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
释义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叔本华似乎是一位很受欢迎的哲学家,这与他活着可不同,更不比他的早年。他看不起黑格尔,可是最后,自己的名字还要写在黑格尔式的哲学史上才能被真正看到。 叔本华的哲学被冠以多种名号:悲观主义的、音乐的、反理性的、散文式的等等。这些名号里包含了多少谬误,相信很多读过的人都会发现一点。叔本华被误解的程度仅次于马克思,而被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又是截然相反的。 叔本华的哲学被看作简单的,我也是被这种观点带去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说法。 叔本华的思路很有意思。康德的唯心主义穷尽心力,也不能通达物自体;因为他们都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从笛卡尔,到洛克、贝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一直都坚持的传统,现在我们也把它看作真理。叔本华也承认,所以第一卷他只是重述前辈们的观点。 不过,叔本华惊讶地发现:我们自身,也是物自体啊! 由此在第二卷,叔本华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自身,除了能被表象出来的,只是意志;而物自体,也只是意志。因为只有意志是不能被直接表象的,它只有客观化才能被知觉。意志不符合充足理由定律(这是叔本华论文的主要论题,大意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而表象是摆脱不了的。 个体中有意志,整个自然界也有意志,整个历史的表象都是意志内部争斗的结果。这与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异曲同工:万物都只是一个理,又各有其分,万物化生都是理在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还是不能从本体论上理解意志就是物自体。 叔本华的哲学被称作音乐哲学是有道理的,他与歌剧作家曾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友谊。在第三卷,叔本华比较了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这两个世界都和表象世界是不一样的,要认识他们的形而上的世界需要形而上的知识,或者艺术。因为艺术的对象是美。 “音乐根本不像其它艺术,它不是理念的摹本,而是世界本身的摹本”,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音乐要更“抽象”。这一部分也是最难受的,因为我压根不懂音乐,所以也听不懂叔本华在说什么。 “人的意志是这样的:意志永远向前奋进,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产生另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不已”,直到死。出自第三卷,但是在第四卷才讨论解决方案——否定意志。 自杀不是在否定生命意志,恰恰是一种极端的肯定,代表向它、向无限欲望的屈服。真正的否定是对欲求的合理的克制(这克制最好不要勉强),只满足自己一般的需要。与此相反,禁欲也是不妥的,尽管叔本华很推崇,但是中世纪的殉道士已经用血肉证明,对肉体的迫害并不能达到对灵魂的净化。可取的做法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已经讲过:大隐隐于市。 叔本华的哲学,无论是这本书,还是他后期的作品,我叫做“鸡汤哲学“。这并不是贬义,因为他并不是一贯说教,而是有形而上学为之奠基——有形而上学做食材的鸡汤才更有味道!这也是康德的路线,只不过康德还没有下沉。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是康德的接班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2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3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 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 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但是它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当它要取代欲望的时候,混乱就随之而来了。最容易犯错误的莫过于仅凭思考行事的人了。 意志 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4 如果按照叔本华的思想看,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我想问,人类生存的价值在于什么?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对欲求的痛苦,那么人还是人类吗?人类和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如果为了摆脱痛苦而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作为人类作为动物,本性的生存欲望要被摒弃,那么人类这种高智商动物还能长期存在下去吗? 我想,既然自然赋予我们动物的天性,又使我们作为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那么我们就应该遵从自然规律给我们的本性!为了欲求而痛苦,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人的必然经历。试想,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痛苦,那么人生就会平平淡淡的过去,没有喜怒哀乐,会使人生变得无聊,而这种无聊所带来的痛苦远比欲求带来的深!因此,接受这种欲求带来的痛苦,用乐观的心去对待这种痛苦,那么也就没什么可失望的了! 我想说,既然生命意志体现为永无止尽的欲求、永无止尽的为了生存而挣扎,并且这一切必将以失败和死亡告终。那么,我想问,这死亡的之终极原因何在?当然,还是意志!如果说意志是蕴藏于这世间万物之中的本质,那么,它将是混沌不明的,因为这世间充斥着很多矛盾——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所以,就不能说意志只是欲求着开始,因为它同样欲求着终结。所以说,人生意义不能仅仅体现为生存意志,还应该体现在其他方面,诸如认知和情感。通过意志、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更有意义! 我认为,幸福感并非像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无力!虽然痛苦一生无法解脱,但是,在人的欲求满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幸福感是非常强烈的,之后,才是空虚和无聊。与其说人是追求着物欲,倒不如说是追求着对幸福感的渴望。即使强烈程度比欲求得到满足时的幸福弱得多,渴望也是一种幸福。但是人的欲求又是痛苦的,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所以说,人生奋斗的过程是有苦有乐的,不能只看到、放大人生的痛苦,更应该看到人生的幸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哲学家叔本华最著名的代表作,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叔本华一生的道路坎坷,哲学界对他和他的著作的封杀丝毫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心。虽然我不能全部接受他的思想,但在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强大力量,为他对自己思想的坚持,对哲学不懈努力感到敬佩!叔本华之后,佛洛依德和尼采等很多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他的理论,使得叔本华的思想得到发现,得到认可,得到传播。正如这位倔强的哲学家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的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致敬叔本华!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