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味道文章 |
释义 | 味道文章(精选20篇) 爱的味道 文/夜雨触花 午后的阳光很斑驳,每一棵新芽吐露的树,都摇曳生姿,充满绿的光泽。我很爱如此的春天,柔美恬淡,生机勃勃。 驾着车在熟悉的路途穿梭,我的微笑温润如玉,我前往的地方还是那里。 我想品味每寸光阴的味道,去年的服装,依然能衬出我轻快欢愉的心情,湿润,谦和。我爱着我的一头短发,灵动飘逸。发中的几缕白色染发,随意洒脱,满足了我追寻的个性和独特。 我将文章寄予对时光的雕刻,光洁如滑的日子给回忆披衣描摹。很想记录的相依,充满了爱的味道,我提笔了,轻轻写下。 淡淡的香水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杂和了吉他声的音乐,很动感地从音响里传出,明快的节奏,闭上眼,静静聆听,低沉中有丝缕般不经意的忧伤。 我将发丝挠到耳后,笑容如昔。 他是我深爱的男子,孩子的父亲。他用自己宽厚的爱,撑起我和孩子的蓝天。我蹙着眉,深深地思索,想用无尽的力量,表达我对他的感激。是他给了我这样,没有狂风和雨的生活,我才可以这样无忧地将笑容折得比春天里的花还要灿烂无华。 某一天,他对我说,“爱的无私”。在他陪伴的岁月以来,我也渐渐懂得,一种夫妻间的挚纯的爱,需要付出和无私。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挚友,我们珍惜彼此的情谊,都无比地疼惜关爱着彼此的成长和幸福。她和我一样,有一个爱着自己的丈夫和他们的孩子。从他们结婚的时候起,她便为他付出了很多,不嫌弃他的一贫如洗,为他的创业,她放下自己的身段,向身边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借资筹款。那一段日子,他们过得很苦,十几张信用卡交替着周转资金。 在某个忙碌的空隙,我们相聚。我们喜欢在小镇的水吧里小坐,几元的奶茶,也能让我们的心燃起一个个小小的欣喜。我看着她的苦和累。看着她的还款期到后,肩上压力的沉和重。 在我们所有的朋友里,都认可的他应该比任何人,都更护她,爱她。虽然,生活里,有很多明明灭灭的与利益相涉的事情,很多冷漠和无情,但是,在我心里,依然觉得他应该对她的这份夫妻之爱,充满感激。 可能是因为生活太琐碎,以至越来越少的爱情,能经得起流年的侵蚀。 她和他起了争执,在他奔命于工作的间隙,她对他有了抱怨。他陪她的时间,越来越少;他母亲的喋喋不休和无理取闹,让她苦于无奈地抱怨他对她的体谅太少。 有时,我会安慰她,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比同龄的人成熟,我会告诉她,自古以来,男人的压力都比女人大,他要撑起一个家,为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遮风挡雨,更何况是一个创业的男人,所有的资金,还来源自己心爱的女人,他的压力比常人更大。我劝她,对他要少一些抱怨和多一些体谅,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充实和升华自己,夫妻间的脚步,才能和谐。 然而,在我的他对我道出“爱的无私”时,我才猛然间发现,自己的某些理解,很肤浅无知。 如果,一个女人真正懂得了,爱是无私的付出,那么,所有不解和抱怨,都会烟消云散。 有人说过,“如果你还在意别人的目光,还在计较得失,衡量感情的值得与不值得,那这样的感情不是真爱。” 虽然,世间的真爱,可遇而不可求。但世间,终还是有真爱。像江津山上的刘国江和徐朝霞,难道说,6000多级的阶梯,不是他们真爱的见证吗?这是多么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令人不能不发自内心感动的真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限地向往真爱。只是,我们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好好地经营属于自己的爱情。 我相信很多相爱的人,刚开始对彼此的情都是真的,只是,每当我们在慌忙地追寻轰轰烈烈,海盟山誓的爱情的时候,而往往忽略了真正的爱还需要经得起流年的苍白。 桌上的咖啡凉了,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它冰凉的温度。之前,在查询咖啡的文化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写到喝咖啡的方法,“刚刚煮好的咖啡太热,可以用咖啡匙在杯中轻轻搅拌使之冷却,或者等待其自然冷却,然后再饮用。用嘴试图去把咖啡吹凉,是很不文雅的动作。” 有时,我们的爱情,不也像喝咖啡一样,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它自然冷却,才能品味到它的真知灼味。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耐品,才令人回味悠长。 我轻轻地端起咖啡,温柔地啜了一口,用舌尖慢慢地抿去唇边的咖啡汁,绵软,丝滑。曼特宁的咖啡里,融合了爱尔兰威士忌酒的浓香和醇美。此时,一个喝过这样一杯咖啡的女人的唇,是多么的诱人。 咖啡吧的雅间里,一名男子叩响打火机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我将身体柔软地倚靠在沙发上,我的心里又一次想起了那个让我时时都感觉到温暖如棉的他。 在几年前,他决定为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的时候,我已将自己的心完完整整的交给了他。无悔无怨地深爱着他。 隔廊上的玫瑰干花和浅绿色的铁艺的栏杆缠绕,欧式风格的美被淋漓尽致地演绎。 有时,我心中的他,既有着树的顶天立地,山峰的伟岸和傲立于世,而他的心还有着花一般的柔美和纯净。 多少年来,我生日的那天,他都未曾如约地陪我而过。这一年,他依然没有。 我只记得,在我生日快要来临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陪我两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一份久违的惊喜和温情。 那一天下班,他回来了,风尘仆仆,手中提着满满的菜。他说过,他要回家烧饭给我吃。 我知道,这一天,不是我的生日,我也知道,这一天他是在用心为我庆祝我即将到来的生日。 我洗菜,围着他在厨房里转着。主厨的是他,他娴熟地烹饪,油烟弥漫了整个屋子,他还穿着上班的衣服,他不喜欢围围裙。 在某些时候,我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我眼中的男人是天,他应该狂野地在草原上驰骋,自由地在蓝天里翱翔,我不愿他被家中的琐事束缚。虽然,二人厨房有时也是一种幸福,但我需要这样的时候只是偶尔。所以平时,我不愿他下厨,即使我的厨艺不好,但我也会为他和孩子努力进步。 我喜欢吃他做的每一道菜,都很美味,因为,那里面有他放入的爱的作料调味。 这一晚,我们浅酌小酒。他将生日的礼物放在我的手心,我的头有些晕眩。多少年来,我都没有收过这样的礼物,是他为我准备,在我不知情况下,给了我一份惊喜,我的眼眶微微的有些湿润。 对自己的生日,我低调,不需要有多少人陪自己过,也不在意有多少人送自己礼物,而在乎自己爱着的人是否在身边陪着,而他才是我生日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这一晚,他将我紧紧地拥在怀里,陪我聊着工作,人生和爱情。我梳理着他的眉头,偶尔将两根手指放在他的嘴角,拨开他的笑意。 第二天,春雨绵绵,窗外的风景朦朦胧胧。 我依然穿着前一晚在他面前怎么舍不得脱下的裙子,我在他的怀里笑得像个小孩,我对他说,那条裙子是我新买的,我很喜欢,特别漂亮。 有时,“女为悦己者容。”我知道,我也是,只是,这份“悦己者容”里,也多了份自己真正的快乐和爱意。 这一早,他在客厅的沙发上处理工作,安静而又专注。我很喜欢那时的他,他的整个眉宇间,都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耐人寻味。 这一早,我穿梭在家里的角落打扫卫生,然后,撑起小花伞,到市场买菜。整个家里,都很微凉,却特别温馨。 午后,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依然工作,偶尔和我交谈,偶尔,我会躲到他的身边,帮他敲敲肩。我好想时间就在那一刻静止,但我也知道,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投入和用心地品味当下。 我累了,困了,便躺到他的怀间,睡着。在他怀里,连梦也是美的,我知道,那时的自己一定笑了。我醒了时,睁开眼,便能看到他熟悉的脸。他将我揽在怀里更紧了,拉起儿子的包被围着我,他怕我冷了,谁让我淘气的还是要穿那条破裙子…… 我真的将一杯咖啡喝了整整一个下午,咖啡的苦涩味,让我无法像茶一样,大口大口地喝,越慢品时,我越被它的味道诱惑。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他在用他的行动,深深地爱着我。虽然他从来不说。 