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
释义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 篇1

看完这本杨杰老师的《让孩子心悦诚服》。我们几个女同事很晚都没有回家,在一起讨论:成长与教育,家庭与命运。

本书作者不愧是教育中的——实力派与实战派。她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例如有的家长在外人看来,看似不管教孩子,但人家私下用的心不少。而且关于究竟该如何正确的教育,书中的方法实用、精准。家长会沟通,孩子才会听。家长懂得多,孩子不受苦。自己小时候受的委屈真不少,当然,内心知道父母不容易,但是内心总有遗憾。每个人各有遗憾。 因为大多数的父母,还没有学习如何做父母,就已经开始做父母了~ 我们应该尽早学习,不要让自己的后代有伤。

我们懂得越多,孩子的世界就越幸福~~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 篇2

看完这本杨杰老师的《让孩子心悦诚服》。我们几个女同事很晚都没有回家,在一起讨论:成长与教育,家庭与命运。

本书作者不愧是教育中的——实力派与实战派。她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例如有的家长在外人看来,看似不管教孩子,但人家私下用的心不少。而且关于究竟该如何正确的教育,书中的方法实用、精准。家长会沟通,孩子才会听。家长懂得多,孩子不受苦。自己小时候受的委屈真不少,当然,内心知道父母不容易,但是内心总有遗憾。每个人各有遗憾。 因为大多数的父母,还没有学习如何做父母,就已经开始做父母了~ 我们应该尽早学习,不要让自己的后代有伤。

我们懂得越多,孩子的世界就越幸福~~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 篇3

真的感谢一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甚至超过当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给我的体验,因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两个问题:个人的焦虑和育儿过程中的焦虑。虽然它是一本育儿书,但它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它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普及读本,杨杰想说的岂止是育儿,还有三观;不止是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父母如何让自身的人生更快乐、丰盈,因为这才是好教育的源泉。

另外,如果说前段时间看的《正面管教》让我学会了“关注于解决问题”和“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这本书说的很多观点都与此相符,但比这深远得多。

先看前言里的这段话:“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还有“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代亲子关系的检验。”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问题吗?我为什么当初对亲密育儿法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疏离冷漠,因而迫切想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他体会更多快乐,甚至因此造成某些方面过于纵容。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他在成年以后可以选择尊重自己的感觉,满足自己的愿望。只有学会了自我满足、自我哺育,才算真正走向成熟。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快乐成长。”今天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压力,我们如何才能不做焦虑的传送带,而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绝对不是好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喜悦感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和《正面管教》中的理念竟然不谋而合!

说到亲密关系,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想法,究竟是孩子在粘着我,还是我在粘着他?是我离开不了他,还是他离开不了我?我是不是为了弥补儿时的缺憾,而在以不自知的方式,刻意培养了这样亲密的关系,现在又怪他太粘我?

这个问题我暂时还解答不了,先放着。下面列出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观点,加上自己的体会。

1、“亲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要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不是长久之计,否则 势必引发对抗,而是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直面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无名怒火从哪里来》)乍一看,这不是回到老路上了吗?会不会造成妥协和纵容?这里应该这样理解:理性、冷静处理≠不处理,也≠放纵孩子,而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专注于解决问题,拒绝自己的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

2、“情绪不仅要克制,还要处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算真的把事情处理完,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理清思路,也可以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把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可以高效处理情绪。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值得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书中举的例子是作者不爱收拾书桌)。解决办法: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我们的成长历程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转移,不蔓延,否则孩子会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重灾区。发脾气在所难免时,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定好目标,划定界限,坚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在教育过程中,‘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有时候孩子虽然没说什么,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累加起来就是过度教育,容易积累怨恨。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这篇能在育儿书里发现,真是惊喜。我一直是个不擅长处理负面情绪的人,敏感、容易受别人一句话一个表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完全没有理由,就会莫名郁闷、低落。好在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有时间郁闷,只有被他实在缠得忍不住才会大叫甚至发火。情绪管理,父母必修课。

3、“做到了,没必要说;做不到,说了也白说。‘尊重’这两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默许对爸爸大吼大叫,回头再给他讲一番大道理,那么‘尊重’变成了一个口号。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口号,那些口号都正确无比,却只是说说而已。”(《学会尊重学会爱》)小孩有时对大人大喊大叫,我们会觉得突兀,但仔细想来,他不就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吗?做胜于说。不想让孩子大喊大叫,自己先做到温言细语。另外,改善父子关系,关键在妈妈。

4、“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的少,效果却更好。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怎么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大人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样,甚至该有个家长守则。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少讲大道理,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点到为止,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重视孩子的感觉,每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经常能看到那种唠叨式家长,说得多了孩子就当耳边风了。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噪音,特别是催促他洗漱时。要时刻记住,少胜于多。大道理少讲,还是那句话:关注于解决问题!

5、“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这才算真的讲明白了。学习能力最大的杀手,就是轻视孩子的‘为什么’,漠视孩子的困惑。孩子问‘为什么’时,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先记录下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和知识路线图,带着孩子一起追踪答案,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庆祝新发现,慢慢地织成知识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家里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书里面举的例子是孩子问“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就让他观察踏板、齿轮、链条的作用原理,问“鸟为什么会飞”,就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的飞翔高度和姿态,思考鸭子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都知道,但要克服懒惰、怕麻烦心理!

