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鸿门宴读书心得
释义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1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今天,刘邦一类的__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2

今天我读了《鸿门宴》,讲的是刘邦的军士在挑拨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刘邦带着张良等人到鸿门来向项羽道歉,项羽见到刘邦那副委屈的样子气就消了还请刘邦喝酒。

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要项羽找机会杀了刘邦,可项羽一直没理他,范增只好去找项羽的弟弟项庄来舞剑趁机杀刘邦,可是也没成功,后来刘邦借大小便偷偷地溜走了,范增暗暗叹息:"以后我们就等着做刘邦的俘虏吧。",后来刘邦真的强大起来,项羽被迫自杀了,刘邦赢得了天下。

项羽因为有勇无谋失去了天下,刘邦有谋略才能赢得天下。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3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4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潜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5

回首几千年,楚汉争雄。战火纷飞,九州狼烟。这是属于智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勇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大丈夫的时代。

有些不负职责的说,相对于古代小农经济式的稳定和平,我更喜欢动荡时期的乱世纷争。那时,各路君臣,各路军马逐鹿中原。马嘶风吼,气贯长虹。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而从中涌现出的许多风流人物,真应了那句“乱世出英雄”。

楚汉争雄的结果就似乎是欧·亨利小说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当年刘邦军霸上,兵仅十万,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万。且不说项羽是带兵好手,仅仅凭这4:1的军力,也为胜利奠基了。但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败北,自尽而亡。人和地利项羽却败了,事出何因?

第一,民心。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在这方面做得甚是不好。看看他的“光荣事迹”:火烧阿房宫、坑杀秦兵二十余万,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百姓畏他惧他,独独不信他不拥他。武力征服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秦始皇尽管靠武力夺了天下,却坐不住这天下。这和项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而刘邦却不然,入关后先与百姓约法三章,此举一朝便把刘邦地位提高不少,则百姓拥护。话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虚心纳谏。说起项羽,必提亚父。要我说亚父在项羽阵营只能说是“屈才”。鸿门宴中说道:“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气,可气!倘若项羽听亚父一言,天下之势必然有个大逆转。之后刘邦借故逃跑,“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而撞之而破之,曰:‘哎!竖子不与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后的天下局势不就是如此!由此可见亚父范增还是很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可惜有个一意孤行的主子项羽。刘邦这边呢?早年得高人真传的子房真称得上是谋士中的翘楚。而更重要的,有几次三番问“为之奈何”的主子刘邦,也可看出刘邦是个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好领导。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刘邦从小路逃跑,张良留在鸿门善后,若项羽一个不悦,就有性命之忧啊!可见子房忠心侍主,把生死抛诸脑后,想必这些也是刘邦的信任托付所致。

第三,自身素质。要说经纬之地,项羽不比刘邦差。项羽有先天的好家室,好背景,整一个官二代加富二代,可恰恰也许就是这些,让项羽太安逸以至于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自古凡政客无不绝情冷酷,有手段有阴谋。项羽就是太正直,太“大丈夫”,所以“霸王”是他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帝王”。凡成大事者,皆有所抛。而项羽却舍不得,不舍得。反之刘邦,一介布衣,其实就是混迹市井的无赖,不招父亲待见,在市井摸爬滚打,别管肚子里是好水坏水,脑子里是金点子馊主意,计谋变通是足够了。对项伯的“吾得兄事之”;对项羽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如此”。真给项羽做足了面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不得不说,这就是谋略,这就是刘邦为什么是胜者。

成王败寇,成也好,败也罢。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剩无限唏嘘和感慨了。感叹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感叹于政场上的险象环生。使我惊叹于古人的高超计谋,一遍遍为之折服。