在我不懂事的时候,他用他的爱,包容了我的所有,每当我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总会用自己宽大的怀抱,将我拥进怀里,轻声地对我说,“不怪你。” 每当我在惶恐不安的时候,他总会不经意地来到我的身旁,用他的温度温暖着我,让我的心踏踏实实,拥有了稳稳的幸福。 他从来不会向我索要什么,他只会告诉我,“只要你无忧无虑地快乐!” 我知道是他用自己结实的臂膀,为我遮挡了外面所有的风雨,我才能拥有如今的安宁和幸福,我才会懂得这样从容和淡定的品味生活。 这是爱的味道,还是爱的交和。从青涩和懵懂里走来,在他淳厚的爱的滋养里,我这一棵世间独一无二的花朵,终于懂得了,在大自然的雨露滋润下,兀自绽放和成长。 2014/4/12 新年的味道 文/崔杰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荤腥,那时的梦想就是能够像模像样地吃上一顿肉,所以天天扳着手指头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记得7岁那年,腊月廿八,盼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因为家里要煮肉。 父亲将赶集买来的肉切成八九公分见方的小块,放到锅里加上适量的水,放上早已做好的材料包,姐姐开始点火,这就开始煮了。自打肉一下锅起,我就围着灶台转,一步也离不开了。烧开锅后,肉的香气使我禁不住口水直流,时不时地问在一旁烧火的姐姐:“熟了吗?快熟了吧?还有多长时间啊?”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也是最难熬的,过了好大一阵子,父亲告诉姐姐不用填柴了,马上好了。姐姐去准备上供的碗筷,我哪里还等得啊,操起勺子捞了一块就往外跑,速度之快,无法形容,但还是被忙碌中的父亲发现了。他追了出来,嘴里喊着:“放下,等上完供再吃,不上供吃了神仙怪下来,会肿脸、肿嘴的……”我已顾不得这些了,抱着手中的“肉”跑了出去。父亲就在后面追,眼看就要被追上,怎么办?干脆就把热气腾腾的“肉”装进口袋里继续跑……可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被父亲追上了。父亲狠狠地踢了我一脚嚷着:“拿出来,这还了得了,还没上供呢,有罪啊……”我哭着,极不甘心地把“肉”拿出来,父亲一手托着“肉”一手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去给神仙磕头,求得神仙的宽恕。等到家后,父亲把“肉”放到碗里定睛一看,我从锅里捞走的根本不是一块肉,而是煮肉用的佐料包! 那天中午上完供后,父亲切了满满的一大碗肉叫我们姐儿三个分享着,他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却一直没有动筷子! 如今,我们长大了,生活好了,父亲却已不在了。新年又到了,回想起童年那一幕,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眼睛湿润了。 妈妈的味道 文/杨军 记忆里,在我还小的时候,每年的年关前后,母亲总会带上我,用竹篮将采摘好的嫩中透绿的青菜背回家,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然后再用滚沸的清水小煮,捞出后再挂到绳子上晾晒。几天后,母亲将挂在绳子上的干板菜取下,用粽叶一扎扎地捆好,放进松树做成的木仓储存起来。至此,具有云南乡村特色的干板菜就制作而成了。 冬天和春天非常漫长。小时候,因为离集镇较远,一家人难得吃上几次新鲜时蔬,缺水的乡村也种不好菜,晒干变脆的干板菜就迅速转化为我们一家的重要食材。母亲找出上年留存的腊肉火腿,砍下猪蹄,放入火中慢慢炙烤,直到烧至表皮焦黄,再用清水刮洗干净。最后冷水下锅,文火烀熬。等到猪蹄肉七成熟时,母亲放入经过清水浸泡、菜刀切剁的干板菜,和猪蹄肉一起混煮。一直慢慢熬到肉、菜喷香时,她才会停火起锅。 这样煮出的干板菜汤汁浓白,香味十足。每一片煮熟的干板菜里,都会散发出云南火腿的特殊味道,吃起来香美可口。让每一个下箸的人印象深刻,情有独钟。 这是老家人记忆中的口感,在被岁月发酵后,往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伴随人们远行在只身远游的路上。 家乡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五县区接合部。自古以来,这里一直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独特别致的地方风味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风味别致的特色美食中,酸泡肝以其独特的加工方式和食用方式,在河谷地带独领风骚。在家乡传统的民间菜谱里,酸泡肝堪称经典。对我的父老乡亲来说,它从来都是飘香在味蕾上的家乡菜。 进入腊月,老家的年猪饭开始。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变得格外忙碌起来。年猪杀好后,男人们休息了,母亲便会取出热乎的新鲜猪肝,将事先准备好的胡椒、八角、茴香子、辣椒、草果、花椒等调料,一次放入猪肝的管道内,插上一根通气的管子,她开始用力吹气,边吹边拍打猪肝的外皮。她不能停下来,必须依靠充足的肺活量把猪肝吹得慢慢膨胀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猪肝内的气泡均匀,直到猪肝完全膨胀。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把管道口扎好,挂在通风阴凉处自然风干。长大后我学会吹泡肝了,母亲还谆谆告诫: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吹得越大,晾晒的时间越短,泡肝的味道越美。 只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泡肝就可以食用。食用时,母亲先将泡肝洗净,放入沸水中稍加炖煮。然后淋上上好的蜂蜜水,放入油锅油炸。待到泡肝油炸至金黄,外酥里嫩,再取出切成长块的薄片,加入花椒油、蒜泥、辣椒油、香菜、芝麻、葱花、酱油、味精和木瓜醋后,充分拌合就可食用。那种味道酸酸的,香香的,吃起来爽口开胃,唇齿留香。 所谓乡愁,就是故乡的味道,更是内心永远不变的家园情怀。每个人的味蕾上其实都藏着一道家常菜,它记录着乡土的记忆和普通人家的生活哲学,还有岁月流转中浓浓的家常味与亲情。随着母亲渐渐老去,再没有人为我制作那一道道风味别致的家乡菜了。 味蕾上的乡愁终生难忘,亲情的味道让人刻骨铭心。干板菜和酸泡肝早已成为家乡父老节庆和款待亲朋好友时,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对于那些吃着干板菜和酸泡肝长大的家乡人而言,口中那种香醇厚实的味道,已经成了每个人烙在心底一生的乡愁。毕竟,那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那些年 我们纯粹的玩过 文/杨波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家有三四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很常见。那时候物质匮乏,过年吃顿肉馅饺子都是很多孩子心中的念想。但有一种快乐不受经济条件制约,那就是玩儿。家里是没钱给我们买玩具的,当时脑子里压根也没有伸手要钱买玩具的概念,所有的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和现在孩子的玩具相比,它们粗糙又简单,却依然让当年的我们心爱不已。 “七九河开河不开,**燕来燕不来”辽东山城本溪进了四月依然乍暖还寒。山阴处还有积雪,田野的主色是枯黄和灰黑,很多植物刚刚发芽,但紫色的毛骨朵花和阳坡上的映山红已经给我们发出信号:这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把高粱杆的外皮破成篾,或是用薄竹片扎成骨架,糊上报纸,系上长长的纸条做尾巴;截取一块长方形木板,两端各钉上一根圆木,成Z字型,叫线拐子;从废旧玻璃丝袋子上拆下来白蜡线,缠在线拐子上,风筝就成了。山坡上的开阔地带,一条条白色蜡线绷出一道道弧,延伸进刺眼的天光中。抬眼望去,天空中那些晃动的黑点,是我们放飞的心。 夏日,河水流过山根。河边用石头砌筑的水库中,有一种现在已经罕见的顶盔带甲、威风凛凛的水生物,喇蛄。想抓它得先抓鱼,再用鱼钓喇蛄。我们在玻璃瓶偏上的位置系上一根沾有汽油的棉绳,点燃烧一会,探入水中,瓶子因急剧热胀冷缩炸裂,断口很平整。将烫下来的瓶嘴倒置插入瓶中,用细绳系紧,一个鱼捂子就做好了。 鱼捂子里面放上窝头渣滓,拴上根绳子,抡圆了扔入泡子深水区,就可以捂鱼了。这时可先去河边的杂草中捡鸭蛋消磨时间,一小时后回来起鱼。鱼顺着瓶的大口进去容易,从小口出来就难了。抓到鱼后,就把几条小鱼拴在坠有石块的长绳一端,扔入水中,五分钟后再拽上来。对,就是五分钟,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最佳时机。因为早了喇蛄上钩的少,晚了鱼就被它吃光了。拽绳子的时候也有技术含量,需一寸寸慢慢提,等离水面半米时,会看到绳子上黑乎乎的一团喇蛄在贪婪地吃着鱼,浑然不觉危险来临。