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
释义 |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1 《学校的挑战》这本书我刚拿到的时候并不知道所谓的"挑战"是什么。读下来才知道指的是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从传统的课堂改变成“合作课堂”,学校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共同面对。 书中收录了许多学校的挑战过程,不过感觉是篇幅有限,书中收录了十几家学校的改革,每间学校也只能写一到两页,多则三到四页,其实我觉得每间学校的改革过程都是一本书。这本书里我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挑战过程:学校要改革--遇到困难--学校的解决方法--改革开始看到成果了。但是对于学校的解决方法,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困难,里面的细节也没有过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不过在这样读下来之后我也能够总结出一些要点,或许可以在我日后的教学上有所参考。 以下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读书笔记:刚开始展开合作学习,宜以三人为一组,后来可四人一组,且必须男女混组,而三男一女的组合比三女一男的组合更能形成合作学习。;不是所有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挑战性的难题、预想学生可能产生困惑之处,采用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引进“三要素”——作业;小组合作;基于表现的相互分享;.“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为老师应该注意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回答串联组织;教师对差生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进行指导;教师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思考,和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因为,“不确定的思考和表达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与表达中更能发挥充分的威力”等等…… 以“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书里记述的是日本的实验状况,对学校还有可借鉴之处,对教师个体操作的指导也有一些。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学校改革案例,描绘了学校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说这些都是激动人心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学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决心。书上展示的主要是学校在宏观上的改革成果,这些成果来自教师们的努力,虽然书上也有描述一些教师个体操作上方法和对此的意见,对我有指导意义,但看完书后我仍有很多疑问,我大致了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这些改革是已被实践过证实有效的,但真正让我运用到课堂上我却感到难以实行。当然我还没有真正去实行这些改革,不试一试还不知道到底会碰到什么困难。同时,我准备也去读读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师的挑战》。希望在里头能得到我需要的东西。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2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3 关于怎样组建小组,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佐滕学先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的一些教师存在的误区,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的建议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应当怎样组织小组 小组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为宜,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组成同性别的小组,因为男女生混编有利于激活合作性思维;二是人数不宜多也不宜少,多了往往有人会成为“客人”;少了则难以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 二、何时实施小组学习 教师首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学习的合作化”,比如互相交流、核对答案、帮助学困生等。二是“冲刺与挑战”,这是小组学习的最佳境界。也就是说,小组学习的核心意义在于“为了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比如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佐滕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合作学习”往往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有些问题在课堂中只有半数多一点的学生理解,但实施了“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作出解答。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致力于“冲刺与挑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何时结束小组合作学习 遵循的原则是:小组学习应当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比如,预定实施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仍在进行,可以延长到15分钟。反之,预定实施1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不能形成,那就应当5分钟打住。 四、教师应当做什么 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关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必须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之中;二是关照难以展开讨论的小组,推进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教师不必事事躬亲,包办代替。 教师容易出现错误的做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断的提示、引导、强调,干扰小组的正常讨论;二是单独帮助那些不能参与小组学习的学生,个别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佐滕学先生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做的是,让那些不能参与的学生同小组里的学生沟通起来,而不是分别回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4 参加完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后,再拿起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阅读,感觉真是畅快,亲切,以及震撼。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跟许多渴望改革的教师合作,一起面对学校改革的挑战。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热衷于教育改革的教师,以及大胆改革的领军人物,日本的教育才会有现在的展现面貌。 在本书的序言中就提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也是以教师传导为主,对于一些学习的弱势群体照顾的相对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退学,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效率低下。但是随着教育革命的悄悄打响,学校逐渐转变了教育方式,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以及教师的培养。这些改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感觉是如此的亲切,这些改革又感染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教育改革的潮流。