肚子。记得这天不能清灶灰,不能扫锅台,不能动风箱。待鸡归笼、鸟归巢时分,母亲虔诚地跪在锅台下,嘴里念念有词请出灶王爷、灶王婆的画像,用浆糊贴在灶台对着的墙上。画像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画像的前面摆着供品:粘牙的红薯制成的糖丝,焦黄的锅盔,喷香的点心等。其中,灶糖是让灶王奶奶吃的,据说是因为她嘴馋好事爱说闲话,一吃灶糖,牙给粘住,就不乱说了。我记得母亲做锅盔最好吃了,慢火烤,烤到微微焦黄,咬一口,酥脆的香,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满足与幸福。

接下来的几日里,乡间更加纷繁而热闹了。娶媳妇的,杀猪宰鸡,鞭炮齐鸣,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好不喜庆;大扫除的,糊墙贴年画,洗洗刷刷,前后院挂满五颜六色的被单,连树梢上都有袜子裤头迎风飞舞;准备过年吃的,蒸年糕、煎豆腐、煮大肉,乐得眉开眼笑,越忙越精神。等到年三十,贴门神、写春联、挂灯笼、请先人,一样都不能少。一直到除夕的晚上,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终于迎来乡下人期盼已久的新年。

年来了,乡间人的团聚就来了,这是乡间一年里最让人动容的一幕。你看,通往各村的小道上,一个个小黑影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渐渐的,那些小黑影近了,近到可以清晰地看见是队长家的大学生拎着大背包从上海荣光而归,和他一起的,还有村里的泥瓦匠孙大柱,拎着行李,里面装满乡下人平日里吃不到的糖果和点心,还有一年来装不下的思念和惦记。两个一起穿开裆裤玩大的伙伴就这么碰到一起,相互看一眼,由意外到惊喜再到开怀。后来,当我自己也一次次走在这回乡之路时,才感慨万分,长久以来,家只是山野沟壑处那几间屋子,屋里有儿孙满堂的欢声笑语,门口有柴门虚掩的慈母祥父,可就是这家,牵扯着旅途中成千上万归家人的心。

"正月正,串亲忙。"喜庆在乡间,一点不假。在这万象更新的日子里,忙碌了一年的乡间人彻底清闲了,走亲戚串朋友成了乡间过年一道亮丽的风景。自行车、摩托车全出动了;你家初二,他家初四,不见不散。依然记得,年迈的奶奶几乎整个冬天蜷缩在她小屋的床上足不出户,可从正月初一开始,她老人家也会挨家挨户去走一走呢。

乡间年事的收尾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这是华夏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不过小时候,我对吃汤圆并不感兴趣,那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却是我的最爱。记得村里的孙爷爷有做灯笼的手艺,每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把剪刀,几根竹竿,几片彩纸或彩纱作原料,用刀片将竹子破成又薄又长的竹条,将细长的竹条弯成需要大小的圆圈,然后,剪纸、描画、粘贴,一道道工序下来,不一会儿就做成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姿态逼真的灯笼,来点缀着古老而传统的年。到了十五的晚上,天还没黑,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点燃蜡烛,提起灯笼像燕子一样飞出院落。红红的灯笼映着静谧的冬夜,清凉中一丝丝的热气从灯笼的敞口处溢出来。慢慢的,门前的小路上灯笼多了起来,一盏,两盏,三盏……不一会儿,满村的红灯笼像一条条俏皮灵动的彩带,孩子们嬉闹着奔跑着,陶醉在这一片灯河里。夜深了,各家各户门楣上的大红灯笼被燃透了,也更亮了,一盏盏灯笼,穿过幽暗幻化的暮霭和飘渺,闪烁着暖暖的柔和之光,仿佛告诉我:来年又一春,人间好景时。

想到这里,我记忆里的乡间年事,也随着时光的远去渐渐沉淀在岁月深处。如今,过年也热闹,亲情依然温暖,但少时曾经纷繁的年事永留心底,给我无限的追忆和回味。

过年回家吃娘做的饭

文/马中命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寒冬腊月,我的心就飞回了山西晋中乡下老家,想吃娘做的饭。

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上学、种田、教书,长到23岁。之后在城市里读大学,毕业工作已41年了,长度上早已经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间。但是,每当年临近,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要带着妻儿回故乡过年。

