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释义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1

第一,书的结构。

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文化的影响问题。

中国的管理学学术方面一直没什么成果,一来是因为天生的劣势,二来,最重要的是,一缺态度,二没方法。缺乏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据说有一个中国某大学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书,乐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国呢,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书,人家出的书里有多少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现在中国的社会整体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心态下,有写枪手,计算机的书最好看外国原版的,翻译的有的说的根本不是人话,不如不看。国内的书都是互相抄,抄点字,截个图就出书了,没有半点自己经验的总结。

大学里也是如此,实在不应该。论文互相抄袭,而教材竟也是这样。某大学的管理学教材,以为还不错,是自己学校编的出版的,翻开看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照这本《管理学》扒下来的,当然话是讲的更本土一点,但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怎么教书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点,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写多少,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才能慢慢的构建起来。

中国现在确实没有管理实践很好的企业,但毕竟都在慢慢探索改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中国企业的实践在不断的印证这些经典理论,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关系了,人情了,这些在中国社会远比法和理更好使。没有法制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是几本书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可这种文化及其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就是没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习惯,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总是在读别人的书,学别人的经验,没有创新。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很难看的一个答案,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上的话可能说的重了点,也夸张了点,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没有态度没有方法,你研究什么啊?扯远了,打住不说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

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

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第三,特色概念。

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2

自一九九三年以来,他曾四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五零米短跑冠军,并发明了三六零米和二零零米两项世界纪录。他当选为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四年度同龄组田径老师。

罗宾斯博士的实际经验丰富,学识广博,并非一样平常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传授可以比拟。 他曾就职于壳牌煤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闻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照料。

如许一位履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如许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刻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叙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现实生存的例子,对工作实际具有直观的引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叙述的,从雇用开端,到激励、向导能力、绩效管理、相同方法等,一一举行了阐明,分外是对构造的历程、举动、意义举行了超越一样平常看法的叙述。 而且,本书还改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册本中未经证明的看法,以实际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以为,本书的特点便是从举动而不是从管理实际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扫尾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构造系主任、传授)所批评的那样,“管理实际和举动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就雇用而言,本书所先容的是如安在现实面试中寻找到符合构造需求的合适人才。根据教材上的说法,重要是雇用的概念和可采用的要领,包罗外部雇用和外部雇用红岩读后感600字 ,并先容可能从外部得到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干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先容面试时需要细致的地方;这每每形成实际中收集到人才材料,却不知道怎样经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相识他除了技艺以外的其他环境。而现实上就像本书真理一所说的那样“忘失人格特质,举动才算数”,只要从面试职员曩昔的举动出发,才能考量他以后在新的.构造内里可能会产生的举动,及对新构造的适应性。

以是,我对本书的看法便是,本书更多的从实际操作层面临我的工作产生引导作用,和曾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干教材的实际向共同,能在实际和实际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3

在《罗宾斯管理学》一书中,罗宾斯提到:沟通是管理的浓缩。真正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达到控制员工行为、激励员工的功能,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据悉,美国曾对500家企业中的191名管理者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导致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技术或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无法将最好的想法和计划,通过沟通进行传达和实施。

书中还强调,沟通与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管理者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沟通,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能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课。有两个数字可以直观地反映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两个70%。第一个70%,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管理者大约有70%的时间花在此类沟通上。第二个70%,是指企业管理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是有了问题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如何沟通所引起的。

另外,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艺术的精髓。有效沟通不但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更能维系整个企业的融洽氛围。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为管理者在决策前提供了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为决策后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有效沟通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高尚品质。它不仅是企业整体的凝聚剂,更是管理者实现管理基本职能的有效途径。

高效团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有效沟通,在确保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之后,管理者还需从各方面加强团队的稳定性、专业性、高效性。

在《罗宾斯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授权,如何把握授权的尺度是一门艺术,也是优秀企业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管理提倡“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尊重人性,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宽度是有限的。数据表明:一个管理者在最佳状态下,管理3—8名员工为最适宜,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管理的效率会随之下降。

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两个最关键的弊端:

第一,管理者不愿意放权,事事亲力亲为。

第二,皇亲国戚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导致管理断线。

面对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如何有效管理?授权到什么程度很重要,授权的节奏也很关键,对于企业的每个成员像放风筝一样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线的粗与细,风力和天气及风筝自身的好坏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实践,想要放好员工这支风筝实属不易,达到收放自如的无为而治更是难上加难。

风筝放得好坏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空气及风力的大小。

第二,好的风筝和线。

第三,放飞的技术。

这与成功企业具备的三个要素一一对应,风筝放飞时的空气和风力犹如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与人文环境,企业一般很难去改变它,只能去适应;风筝本身毋庸置疑就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而风筝的线就是指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绩效制度、管理流程等制度。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的物质层。放风筝的技巧,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精神层面。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如果管理者完全掌握了放风筝的哲学理念,并把它应用在实践中,那么他将成为管理大师。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4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 Job 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管理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5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 Job 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管理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6

第一,书的结构。

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文化的影响问题。

中国的管理学学术方面一直没什么成果,一来是因为天生的劣势,二来,最重要的是,一缺态度,二没方法。缺乏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据说有一个中国某大学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书,乐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国呢,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书,人家出的书里有多少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现在中国的社会整体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心态下,有写枪手,计算机的书最好看外国原版的,翻译的有的说的根本不是人话,不如不看。国内的书都是互相抄,抄点字,截个图就出书了,没有半点自己经验的总结。

大学里也是如此,实在不应该。论文互相抄袭,而教材竟也是这样。某大学的管理学教材,以为还不错,是自己学校编的出版的,翻开看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照这本《管理学》扒下来的,当然话是讲的更本土一点,但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怎么教书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点,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写多少,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才能慢慢的构建起来。

中国现在确实没有管理实践很好的企业,但毕竟都在慢慢探索改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中国企业的实践在不断的印证这些经典理论,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关系了,人情了,这些在中国社会远比法和理更好使。没有法制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是几本书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可这种文化及其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就是没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习惯,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总是在读别人的书,学别人的经验,没有创新。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很难看的一个答案,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上的话可能说的重了点,也夸张了点,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没有态度没有方法,你研究什么啊?扯远了,打住不说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

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

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第三,特色概念。

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7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 Job 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管理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篇8

在《罗宾斯管理学》一书中,罗宾斯提到:沟通是管理的浓缩。真正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达到控制员工行为、激励员工的功能,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据悉,美国曾对500家企业中的191名管理者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导致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技术或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无法将最好的想法和计划,通过沟通进行传达和实施。

书中还强调,沟通与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管理者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沟通,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能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课。有两个数字可以直观地反映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两个70%。第一个70%,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管理者大约有70%的时间花在此类沟通上。第二个70%,是指企业管理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是有了问题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如何沟通所引起的。

另外,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艺术的精髓。有效沟通不但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更能维系整个企业的融洽氛围。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为管理者在决策前提供了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为决策后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有效沟通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高尚品质。它不仅是企业整体的凝聚剂,更是管理者实现管理基本职能的有效途径。

高效团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有效沟通,在确保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之后,管理者还需从各方面加强团队的稳定性、专业性、高效性。

在《罗宾斯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授权,如何把握授权的尺度是一门艺术,也是优秀企业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管理提倡“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尊重人性,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宽度是有限的。数据表明:一个管理者在最佳状态下,管理3—8名员工为最适宜,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管理的效率会随之下降。

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两个最关键的弊端:

第一,管理者不愿意放权,事事亲力亲为。

第二,皇亲国戚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导致管理断线。

面对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如何有效管理?授权到什么程度很重要,授权的节奏也很关键,对于企业的每个成员像放风筝一样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线的粗与细,风力和天气及风筝自身的好坏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实践,想要放好员工这支风筝实属不易,达到收放自如的无为而治更是难上加难。

风筝放得好坏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空气及风力的大小。

第二,好的风筝和线。

第三,放飞的技术。

这与成功企业具备的三个要素一一对应,风筝放飞时的空气和风力犹如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与人文环境,企业一般很难去改变它,只能去适应;风筝本身毋庸置疑就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而风筝的线就是指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绩效制度、管理流程等制度。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的物质层。放风筝的技巧,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精神层面。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如果管理者完全掌握了放风筝的哲学理念,并把它应用在实践中,那么他将成为管理大师。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