如果要说出个最喜欢,还当属霸王项羽。“西楚霸王”“乌骓相随”“美人相伴”“万千军马”,这一个个词句俨然是对项羽的叙说,俨然是对一个“英雄”主角的完美演绎,血气方刚却也侠骨柔情。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项羽虽武断盲目了些,但人都是有缺点的。反之,刘邦便低了几个档次,人们大都不喜欢心机耍尽之人,且凡事必问“为之奈何”,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leader,都听别人的,完后再总结一句“善!”只能说这人孤陋寡闻,才能浅薄。后又自我逃跑不顾同伴生死,不仗义,不义气。从理智和政治的角度讲,这办法或许再好可是;但从感性和道义方面,刘邦确是有些贪生怯死,小人之行了。再说项羽这厮行为,在西方国家叫“个人英雄主义”,在东方的中国便叫“逞匹夫之勇”了。“个人英雄主义”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既能当武林中的大侠,江湖地位显赫,还能拯救国家于水火;就像欧美电影中的主人公,一个个都是“救世主”,地球末日能够救、外星人入侵能够救。“美国大兵”“铁血硬汉”,看到兴奋处不能自我的双手握拳,这似乎是满足了人们心中某种膨胀的东西——对世界上没有的“全能英雄”的敬仰与膜拜。而经过历史的消磨洗涤,关于项羽“英雄”的一面,便愈发的闪闪发光,这也就产生了绝大多数

人对项羽的态度——“惜英雄”,以至于后人对笔下的项羽总是几分敬佩,几分惋惜,几分批判。我亦是个俗人,亦喜欢侠骨柔情的“英雄”,似乎霸王的最终陨落也是一种缺憾的美丽。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然远去,但其中的计谋、意气、残酷一向为历代人所叹、所赞。读完《鸿门宴》,胸中满满的充足之感。也不禁自问,渺小如我们,该当如何?不如自由而欢乐的过活着,使“生活”不仅仅限于“生存”二字,还能赋予它更多丰富、绚丽的色彩,也是不枉此生。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6

今天晚上看了《鸿门宴》,英文名竟然是white vengeance。看来以后看片还是需要多多注意英文译名,否则像上次那样在飞机上对着屏幕发呆半天,实在是不知道IPMan(《叶问》)是啥片。

老实说,看《鸿门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张涵予,因为某人真的很像他,哈哈。而写这篇影评呢,绝对不是因为他,他还没那么大的魅力让我如此煞费苦心的写文章呢。唉,说白了,就是基于我前几天制定的20xx年度计划的其中一项:每个月看一部电影,并写观后感,且不少于1000字。以我废话的能力,我坚信这个数字是不足为惧滴。好吧,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我不得不说的是,这还真的是烂片。《鸿门宴》这个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历史事件,即便编剧要改成小说,改成《鸿门宴传奇》,但是也不能这么违背事实呀。看完后我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拍摄的是按照导游或者是编剧理解的、想象的'、认为的项羽设宴想要杀死刘邦的故事。撇开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影片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错就错在用了这么个历史事件。历史是你无法改变的,你只能尽力去展现其完整的一面,而不是这么断章取义,搞得这么支离破碎。你可以拍一部发生在这么宏伟背景下的一件小事,没人会追究真假,可是偏偏把那些个不靠谱的事情安排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上,难怪豆瓣上那些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会如此看不过,义愤填膺,写个几千字的文章来骂这一部电影了。

到处都是不符事实的片段:

1、刘邦取咸阳,张良也是劳苦功高,可是电影里面却是刘邦取下咸阳之后,萧何请来张良商量余下事宜。张良出现的时间点严重不对呀,你这样会误导很多小朋友的啦。

2、啥时候刘邦也和虞姬有这么一段啦虞姬压根儿就没出现的必要嘛。项羽第一次与虞姬见面,没说两句就来一句:你喜欢我了吗害我噗噗得笑出声音来,这也太狗血了吧,什么烂桥段呀。有必要这样吗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让虞姬以项羽夫人身份出场呢。更扯的是,虞姬与项羽初次见面的那个场景,那个秦国将军有坑吧。干嘛非要人家脱-衣服,看看是秦国人还是楚国人呀,脱了衣服能看到个屁呀,难不成你还担心虞姬身上刺青了,背上写着:我爱楚国这个桥段真的是烂到爆了!3、范增是不是瞎子,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太清楚,后来一查,人家明明就好好的呀,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至于就非得眼瞎吧,就是为了后面下盲棋做准备可是人家张良在集市上与小市民下棋,不也是不看棋盘,自顾自地喝茶呢。不一定非要盲了才可以下盲棋呀。而且一来就是五盘。太坑爹了,没看见张良直冒汗呀。真是难为人家了。着实不喜欢伴随围棋比赛出现的那些血腥镜头。

