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释义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是鲁迅一个尖锐的看法,虽然话过激了些,但足以看出鲁迅对古书的喜爱甚至于敬慕之情。鲁迅看到中国孩子读破书,总是会叹息。不错,中国当时的教育当然比国外差多了,使这个重视教育且又爱国地文学家深感惋惜。

作者回忆小时,私塾管得严,只能读背“人之初性本善”,而出了书塾,就可以捧起一本有趣的别类的书,津津有味地读。在那种混乱的社会中,书中阴间赏善罚恶的故事使读者十分陶醉。也只有这个,让鲁迅小时枯燥的私塾生活有了一丝乐趣。鲁迅对于阴间的好奇,只能是好奇,颂扬反而坏事。这不,鲁迅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一面,导致一些“舞文弄墨”人的打击。这样的人实在可恶,别人有自己的思想、打算、作为,别人非要插一足作何?被打击更要心如止水,就像00后的我们,“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神马都是浮云”。

鲁迅在饱览不少古书后,终于得到长辈传下来的《二十四孝史》。读得多了,便也悟出来了,“孝”只有那些大道理,其实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读得多了,世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一目了然。

古书之趣,趣在“实”,趣在“妙”,趣在当今确没有书中说的那些事。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2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是鲁迅一个尖锐的看法,虽然话过激了些,但足以看出鲁迅对古书的喜爱甚至于敬慕之情。鲁迅看到中国孩子读破书,总是会叹息。不错,中国当时的教育当然比国外差多了,使这个重视教育且又爱国地文学家深感惋惜。

作者回忆小时,私塾管得严,只能读背“人之初性本善”,而出了书塾,就可以捧起一本有趣的别类的书,津津有味地读。在那种混乱的社会中,书中阴间赏善罚恶的故事使读者十分陶醉。也只有这个,让鲁迅小时枯燥的私塾生活有了一丝乐趣。鲁迅对于阴间的好奇,只能是好奇,颂扬反而坏事。这不,鲁迅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一面,导致一些“舞文弄墨”人的`打击。这样的人实在可恶,别人有自己的思想、打算、作为,别人非要插一足作何?被打击更要心如止水,就像00后的我们,“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神马都是浮云”。

鲁迅在饱览不少古书后,终于得到长辈传下来的《二十四孝史》。读得多了,便也悟出来了,“孝”只有那些大道理,其实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读得多了,世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一目了然。

古书之趣,趣在“实”,趣在“妙”,趣在当今确没有书中说的那些事。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3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

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一定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一定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4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5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6

今天,我从书架里拿出来从未看过几眼的鲁迅先生晚年时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细去看内容,却发现这部散文集中写的,有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去到晚上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7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题记

孝,是什么?怎么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么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终于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该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永恒的,不会被磨灭的,因此流传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学习,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孝子。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8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9

孝是什么?往大了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往小了说就是你吃什么就让父母吃什么,你住哪里就让父母住哪里;更通俗一点说就是父母当初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父母。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到了道学家那里就变味了,弄了一个什么《二十四孝图》,把本来很平常很温馨的孝顺变得毛骨悚然了,以至于给少年鲁迅的心理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虚假的、拔高的、没有人性的说教可以休矣!

“郭巨埋儿”,为了孝顺母亲就要把儿子杀死,这不要说法律不允许,就是道德人伦也不允许啊!所以作者给故事设计了一个出乎意料之外也不在情理之中的很荒唐的'结局——挖坑的时候挖出一罐子黄金,然后皆大欢喜了。问题是谁都能挖出黄金吗?如果挖不出咋办?

“卧冰求鲤”的故事也很荒唐:人体能有多少热量呢,靠体温把坚冰融化,这不符合物理学原理呀。稍微有点儿物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人卧在冰上不但不能把冰融化,而且还会冻死。与其卧冰求鲤,不如凿冰求鲤。卧冰求鲤不是孝,而是蠢。

孝也好,爱也好,敬业也好,都应该是日常的、平淡的、波澜不惊的,如果把个别的、暂时的、极端事例的当做常态化的标准要求每个人去做,那么既是没有人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希望在传播正能量的时候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0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1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2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3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4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5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题记

孝,是什么?怎么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么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终于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该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永恒的,不会被磨灭的,因此流传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学习,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孝子。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6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二十四孝》这本书,书里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潸然泪下。读完后,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顾名思义,二十四个孝顺长辈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动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辞辛劳百里负米的仲由;全然不顾生命危险鹿乳奉亲的郯子;不畏严寒卧冰求鲤的王祥……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鲤卧冰的王祥,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究竟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那就是爱!

这些孝顺长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全力实现长辈的愿望,那我想问,长辈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说会是享受儿女的一次洗脚过程;有人说会是一次与老伴一起刻骨铭心的旅行;还有人说会是看着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而我会说是你与家人永久的陪伴。

刚才,我看了一部简短的动画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只为在有生之年与儿女重逢。瑰丽的太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她仿佛看见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归家乡的景象。老奶奶刚要上前迎接,儿女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的大地上。繁星点点,老奶奶望洋兴叹:“忙吧!我等你们。”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颗星星,来到老奶奶身旁,“你还好吗?”老奶奶凝视着它,“这不是老伴吗?”老奶奶自言自语,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觉有了依靠,开始对它倾诉衷肠。一份份牵挂化成一滴滴泪水,湿润了奶奶的眼眶,滴进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间仍留着对儿女的期盼。

如今,社会人才逐渐增多,被公司调到其他城市、国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中国还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钱没了可以再挣,而父母没了是不能偿还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乘新年来临之际,回家看看家人,尽一份孝吧!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