这时更要轻手轻脚,鱼网从下往上一兜,哈哈,一网打尽! 小时候,雪下得经常没过膝盖。门前的雪堆超过了我们的身高,屋顶、墙头、树梢、田野到处盖着厚厚的雪被。那时的雪片子也大,纷纷扬扬,真像是漫天飞舞的花瓣。 脚滑子,相当于现在的冰刀。选两厘米左右厚的木板,最好是落叶松、樟子松。杨木板不好,太软。根据棉鞋大小,锯两块长方形木板,把前端用菜刀削成弧状,钉上一排钉子,作用是助跑和刹车。关键制作工艺是将筷子粗细的钢筋烧红,按木板厚度弯好,在此过程中,铁匠师傅传授给徒弟的一句话非常重要:“烧红的铁千万不要用手去摸啊!”。把弯好的钢筋用钉子固定在木板上,在木板左右各钉两个帆布做成的鞋扣,最后用从旧皮带中扒出来的“鞭稍线”搓成的细绳,把脚滑子固定在鞋上。刚开始穿上脚滑子时总是摔跤,而且总是向后倒,也就是人仰马翻的造型,摔得四仰八叉,疼得龇牙咧嘴。然而,摔得次数多了,自然就成雪上飞了。总结出的正确动作要领是身体前倾、弯腰、提臀、摆臂,走……唉对!走……小村依山而建,大雪过后,形成自然的坡路,最适合我们大显身手。自坡上冲下,耳边生风,犹如马踏飞隼。 民间流传的《本溪八大怪》中说:双腿没有单腿快,冰上钓鱼单线拽,嘎拉哈姑娘爱,养活孩子吊起来,上贴饼子下炖菜……其中双腿没有单腿快,是一种叫单腿驴的玩具。一块方形木板和一个刀状薄铁片以T形结合在一起,木板上面前后钉有木条挡,中间安上木板隔。挡让你“站稳扶好”,隔是你的“方向盘”。把两根钢筋一头烧红砸出尖,另一头弯成B状,制成冰钎子。寒冬腊月,村里的小河像冰种玉石般铺满蜿蜒的河床,两岸柳树毛子枝头裹满树挂和冰晶,连那些大鹅卵石也变成了雪茸球,东一个西一个地丢在那里,我们就在这仙境一般的河面上玩单腿驴。玩单腿驴需要技巧,和骑自行车一样,要掌握平衡。人蹲在上面,双手将冰钎子一撑,就如水中小舟般滑远了,速度上来后,可将冰钎夹于肋下,向前滑行…… 时间是往事的挚友,时间也是往事的死敌。从最平凡的躲猫猫、撞拐、弹玻璃球、刻模子、集烟盒、丢口袋、跳皮筋、叠风车,到弹弓、滑爬犁、万花筒、木头手枪,木刀木剑……很多玩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失了。它们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加快,给我们清苦的日子带来干净的欢乐,逝去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复杂的味道。那是家乡山的味道,水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有儿时和玩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光阴中与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简单、憧憬、知足、感恩等情感胶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之所以能够品味出那么多甜来,是因为我们更欣赏过苦。 小时候,我们纯粹的玩过…… 丝路味道:拉条子拌面 文/李虎 拉条子拌面,新疆风味,从西域传过来的,如今西安的街头巷尾常有。 面是现拉现煮的,菜是现炒的,和面拌在一起。 多种蔬菜混合,红红翠翠,鲜香无比。青椒、洋葱、番茄和牛肉,一经碰撞融合散发出诱人的气息,使人无法抵挡。就像新疆的汉子、楼兰的姑娘所具有的独特味道,火辣、浓烈。 手工拉条子十分劲道,烹饪手法融简单粗暴和温柔细腻于一体,香料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路边吃了一盘,解馋顶饱过瘾,小盘11元,大盘13元,要是再来几串烤羊肉就好了。就这样被其征服,然后去征服美丽新世界。 充斥着拌面味道的街巷,让人想起了丝路,一带一路的起点活力无限,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从长安到撒马尔罕到伊斯坦布尔,香飘万里不绝。 正宗的拌面仍在西域,我还没有品尝过。昔年曾到新疆,同室之友归来,告诉我他吃了盘奇台拌面,特好吃,过油的,然后不停地砸吧着嘴。弄得我坐立不安,反复咽口水,真想去尝一尝。 可惜第二天就离开了,再也没去过西域,从此,夜夜梦里期待。 今日得偿所愿,西安吃货之城。 乡愁 最是那腊月的味道 文/林仑 流年驻足在腊月的门口,张望屋子里在这个特殊月份下的所有动静,一切皆来自于年的味道。 腊月里,袅娜升起在人们心头的气息,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的乡愁。 村子上空的柴烟,我最爱,那种善良,那种偏激,又听从于命运的无奈,总是让人留恋缱绻。 腊月的炊烟,一袭清纯,直奔年的坡头,像青涩未熟的女子,多情且善感。 孩子们手中的鞭炮声,到了腊月,就禁不住年的隔空相望,先是零零星星地炸响了一年来全部的翘盼,把顽童的心事一点,就爆开了一地的纸屑,华丽了孩子们对年的期盼。 腊月的河流曼妙柔情,时刻牵引着游子的心。村落里家家户户外出的人,不管路途有多遥远,也无论谁在外干的事有多大,一律在腊月的某一日,都要顺着小河边的路赶回家。 腊月沸腾了,平日寂寥的村庄在这个月份里热闹起来。老人核桃皮一样多皱的脸上挂满了亲人回归的喜悦,少了门牙的嘴笑成了一朵花;小孩子们则为和父母亲一年一月一遇的团圆场面而欢喜鼓舞,就连时常蔫里吧唧耷拉着耳朵那年迈的狗,在这时也欢势得有点返老还童的感觉,跟着娃娃们跑前窜后地凑着热闹。 腊月的乡愁,让人们忘记了平日的小纠结和万般的不快,世上一切的烦恼都在这年到来的日子里冰消雪融了。相互的包容,相互的问候,一声声暖在人的心窝上,暖在腊月的共融里。 往昔的劳苦烦愁,在时间一拐上腊月的道上时,全化作滴滴甘甜,洒在年跟前的祈福祝愿里,润了心苗,润了期盼。 平常的日子过得再艰苦,到了年前的腊月,家家都会奢侈一把。所以,乡愁就是村道上那一包一捆买回的年货,花花彩彩的物品,一下子扮靓了朴素的村庄。 腊月是一个能让贫瘠的村落变富态起来的月份。人们积攒了一年的激情,全在腊月间迸发出来。舍不得花的钱,给一家老小在腊月特别味道的诱惑下,哗哗地往外流,大方的心态令丝丝风儿心醉。 “穷过日子,富过年”是挂在老百姓心头的俗话,这是家训,也是一个村落古老的文化延续;是民愿的抵达熏染,更是腊月间人们向往新一年有个好开局的祈愿。 乡愁,也是腊月天气里三邻四舍间忘记恩怨,讲求和睦的月份。家人从外地回来,捎带了远方的特产,谁都会款款地分出一部分,打发孩子给三婶四婆送一些去。这时,家家户户的年货里,也山一程水一程地融汇了天南地北的滋味。 平常骨感的生活,在腊月里就丰满起来。腊月不是独立的,但,一直独立存在于自己的村庄,存在于年前浓郁的气氛里。 腊月的雪花最迷人,最惬意,一飘飞,就成为“瑞雪兆丰年”的温馨繁花,洁白了人的希冀,洁白了乡愁的灵魂。 承载一直是腊月痴迷又执着的亘古氤氲,这份乡愁既深厚又深邃,有股子秉性的传承,豪迈中彰显大气。谁不在腊月的分分秒秒里,盼望着年关的平顺吉祥,以期带来一年又一年的梦想成真。 一路的追寻,一年的奔波,无论经过的大大小小世事,全往腊月的肚里倒来。弥勒佛常笑不语的尊容,是乡愁酿出的酒,醉了佛缘,醒了俗情。 深深浅浅的红尘,总是让人无语,出生到世上,明知道路很艰难,也不能停下。一年年的腊月在成长,也在成熟。太冗长的思念和追忆,让乡愁成为腊月的思考及叩问。年年的腊月,年年的年,长辈的老人们在一年的时间里,零星地从村庄隐匿的身影也变幻成人们记忆里一枚热气腾腾的伤痕,永久地刻在村庄对腊月的怀念里。 当红丫丫的春联一贴上门楣,喜极乐极的腊月将乡愁染得通红似火,在年的额上,拓一坨嫣红,只将欢愉交给乡村,交给早春来到人间的第一绺小风。 乡愁,就是年跟前,腊月那韵律深长,令人反复咀嚼不够的味道。 这味道,一出世,就惊艳了时光,从不问生死。 我的罐头情结 文/梁征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童年吃过的面包、蛋糕、罐头等食品的味道总是让我回味无穷。我最喜欢吃罐头,尤其是橘子罐头,每每看到它,就会勾起我童年的甜蜜回忆。 印象中的童年,家家户户都很穷,平时是没有罐头吃的,只有感冒发烧生病了,才能尝到罐头的味道。那个年代,罐头是个稀罕物,它是探亲访友或看望病人送的“礼品”,平时有客人拜访时带来两瓶,大人们也舍不得吃,都会好好保存,下次走亲戚时用来还礼。 小时候,我经常盼着自己生病,因为病了就能吃上罐头。生病后,父亲就会打开一瓶橘子罐头,母亲一勺一勺喂给我吃。橘瓣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说来也奇怪,那酸酸的橘瓣、甜甜的糖水就像灵丹妙药一样,往往一瓶罐头吃下去,我的病就好了一大半。 有一年,二叔到我家做客,带来一瓶罐头。二叔走后,父亲打开罐头倒进碗里,父母谁也没有舍得吃,我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着,那甜甜的滋味一直流到了心里。父亲对我说:“你要想将来能经常吃上罐头,就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像二叔一样到城里成家立业。”听父亲这么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 几年后,我真的考上了大学。