阅读此书,不仅使我们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也给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佐藤学教授指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目的都是上好课。然而,学校的责任就是在于上好课吗?教师的责任就在上好课吗?不是的,学校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为民主主义社会作好准备。倘若一年之后,这人课堂哪怕有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没有得到保障,就会出现厌学的儿童,那么,这所学校就不能说是尽了责任,教师也不能说是尽了责任的。”这段话听起真的很苛刻,但扪心自问,细细思考,又确实是字字珠玑,因为,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啊,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到最冠冕堂皇的理论支持。想想真的感觉脸红啊! 佐藤学用“个体差异的交流”和“多元声音的交响”来形容“学习共同体”,展现“和而不同、心领神会”的合作关系。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把学校从“竞争与甄别”的紧张氛围扭转为“合作与共生”的和谐图景。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5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6 关于怎样组建小组,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佐滕学先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的一些教师存在的误区,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的建议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应当怎样组织小组 小组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为宜,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组成同性别的小组,因为男女生混编有利于激活合作性思维;二是人数不宜多也不宜少,多了往往有人会成为“客人”;少了则难以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 二、何时实施小组学习 教师首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学习的合作化”,比如互相交流、核对答案、帮助学困生等。二是“冲刺与挑战”,这是小组学习的最佳境界。也就是说,小组学习的核心意义在于“为了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比如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佐滕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合作学习”往往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有些问题在课堂中只有半数多一点的学生理解,但实施了“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作出解答。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致力于“冲刺与挑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何时结束小组合作学习 遵循的原则是:小组学习应当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比如,预定实施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仍在进行,可以延长到15分钟。反之,预定实施1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不能形成,那就应当5分钟打住。 四、教师应当做什么 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关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必须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之中;二是关照难以展开讨论的小组,推进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教师不必事事躬亲,包办代替。 教师容易出现错误的做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断的提示、引导、强调,干扰小组的正常讨论;二是单独帮助那些不能参与小组学习的学生,个别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佐滕学先生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做的是,让那些不能参与的学生同小组里的学生沟通起来,而不是分别回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7 假期里阅读了学校推荐的由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这本书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在本书中有两个词汇对我促动很大,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词汇一: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书中说:“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习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习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这里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我们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书中以理论加实践很好的阐述了当今课堂教学由“同步教学”向“合作学习”推进,进行着一场“宁静的革命”。 本学期,我们沙三小将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我非常期待在实验研究中能够看到孩子们在经历合作过程后,满足合作需要、体验交流快乐、感受合作愉悦、感悟合作价值、分享合作成果,从而提高我校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打造出品牌课堂。 词汇二: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看到这,我想到,我们正是以“共同体”的团队理念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 师生在课堂中承认差异,包容多元,平等对话、彼此尊重,有效合作,相互影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起参与课堂学习的信心,对课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参与课堂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形成了勤学、慧学、乐学的课堂共同体。 班级成员共同生活中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共同分享,获得道德成长,形成了共处、和处、乐处的班级共同体。 教师在共同的专业生活中不断提升专业意识,相互包容,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勇于创新,形成了勤业、专业、乐业的教师共同体。 可见,创建学习共同体,决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深层次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个观念就是要真正的对学生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真正的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保障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并能看到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痕迹。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8 放纵着假期的闲暇,慢悠悠地读完了《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的共同体》。拜读之际,萦绕在心头的三个关键词是冲击、畅快与憧憬。 冲击——被那颠覆性的教育信条 对于一个已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像我,脑海中多多少少对“学习”,对“教学效率”等名词有了固定的认识与定义。但是,读着此书,积淀多年或默认多年的一些看法却频频受到佐藤学教授极具颠覆性教育信条的强烈冲击。 