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三十年一聚 同学情更浓 |
释义 | 三十年前,我们44位同学,走出了黔东南州商业技校的大门,踏上了商业部门的岗位,三十年后,我们44位同学,已走了5位,且只有33位能够再次相聚在一起,重温恰同学时曾经难忘的记忆。 同学情,星转斗移,三十年,已酿得愈加醇浓。 那是1979年的金秋10月,一群吃商品粮的懵懂少年,怀揣着别样的梦想,相聚在了距州府4公里远的一所坐落于大坡的商业技校。大坡原本是一所知青农场,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松树。在面朝太阳出来的山腰上,一字排开建有三座砖房,其中两边是各有10余小间的平房,供知青居住,中间是一楼一底的办公楼。后来,农场用来办学了,知青也就走了,左右两栋平房,就分别供老师和学生之用了。 因为学校是新办,条件十分有限和艰苦,虽然仅招了一个机修班和仓储班,一共还不足100人,但却连教室也没有半间,学校便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将一栋知青用来存放农具的仅有三面墙的库房,封隔起来,作教室之用。后来这教室用了多长时间,我不知道,但我们学习的三年,寒来暑往,都是在自己亲手砌就的教室里度过的。 当时的学生生活,相对现在而言,十分单调,没有电视机、收音机、MP3什么的,就是与家里联系,也只能通过电报和写信的方式进行。 由于是技校,我们在吃的方面便有了保障,但一日三餐总是离不开馒头、粉丝、海带、洋芋等等,因为缺少油水,下午4、5点钟,大家的肚子便会不自觉闹起革命。说实在的,只要生活有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各自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我们每月受馈于家里的汇款,便在5至10元之间,这些钱,一般是用来买生活日用品的,如果要拿去打牙祭,那是千万不可能的;至于在精神生活上,大家除了打打篮球外,别无他求,于是,学校里早中晚的高音喇叭,便成了我们获起外部信息的源泉。因之,学校的高音喇叭,“教会”了我们很多的流行歌曲,如《甜蜜的事业》、《敖包相会》、《芦笙恋歌》和《年轻的朋友们明天来相会》等等,至今,每每当听到这些老歌曲,大家就会有一种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感觉。当然,那个时代,如要想看看电视什么的,却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好在,那时时兴放露天电影,因为不花钱,大家只要知道哪里放露天电影,不管远近,就会邀起一同前去观看,然后头顶星光,一脚深一脚浅地回到学校。 在学校,在彼此的帮助和影响下,大家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衣、洗被、叠被,在一米见方的床上缀被子等等。而在44 位同学中,因为其中李阳明、高佩和秦国良曾经当过知青,较为成熟、活跃,做班干,对我们影响很大。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 从走出校门到5月25日凯里“王三姑酒店”相聚,挥手之间,已是三十年。搜寻着昨天的记忆,我们有太多的感叹也有太多的高兴。我们感叹,44位同学,已故5位,为他们感到惋惜,而健在的39位,其中女同胞14位,完整无缺,为她们感到高兴。但我们39位健在的同学,仍有4位因其他情况不能参加聚会,很是遗憾。因为明天的明天,我们39位,不一定都会整整齐齐能相聚在一起。 为了重温过去,26日上午,我们乘大巴,踏进了曾经的校园。而随行的摄影师、照相师,则将我们的活动进行了适时记录和定格。 因为合并办学,商校已并入了凯里学院,现在的商校所在地,已挂牌为国防学校。学校虽然新添了几栋房屋,但过去的办公楼和师生宿舍依旧保留着,就连原先我们睡过的两层木质床,都还完好保存着,无不勾起我们的还想,而我们亲手封隔的教室,却不知什么时候被拆出了。不过,在参天大树的掩隐下,学校显得更加的古朴而宁静了。 兴奋之中,我们在曾经是教室的球场上,手挽着手,拉开一个大圆圈,唱起了“年轻的朋友们明天来相会”。 按照日程安排,下午我们邀请了曾经任过我们班主任老师的罗康潮、杨光宏以及唐大姐,参加了在“王三姑酒店”的座谈会。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畅所欲言,重拾起昨天的记忆,感慨多多,心情激动。大家感慨,能聚在一起是缘,三年的师生情、同学义,将倍加珍惜,永远不能忘记。 27日,我们将聚会地点移师到了麻江县的的下司镇。我们的目的,一是参观国家皮筏艇训练基地,二是到“鸣鹿风情园”感受苗族同胞的烧烤风味和独特的长桌宴。 “长桌宴”,主要是苗族过节日、办红白喜事和接待客人而举行的一种饮食仪式。举行“长桌宴”时,家家户户会搬出桌子、板凳,连接排上几米或数十米,场面绵延、壮观。 如今,苗家的“长桌宴”已声誉远播,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饮食文化,已走进农家乐、风情园。而我们将要感受的,不再是谁家搬来的桌凳,而是已经做好的有10余米长,一米多宽的长桌。这张长桌,将供我们包括其他人员共40余人共同就餐,并为我们的三十年一聚带来美好难忘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散文随笔>>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