同寝室的室友从广东带来了一个鱼罐头,中午,我们一起在食堂吃饭,同学打开了鱼罐头,我们几个人一口气便把那盒罐头消灭得干干净净,那是我第一次吃鱼罐头,也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美食。后来,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想起当年的同学,那份友谊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罐头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我对吃罐头的热情早已不似当年,偶尔也去超市买一瓶,也吃不出以前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 生活如一杯白开水 生活犹如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没有大富大贵、平平谈谈,虽然他它无色无味,却能长久解渴! 日子越过越少了味道,缺了激情,不仅像白开水甚至更像一桶喝不完的纯净水,纯的逼真,静的死寂。 总是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如今确实是真,真的只剩下看见的、摸到的连点梦幻都没有,现实的让人疲惫,就连感觉都是真实的疼痛;自由成了奢侈,激情在慢慢退化,追求事物的心也被荒废,不记得感动时眼泪是如何流的,看着电视总以为这叫做作;菜里吃不出味道,甜也是苦、酸也是苦、苦还是苦;身体如同行尸走肉般被生活支配着,日益渐日的站在同一条曲线里轮回,甚至连哭笑的权利都不赋存在,只剩下淡泊僵硬的面孔,逼真的让人恐惧。 如果一生就这样走下去,活到最后,或许只剩下逼真的身躯,嗅觉味觉都失去它本来的能力,连梦里都是一个人绕着同一条路轮回着。 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只有自己才能调味,你多放些糖则甜;若你稍稍放了点盐它就会变成咸的;如果你放些醋它则是酸涩的;它的味道取决于你,就如我们的生活中的情绪都取决你自己一样,若你是快乐的就是高兴的,反之你不开心也是非常的难过;我们再怎么快乐你不一定是快乐的。 今天一位博友告诉我,生活就像白开水,但你要喝出自己的滋味,品出个性生活的味道;一席话我明白了很多,“爱是付出,不是索取”趁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尽量做点什么吧! 怀念家的味道 文/月射荷塘 对于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来说,人生就象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多少良辰美景,若不用心体会,便会无声无息地从指缝间滑过,不会留下一丝记忆。但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家的味道依然如故,亲情象一股涓涓的细流,时常给我心田带来甜甜的滋养;亲情象一个静静的港湾,永远让我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仿佛是一道斑驳的老城墙,高大而敦厚,虽然砖已风化,但仍能抵御风雨;母亲仿佛就象是城墙下那条无声无息的小河,默默的流淌着,滋润着身旁的一方田园…… 随着我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加厚,家的概念也越发变得清晰起来,家的味道,随着思念渐渐扑来。在无声的夜晚,在一片寂静中,我认真、仔细地追寻着家的身影,在那因奔波而凌乱的发丝间,轻轻地嗅着,慢慢地捕捉到它那久违了的味道。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亲人的呼唤;家是父母期盼的双眸,是亲人对我的惦念;家是我心中的一盏指明灯,指引着我人生的航行;家是我漂泊累了,停泊休憩的港湾;家是我在他乡时,心中永恒的梦想和挂牵。 我在新疆农行工作了三十多年,时常到外地出差,尽管吃住都较好,也受人尊敬,但始终想尽早返回,因为远方有一个温暖的家像磁铁一般地吸引着我。有一句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话虽糙,但理不糙。这是天涯游子一句实实在在的心里话。 家,是自己和亲人栖息的安乐窝。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城堡,是我呼吁不平、发泄愤懑、治疗创伤的庇护所。家犹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与慰藉,使人冼心涤虑,怡情悦性。一个人能在自己家中寻求到安宁、温存、理解和信任,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所以说,吃尽味道盐最好,走遍天下家最亲,热土难离,穷家难舍。 记得诗人卢宗仁曾有一首描写家的诗这样写道:“刚离开你时,心像一只小蝌蚪,快活地在清溪里摇尾。如今心已长成了一只青蛙,白天在沉默中忍耐,晚上就放肆地喊你的名字。”当无意间翻开它时,我的心猛地一颤,自己对家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逢佳节总要翘首回望远方的家,用心体味着家的味道。含一片家的味道,那微妙地、丝丝地甜意顺着舌尖,逐渐蔓延,温暖了布满灰尘的心壁,让那冰冷的空气盈满爱意,只有家的味道,方能让爱变得更加圆满。 人生有许多让人感动难忘的瞬间,母亲那一抹温柔眷恋的眼神,父亲那异常兴奋的脸庞,还有那未曾跟着游子远行的家,时时刻刻在脑中闪现。是谁将他们的脸庞刻满沧桑,是谁将他们的腰身变的逐渐佝偻?我喉中像堵满了无数的堆积物,身中回荡着那扯着心肝的痛。正值壮年的我,在女儿面前有时也显得有些脆弱,似乎不断地向岁月求饶。那一份苦涩,值得一生回味,却永远不能勇敢的面对! 每个善良的人,心中都会存有那份对家的眷恋。不论早晚,恋家是人走向天性的所在。让我们无数次付出了爱和宽恕,就像蓝天接纳了厚黑的乌云,大海包容了顽劣地礁石。铁鞋终至踏破,铁树也会开花,那百感交集惭愧的泪,正是我们播撒亲情收获的果! 亲情,象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我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虬劲的枝蔓里,写满了对父母的思念,凝聚了过去、现在、未来。亲情,象一片深情的海,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自从我青年时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那时初离家门,总有种空荡荡的感觉,对家的情感在心中尤为强烈。我的宿舍周围有不少居民区,每到傍晚,每个有着灯光的窗口,都飘着淡淡的菜香,飘着的青烟以它跳跃的姿态,欢迎着归家的人们。 夜风吹过,树叶儿沙沙作响,一缕月光偷偷地从树梢间投射过来,给茫茫的夜色增添了一抹白。仰望苍穹,那点点的星光,那么暗淡……周围灯光闪烁着,飘渺之中渗透着家的温暖,其中更是融入了一家人聊天的欢声笑语。柔柔的一阵风吹过,饭香入鼻,蓦然间,眼睛毫无防备地湿润起来——眼前浮现出家乡的傍晚,那黄砖平房掩映在茂密的绿树间,各家做饭的炊烟,袅袅的飘向上空,如纱,如梦,如我思乡的心弦。 我的老家是一座充满亲情的小屋,虽不算豪华但充满了温情,简简单单三间房,朴朴素素的装扮是对温馨最好的诠释。母亲总是会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忙着给我们准备晚饭。她炒的菜,既有南方的甜腻,又有北方的辛辣,还把满满的爱融进了里面,吃起来别有滋味。一家人团团圆圆,围绕方桌而坐,其乐融融地品尝着妈妈做的饭菜。那时我常常想,等我到了50岁还能吃上母亲做的饭菜,那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啦。 我还清晰的记得,儿时家中院子里种了棵沙枣树,春暖花开的时候,沙枣树上开满了淡黄色的小花,淡淡的香甜气息悄然而至,满院的清香,起风时,那些淡黄色的小花儿在风中摇曳,像一串串淡黄色的小风铃。炎热的夏天,大半个院子笼罩在沙枣树的绿荫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进院子,洒落了一地的圈圈点点的光影,我们姐弟几个在树荫下看书、写作业、调皮的我对着透过树叶的光线做各种手影游戏……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动作和笑脸,常常让我面容微笑。静静地感受沙枣花香的深处,那种家的温馨气息,像是爸妈的笑脸,充斥着我童年的记忆。 人生就好像在进行着一场场与人、与己,与时间的竞赛,家是主角。拼搏疲惫的人们欲得一块绿荫栖息,劳顿憔悴的心灵需要抚慰的港湾,漂泊纷飞的儿女想要还巢……家,包容着我的所有,给予我前进的力量,让我迎风起航。因为有爱,才有温暖,才能让游子的脚步不知疲倦的回返。 夜渐渐深了,踱步窗前,毫无睡意,窗外的灯依旧闪烁,点点星光是父母在天堂里的目光,远处的灯火正是家中亲人温柔的期待……这一刻,突然那么的想家,这种深深地眷恋,想必这就是家的味道。 