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论道 |
释义 | 中华文明,海纳百川,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入世、出世,各执一词;法治、人治,德治及无为而治,各有各理,各有各道。古语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事实上即为各派之间因所秉持的思想体系的根源不同,行事方法不同而无共通之处,正所谓鸡同鸭讲,即便有一个共同目的,然而内耗严重,结果迥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之道,万物之始,以无生有,以一生二,由二生四;九九归一,没入虚无,是谓之终。此道家之道。 "道家"为天地之"道"."道可道,非常道,"这其中的三个"道"字,是完完全全的三个概念,其言简,其意赅可见一斑。 "道"不仅是道家经典,也是中华文明体系的根源。儒、法、墨、兵等诸子之说皆源于道,此绝非诳语。 儒之精髓,为入世,学而优则仕。追名逐利,本源也。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此"道"为何"道",未有定论,仅笼统而已。 儒家提倡人治,礼于上,法于下,等级森严。以德治国,以仁施政,三纲五常,不可相违。 法家则提倡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刑峻法,是匪类闻之胆寒。人性本恶也是法家思想体系的本源之一。 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对人、对己、对敌、对友,都以一腔热忱去感化,虽然也做被动的防守,但"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却是墨家最真实的体现。 而兵家之道,最为讲求实用,"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地,死生之道,不可不察".凡人、凡事、一言、一行皆须审时度势,所有一切,都要因时、因事、因势、因人而定,不可空谈,妄加定论。正是由此,也决定了兵家不尚空谈,处事直接果断。 道家却是以"无为"来应对世人。"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各有志,自在东西。"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出世。不食人间烟火,不问凡尘俗世,凡事皆有天定,要做的,只是如何寻求天道,以求"顺天改命".所关注的对象也只是是广袤天地,与人无争。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根本思想。修身、齐家、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儒家的根本理念。 然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造就了儒家的重文轻武,彼虽忠君爱国,但武备不修,实力不济,何以齐家、安天下?想孔子当年,连自家都难保,岂不悲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岂可偏废? "劳心者制人,劳力者治於人"的理念也造就了儒家的顾影自怜,轻视下层的劳动者,权谋之术在儒家之中也演绎的登峰造极。权谋之术的堂而皇之,不可避免的造就了儒士的虚伪,自私,阿谀奉迎,趋炎附势;虽不乏耿直之辈,但也是免不了追名逐利,所考虑的第一要务,仍是自己"生前身后",而非劳苦大众。 纵观历朝,立国之初。重修武备,赏罚严明,士人适得其所,上下齐心。王朝初兴,文武各据半天,三教九流,在朝堂各有立足之地;权谋之士,尚未得宠…… 戏文有云"打江山靠的是忠良将,坐江山的是奸佞臣"…… 每逢儒家当权,则重文轻武。武备不修,贪腐盛行,人浮于事。夜夜笙歌,处处太平。浮夸之声不绝于耳,追名逐利之徒横行无忌。对外卑躬屈膝,对内飞扬跋扈;对上阿谀奉迎,对下横眉冷对。遇事推诿,冒功推过,玩弄权术,名归而实不至。偏偏还带着个面具,装清纯,扮可怜,充长者……国力由盛而衰,直至国破家亡。 虽不乏耿直之士,若人君不明,任由摇唇鼓舌之人兴风作浪,权谋之士翻云覆雨,结果都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士就是不折不扣的治人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武将(所习多为兵家)则是治于人者之一。往往出力不讨好,即便在战场上要武将全力支撑,亦不乏所谓的文人掣肘,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劫难,于人、于己于众生。 有人说"武将的价值在战场上,文臣的价值在谈判桌上".然而可笑的是,谈判桌上的尊严,来自于实力,而硬邦邦的实力则是靠武将打出来的(如果战场上一败涂地,谈判桌上的尊严也就可想而知)。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那个人仅凭一张嘴就能在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战败强大的敌人的;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赤手空拳(且不习武功)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那里拿到真正利益的。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狡兔未死,走狗已烹,"往往国难思良将,太平宠佞臣".人君如此,人皆如此。何者?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而人的欲念如此,奈之何也?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备,即便如何富有,也是别人的鱼肉,只能让人分而食之。人若视之为鱼肉,何谈尊严?当然,亦不能穷兵黩武,否则,要兵法做何? 无中生有,有还归无,穹苍万变,阴阳平衡,天地万物之属,缺"一"而不可。 2010-2 2012-3-31誊写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人生感悟>>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