40多年来,我每次回老家,爹总是早早到集市上买回各种蔬菜,娘总会做上满满一桌子饭菜,还反复劝说:"外边的饭不如家里的香,多吃点,多吃点!"岁月沧桑,地老天荒,一年年走过来,我们兄弟四个都长大了,爹去世了,娘也被岁月催老了。我深深地感到,只要献给娘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真心的微笑,故乡冷清的院子立刻会暖和起来,年迈的娘那平淡的日子会顿时生动起来。

现在,人们常谈论幸福,寻找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回家吃顿娘做的饱含母爱、热气腾腾的饭就是一种幸福。这些年,春节放长假,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回家过年。守着年迈的爹娘,仔细聆听母亲的唠叨,欣赏父亲下地耕作、打理菜园,放心地品尝、慢慢地咀嚼、尽情地回味娘做的饭,心底涌上的是浓浓的亲情和满满的幸福感。

在家的日子,娘总会把积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给我们吃,有红枣、山核桃,还有中秋节她老人家自己打的月饼。在家的几天,她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最拿手的是饺子和油糕,顿顿都是七碟八碗,像招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每次吃饱了,娘还要逼着我们再多吃几口,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塞进我们的肚子里。娘看着我们吃得打饱嗝或者满头大汗,便会开心地笑。说实话,这些年在外工作,也尝过不少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有些娘肯定没见过、没听说过,更没吃过。可娘还是执拗地为我做她认为世上最好吃、我应该最爱吃的东西。多少次,我凝望着娘满头的银丝,满脸的坎坷与风霜,泪水伴着感激在眼眶里打转。是啊,情真意切的母爱刻骨铭心,魂牵梦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我更加牵挂和孝顺老人,更加珍惜与爹娘团聚的日子。

过年,回家吃娘做的饭,是一次幸福而快乐的旅行;坐在热炕上听娘唠叨,是一个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走进田里帮爹干活儿,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享受。

乡下过年情怀

有位朋友曾让我感动,离家工作20余年,每年都要携妻带子回家过年。我曾不解的问过,住贯了都市繁华,怎奈何乡村的荒凉。他告诉我,乡下的家是真正属于我们根须的家!在这个日子里,我注定要回家,看望那道被雨水淋湿、长满青苔的篱笆,还有心灵深处那片肥沃的土壤和厚重的村庄。他的眼神依然纯洁如初,我的疑惑在他的眼神里得到了诠释。

是的,不要忘记一切,哪怕是都市里到处是迷惑的眼神,不要轻易放弃一切,哪怕是故乡之外到处是温柔的陷阱;更不要为世界而哭泣,那只是月光下的影子,雨中的纸人!幸福、高兴、成功、失败的时候,回家吧!回到乡下那个真正的家。

不是说早厌倦了城市的风尘、人性的矫饰吗?回到乡下吧!看看那笑不露齿的嫂子的笑容,看看妹妹们那挑水、打柴、淘米的身影,看看那清晨夕阳里缕缕升起的炊烟,你会让疲惫的身心休假,会从都市浮躁、伪装的风尘中复苏,会让透明的心盛满醇香的酒,会让你略感沧桑的情怀童稚如初,让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随风一起慢慢飘逝。

不是常叹生活的无奈、心境的悲凉吗?回到乡下吧!看看父亲那布满风霜雪雨的脸庞,握握哥哥那粗糙龟裂大手,把胸口贴近大地,把目光迎向母亲慈祥的眼神吧,你才能真正理解沉重的含意,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浮躁和无聊的叹息,读懂什么是日子,什么是活着的真正意义!

不是总有功成名就的得意和潇洒吗?不是总有不屑于故乡泥土的气息吗?回到乡下,掬一把清溪洗脸,吃几碗喷香的米饭,咽几口自家的咸菜,看看乡亲们不搵不火的平和的目光,感受随遇而安的平衡心态吧,你能体味到人生真正的滋味。懂得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回报,认识谁是土地的主人,大地的主宰,你会为厚重的村庄羞愧而流泪。

回家过年,让我们回到那久别的乡下,把心情交给蓝天,大地、山川、河流,在青山秀水中品尝美酒,在父老乡亲的笑谈中接受生命的洗礼,体味新生的甜蜜!

