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新春佳节,红梅飘香,至爱亲朋,同事战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很有那么一股子“人情味”。柴萼的《梵天芦丛录》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在我国民间已成为传统的习惯。
那么拜年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了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末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到了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门拜年耗费时日,便用名贴相互祝贺。宋人周辉《清波杂志》称:“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的贺年片,是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甚至不大熟悉的人也送一张,以广交游。明代,投寄贺年片之风更甚。文征明有《拜年》诗云: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
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在铺盒里送给对方,以示庄重。民国初期,公历新年也有送贺年片的,同时品种花样也多起来。贺年片从设计到印刷,都越来越艺术,内容也更加有意义了。它从一种写有单纯祝福词语的卡片,发展成兼有书法、图画、诗词的精致玲珑的艺术小品。
现在的贺年片小巧玲珑,既有年历,又有精美的画面,送给友人更增添节日的情趣。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快乐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