除去严重违背历史事实这个致命点来说,这部电影也有不错的地方。比如演员!虽然一个好端端的鸿门宴,硬是被搞成了一个天原杯,我表示不解。为什么我不表示愤怒呢是因为我觉得张涵予和黄秋生演技太好了,整个片段,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张涵予看,想到了以前他主演的那些片《集结号》、《风声》。虽然吉凶难料,但是他坚毅的眼神总是令人觉得心安,无论如何,主人公总是能逢凶化吉。看完电影后,搜了一下张良这个人,这才知道他在鸿门宴这一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他设计让刘邦以最最最谦卑的姿态出现在项羽面前;“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张良赶紧找来樊哙帮忙;借口上茅厕,让刘邦和萧何赶紧回去,只身一人忽悠项羽,令其卸下戒心。张良这脑袋真好使!张涵予饰演的张良真是太有男人味了,最喜欢智慧型的男人了!哈哈。

再来说点电影的其他部分:配乐很一般,感觉都不是很应景的说。该跌宕起伏的时候没有跌宕起伏,都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呢,只能是冲着演员的表演去看,还是很不错的。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7

回首几千年,楚汉争雄。战火纷飞,九州狼烟。这是属于智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勇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大丈夫的时代。

有些不负职责的说,相对于古代小农经济式的稳定和平,我更喜欢动荡时期的乱世纷争。那时,各路君臣,各路军马逐鹿中原。马嘶风吼,气贯长虹。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而从中涌现出的许多风流人物,真应了那句“乱世出英雄”。

楚汉争雄的结果就似乎是欧·亨利小说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当年刘邦军霸上,兵仅十万,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万。且不说项羽是带兵好手,仅仅凭这4:1的军力,也为胜利奠基了。但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败北,自尽而亡。人和地利项羽却败了,事出何因?

第一,民心。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在这方面做得甚是不好。看看他的“光荣事迹”:火烧阿房宫、坑杀秦兵二十余万,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百姓畏他惧他,独独不信他不拥他。武力征服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秦始皇尽管靠武力夺了天下,却坐不住这天下。这和项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而刘邦却不然,入关后先与百姓约法三章,此举一朝便把刘邦地位提高不少,则百姓拥护。话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虚心纳谏。说起项羽,必提亚父。要我说亚父在项羽阵营只能说是“屈才”。鸿门宴中说道:“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气,可气!倘若项羽听亚父一言,天下之势必然有个大逆转。之后刘邦借故逃跑,“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而撞之而破之,曰:‘哎!竖子不与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后的天下局势不就是如此!由此可见亚父范增还是很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可惜有个一意孤行的主子项羽。刘邦这边呢?早年得高人真传的子房真称得上是谋士中的翘楚。而更重要的,有几次三番问“为之奈何”的主子刘邦,也可看出刘邦是个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好领导。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刘邦从小路逃跑,张良留在鸿门善后,若项羽一个不悦,就有性命之忧啊!可见子房忠心侍主,把生死抛诸脑后,想必这些也是刘邦的信任托付所致。

第三,自身素质。要说经纬之地,项羽不比刘邦差。项羽有先天的好家室,好背景,整一个官二代加富二代,可恰恰也许就是这些,让项羽太安逸以至于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自古凡政客无不绝情冷酷,有手段有阴谋。项羽就是太正直,太“大丈夫”,所以“霸王”是他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帝王”。凡成大事者,皆有所抛。而项羽却舍不得,不舍得。反之刘邦,一介布衣,其实就是混迹市井的无赖,不招父亲待见,在市井摸爬滚打,别管肚子里是好水坏水,脑子里是金点子馊主意,计谋变通是足够了。对项伯的“吾得兄事之”;对项羽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如此”。真给项羽做足了面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不得不说,这就是谋略,这就是刘邦为什么是胜者。

成王败寇,成也好,败也罢。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剩无限唏嘘和感慨了。感叹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感叹于政场上的险象环生。使我惊叹于古人的高超计谋,一遍遍为之折服。