一朵花的伤感 文/晴空万里南飞的燕子 她在我每日的目光之下,还是没有如我所愿美丽的绽放,我曾那么强烈的渴望她的盛开,我想象着她每天一瓣一瓣开花美丽的样子,聆听着她在我面前花开的声音,想像着她给我的惊喜,在某一个早晨,推开窗,她就像花仙子一样盛开的笑脸,在对我微笑,然而,她没有,她似乎要枯萎了。 这是第一次,这么强烈的渴望一朵花开,这么每每的关照欣赏,也许,是我每日这么强烈的溺爱,施以太多的肥,浇以太多的水,她竟然在我每日的目光注视之下而趋近了枯萎,生命啊,并不是什么都如我们所愿。 早晨,依旧是例行的看下她,她还是含着苞,我用手去轻轻的抚摸她,大大的花蕾,硬硬的苞,身边是葱绿的叶子和一些大大小小的花蕾,或许,在一群花蕾中,她独显风骚,才让我如此的关注她。 在这样一日一日的生长中,由绿叶长为花蕾,再到盛开的鲜花,如此的不宜,经历含苞再到慢慢的盛开,再走到花谢,而,期间,也许的意外,一个脆弱的生命就这样夭折了,实在是可惜了。 这棵花我知道,叫茶花,她在每年的深秋冬季结蕾,在深冬及初春的时候花开。茶花花语是可爱、谦让、理想的爱、了不起的魅力。 这束粉红的山茶花,与我有缘,它很小的花蕾的时候,来到我家,转眼也二个月有余,前几天她终于害羞的犹抱琵笆半遮面的漏出一点粉红,也另我大喜,它即将绽放她的美。而露出的这冰山的一角,她的外衣是粉红色,尽管没有她不是我期望的红山茶,可这粉色的山茶花语是:克服困难。也是我喜欢的字句。 想是那么多茶花,我独选她吧,与这花结缘。 这第一支花在我每天的欣赏观看之下,她依旧那么害羞,不肯顷刻间盛开。这害羞的茶花。我每日的不停的注视,不停的观看,不停的想象着她开花的样子。转眼都有十日有余,她终究还是没有绽放。 今早,莫名的有些伤感的味道,这味道弥漫在心。 也许是由一族花,也许是因为病吧,也许因为家里的琐事的牵绊。 那珠山茶花,她曾经刚刚把她的粉红绽开一掰的时刻,让我如此的惊喜,每天期待花开,在她面前驻足,流连,我是多么希望与每日间,看到她一掰一掰的在我面前绽放,聆听她花开的声音,闻着她的花香,感受她的美丽,赞美她的多姿,我亦可以把我的全部热情带给她,欣赏她的高雅,欣赏她的帅气,用心记录这样一朵花来到了我的生命里,感受我的热情,谛听我的心跳,在我们并不长的生命里,曾有这样一枝花,我所关注的花的盛开。 可是,没有,她近乎于凋零了,另我千呼万唤始不出。她依旧是含苞,似乎是在病态中,将枯死亦。 于是,伤感了,心伤了,与那么多花蕾中,与这个南方刚刚入冬还不很寒冷的冬季,并不是她开花的花期里,她竟然独闯入我的眼帘,因为她的出众,因为她的缘分,因为她独特的帅气,更因为她花语般的才情,也才让我这么的珍惜,这么的关爱,这么的投入,因为,入冬的季节,我是那么渴望她的绽放,用一枝花温暖这寒冷的冬季。只是可惜,她并不领我意。依旧是低垂双眉。另我大为痛心。 我竟然为一枝花儿伤感,似乎有些林黛玉的味道。为一朵花儿的惋惜,也为我的痴情,痴情一朵花,一族草,曾经告诫自己,远离伤感,远离那些风花雪夜阳春白雪的文字,因为,这些,太具有诱惑力,而一个太过于欣赏这些的人,自然会有一个伤感的人生,尽管会强烈的体验着生命的每时每刻,可伤感的味道并不如阳光的早晨来得轻松。 在我几十年的生命里,似乎有意的回避着这些文字,我似乎已经永远的摆脱了伤感,可,为什么骨子里的喜欢,这些风花雪月,这些阳春白雪,这些小资的无病呻吟,在我偏西的午后,再次的引起我的伤感。 也许是近一个月了的病中,感冒,感冒,继而又是咽喉炎的复发及便秘的严重吧,身体虚弱的几乎难以徒步,咳嗦的夜晚难以入眠。又或许,GG的病让我难以释怀,惦念家中的老妈,种种的生活的牵绊,让我郁郁而寡欢吧。总之,今天一个早上,都是些伤感的味道,这味道弥漫着整个空间,微信,房间,思想…… 不知道,坚强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而伤感又能够多久才能够走远,人的七情六欲之一的伤感,终于还是让我这生再次的体验,也许是上天的厚爱,让我体验这伤感的味道,否则该是多么的无趣。在夕阳西下的午后,似乎跟深秋最后一抹红一样,那样的凄凉伤感的味道,只因冬季的到来,这伤感的味道弥漫在我的心,于是,索性,就记录这伤感的味道了。 因为,这真实的每日的一点一滴,就绘就了人的一生图画,只是我们都不善于记录罢了! 这弥漫在心里伤感的味道,好涩哦! 记录下来,竟然感觉伤感也很美,倾听着这低吟的琵琶语,感受着这伤感的味道,这样体验着人生,体验着上天赐予着的我大脑中这伤感的脑神经。 只因一朵花的伤感。有些小资。哈! 这样胡编乱照着文字,伤感的味道,居然被我赶走了。哈哈,仰天哈哈! 童年美食 文/何海芳 母亲节刚过,又即将迎来端午节,我想我是有口福了。每逢端午粽香飘,我却寻找不到儿时特有的味道。 每年此时,最让我忆起的是童年的美食——鸭母粽,那永远忘不掉的味道。 “鸭母粽”,雷州特有的美食,清香可口,造型独特,形似鸭母,儿时非常喜欢。除了它的形状非常吸引人之外,它的粽叶显得更加特别,不同于一般的粽叶,而是由一种橹罟刺代替,饱含清香。最有特色的是,里面的辅料由当地特有食材蛤蒌叶,经过切碎、炒香,装在里面,味道非同寻常。当舌头滑过它的馅料,口水不约而同地滴出来,连呼吸都有它的香气。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嘴馋的人,经常让母亲包粽子,而且非得是这种“鸭母粽”才行,母亲都拿我没办法。“鸭母粽”,我对它情有独钟,觉得很新奇,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而且充满着人生百味中最好的味道。 在雷州半岛一带,都有“五月五,提鸭母”的习俗。以前每到端午节前几天,农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去野外摘橹罟刺 。每次我都跟着母亲去,想着能够吃上美味香甜的“鸭母粽”,口水都禁不住往外流。 有一次,母亲摘回橹罟刺叶,让我撕掉叶子上的刺并且洗干净,我可乐意了。我慢慢地撕着叶子,小心翼翼的,怕叶子的刺伤到手,嘴里时不时还念念叨叨着“鸭母粽”、“最爱的鸭母粽”。一会儿,母亲把馅料准备好了,开始把粽叶织成“鸭母”形状,再往里面装入糯米、猪肉、腊肠、香菇、虾米等馅料,最后放在锅里蒸煮。“鸭母粽”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粽香,垂涎三尺。 有时,母亲做的“鸭母”形状多了,就约上几个小伙伴,把它当成玩具放在盆里游,貌似鸭子在游水;母亲做的“鸭母粽”多了,就拿一两个和小伙伴分享,你一口,我一口,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甚至“鸭母粽”粘到手上都舍不得浪费,舔得一干二净,“吧唧吧唧”的声响穿过每根手指头,至今回味无穷。 “鸭母粽”,儿时最忆的美食,最美的味道,是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甜美记忆。我想我忆的不是端午,而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而是心情。 夏天爱喝绿豆汤 文/邱老文选 酷暑的日子,人的口味渐渐习惯清淡。这时候,面对着绿豆汤或者粥,我会倍感亲切,这是一种家常的味道:恬静、舒心。是我们家夏天最受欢迎的饮品。 绿豆,首先它的名字就十分吸引眼球。绿,让我想到的是树阴,是凉爽;是微风,是娇柔……青绿的小豆,捧在手里,宛如诗意。 绿豆汤煮得好了,会绽开出花朵一般的笑颜,一朵又一朵美丽的绿豆花儿在水里漾着,酥软,温顺,豆中沁水,水中沁豆,再加点调味的冰糖。你尽管喝,这浓浓的带着墨绿颜色的汤汁,准保叫你通体舒泰,身心轻松,或许夏天的美妙就深藏在这润滑的清淡里头。煮绿豆汤需要技巧:煮到绿豆刚刚开花时即可,煮得过了,汤里会飘出一层绿豆皮。煮绿豆的过程,与花开花谢的过程其实类似,但更像飞速转换的影片镜头,从含苞待放到花满枝头,从花满枝头再到落红成泥,不过二、三十分钟的事儿。你如果用心去琢磨下,就会产生许多关于生命中一些物象的深入想象。黄豆就不会这样,无论怎样煮,它也不会“开花”,这可能就是那种“保持自我”的精神吧。 喝不完的绿豆汤,可以存放在冰箱内。冰过的,则有另一种滋味,清凉的甜蜜吞进嘴里、肚里,顿时凉气遍布全身,那刻骨铭心的感觉就像青年时代激情的热恋:身子像在梦中飞,在云中飘。医书上说:绿豆能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清热解毒、美容养颜。看来,在夏天,多喝一点能败火的绿豆汤,也是一种逍遥自在的福分。 除了绿豆汤,在夏天煮绿豆粥也是一种不错的家常饮食。夏天酷热,人有时就难免没什么胃口,喝着那清淡中饱含清香味道的绿豆粥,再配两、三道爽口的青菜或者咸菜,你这时才会感觉到:简约,其实也是一种美。 夏天,我就喜欢那种类似绿豆汤的味道,这也影响着我对一些人和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利欲熏心,臭如油腻。这夏天清清淡淡的味道,有时让我怀恋一些外表朴素内心隽永的朋友,比如我的文友王继伟、何素峰,也许我们彼此间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这友谊却如绿豆汤或者粥一般,经得起品味,这大概可以算得上人生之快意吧。 炒面的味道 文/史太群 晨练归来,路边一个摊点围着很多人,我好奇的挤进去,哦,原来是卖炒面的,炒面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这香气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清贫而又幸福的童年。 