过年真好

文/李依然

我十分喜欢过年。

过年真好,我可以穿上新衣服,上衣是鲜红色的,代表着喜庆,裤子是牛仔的,代表着女孩的酷。我刚穿完新衣服,就连忙去照镜子。啊,真喜庆!我要轮番跑到家里人面前炫耀,她们都说真好看呀,我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桃似的甜。

过年真好,我可以走亲戚,挣压岁钱。太婆婆给我了200元的压岁钱,我乐呵呵地想这回不用愁没钱花了。我打算用这些钱买学习用具。

过年真好,我可以贴对联,我贴的是新春如意迎富贵,佳节平安纳千祥。这代表着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迎富贵,在春节里都平安,这可真有意思呀!

过年真好,什么好吃的都有,有些是我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过年的时候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还和奶奶一起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人山人海,人来人往的,我和奶奶挑选了一些年夜饭,所需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以及我喜爱的油炸食品一类。

晚上我和奶奶一起包饺子,我负责擀面,通过以前观察,我发现奶奶擀的皮外面薄,中间也很薄,包起来好像很容易似的,于是我认真的包着……然后我捏着小皮用擀面杖滚来滚去的。

过了一会儿,我们看了春节晚会,我们一家人在欢歌笑语中度过了这一个美好的春节。

过年返乡

文/沈庆保

近乡情怯。返乡的感觉是复杂的,欣喜夹杂着落寞,展望簇拥着怀旧,许多过往和憧憬蜂拥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最累的是眼。不停地寻找着熟悉,寻找着陌生。希望一切都不改变,就停留在从前。淘米洗菜的汪塘如今遍布水草,捉鱼摸虾的沟渠早就干枯见底,炊烟不再,母亲的召唤已从岁月里飘远。夏日里常常戏水的小河已经断流,我们徘徊在岸上,换一种崭新的方式生活。

心随脚走。想,自己最熟悉的是哪里,哪里哭过,哪里笑过,哪里捉过迷藏,哪里梦中曾反复念叨过。脚开始变得无所适从。道路还在,只是没有了往昔的模样。田间的小路,已不再漫长,几步就可迈出记忆。难道,平坦会比崎岖难走,明亮的路灯反而会不如黑暗。

几只狗在狂吠,态度鲜明地排斥我这个归客。这些大黑、阿黄的孙辈,哪知道它们祖辈与小主人的交情。只有老屋向旅人敞开了门扉,默不作声。疲惫的老屋,在高楼的夹缝中蜷缩,在夕阳里沉稳地沐浴。

如果遇见一群孩童,你从中依稀可见多年前小伙伴的身影——嗲声嗲气的假女人、常年流鼻涕的二狗子、光腚戳马蜂窝的李大胆……生命在延续,生活却不可复制。记住,别随便打听别人,尤其是别打听村里的哪个老年人,说不定就问到不好的消息。生老病死,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珍惜自己。

在这里,我们的乳名被频繁使用。每一次回老家,总感到背后有人喊我的名字,喊出我对于自己和岁月的陌生……

今年过年不回家

文/宁妍妍

在我的意识里,过年就得回家,回到父母身边,和他们一起贴春联,办年货,做一大堆好吃的,然后走亲戚串街坊。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我发现,父母的年其实都是在为孩子而过。所有活他们都不让我动手,甚至在我赶回家前都已做好。待我到家后,父母的年开始了,他们像接待贵宾一样,水果、点心、瓜子都端在我面前。吃罢饭,碗都不让我洗,他们总说,一个人在城里工作不容易,到家了就歇歇。

婚后,每年初二或初三,我都会带着老公孩子回家看望父母。说是看望,其实是给二老找活干。因为,他们会忙着给我们准备吃的喝的,及返程带的东西。一大袋雪白的红点儿馒头,几十根金黄的油条,还有丸子、麻叶、萝卜丝咸食,及三种盘好的饺子馅儿……母亲都一一提前打包好,每次我们走时带的东西都比回来时多得多。

如今,父母都已七十来岁了,身体也每况愈下。我不忍心看着他们因为我们回来而劳累,更不忍心让二老在春节万家团聚的时候,独守老宅。所以,我决定,今年过年不回家。我和老公商量,春节前夕,将父母接到我家过年。

父母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极少进城,更不知道城里的年是怎样过的。今年我要让二老感受感受城里的春节氛围,过年所需的一切食材由我亲自动手,我要让父母当一次甩手掌柜,让他们做一次我的贵宾。作为父母唯一的"小棉袄",我要趁他们腿脚灵便牙齿还好时,尽尽孝。

我给父母打电话说了春节的安排,并交代他们过年不要准备东西,哪想母亲急切地说:"不行不行,咱这儿过年不兴住闺女家。"

老公一把夺过电话说:"爸、妈,一个女婿半个儿,这个年是来我这个儿子家过的。"

电话那头,传来父母幸福的笑声。

婆家娘家一起过年

文/佟雨航

在2016年春节的脚步声一天天变得清晰的时候,我和妻子却开始犯愁今年这年该怎么过?