关于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他指出: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提到课堂效率,他说:“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关于低学历儿童的进步,他强调:学历低下的学生并不是一点一滴地转变的,而是跳跃式地一举成功的,是可以突然在某个时间点上摆脱低学力状态的……如此极具颠覆性却又掷地有声的言论,给人以强烈冲击的同时为何却又令人无比折服呢?因为佐藤学教授一直都在用事实说话。他高举“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旗帜,主张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他孜孜不倦地与中小学教师展开合作研究,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课堂革命”中“创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经验、要诀与技术。书中那些颠覆性的话语,不正是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的累累硕果吗? 畅快——为那直言不讳的教育批判 该书中,佐藤学教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现状作了直言不讳、但又一针见血的剖析与批判。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他认为:分层教学“不过是降低教学内容的程度,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罢了,是不折不扣的能力的甄别与歧视。”的确,在班额大、工作节奏日趋加快的教学现状下,仅靠教师献身性的努力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力的。诚如他所言,学历的个体差异是不能克服的,教育应当追求的是以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稍稍向高位推移、缩小分布曲线的幅度。可见,对低学力儿童,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不计时间消耗成本的个别辅导,而是要千方百计地促使他学会主动学习。 关于观摩课的研讨,他指出:“在教学研讨中执教者与观摩者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权力关系。无论是外行的学生还是资深的教师都能说出‘充足的意见’,而执教者只能处于惟命是从的境地。只要这种权力关系不消弭,在校本研修中教师讨厌执教者的角色是理所当然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过激,但它却酣畅淋漓地替我们很多老师道出了不愿承担公开研讨课的根本原因。没有一个真正民主和谐的研讨氛围,执教者哪来安全感呢?又有谁天生乐意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拿出来给别人评头论足呢? 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佐藤学教授主张构筑“同僚性”的教学研讨。课后的教学研讨会的中心问题,与其说是上课的优劣、提问的技巧和教材的钻研,不如说是基于课堂的事实,议论学生在何处是顺利的,何处有障碍。显然,构筑“同僚性”的教学研讨,关注的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此外,这种教学研讨特别强调“实现不同教师的多元声音的交响”。如此推想:教师之间真正构筑起了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那么,“争先恐后地争当执教者”的研修氛围当然就不是乌托邦的梦呓。 憧憬——对我校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前景 翻阅着书中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案例报告,感受着那一幕幕温馨柔和、令人向往的场景:“在这间教室里,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安心感和期待感,因为任何一个提问或发言都会得到大家的接纳与响应”;“课堂里洋溢着‘沉稳而融洽的氛围’、‘优质倾听’、‘优质学习’的儿童在扎扎实实地培育起来……”徜徉在如此美丽的字里行间,不禁开始憧憬起我校十二五课题研究的美好前景。 我校的十二五课题——《合作共享:课堂小组主动学习模式的校本研究》与创建学习共同体,与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联。在学校课程改革进入瓶颈阶段,确立这样直接将研究的核心指向课堂,促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权。我想这本身就是返璞归真的实在之举,因为归根结底,学校的课题研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应该是学生,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也理应是学生。 当然直面现状,要真正实现基于合作共享的课堂小组主动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学力,困难肯定很大,过程也必将比较漫长。但不管怎样,这个课题研究的确立,已经旗帜鲜明地为我们指明了今后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已经燃起了一盏鼓舞人心的明灯。所以,我愿意憧憬,在这个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引领下,我们周小教苑这片热土上必将会慢慢地掀起一场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9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篇10 关于怎样组建小组,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佐滕学先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的一些教师存在的误区,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的建议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应当怎样组织小组 小组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为宜,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组成同性别的小组,因为男女生混编有利于激活合作性思维;二是人数不宜多也不宜少,多了往往有人会成为“客人”;少了则难以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 二、何时实施小组学习 教师首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学习的合作化”,比如互相交流、核对答案、帮助学困生等。二是“冲刺与挑战”,这是小组学习的最佳境界。也就是说,小组学习的核心意义在于“为了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比如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佐滕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合作学习”往往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有些问题在课堂中只有半数多一点的学生理解,但实施了“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作出解答。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致力于“冲刺与挑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何时结束小组合作学习 遵循的原则是:小组学习应当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比如,预定实施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仍在进行,可以延长到15分钟。反之,预定实施1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不能形成,那就应当5分钟打住。 四、教师应当做什么 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关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必须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之中;二是关照难以展开讨论的小组,推进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教师不必事事躬亲,包办代替。 教师容易出现错误的做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断的提示、引导、强调,干扰小组的正常讨论;二是单独帮助那些不能参与小组学习的学生,个别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佐滕学先生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做的是,让那些不能参与的学生同小组里的学生沟通起来,而不是分别回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