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
释义 |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1 乐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人们在相似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类化期望,表现为积极的解释风格。谈到“乐观”一词,就不得不提到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的幸福五部曲之一《教出乐观的孩子》,是一本实用教育指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研读之后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启示,现总结如下; 一、乐观—积极的解释风格 塞利格曼发现“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即“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的反应: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从而进行“心理免疫”,教会儿童习得乐观,将无助变成自主。在幼儿园里,以个人工作经验来说,我发现能力弱的孩子经常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敢”,长久以往,慢慢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中,从而变得悲观、不自信,老师应该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习得乐观,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何谓“解释风格”呢?即个人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根据对本书观点的理解,结合工作实践,现举一事例:几年前,幼儿园开展迎宾小天使的活动,即幼儿佩戴红色绶带,站在园门口,大声地说“早上好”来迎接上学的小朋友及家长们。妮妮非常渴望做迎宾小天使,这次却没被选上,回到家沮丧地对妈妈说:“我真笨!大家都能做迎宾小天使,我永远做不了了!”妈妈听完,抱怨道:“因为你不乖,才没有被选上,真是一点用都没有!”第二天,妮妮一直闷闷不乐,老师与其谈心,知道了她的烦恼,安慰她:“昨天并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当上迎宾小天使,还有很多小朋友都在等着下一轮呢。由于你最近感冒,需要保护喉咙,不能大声地说‘早上好’来打招呼,这次才没有被选上。等你感冒好了,努力练习,再去试一次,肯定能行!”妮妮听了,开心地直点头,笑着说:“好!”妮妮及其妈妈对事件的解释就是消极的,把没有被选上迎宾小天使这一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从而产生悲观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妈妈的消极解释风格正在影响着妮妮,循环往复,将会让其陷入习得性无助中;而老师的解释就是积极的,把失败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并且是可以改变的.原因,让其恢复自信,再次进行挑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积极的解释风格呢?学会反驳! 二、学会反驳—成人先于孩子学习 塞利格曼认为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搜集证据,减轻认知偏差;做出选择,自由挑选多种解释;反驳的技术就是化解灾难;反驳策略是开发反攻计划,将精力投入到最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反攻计划中。教孩子反驳悲观想法之前,成人自己要先练习这些方法,学会反驳。有了会对悲观说“不”的成人,才会教出说“不”的孩子。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当我们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时,要学会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幸福2.0时代已经来临。当家长乐观自信时,孩子离幸福还会远吗?这就是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价值所在。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2 《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是一本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书,读起来有些晦涩。尤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书中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太适用。然而,“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伤的技能”。从自己做起,情绪稳定的父母,温暖积极的家庭环境,是给予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第6章着重介绍了如何评估孩子的乐观程度,包括孩子归因和解释风格的评析和抑郁程度的诊断。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对自己的处事风格和生活状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是个乐观的人,虽然很多时候有着悲观的想法,遇事是个容易自责的人,容易感到内疚、羞耻、失去自尊、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正是因为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才能更进一步的悦纳自己,爱自己。 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全是积极的情绪,即便是乐观的人。消极情绪和悲观思想的存在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它们传递着很多重要信息,激励你采取行动改变自己或是改变你的世界。悲观想法有时能帮助我们对事件的认识更切实际。轻度抑郁的人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更公正。我们要允许它们的存在,并把它们看成是我们行为改变的催化剂。 孩子的乐观要从小开始培养,而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这段时间学习乐观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和继承。父母对特定事件的情绪反应和解释风格,孩子会以此为信号来判断和学习,并把这些慢慢变成自己的风格;父母和老师评价孩子的语言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风格;不寻常的无助和失败,比如父母激烈的争吵,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容易使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更谈不上掌控感的经验。这就更加印证了父母学习乐观技能的必要性。另外,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的执着坚持,不是因为孩子执拗,而是他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对这个世界的掌控,所以,“孩子儿时的梦想有很高的价值,努力与练习时常可以弥补天才的不足”,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体会着令人羡慕的坚强不屈和愉快的精神。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梦想。 如果父母想教出乐观的孩子,首先必须要将那些习得性乐观的技能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书中第9—12章着重介绍了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技能,即“宾夕法尼亚预防计划”。计划中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心理治疗和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认知治疗中,ABCDE法则中贯穿了很多基本技能,比如:告诉自己慢一些,与自己即时的想法保持一定的举例;及时捕捉负面思维(个人认为也可以有意识的捕捉正面感受,积极的拥抱身体里的各种情绪,不断悦纳自己,为自己蓄满能量);搜集证据印证思维假说;从多个角度解释事件本身;化解灾难性思维;制定反攻计划,等等。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个性化)的基本技能在于孩子信念的正确性:把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行为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性格上;习得性乐观也不是空洞的乐果,而是从“非负面思维”的力量中而来的乐观。说起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所希望的有太多太多,总是希望孩子在未来一定要比自己做的优秀。首要的技能是坚定而自信,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期望以及期望会给自己带来的全新感受。只有在对方觉得受尊重的情况下,才愿意合作。