我和妻子都是80后,是独生子女,典型的"421"家庭。每到春节,都是我和妻子最头疼、烦心的日子。岳父母和我们不在同城。我和妻子刚结婚时,岳父母正值壮年,妻子还不怎么牵挂他们。可随着岳父母年龄一年年增大,妻子心里便越来越放心不下他们了,特别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妻子觉得不能陪他们一起高高兴兴过大年,便是最大的不孝。为此,我颇动了不少脑筋。

前年春节,我想出和岳父母在视频里过年的主意,节前便给岳父母买了一台电脑,教会了他们如何打字,如何视频。本以为这回妻子的愁眉该舒展开了吧,没想到在除夕晚上,妻子在视频里看到岳父母孤零零坐在饭桌前,吃着寡淡无味的年夜饭,更加徒增伤感,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回到卧室,妻子眼眶湿润地对我说,明年春节,她一定要回家陪她父母一起过年。我理解妻子的心情,只能表示支持。

去年春节,妻子果真带着女儿回了娘家,陪岳父母一起过年了。妻子和女儿一走,我顿觉家里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的,冷清得叫人脊背发凉,年也自然过得没有一点滋味。特别是父母,女儿是他们一手带大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孙女不在他们身边,年夜饭也吃得气氛沉闷,失去了往年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

如今,2016年春节又将来临。我期期艾艾地对老婆说:"老婆,你不知道,你带了女儿回娘家去过年,咱家的年过得有多沉闷……"妻子叹口气说:"可有什么办法呢?我爸妈也需要我陪伴他们啊!"我建议说:"现在咱家有条件了,新买了车,今年不如咱们把爸妈接过来一起过年吧?"妻子喜忧参半怕父母不同意。我说,婆家、娘家本就是一家,他们都是咱俩至亲至爱的人,双方一家亲,一起过大年,多温暖啊?再者说,不试过又怎么会知道?

双方老人都很开明,欣然同意。并且还商量好了"轮流坐庄过年制",今年在婆家,明年就到娘家。但是,大政方针不会变,那就是:以后的每年春节,两家人都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过大年。

过年读书也是串门

文/赵柒斤

过年期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老家的村子响个不停;喜庆、热闹总无微不至地眷顾每个生命;务工归来的年轻人干脆把桌椅搬到阳光下玩起麻将或扑克,嘻嘻哈哈的叫喊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串门"脚步在门前水泥路上留下一串串混杂声……年复一年,家乡人总热衷用这样异常热闹和无拘无束串门方式过年。而每年回老家过年,我给村里几位长辈拜年后便"躲进小楼成一统",用读书这种隐身的方式去"串门",竟然也感到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说到过年期间的阅读,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目之曰《梦华录》……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公元1147年除夕,别人忙着过年,孟元老却在为自己新书作序。然而,孟元老的"不通世故"不仅成就了一册国学经典,也吸引着一代代人自发地跟着他到宋朝"串门".我在这个春节就随他感受了北宋首都开封除夕的热闹:"至除日……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而北宋京城老百姓更是将大年初一全民狂欢推向高潮:"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马行、潘楼街等,皆结彩棚……车马交驰……"如此热闹繁华场面与孟元老独自潜心作序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他过年期间的"孤独",才使得我今天能轻松穿越到北宋京城"串门".

清代名士沈三白也是一位非常喜欢"隐身串门"的人,他写的《浮生六记》虽然很薄,但读来却令人荡气回肠。他把自己的名字取名为"三白"是有深意的: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一撮盐。他对冬天、对节日生活的营造,总是充满一种自然生命蓬勃向上的气息,是一种暖色调、正能量,也极易让我缓缓走进了他"雪尽终南又放春,遥怜翠色对红尘"的世界。其实,古代许多文人传统节日期间不仅喜欢对酒当歌、描画春景,而且更爱用读书这种方式去串门。

当然,古人一直视读书为一大雅事。曾听过传说,古人于农历六月"晒书",年尾(农历十二月)则"祭书",即挑出藏书中的珍品,置于几案,供以鲜花醇酒,有的还点上香烛,再行叩拜之礼,口中念些"人吉书吉"、"书吉泽后"(意思是希望好书恩泽后代)之类的祝福语。"祭书"仪式一般还邀请好友前来,彼此品书披览、赋诗作画、唱和祝福、闹热一气。那么,为什么古人待书这般虔诚?

