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窗外… |
释义 | 对于“窗外”这个话题,我已想了很久,大概是在91年,参加查哈阳农场一中快速作文教学的课上,我给一中高二的学生当场命的作文题。一节课后,同学开始展示自己的作文,那堂作文课给我的印象很深,其中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是他的疯母亲的在窗外发生的事情,由于真实,非常感人。那堂作文课上得非常成功。为此今天利用周天下午放假这点空闲时间,将其写出来,若不写,我的心有点不安的感觉。 窗子里的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影物随着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有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藩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衷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三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是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去轻轻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尽被唐人望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壑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阶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 天地似乎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墉中赏纪念 宋人的人地碑宋人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负担子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叹息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似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的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有清代学子悲哀。曹雪芹来得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视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扣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无论是唐人、宋人还是清人,他们都成了历史的过客,而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里,一个个性张扬的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在窗里窥视着外面的风景,有的人走到窗外,不但看到了风景,而且还品尝到果实的甘美,他们的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合理,更充满了自信。而窗里的人们,他们永远都无法品尝果实的滋味,这就是在窗里到窗外的本质的区别。 如同门一样,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有无数道门,可有勇气将其打开的,又有几人呢,如果打开的话,人生又是另外一道风景。 之所以没有打开,完全世俗的思想在做怪,所以窗里的是陈规痛苦,而窗外的则是一时尚幸福,这是给我们每一个有思想的人出一道选题,你该如何选择呢,我想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生活随笔>>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