如果要说出个最喜欢,还当属霸王项羽。“西楚霸王”“乌骓相随”“美人相伴”“万千军马”,这一个个词句俨然是对项羽的叙说,俨然是对一个“英雄”主角的完美演绎,血气方刚却也侠骨柔情。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项羽虽武断盲目了些,但人都是有缺点的。反之,刘邦便低了几个档次,人们大都不喜欢心机耍尽之人,且凡事必问“为之奈何”,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leader,都听别人的,完后再总结一句“善!”只能说这人孤陋寡闻,才能浅薄。后又自我逃跑不顾同伴生死,不仗义,不义气。从理智和政治的角度讲,这办法或许再好可是;但从感性和道义方面,刘邦确是有些贪生怯死,小人之行了。再说项羽这厮行为,在西方国家叫“个人英雄主义”,在东方的中国便叫“逞匹夫之勇”了。“个人英雄主义”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既能当武林中的大侠,江湖地位显赫,还能拯救国家于水火;就像欧美电影中的主人公,一个个都是“救世主”,地球末日能够救、外星人入侵能够救。“美国大兵”“铁血硬汉”,看到兴奋处不能自我的双手握拳,这似乎是满足了人们心中某种膨胀的东西——对世界上没有的“全能英雄”的.敬仰与膜拜。而经过历史的消磨洗涤,关于项羽“英雄”的一面,便愈发的闪闪发光,这也就产生了绝大多数

人对项羽的态度——“惜英雄”,以至于后人对笔下的项羽总是几分敬佩,几分惋惜,几分批判。我亦是个俗人,亦喜欢侠骨柔情的“英雄”,似乎霸王的最终陨落也是一种缺憾的美丽。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然远去,但其中的计谋、意气、残酷一向为历代人所叹、所赞。读完《鸿门宴》,胸中满满的充足之感。也不禁自问,渺小如我们,该当如何?不如自由而欢乐的过活着,使“生活”不仅仅限于“生存”二字,还能赋予它更多丰富、绚丽的色彩,也是不枉此生。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8

《鸿门宴》这部小说是根据电影编写的。讲的自然是刘邦、项羽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众所周知,两雄在鸿门的这一场宴会,是刘邦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正是正因有了这个转折点,刘邦才得以在之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刘邦“胜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国有道。我之因此要在“胜了”上方加引号,是正因刘邦只是表面上获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一入鸿门宴,所有人都注定是失败者。

刘邦为何也是失败者?正因他变了。不管历史上如何,小说中的刘邦以前是个重情重义的大哥大。他与萧何、樊哙等人南北征战,出生入死。他们经历过困难,经历过危险,共同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狼狈。刘邦从来都没有摆出过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绝不猜疑,他从不因失败去指责下属,把大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齐吃饭,一齐睡觉,从不在意所谓的君臣之礼;他与张良在月光下畅谈,探讨兵法,不眠不休。他绝不抛下兄弟们一人逃生,坚信要活一齐活,要死一齐死……但是之后呢?他变得多疑,杀害了以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们,变得面目狰狞,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改变,说到底还是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还是为了巩固稳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权面前,无亲情可言,更不用说是这连亲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义。在刘邦的眼里,江山,只能是刘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夺目的龙椅让他变得自私,挖掘出了他丑恶的那一面。为了让后代坐稳这把龙椅,为了让自己不用为江山担忧,他挥起了屠刀,砍向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此时的龙椅,不仅仅是金色的,还是红色的,那上方沾满了血腥,沾满了欲望,沾满了无数贤臣良将的不甘与不解。刘邦已经失去了坚信他人的潜质,经历了鸿门宴上的猜度

与算计,他早已无人可信,鸿门宴上的一幕幕场景,一点一点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没错,他胜了,可这胜利却使他改变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改变了。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问过他:“你知道这赴宴的代价吗?”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换来了无上的权力,而代价就是让他失去坚信任何人的权力,陷入永远的梦魇之中,无法自拔。这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结局,但为何结局会是如此?

若想爬上最高的地方,就务必踩着兄弟、亲人的身体,正因这是作为一个王者所务必付出的代价。放松心情的句子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9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今天,刘邦一类的__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10

《鸿门宴》这部小说是根据电影编写的。讲的自然是刘邦、项羽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众所周知,两雄在鸿门的这一场宴会,是刘邦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正是正因有了这个转折点,刘邦才得以在之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刘邦“胜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国有道。我之因此要在“胜了”上方加引号,是正因刘邦只是表面上获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一入鸿门宴,所有人都注定是失败者。