6、“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期望时,关注于解决问题!不要生气,更不要人身攻击!此点同样适应于大人。

7、“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现在明事理的家长越来越多了,这一点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做得很好。

8、“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和退缩。孩子容易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家长不能太急躁,要教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父母挫败感中,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因此,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别只给挫折不教育》)说得好!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和老师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做事慢、粗心、不会说话等,小时候的标签成了长大后挫败感的根源。现在我们对孩子一定要秉承“对事不对人”。当然了,也不能什么都包办,不给孩子挫折中学习的机会。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 篇4

真的感谢一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甚至超过当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给我的体验,因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两个问题:个人的焦虑和育儿过程中的焦虑。虽然它是一本育儿书,但它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它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普及读本,杨杰想说的岂止是育儿,还有三观;不止是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父母如何让自身的人生更快乐、丰盈,因为这才是好教育的源泉。

另外,如果说前段时间看的《正面管教》让我学会了“关注于解决问题”和“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这本书说的很多观点都与此相符,但比这深远得多。

先看前言里的这段话:“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还有“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代亲子关系的检验。”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问题吗?我为什么当初对亲密育儿法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疏离冷漠,因而迫切想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他体会更多快乐,甚至因此造成某些方面过于纵容。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他在成年以后可以选择尊重自己的感觉,满足自己的愿望。只有学会了自我满足、自我哺育,才算真正走向成熟。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快乐成长。”今天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压力,我们如何才能不做焦虑的传送带,而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绝对不是好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喜悦感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和《正面管教》中的理念竟然不谋而合!

说到亲密关系,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想法,究竟是孩子在粘着我,还是我在粘着他?是我离开不了他,还是他离开不了我?我是不是为了弥补儿时的缺憾,而在以不自知的方式,刻意培养了这样亲密的关系,现在又怪他太粘我?

这个问题我暂时还解答不了,先放着。下面列出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观点,加上自己的体会。

1、“亲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要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不是长久之计,否则 势必引发对抗,而是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直面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无名怒火从哪里来》)乍一看,这不是回到老路上了吗?会不会造成妥协和纵容?这里应该这样理解:理性、冷静处理≠不处理,也≠放纵孩子,而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专注于解决问题,拒绝自己的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

2、“情绪不仅要克制,还要处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算真的把事情处理完,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理清思路,也可以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把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可以高效处理情绪。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值得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书中举的例子是作者不爱收拾书桌)。解决办法: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我们的成长历程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转移,不蔓延,否则孩子会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重灾区。发脾气在所难免时,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定好目标,划定界限,坚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在教育过程中,‘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有时候孩子虽然没说什么,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累加起来就是过度教育,容易积累怨恨。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这篇能在育儿书里发现,真是惊喜。我一直是个不擅长处理负面情绪的人,敏感、容易受别人一句话一个表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完全没有理由,就会莫名郁闷、低落。好在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有时间郁闷,只有被他实在缠得忍不住才会大叫甚至发火。情绪管理,父母必修课。

3、“做到了,没必要说;做不到,说了也白说。‘尊重’这两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默许对爸爸大吼大叫,回头再给他讲一番大道理,那么‘尊重’变成了一个口号。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口号,那些口号都正确无比,却只是说说而已。”(《学会尊重学会爱》)小孩有时对大人大喊大叫,我们会觉得突兀,但仔细想来,他不就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吗?做胜于说。不想让孩子大喊大叫,自己先做到温言细语。另外,改善父子关系,关键在妈妈。

4、“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的少,效果却更好。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怎么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大人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样,甚至该有个家长守则。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少讲大道理,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点到为止,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重视孩子的感觉,每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经常能看到那种唠叨式家长,说得多了孩子就当耳边风了。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噪音,特别是催促他洗漱时。要时刻记住,少胜于多。大道理少讲,还是那句话:关注于解决问题!

5、“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这才算真的讲明白了。学习能力最大的杀手,就是轻视孩子的‘为什么’,漠视孩子的困惑。孩子问‘为什么’时,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先记录下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和知识路线图,带着孩子一起追踪答案,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庆祝新发现,慢慢地织成知识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家里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书里面举的例子是孩子问“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就让他观察踏板、齿轮、链条的作用原理,问“鸟为什么会飞”,就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的飞翔高度和姿态,思考鸭子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都知道,但要克服懒惰、怕麻烦心理!

6、“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期望时,关注于解决问题!不要生气,更不要人身攻击!此点同样适应于大人。

7、“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现在明事理的家长越来越多了,这一点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做得很好。

8、“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和退缩。孩子容易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家长不能太急躁,要教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父母挫败感中,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因此,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别只给挫折不教育》)说得好!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和老师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做事慢、粗心、不会说话等,小时候的标签成了长大后挫败感的根源。现在我们对孩子一定要秉承“对事不对人”。当然了,也不能什么都包办,不给孩子挫折中学习的机会。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