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静寂的雪月 温润的情愫 |
释义 | 我很喜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言简意赅,白描手法用得好,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间接反映作者心情心境的手法令人叫绝。 先看张岱如何写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时“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雪停后,自然想到外面透透气,看看雪。于是,“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勾勒、创设一个静寂的环境,在这样冷寂无声的场景里,我们自然会体味作者的内心世界。史载,张岱“明亡后不仕,入山着书以终”。他的政治倾向和孤傲的个性、落寞的心境在文字中甚至在纪年里得到很好体现。 再看苏轼笔下的月色。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职。贬谪之人,内心世界相对复杂。苏轼用一篇小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精妙描写,反映自己想为朝廷效力却被疏远、外贬的无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的笔法更简练,三言两语就交代了与友人在院中赏月散步聊天以排遣寂寞的因由,可谓神来之笔。少人探问,唯月常伴。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触摸到苏轼彼时复杂的心绪。 张岱和苏轼,一个是明朝灭亡后“不食周粟”至死不仕,一个是因故被贬外地而对朝廷情感复杂;他们用行动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爱憎和志趣,排解不便言说的苦闷与忧伤。一个看雪,一个赏月;一个被人说“痴”,一个自嘲为“闲”;一个气氛冷寂,一个环境静谧。张岱和苏轼的心中,都有温润的情愫在悄悄释放。他们的心中,都有了然的心事与炽热的情流。这两篇文章,一篇160字,一篇86字;文字简约,述说冷静;聊聊数语,胜过千言。两篇文章,百读不厌。 张岱看雪,苏轼赏月,可以看作是风流、时尚的行为艺术。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散文随笔>>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