刘邦为何也是失败者?正因他变了。不管历史上如何,小说中的刘邦以前是个重情重义的大哥大。他与萧何、樊哙等人南北征战,出生入死。他们经历过困难,经历过危险,共同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狼狈。刘邦从来都没有摆出过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绝不猜疑,他从不因失败去指责下属,把大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齐吃饭,一齐睡觉,从不在意所谓的君臣之礼;他与张良在月光下畅谈,探讨兵法,不眠不休。他绝不抛下兄弟们一人逃生,坚信要活一齐活,要死一齐死……但是之后呢?他变得多疑,杀害了以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们,变得面目狰狞,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改变,说到底还是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还是为了巩固稳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权面前,无亲情可言,更不用说是这连亲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义。在刘邦的眼里,江山,只能是刘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夺目的龙椅让他变得自私,挖掘出了他丑恶的那一面。为了让后代坐稳这把龙椅,为了让自己不用为江山担忧,他挥起了屠刀,砍向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此时的龙椅,不仅仅是金色的,还是红色的,那上方沾满了血腥,沾满了欲望,沾满了无数贤臣良将的不甘与不解。刘邦已经失去了坚信他人的潜质,经历了鸿门宴上的猜度

与算计,他早已无人可信,鸿门宴上的'一幕幕场景,一点一点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没错,他胜了,可这胜利却使他改变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改变了。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问过他:“你知道这赴宴的代价吗?”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换来了无上的权力,而代价就是让他失去坚信任何人的权力,陷入永远的梦魇之中,无法自拔。这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结局,但为何结局会是如此?

若想爬上最高的地方,就务必踩着兄弟、亲人的身体,正因这是作为一个王者所务必付出的代价。放松心情的句子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11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北风萧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诗唱出了让无数人叹惋的悲歌。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人,将力能扛鼎,气壮山河的项羽,逼到了这般的穷途末路呢?

刘邦,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无赖,一个48岁才参加起义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长,凭什么能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兵力,声望,,个人本事都不如项羽的情景下,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这些疑问其实能够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得到答案——鸿门宴,这个项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有言道:“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可是面后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虚名,不为世俗所累,刘邦可谓是深谙此道。对于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将士——项伯都能够“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结为婚姻”,对项王更是毕恭毕敬,甚至是一心想杀他的范增也是以礼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而项羽却是相形见绌了,刘邦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让项羽毫不犹豫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生怕所以为世人所笑,而樊哙进帐后的几句逼问,更是让项羽无言以对只得让他坐下。两相比较之下项羽像一个心性正直的君子,重义,坦诚。

心黑,便是果断,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明明能够一挥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万世之功业。他却因为怕有损自我的名声而犹豫,最终让机会白白流失。而刘邦则却完全相反,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说前去谢罪就去谢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决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之后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以此威胁刘邦之时,刘邦更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相比之下,刘邦就像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了胜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面厚心黑并非是单纯的贬义词,有时甚至是褒义词。面厚,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厚”呢?我想仅有那些内心强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黑”呢我想仅有那些心中有沟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做到吧!

正直,勇猛,重义气,这是项羽的优点,然而也是他的缺点。用韩信的话就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我们要学的是真正地“正直重义”,而不应做项羽那样的个人的小义。好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孔子的“以德报怨”便是义,但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以德报怨”给恶人,恶人便越发嚣张,社会正气遭到压制,社会就将会变的混乱;而“以直报怨”,恶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社会正气得以伸张,社会才会越来越好。相比之下“以德报怨”是个人的小义,而“以直报怨”才是国家大义。同样,项羽的仁义也是小义,他正直,所以帮他的曹无伤死了;他勇猛,所以他屠城中那些无辜的妇孺死了;他重义气,于是在他能够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的时候,选择分封28路诸侯,所以百姓在那绵延的战火中也死了。

由此观之,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他失败的原因是坐在了与他个人本事,性格都不相匹配的位置上,于是史书上记载的只能是那个在乌江旁悲壮的身影,而不是一统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帝王。

鸿门宴读书心得 篇12

回首几千年,楚汉争雄。战火纷飞,九州狼烟。这是属于智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勇者的时代;这是属于大丈夫的时代。

有些不负职责的说,相对于古代小农经济式的稳定和平,我更喜欢动荡时期的乱世纷争。那时,各路君臣,各路军马逐鹿中原。马嘶风吼,气贯长虹。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而从中涌现出的许多风流人物,真应了那句“乱世出英雄”。

楚汉争雄的结果就似乎是欧·亨利小说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当年刘邦军霸上,兵仅十万,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万。且不说项羽是带兵好手,仅仅凭这4:1的军力,也为胜利奠基了。但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败北,自尽而亡。人和地利项羽却败了,事出何因?