其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制定目标,选择完成目标的行为方式,并注意是否长期有效。 书中对几个心理学概念的阐述和分析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知。关于习得性无助:引发我们感到无助的不仅仅是不可控的坏事件(如父母争吵、家庭变故等),还包括我们不可控的好事件(如无条件赞赏,随时帮孩子解决问题等)。前者带来“厌恶式”习得性无助,后者带来“成瘾式”习得性无助。关于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会问自己“为什么”(如为什么我画画总是画不好?):这时,孩子通常思考的三个问题是1、是谁的错;2、要持续多久;3、我的生活有多少会受影响。如此便能找到鼓励的方式。关于自尊,包括两个方面,“表现满意”和“感觉满意”。前者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后者指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以及有权利享受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有信心。作者认为,“表现满意”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的主要衡量标准,“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个人并不这样认为:《正面管教》关于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之一:是否有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行为表现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父母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感受这些。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主次。 对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个人也有些不同看法。“与孩子谈判时,告诉孩子当他告诉对方他的协议时,他可以说“假如你可以……我就愿意……”,这样就可以清楚的告诉对方这时你提议的妥协。”个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表达句式,容易陷入讲条件的陷阱或导致逻辑后果。个人更赞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孩子成功时奖励他,而不能只是为了要他心情好就奖励。同时,奖励分等级,以适合孩子取得的不同成就。”个人不赞成用奖罚手段鼓励孩子,即便孩子成功了,孩子自己体会到对事情的掌控,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这些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宝贵的,而不是靠“外部”的奖励,给予孩子“他尊”。所举案例中,伊莲娜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需要接受惩罚。尽管案例的主旨并不在于通过惩罚让伊莲娜接受错误,个人认为,可以让案例的结局更完美一些。孩子犯错时,不羞辱不责怪,指出孩子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或是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孩子接下来自然会集中注意力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及要如何做。 “坏事情会不断发生,但是,你已经教会孩子如何在这些挫折面前坚定不移。他不会无助的崩溃,反而可能会找寻出路。”这样美丽而又令人憧憬的描述,让自己对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希望。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学习幸福,并让幸福持续下去。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3 引言 作为一个大龄剩男,一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拒绝的。 毕竟,还是单身狗一枚。然而,开始读进去以后,感觉我很幸运在诞育宝宝前能拜读本书。我也非常愿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分享我的收获。 一、乐观VS悲观 先不说自己,我们看一看身边的人。 有的人常常脸上带着笑容,沟通交流的时候也总是会伴随着笑声,遇到好的事情总是欣然接受、乐于分享。遭遇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也往往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常常把这一类人归纳于乐观的人。 也有另外一部分人,平常不太容易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容,总是愁云惨淡的样子。碰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更坏的结果。而碰到好事,也不见得会全然接受,也许心里正想着这好事背后可能隐藏的坏事情。 显然,我们会更乐意和第一种人有更多的接触,因为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会让我们感觉更快乐,想法也会更正面。因此,乐观的人通常是更受欢迎的。 在这个人际关系占据重要比例的当今社会,我相信更多人愿意自己是一个更受他人待见的人,也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个乐观的、容易被人接纳的人。 二、乐观的来源 关于一个人乐观或者悲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相信是许多人想要知道的重要内容,本书总结了4个方面,我挑选了3个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 1、遗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们自己的乐观与悲观,有25%-50%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宝宝准家长们,为了将来宝宝的乐观性,从现在开始学习乐观,然后把你的乐观遗传给宝宝也是来得及的。 2、父母的教育乐观与否 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是最多的,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父母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就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外界的处理方法。这就又要求了身为父母,要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外界的影响 除了父母以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许就是学校和他身边的玩伴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除了能对孩子有所了解,加强亲自关系以外,也可以及时地帮助孩子屏蔽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三、我们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 不知道是因为传统的原因还是发展的因素,我们身边通常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教育方法,随便举例几个就会有很多人中枪。比如: 案例一:6岁的孩子和9岁的孩子分别拼一个复杂的模型,9岁的.孩子做的很好,而6岁的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行。此时父母可能会鼓励"宝贝,你做的真棒!""宝贝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来吧,爸爸帮你做。" 这个案例中,父亲的错误有: ①6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像9岁孩子一样做出完整的复杂模型,其鼓励是空洞虚假的; ②父亲接手完成模型,造成了孩子的无助感;③没有帮助孩子解释失败原因。 案例二: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常出现的错误行为: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断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面前批评另一半如"你爸爸真没出息、***妈就知道打麻将"等;避免争吵但是采取冷战;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如摔门、摔东西等。 四、教出乐观孩子的方法 这个恐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了,书中提到了好几种方法,比如ABC法则、让孩子学会反驳、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等。我个人觉得最容易学习的方法就是面对一件事情时,学会乐观的解释风格并教会孩子如何解释。