我想,古代知识分子一定发现了阅读的神奇和美妙。书虽然只运用了最简单的材料——文字,但却建构了最辉煌无限的大世界。每一部书都是一个时间隧道的入口,能让阅读者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无论那个世界是理论思辨的,还是风花雪月的;是风雅的唐宋诗词,还是健康的网络文学;无论是我国的明清小说,还是国外的经典名着。那里头有画、气味、声音、温度、质地,有各种情绪、各种思想、各种性格的人物,打开一本书,往往就像跨越时空到各种思维的作者家去隐身串门,不受时间约束地跟他们聊天。如此一来,亦自会在心中升起明媚的春天。

同时,我固执地认为,"阅读"的概念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隐身串门"的特性却始终不变。故而过年期间,对喜欢阅读的人而言,无论翻书还是点网,不仅是一次发现和探险之旅、一种延续文明的传承和绵延,一种对脑力劳动的尊重,更是一趟跨时空的结交诤友、增加文化素养、开阔视野的隐身串门。

记忆里的过年

文/陈希学

童年时代经历的那些与过年有关的事,在我的记忆里是色彩斑斓的。虽说很难从中挑拣出一两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但回忆起儿时生活,那扑面而来的年味,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

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耳畔炸响,大红的春联映红人们喜盈盈的笑脸时,年就开始了!

回想小时候,我最企盼着过年。穿新衣服,等父辈们发压岁钱,满巷子跑着看放鞭炮,跟着大人串门拜年……

过年穿新衣服是童年最大的企盼。记得我刚上学那一年,在学校听大一点的同学说:"明天就是新年了!"当时,我心里好高兴,明天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可是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没见到母亲给我新衣服穿啊。于是,我又哭又闹。为了换上新衣服,我还赌气把旧棉裤顺着破烂处扯了个大口子。母亲见状,将我打了几下。我就光着屁股跑到院子里大哭。堂嫂听见我的哭声,走出房门,赶紧用她的衣服把我裹起来,不停地说:"今天不是过年,是元旦,是阳历年,再过一个月,才是春节呢!"后来,我才知道元旦、春节是怎么回事。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对穿身新衣服是多么的渴望。

除夕夜家家户户吃年饭。那时,因为家境窘迫,我渴望的好吃的年饭,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上一顿豆腐馅的饺子。吃罢年饭就是守岁。夜里,母亲解开手帕,取出三张一角的压岁钱,分别给了我和两个妹妹。手帕包裹的不仅仅是钱,还藏着母亲劳动的汗水;而母亲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压岁钱,还寄托着对我们成长的期望。

伯母给孩子压岁钱就更有意思了。她在年三十时,拿出五个贰分硬币,洗干净后包在饺子里,到了年饭时,谁吃到了就是谁的压岁钱。当然,伯母总把她吃到的钱给我,算是压岁钱。每当我在除夕或是初一收到这枚硬币时,总觉得冬天里,这年是暖暖的。

过年期间总有很多好玩的事,对于我来说,最好玩的事莫过于放鞭炮。那时过年,父亲能买一两挂二十头的鞭炮,就是我期待了一年的心愿。这些鞭炮,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晨很快就放完了。但对我这个小孩子来说,拾鞭炮又成了一大乐事。放完自家的鞭炮后,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拾鞭炮。拾鞭炮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拾鞭炮就是把没有响的"瞎炮"捡起来,然后把有焾子的重新点燃,没有的一掰两截,点火药燃烧。拾鞭炮是有一定危险的。有一次,我去拾一个"瞎炮",刚拿到手,突然爆炸,我的手被炸得很疼。幸亏那时的鞭炮很小,多数是火药做的,这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过年的时候总希望每一天都能过得很长很长,因为在这些天里,不需要去上学,也没有作业要做,最主要的是有肉和白面蒸馍吃,还有一份快乐的好心情。然而,年过得飞快!到了元宵节,我们打着红红的灯笼,相互串巷时,灯笼灭了,年气完了,于是,又开始了漫长的一年的等待。

年是岁月的轮回,寄托着浓浓的情感,承载着美好的希冀。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当又一个春天走来,我默默祝福、虔诚祈愿——国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家幸福平安、万事如意!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3: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