那时,在我们农村,每到入伏时节,家家户户都会用小麦或者大麦,烧熟后,用磨面机磨上二三十斤炒面,炒面里放上一点白糖,用凉开水或者直接用井水冲饮,那可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防暑降温凉饮。 我记忆最深的是;大人们总是让我们用凉开水冲泡炒面,而不允许我们用井水冲泡,其原因是怕我们拉肚子。用凉开水泡的炒面,虽然也香甜,但用井水直接冲泡会更甘冽清香,更凉爽可口,所以,我们往往是等到大人们下地干活了以后,而偷偷的用井水直接冲泡。 我最喜欢的炒面,不是现在大街小巷里买的那种炒面,而是母亲自己发明的那种干烧面。记得那时候,父亲在工厂里上班,很少有时间回家,我又要上学,母亲每天都要下地干活,中午是没有时间回来给我做饭的,于是就发明了这种炒面,让我可以填补肚子,度过中午的这顿饥饿。 母亲给我做的炒面,就是把面粉直接放在锅里,用小火慢慢的翻炒,大约十来分钟,就能闻到淡淡的、炒面的香味了。把炒好放凉后的炒面,拌上白糖和炒熟压碎的芝麻,吃起来是特别的香甜。 现在,每每想起母亲在锅边满头大汗的炒面时,总是感觉有股炒面的清香飘来,那股香气里凝结了母亲太多的心血,虽然在那个年代家家都是这样,但是,现在每每想起来,总是有一些温暖在心中升起。想起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扛上农具,带上干粮下地干活,一直忙到天黑才收工回到家。她一个人又要喂猪又要养牛,还有几亩地要耕种,每天不停地忙碌,总是说没有时间给我们做饭,更没有钱给我们买好吃的, 感觉没有给儿女更好地生活。她总是在愧疚中给我们炒炒面,由于天天吃,我却在厌倦中无奈的吃着炒面,即便这样,我依然感觉好幸福,因为那时虽然家里比较清贫,但是,有母亲爱的炒面陪伴,我们没有挨饿。 想起那些年炒面的味道,我仿佛又闻到了浓浓的母爱。想想曾经的童年,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只要孩子好,他们可以不吃不喝,可以承受任何的委屈,甚至孩子们有时的不理解,孩子们快乐,他们就快乐,孩子们乐了,他们的脸上一样会有笑容。 炒面的味道飘来母爱的清香,每一碗炒面里,都是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家的味道 文/冰城深雪 关于家的记忆总是与吃有关的,谁让咱中国自古就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呢?不信你瞧,每当逢年过节,许久未曾团聚的亲人们欢聚一堂,把酒言欢时,那每家每户其乐融融围坐着的餐桌,其丰盛的程度,是不是将这句话体现得尽致淋漓? 我最喜欢的,是母亲做的鱼汤。 鱼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母亲的拿手菜的呢?好像自从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来我家家访,或者某个远方亲戚来家里做客时,母亲做了那么一锅--母亲每次做鱼汤都是一锅的,用她的话说,那是因为太美味了,怕不够吃。然后那个老师--也可能是远房亲戚,喝了之后赞不绝口,于是从那以后,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两大碗鱼汤的,喝完了锅里还有。每次在大家喝鱼汤的时候,母亲都不会忘记提醒客人一句,这可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小心翼翼地问我们一声,怎么样?手艺没有退步吧?我们当然会顺着她的话夸奖一番。有一次我说,虽然在外面吃了那么多好吃的菜,但是没有一道菜有这鱼汤美味的时候,母亲脸上那自豪的笑容,跟小时候得了三好学生奖状的我,简直一个样。那一刻,看着母亲灿烂无比的笑容,突然觉得她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 其实我说的也是心里话。虽然从事餐饮行业多年,吃过的菜式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再好的菜吃到嘴里,也没有母亲做的味道好。母亲不是大厨,但是在我心里,却是任何一个大厨也比不上,这跟厨艺的好坏无关。 鱼汤必须用现杀的活鱼,草鱼鲇鱼都可以,当然最好的是黑鱼或鲶鱼,这两种鱼的肉质比较细腻,做出的汤也更为鲜美。将清洗干净的鱼剥去皮,去鳞去骨,用刀斜着切成薄薄的片放进大碗里,滴上几滴草菇老抽,撒上几勺淀粉,再打入两个蛋清,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捞几下,然后把揉两把,让鱼片上的淀粉沾匀。往灶膛里丢一把柴开始烧水,待到水烧开了,鱼肉也基本入了味,用筷子一片片夹起来,放进翻滚着的开水里。放的时候火一定要大,不能让鱼肉沉下去占了锅底。淀粉占了锅底容易糊,烧出的汤会有焦味。 鱼片放完之后盖上锅盖等几分钟,锅里的汤微微把锅盖顶起的时候,鱼肉就差不多熟了,撒一把切好的葱花,用锅铲搅几下,一锅鲜美无比的鱼汤就可以出锅了。鱼汤盛到碗里之后,母亲还喜欢加点醋,醋能让鱼肉变得更软,淡淡的酸味也会将鱼的鲜味衬得更加突出,还会带点微微的甜。这滋味至今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流口水。 小时候只有家里来了亲戚时才会做鱼汤这么“奢侈”的菜,但是因为有客人,小孩子是不可以上桌吃饭的。所以那时母亲每次烧好鱼汤,都会悄悄地留一些,然后把我们姐弟几个喊过去一人盛一碗,让我们先解馋。那躲在狭小的厨房里偷偷的喝进肚里的鱼汤,是小时候最最盼望的美味。 只有除夕是唯一不用躲在厨房里喝鱼汤的时候,一大锅热腾腾的鱼汤,没有客人,都是我们自己的,想怎么喝都可以。 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围着一桌子的好菜,每人面前一碗冒着热气的鱼汤,慢悠悠地喝着。 一年的光景,就在这一碗碗鱼汤里悄然过去。 父亲很少做饭,但是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跟我们说,你们一年到头吃的饭都是我烧的。为何?因为每年大年初一,我们吃的第一顿饭都是他烧的,雷打不动。 辛辛苦苦为一大家子烧了一年饭的母亲直说父亲不要脸,得了便宜还卖乖,但是也不会阻止父亲去邀这个功,因为难得有这么一天,她可以好好睡个懒觉,一起床就能吃到一碗热腾腾的面。 不错,父亲做的还不是饭,是面。 老家的习俗是每年的第一顿必须吃面,面是用鸡汤煮的,里面加了很多好料,大块的鸡块,剥了壳的茶叶蛋,还有炸得金黄的肉圆子。 这顿面从腊月二十几就要开始准备。 先是杀鸡,得挑个晴好的日子,烧一锅滚烫的开水倒进大大的盆里面,杀好的鸡们放进去泡一泡,几个人围着盆坐成一圈,一人手里拿一只,比谁先把鸡身上的毛全部拔干净。拔好毛的鸡扔进高压锅里炖烂,然后就放在厨房里,到了过年才能吃。那鸡汤的香味从锅盖的缝隙里飘出来,把我们的心挠得痒痒的,但是谁也不敢偷偷动一口。母亲说了,这鸡是要年三十请菩萨的,菩萨还没吃,谁要是偷吃了,是要倒大霉的。我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盼着年三十那天快点来。 肉圆子也是提前炸的。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小块,加入生姜、马蹄,再剁成末。跟刚出锅的米饭一起倒进大盆里,洒上大量的淀粉,加盐和酱油,像和面一样开始揉。待盆里的肉和米饭均匀地糅合到一起,变成浅褐色的大团,再捏成一个个兵乓球大的小团。肉圆都捏好之后,丢进油锅里炸至金黄色,既可以现吃,放凉之后也是一道好菜。不管是煮面还是煮火锅时扔几颗进去,煮透之后,又是一番不一样的美妙滋味。 只有茶叶蛋是最晚准备的,每年母亲做好年夜饭之后,就会用还未完全烧尽的柴火煮一锅鸡蛋,吃完年夜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剥着鸡蛋守岁。鸡蛋是圆的,过完剥着鸡蛋的年三十,这一年也就圆满了。 我最不喜欢吃鸡蛋,但是年初一的那碗面里,总是少不了会有个茶叶蛋。老家的说法是,鸡蛋和肉圆都是元宝,只有吃了元宝,这一年才能财源广进。虽然不迷信,但是为了讨个好彩头,所以也只有勉为其难的吃一个。大过年的,谁不图个吉利。 我不想吃鸡蛋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碗里的那一大块鸡肉都足以让我吃饱,实在是吃不下其他。煮面那只鸡总是从中间分成四大块,跟电视剧里大块吃肉的感觉毫无二致。但是家里有五个人,四块显然是不够的,父亲就早早说了,我是最不喜欢吃鸡肉的。于是每次面煮好之后,父亲也一并将鸡块分好。连着鸡翅膀的那两块归我和妹妹,有鸡腿的那块是弟弟的,另一块在母亲的碗里。 母亲总是说自己也不喜欢吃鸡肉,想要夹给父亲,父亲便指着自己碗里的鸡肠鸡胗鸡肝说,这才是好东西,你们不要跟我抢,那肉我不喜欢吃,你们给我也不要。母亲也只好作罢。 父亲煮面的手艺还是不错的,虽然不常做,但是丝毫不比母亲煮的逊色。我们一边吃,父亲就一边问,怎么样,不比***煮的差吧?我们当然点头。于是父亲面露得意之色,母亲就笑他,老头子一个了,还跟小孩子似得,煮个面还非要别人夸几句,也不嫌害臊。