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 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 暂时性: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 普遍性: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特定性: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 个人的:起因只是我; 非个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举例:老师告诉我,儿子这个学期成绩下滑,还老是去网吧玩游戏。 第一种解释风格: 最近老板安排的事情太多了,都没有太多时间多关注下儿子。 第二种解释风格: 个人时间总是这么少,儿子这样下去怎么办,我真实失败! 两种解释风格的差别很明显,第一种解释是暂时性的、非个人的、特定的。第二种解释风格是永久的、个人的、普遍的。很简单的例子,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的后续处理方法将会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 读完本书 感觉不管是一些错误的观念还是正确的方法,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只有打开个人的视野,多接收新的信息加以分类整理,将会让自己越加成熟,孕育的孩子才会青出于蓝。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4 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茫然的也是欣喜的。被国内书籍的思维圈住了,读一章的时候,更多的是摸不着头脑,不清楚作者写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还未结婚的我,读起来感触更多,有些相似的童年经历能产生共鸣,也为以后婚姻教育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花了两个月的时候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把我自己当成孩子,也把我团队下的员工当成孩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抑郁也是可以尝试着"免疫"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以前是拒绝跟悲观主义的人交朋友的,总觉得自己也会被传染,也以外这种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书中告诉我们,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对孩子以后人生中是否乐观起了关键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第一点就是,家长必须先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你的家庭充满了乐观的氛围,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天性乐观,而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的。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让孩子学会反驳,最初我简单的以为反驳就是顶嘴,而书中却告诉我们,教孩子还有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议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这不仅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很有用,用在班组管理上也是可行的。在接电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员工上旬数据不理想就开始悲观的认为自己整月的数据就完了(A)那一瞬间,他的自动思维是为什么月初就遭那么多不满意,这个月又白接了(B)随即陷入了愤怒、失望、委屈的情绪里面(C)。这时,需要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个自动思维是正确的吗?我月初数据不好就真的一直不好了吗?有一个月不是也是后来居上吗?(D)想到这些之后,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觉得月初数据虽然是基础,但是月中还由机会追上来,在退一步,月中追不上来还有月末呢,我只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次一次小事的堆积,慢慢慢慢的学会有效的反驳自己的悲观情绪。 书中还有很多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长环境对乐观孩子的影响很大,成长过程中的自主乐观思维更重要,要坚持自己去用乐观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要知道自己的影响很大。 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你的一言一行以后都会给您的孩子留下影响,为了您的下一代,你也要学习乐观,要乐观还要有好教养,正确的教导可帮助孩子养成并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更积极的重要经历也会使其乐观更稳固。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5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身为班主任,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拥有乐观的品质,因为乐观的孩子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中,塞利格曼博士用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捷径。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去读这本书,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班主任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除了家人,教师是跟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每日接触的事物都直接关联于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解释风格强加于孩子身上,或使得孩子习得教师的解释风格,并用这个解释风格来批评自己。所以,要想让你的学生乐观,首先你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我们在进课室之前,可以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室,让孩子迎接的是你的笑脸,感受到的是你的喜悦。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该尽量做到不在学生面前抱怨,而是多与他们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其实生活是很美好的。 二、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 书中提到,乐观的认知技能有四个:“捕捉思维”;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进行“更正确的解释”;化解灾难性的思维。那么,如何去做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ABC法则来进行练习。A代表不好的事情,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通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其实不然,B——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所以,我们是通过ABC模式的练习,改变学生对不愉快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来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从而改变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乐观的解释风格一般归因于偶尔的、特殊的、和外因的,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教学生解释风格。 三、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 数百项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指出,动物(包括人类)在经历不可控制的情况时,就会学会放弃。相反,可控制的能力可产生行动来抵抗抑郁。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的掌控力来预防无助。班主任的布置一些任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利用微小的、可达成的步骤将挑战分层,首先从孩子们容易控制的程度来进行。比如,你想要增加班级凝聚力,让孩子们更加团结,你可以把这个目标进行细化,从孩子们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你可以先让孩子们每天发现一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们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再一步步去引导他们如何相处,最后才到团结一致。 四、要乐观,还要好教养 乐观不是灵丹妙药,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也不能取代孩子发展起来的强烈道德观,更不能取代雄心壮志或是正义感。