第一,民心。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在这方面做得甚是不好。看看他的“光荣事迹”:火烧阿房宫、坑杀秦兵二十余万,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百姓畏他惧他,独独不信他不拥他。武力征服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秦始皇尽管靠武力夺了天下,却坐不住这天下。这和项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而刘邦却不然,入关后先与百姓约法三章,此举一朝便把刘邦地位提高不少,则百姓拥护。话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虚心纳谏。说起项羽,必提亚父。要我说亚父在项羽阵营只能说是“屈才”。鸿门宴中说道:“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气,可气!倘若项羽听亚父一言,天下之势必然有个大逆转。之后刘邦借故逃跑,“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而撞之而破之,曰:‘哎!竖子不与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后的天下局势不就是如此!由此可见亚父范增还是很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可惜有个一意孤行的主子项羽。刘邦这边呢?早年得高人真传的子房真称得上是谋士中的翘楚。而更重要的,有几次三番问“为之奈何”的主子刘邦,也可看出刘邦是个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好领导。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刘邦从小路逃跑,张良留在鸿门善后,若项羽一个不悦,就有性命之忧啊!可见子房忠心侍主,把生死抛诸脑后,想必这些也是刘邦的信任托付所致。

第三,自身素质。要说经纬之地,项羽不比刘邦差。项羽有先天的好家室,好背景,整一个官二代加富二代,可恰恰也许就是这些,让项羽太安逸以至于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自古凡政客无不绝情冷酷,有手段有阴谋。项羽就是太正直,太“大丈夫”,所以“霸王”是他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帝王”。凡成大事者,皆有所抛。而项羽却舍不得,不舍得。反之刘邦,一介布衣,其实就是混迹市井的无赖,不招父亲待见,在市井摸爬滚打,别管肚子里是好水坏水,脑子里是金点子馊主意,计谋变通是足够了。对项伯的“吾得兄事之”;对项羽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如此”。真给项羽做足了面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不得不说,这就是谋略,这就是刘邦为什么是胜者。

成王败寇,成也好,败也罢。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剩无限唏嘘和感慨了。感叹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感叹于政场上的险象环生。使我惊叹于古人的高超计谋,一遍遍为之折服。

如果要说出个最喜欢,还当属霸王项羽。“西楚霸王”“乌骓相随”“美人相伴”“万千军马”,这一个个词句俨然是对项羽的叙说,俨然是对一个“英雄”主角的完美演绎,血气方刚却也侠骨柔情。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项羽虽武断盲目了些,但人都是有缺点的。反之,刘邦便低了几个档次,人们大都不喜欢心机耍尽之人,且凡事必问“为之奈何”,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leader,都听别人的',完后再总结一句“善!”只能说这人孤陋寡闻,才能浅薄。后又自我逃跑不顾同伴生死,不仗义,不义气。从理智和政治的角度讲,这办法或许再好可是;但从感性和道义方面,刘邦确是有些贪生怯死,小人之行了。再说项羽这厮行为,在西方国家叫“个人英雄主义”,在东方的中国便叫“逞匹夫之勇”了。“个人英雄主义”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既能当武林中的大侠,江湖地位显赫,还能拯救国家于水火;就像欧美电影中的主人公,一个个都是“救世主”,地球末日能够救、外星人入侵能够救。“美国大兵”“铁血硬汉”,看到兴奋处不能自我的双手握拳,这似乎是满足了人们心中某种膨胀的东西——对世界上没有的“全能英雄”的敬仰与膜拜。而经过历史的消磨洗涤,关于项羽“英雄”的一面,便愈发的闪闪发光,这也就产生了绝大多数

人对项羽的态度——“惜英雄”,以至于后人对笔下的项羽总是几分敬佩,几分惋惜,几分批判。我亦是个俗人,亦喜欢侠骨柔情的“英雄”,似乎霸王的最终陨落也是一种缺憾的美丽。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然远去,但其中的计谋、意气、残酷一向为历代人所叹、所赞。读完《鸿门宴》,胸中满满的充足之感。也不禁自问,渺小如我们,该当如何?不如自由而欢乐的过活着,使“生活”不仅仅限于“生存”二字,还能赋予它更多丰富、绚丽的色彩,也是不枉此生。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