父亲便急急地反驳,哪个是老头子了,你个老太婆…… 新的一年,就在这一碗丰盛的鸡面里,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最最怀念的,是奶奶做的山粉糊。 山粉就是淀粉,老家把红薯叫做山芋,所以用它洗出来的粉,自然就叫山粉。 山粉有很多种吃法。比如做鱼汤肉汤都要裹山粉,不然口感不会滑嫩;比如炸肉圆也必须放山粉,不然肉和米饭无法粘到一起;再比如用几勺山粉调成稍稠的糊状,加进几勺白米粥,用香油煎一煎,出锅后切成长条或是方块,便成了可以下饭的山粉圆子。但是最为美味的,还是奶奶做的山粉糊。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山粉糊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吃到的。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只有在每年三四月份才能吃到奶奶做的山粉糊,因为她喜欢在山粉糊里面放新鲜的蚕豆米,而蚕豆只有在这时候才是最鲜嫩的。加了蚕豆米的山粉糊不仅爽滑可口,还鲜美无比,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其实山粉糊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几大勺山粉用冷水调匀,洒上适当的盐调好味道,再把剥好的蚕豆米加进去搅拌一下,倒进锅里煮开了,用锅盖焖着烧两把柴,就成了一锅热腾腾的山粉糊。 母亲是从不做山粉糊的,用她的话说,这东西还没有喝粥顶饿,吃了它哪还有力气干农活。奶奶喜欢吃山粉糊是因为她的胃不好,吃硬一点的米饭就会不舒服,山粉糊爽滑易消化,特别适合胃不好的人吃。所以从小到大,只有在奶奶那才能吃到这难得的美味。 那时候只要姑姑家的表妹们一回来,奶奶就会煮上一大锅,把我们姐弟几个都喊过去,一人一大碗,肚子吃得滚圆还是觉得不解馋,可是锅里已经空了,连锅底都差点被我们刮下来。看着像刚从牢里放出来的我们,奶奶是又好气又好笑。 童年的快乐时光,就在这一碗碗的山粉糊里过去了。 如今,母亲的鱼汤还是时常可以喝到,父亲煮的面也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而奶奶做的山粉糊,却是永远也吃不到了。那醇香绵滑的滋味,已经在三年前的秋天,随着奶奶的下葬,埋进了落满尘埃的记忆里。只是在某个想家的时刻,那味道会顺着时光的线索幽幽地爬上来,绕在心尖上,化不开。 在成都吃凉粉 文/王昌平 成都文殊院对门,有一家“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店”。我每次去成都,无论是旅游,还是公干,总要去光顾这家凉粉店。每次去,店里都是顾客盈门,有坐着吃的,也有无座站着吃的,还有候座的,几乎天天如此。售票柜台前一直排着长队,要到晚7点,挨近天黑,才关门打烊。我之所以知道这家店打烊时间是晚上7点,是因为有次正好7点去凉粉店,吃了闭门羹。 凉粉店古旧,是与隔着一条小巷的仿古“文殊坊”那漆得油黑锃亮的间间铺面对比的。稍显矮小粗放的平房,老灶台、大案板、一摞摞的青花碗,玻璃窗后面摆放的红油辣椒、大头菜、糖醋、细盐、葱花、蒜水、酱,样样俱全。当年因为规划时将那条小巷做成了界线,巷那面是全新的铺面,聚集了几乎成都所有名餐饮、字画铺、茶园。小巷的这边则有这家凉粉店,与成都众多的小吃店一样,这里卖凉粉,也有担担面、杂酱面、海味抄手、素椒红油、黄凉粉、白凉粉、川北凉粉、三合泥、汤圆、甜水等等,种类多多。二三十年来,这里的堂口总是座无虚席。 张老二凉粉店,早早迟迟,货真价实,味道鲜美。正应了爱旅游的人那句老话:“吃在闹市,进最火红的店,管保食材新鲜,价格公道,那是当地人在给你的提示啊!”在凉粉店就餐,总会让顾客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一边呼哧哧抹着汗,一边还不停地搅和着已是红灿灿的面条,咀嚼着口里的素椒红油面条,尽享着那川北凉粉、红油素椒的滋味。我呢,一边吃着凉粉,一头还放着碗原汤抄手,那是大辣大嚼后用来冲淡口味的。我同时也看到,同桌的、邻桌的几乎都是桌上满当当的凉粉、凉面,南来北往的南腔北调中,男女老少都是默默地吃,默默地抹抹嘴离开。让座的、候座的,很少看到有面红耳赤、争抢座位的。 看来,光顾张老二凉粉店的不仅仅是本地人,还有不少是旅行者、背包客。有一次,一位显然操着京、津口音的北方人,见到我们满桌子的凉粉、面食后,也想来一碗填肚子,他问我:“同志,您这是什么面?”我回答他:“担担面”。他大概也知道成都的民谣:糖油果子三大炮,麻婆豆腐担担面。也赶紧到柜上买了碗面,谁知才一动筷子,一大砣红油就翻了出来,再一动,葱花、辣椒酱翻了出来,他看着立刻瞪大了眼,实在难动筷子,嘴上还做着吸气舔舌的动作。我旁边一位年轻人见他那样,就说:“您要是吃不来辣椒就让给我吧,我给您买了。”付了钱后,那位北方客似乎又依依不舍,是想吃又不敢吃。 张老二凉粉店一直以来生意红火,除了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我一直认为他不变的是分量,是味道。无论是面条、抄手、凉粉,无论是哪个年代哪个季节,它始终保持着它的特色,佐料十足,川味实足。我是几十年的中学教师,与此店素昧平生,与老店主新店员也仅仅是就餐打个照面,但我真应当感激的,是几十年或许是上百年来,经营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却仍然保留着浓浓的成都小吃的味道,保持着小吃店的执着,保持着那浓浓的一份乡情。 芥菜的味道 文/王吴军 芥菜有三种,一种是吃叶子的芥菜,又名雪里蕻,吃叶子的芥菜除食用其嫩绿的叶子外,也可以取其种子磨碎后作为调味品,称为芥末,是一种非常辣非常有味道的调味品。还有一类是茎用类的芥菜,用来腌制榨菜。另外有一种是根用类芥菜,也称芥菜疙瘩,即俗称的大头菜。 吃叶子的芥菜可以做成梅干菜,是人们常吃的食品。梅干莱由于是在每年的梅雨季节时采收加工的,同时还带着一丝梅的微酸味,故名梅干菜。 芥菜不论是吃叶、吃茎还是吃其根部,大多都是以腌制为主,这可能与其气味有关,因为新鲜的芥菜味辛,一般人是不易接受的。 民间有一种说法,说芥菜是发物,凡是患有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日热盛者吃了芥菜容易使病情更盛,因此忌食芥菜。这种说法值得考虑。 在广东的潮州地区,芥菜被称为“大菜”,它和另一种叶子较长被称为“春菜”的蔬菜同是当地人普遍爱吃的蔬菜。潮州的芥菜叶大肥厚,最大的每棵可有十斤左右,叶子朝菜心内卷曲,状似包心的椰菜,又被称为“包心大菜”,但是也有不包心的,包心的芥菜叶子更为肥厚,嫩而好吃。 每年十一、二月到第二年的初春时节,正值收割芥菜之时,在这期间,当地满街满巷都是家家晒芥菜菜,户户买食盐,准备腌芥菜。腌芥菜时,把芥菜切开洗净,在日光之下晒干水分,使得菜身半软,就可腌制了。腌芥菜时,先用一个木桶,把芥菜放进去一层,撒上食盐,用脚在芥菜上踩踏,使其稍微流出汁把食盐粘住,然后再加一层芥菜,再用脚踏实,加入食盐,到木桶装满芥菜后,就可以把它逐层放到洗净抹干的瓦缸内,放一层芥菜,应再洒一层食盐,装满瓦缸后,把盖子盖好,封密,如果急着吃食,十来天就能取出来佐餐了,不过,这时的芥菜尚是青绿色,食盐也未曾完全溶解,腌出来的芥菜味淡而带着青菜的腥味,不如腌制时日较长的芥菜咸里带酸,爽口而清脆。不过,腌过了一年以上芥菜,却会逐渐变味,再久一些便咸得难食用了,看来,做什么事都不能太过,恰当便好。腌好的芥菜,色泽酱红,酱香浓郁。如果把它切成细丝,再点上几滴芝麻香油拌着吃,那更是美上加美了。 在南方的有些地方,腌芥菜是每天不可缺少的佐餐小菜,早上吃粥时几乎都要拿它佐餐。吃腌芥菜时,把腌芥菜洗净,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撕,因为用刀切时就会在菜上染上铁锈味,吃起来不好。撕好后的腌芥菜加上一些芝麻香油和姜末,吃起来就更为可口了。 当然,也可以用芥菜炒肉丝、炖鱼、煮汤、炖鸡汤、炒苦瓜,味道都极为鲜美,所以,芥菜的吃法很多,也为极可口。 芥菜还可以炖着吃。把一棵约二斤重的芥菜心洗净,先把一些小苏打粉加水,放入锅内,将洗净的芥菜心放进去,煮上大约十多分钟,捞起来用冷水过滤,剥去外面叶子的外膜,放进热油锅中,炸上两分钟,捞起来滴干油,放进盛着水的砂锅里,再把排骨、肉片炒香,加入黄酒、盐、火腿片、香菇等,和芥菜心同炖,先用猛火,后用慢火,炖到芥菜烂熟,就可以吃了。若是用芥菜与排骨炖着吃,火候足够,也十分可口。 芥菜叶其实是好东西,嫩的芥菜叶子和小辣椒炒肉吃,放一点醋,酸而香的味道非常好吃。嫩的芥菜叶子腌成咸菜也很好吃,腌好后,切碎,拌点香油,就着玉米面粥吃,又爽口又开胃。芥菜叶子晒成干菜,等到来年开春时包芥菜包子,是上等的美食。 我的一位朋友老家在北方农村,他每次回家都给我带来几斤干芥菜。干芥菜又薄又白又干净,是一片片切成的,经过精心翻晒,不被雨淋,也不被虫子咬,收拾了一冬,这样的干芥菜送给我,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别小看这几斤干芥菜,就是切,也得花费很长时间。我每次吃的时候,不仅觉得味道好,而且感到那些勤劳的人收拾这点干芥菜的不易和辛苦。 据中医典籍上讲,干芥菜有润肺、宽肠、消火、利尿等功效,多吃干芥菜可以延年益寿。中医典籍上说的应该是有些道理的,每年能吃到干芥菜,真的是一大幸福。 