此时,家庭教育及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班主任无法凭一己之力办到的,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班主任此时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让家长认识到好教养的重要性。 总之,乐观的生活能培养学生豁达的心胸和充分的自信,这是生活的一个良好习惯,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班主任,请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精神,这会使孩子收益终生!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6 我应该属于习得性悲观者,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时反映在头脑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怎么这么糟糕,要是换了别人就不会这样,或者,别人肯定不喜欢我,所以才会这样对待我。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当我有这些反应的时候,我会沮丧,但是会跟着反击。可这种反击很弱,有很多时候有例可证。由于这种反击比较弱,当我遇到比较小的伤害或者挫折的时候,这种弱反击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但当遇到大的挫折的时候,就发挥不了作用。甚至某些时候我会觉得这种弱反击是我逃避真实想法做出的暂避之举,是不真实的,是错误的,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不负责的想法。所以当我遇到大的挫折,很容易陷入坏情绪的恶循环。 在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扛,我以为这是负责任的想法。甚至当有些时候我觉得有些错误是别人造成的,我会认为这种想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所以都会尽量从自身找出错误,这样,当然有好的一面,可以培养我的责任心,但,另一方面,更多的自身错误让我更自卑。 很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想要培养性格乐观的下一代的父母看的,更多的是写给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习得性悲观者看的。原来面对伤害,面对挫折,我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更多的时候应该正视事情的真相,该由自己负责的部分便坦然面对,以此为戒,是他人引起的,又关我何事。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7 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茫然的也是欣喜的。被国内书籍的思维圈住了,读一章的时候,更多的是摸不着头脑,不清楚作者写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还未结婚的我,读起来感触更多,有些相似的童年经历能产生共鸣,也为以后婚姻教育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花了两个月的时候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把我自己当成孩子,也把我团队下的员工当成孩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抑郁也是可以尝试着"免疫"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以前是拒绝跟悲观主义的人交朋友的,总觉得自己也会被传染,也以外这种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书中告诉我们,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对孩子以后人生中是否乐观起了关键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第一点就是,家长必须先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你的家庭充满了乐观的氛围,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天性乐观,而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的。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让孩子学会反驳,最初我简单的以为反驳就是顶嘴,而书中却告诉我们,教孩子还有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议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这不仅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很有用,用在班组管理上也是可行的。在接电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员工上旬数据不理想就开始悲观的认为自己整月的数据就完了 (A)那一瞬间,他的自动思维是为什么月初就遭那么多不满意,这个月又白接了。 (B)随即陷入了愤怒、失望、委屈的情绪里面。 (C)。这时,需要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个自动思维是正确的吗?我月初数据不好就真的一直不好了吗?有一个月不是也是后来居上吗? (D)想到这些之后,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觉得月初数据虽然是基础,但是月中还由机会追上来,在退一步,月中追不上来还有月末呢,我只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次一次小事的堆积,慢慢慢慢的学会有效的反驳自己的悲观情绪。 书中还有很多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长环境对乐观孩子的影响很大,成长过程中的自主乐观思维更重要,要坚持自己去用乐观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要知道自己的影响很大。 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你的一言一行以后都会给您的孩子留下影响,为了您的下一代,你也要学习乐观,要乐观还要有好教养,正确的教导可帮助孩子养成并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更积极的重要经历也会使其乐观更稳固。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篇8 乐观的品质,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可贵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看中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可见,乐观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好奇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养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因为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读后感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的话语,是否有建设性意见?因此,孩子变得悲观,是父母的责任。所谓悲观,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有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抑郁症是到20世纪60年代才频繁出现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妇女。20世纪60年代早期,抑郁症开始流行。如今,抑郁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轻的牺牲者常常是初中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卢因森博士,美国著名的抑郁症研究者,他与同事随机选取了美国俄勒冈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进行诊断访谈。出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岁时,有7.2%的人有过一次严重的抑郁症;而出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过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项研究在美国东南部,3000个12-14岁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症的普遍性达到9%,9%的儿童患有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全球共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亿多,患病率为6.1%。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症是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学校的学生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