随着科技农业的兴起,反季节蔬菜大行其道,再加上人们对食品营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芥菜早已不是餐桌上的主打菜肴。但是,其貌不扬、味道美妙的芥菜,却哺育了勤劳质朴的一辈又一辈人。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冬春两季,我们老家的人基本上都是在芥菜的亲切陪伴下走过一天又一天的。 虽然芥菜是小家碧玉一般的菜蔬,也许难登大雅之堂,也大有被人遗忘的可能,但是,对于出身于贫寒农家从苦日子中熬过来的人来说,是永远不会忘记芥菜暖胃温贫的恩泽的。 “酸粉”与酸枣粑粑 文/朱小波 每当从深秋进入冬天,酸枣粑粑的相关资讯就会撞入我的视线。心理学的书上说“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那么一定是我心底有浓浓的酸枣粑粑味道,才会关注到身边喜欢酸枣粑粑的朋友吧。现在我把自己和朋友都定义为“酸粉”。怎样吃到自己喜欢的酸枣粑粑,是“酸粉”们的重要课题。 长沙的“酸粉”们对酸枣粑粑表达喜爱的方式有许多种。掌握了传统制作工艺,又拥有酸枣这一核心材料的“酸粉”,当然是自己动手做。我亲戚圈里的兰姨就属于这一类,贵为大学里的博导,每年深秋之后走亲戚串门时,兰姨会和山里的大嫂一样带上酸枣粑粑做伴手礼。 学院里外地来的老师居多,对酸枣粒这些小果子熟视无睹,只有她这个长沙本地人才晓得它的珍贵。保洁大姐看见兰姨下班后捡过几回酸枣粒,知道她是要带回家做酸枣粑粑后,就主动加入到她的行动中,一个是白天挤时间捡,一个是下班后加班捡,两个人守着一个院子,也算是尽享着天时地利人和吧。 其实在长沙周边城郊的山里,酸枣树也还是找得到的。河西岳麓山是最有名的寻访地我就不详说了,我一个朋友住在城北洪山桥,入秋后晚饭后出门散步也会带个塑料袋,专选那几条有酸枣树的小路走,爬山锻炼身体,捎带着捡回一袋酸枣粒。存在冰箱里,待天气好,一回取出来一份,洗净煮熟捣烂,酸枣泥和上煮熟的南瓜,再加进辣椒、藠头、紫苏、橘皮之类的配料,做成片摊晒晾干,就成了好看又好吃的酸枣粑粑。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连酸枣核也舍不得扔掉,会裹上辣椒粉、紫苏叶等,做成酸枣粒,用玻璃瓶子装着,最近我都看她在朋友圈里晒了两回成果了。 我这个百分百“酸粉”,是属于只动口不动手的一类,而且还眼高手低,便利店里的那种酸枣糕、酸枣粒是不会多看一眼的,我家冰箱里冷藏的酸枣粑粑都堪称“手工原创”——是我周末自驾游时从周边的山里人家里直接买回的。尝过了百家味,才晓得关于地域差异,岂止是“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言”,就是这酸枣粑粑的做法也是不同的。 宁乡的酸枣粑粑里红薯掺得不是多了一点点,都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了,不仅是味道,而且形状颜色都接近于我们老长沙人做的红薯片了。湘乡的酸枣粑粑是真正的原味,就是酸枣泥里加了一点点辣椒粉提味的,所以吃之前最好剪成细条条拌一点点白砂糖,蒸几分钟会更有味道。株洲的酸枣粑粑掺了好多紫苏,颜色都接近酱紫了,软软的,有点甜,应该是酸枣泥里和进了适量的南瓜。 当然,我记忆里的味道,还是在长沙本地人做的酸枣粑粑里,介于湘乡与株洲之间。最先是住河西梅溪湖的舅妈会每年给我们做了送过来。自从那边的山都被开发成了楼盘后,我的美味一度存进了记忆里。某次旅途中无意从小伙伴那里分享到一块酸枣粑粑,居然吃出了儿时的味道,一问果然是大河西人民的手工制作,赶紧加了她的微信,每到深秋就会开启热线联系。现在我打开冰箱看到自己囤的那些酸枣粑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为越冬而忙碌的小松鼠啦。 想念雪 文/pangfenghaoyun 雪,是冬天的味道,恋人的味道。 没有谁,会如雪这般,用一生的泪, 亮丽冬的忧郁,把所有的痛苦隐匿。 在那样的日子里,爱, 是静静的火,燃烧,喷涌, 温暖了岁月,还有我的心。 对我来说,雪,就是阳光。 我含苞的蕾,怒放,幽香,如一朵 凌风的梅。我, 在雪中展颜,在雪中歌唱。 就像旗帜在风中起舞, 幸福,在心中流淌。 在风在撒泼,土在喧嚷的时候, 我想念雪,想念这冬天的高潮情节。 熟悉的味道 文/迟墨 有时候,人钟情于某个地方,并没有事先的约定,也没有刻意的目的,纯粹是一个偶然,然而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偶然,却必然在一个人生行程中留下一段段属于自己的记忆。我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走进了北国商城——这个代表城市地标形象的,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商城。 邢台是座温情慢节奏的城市。 三年前我只身来到这里,生活轨迹的改变,陌生的城市环境,一度让人很难适应。突然爱上这座城市却是因为在北国商城里找到了回忆,找到了曾经熟悉的各种味道,找回了习惯…… 去年年底的某一天,因为不熟路况坐过了站,等反应过来我已经站在高大整洁的北国商城门口,又冷又饿,当我疲惫不堪地走进商城时,整个人都惊呆了——时尚典雅的建筑风格,米白色的内部装饰,置身其中仿佛整个人穿越到我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某个商场。曾几何时,我和朋友们经常会在周末相约去逛商城,一起欣赏当季新品,一起去试穿各种心仪的服饰,一起去大吃大喝嗨翻了天……曾经的面孔与往事犹如清荷的柔香,在心底渐起渐落,微有感知,却寻觅不见。 而今,空闲之余,我习惯去六楼寻一处角落坐下,点上一杯茶细细品尝,温润的感觉慢慢沉淀,思绪任意流淌、回忆、想念、忧伤、温暖。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心情都会被茶泡得很柔软,很善感,很幸福。老公每次去北国,都要赞叹一番:这可能是邢台最干净的商城了,地面干净得能照出人影,这就是细节啊!不到两岁的儿子也爱去北国,他乘着扶梯上上下下好几趟,乐此不疲,或许在孩童世界里,需要借助高度才能看清视野中的繁华。 人生,总要行不同的路,看不同的风景,与北国的不期而遇定是缘分。而立之年遇见她,心境却是不一样。它矗立在城市中央,是绚丽之后的平静,是盛开之后的内敛,她有一种小资般的情调,同时又让你感觉到浪漫的味道,让人的内心和灵魂都愿意在这浮躁喧哗的世间宁静下来,细细品味她带给我的每份舒适。 清明,青团 文/面朝大海 清明团子,也叫青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前后食用。清明吃青团的习俗由来已久,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稿》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那日,在古镇老街闲逛,闻到一股食物的香味,看到街边一家店刚蒸出一笼青团。冒着腾腾热气的青团,油墨如玉,清香扑鼻,一个个圆圆的,乖巧的样子,像频频朝我招手,点头。我一下子就走不动道了,站在店门外痴痴地瞧着。 “你胃不好。”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执拗地摇头,因为我似乎已感受到了青团里面欢快流动着的豆沙馅儿,它挑逗着我的味蕾,让我馋涎欲滴。 “要一个,老板。”终于,我还是把垫着芦叶的青团捧在了手里。其实,我并不是要吃,我要的只是回忆的味道,一个小小的青团,一口咬下去,就可以牵连起童年所有的温暖。那一段幸福的时光,足够让我回味一生。 春生繁华,秋荣零悴,青团香里,岁月很快过去。 暖暖的青团握在手里,是家乡的那一轮明月,是亲人的真诚祝愿。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前,家里都要做青团。这时左邻右舍的都会来帮忙,于是,屋子里总能传出阵阵笑声,显得特别温暖。奶奶总是反复叮嘱我,要把手洗干净。允许我参与制作的部分,就只有把馅料放入面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覆盖起来,这过程像安抚一个不听话的婴孩。我慢慢地温存地搓揉,待一个个青团塑造成型,任务也就完成了。 最后的工序是蒸,蒸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所以这活奶奶总是亲力亲为。如果一不小心蒸过头,青团就不是圆锥或是桃子了,而是可怜兮兮地趴下,像饼了。做青团的面糊是艾草与糯米糅合而成的,有股青草的香味,再配上豆沙或者莲蓉,味道香甜中带着清淡的口感,甜而不腻,游刃有余。还未出笼,远远就能闻到浓郁香甜的气息,这是幸福的味道。 现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很久没有动手做青团了,也再无法体会到守在蒸笼边焦急地等待看自己包的青团出笼的感觉。那个过程悠长,又缓慢,但却是满满的幸福和自豪。这种感觉伴我一路成长,原来,青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他更像是一位知己、朋友,他从未远离,他一直在我心里。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