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摘抄大全
江南网精选6篇经典文章摘抄大全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经典文章摘抄大全(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小桥流水人家
文/张泾源
七月的关中,几天不见雨水,屋里屋外便成了蒸笼和烤箱。瘦人闷得慌,胖人喘得急,凑到一起,埋怨这不来劲的电压,带个电扇也是忽忽悠悠,这要命的天,哪里还有容人的地方?
朋友说山里面凉快,秦岭汤峪深处有一"小桥流水人家",那地方让人透心凉。
周末如约而至,延包茂高速一路南下,至秦岭北麓太乙出口转环山路向东十来里,便到达汤峪口。入口进山,随汤峪河蜿蜒前行,宽阔的峪口聚拢,层山叠翠交错,我们瞬间淹没在绿障中。河流左拐右转,山峦忽隐忽现,一时便没了方向。心里却只有一个方向:往深山里走。车窗外已是凉风习习,我已乐在其中。入山约五里地,路边遇一小桥,朋友一把方向穿桥而过,对面突现几户农家,停车落地,"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身临其境。
峪长百余里,岭南便是商洛的柞水县。峪入山修了三十里长的水泥路,方便了山里人生产生活,更是吸引来了城里人来此游山玩水、休憩纳凉。沿河道的村民都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办起了农家乐。"小桥流水人家"便是其中自然环境最好的一家。
汤峪河在这里拐了个急弯,圈住了这几户人家。一小桥连接出山的水泥路,"小桥流水人家"因此得名。桥口的陈氏这家依山傍水,收拾的别致。两层砖砌小楼背靠山梁,山梁是从远处的山峰延伸下来的,又在河边戛然而止,形成三米多高的崖壁。山梁是看不到石头的,是层林绿荫从远处匍匐下来,到这屋后便看得清楚,高大的松柏、山杏、山核桃、山槐将这屋子笼罩,衬托下,屋子的外墙白瓷就越发明亮。崖壁紧靠屋后,斜伸向河面,背屋的一面严实,面屋的这面凹了进去,在河边形成两米见方的平台。主人心细,蹲一石桌两小石凳,桌面刻有棋盘,是棋手对决的静谧之处。崖壁石缝硬是挤出一棵山杏,看上去有些年代,扭曲着伸向河面,将枝叶伸展开来,正好遮住这块避处。临河的边沿是用石头砌上来的,凸立的护栏是用形态各异的纹石砌成,像是参差的小山峦。河谷不深,两米左右,看来,洪季的流量并不大,至少溢不上这石台。坐在小石凳上,阴凉的河风顺河扑面而来,冷得人会打个寒颤。索性将身子藏在石凹里,阴凉的石壁也会让人哆嗦几下,这种阴冷会令人怀疑,是盛夏,还是暮秋的季节?
从小石台上三个石级,便进了三米见宽十多米长的木廊,一面临河,一面临屋子侧墙,尽头就是桥口了。木廊与桥口之间有一豁口,拾阶而下便到了河里,游人从此可以下河戏水。河道比较狭窄,水流不深,但湍急,踩着大石块可以过河。桥的另一侧是临河搭建的木棚,同样的豁口,要下四五个台阶到木棚下,离水面更近,藤蔓铺满了棚顶,几支垂吊下来,绿得新鲜,在河风中婆娑摇曳。
屋前的院落不算小,与屋子相隔三米左右,又是一排木廊。稍远处是停车场,小车可以停放五六辆。桥口边,木廊旁,院子里,都有高大的柳树。惟有河边的垂柳生的奇特,一股劲的伸向河里,连同木廊罩个严实。桥头、木廊上都挂满了红灯笼,被绿荫映衬的鲜红。
这木廊便是游客就餐、棋牌和休憩纳凉的地方。摆放着餐桌、竹椅和棋牌。迎着清凉的河风,听着水流声,品味着山野农家菜,先前的烦躁闷热悄然而去。餐罢,沏一壶茶,躺在长廊的竹摇椅上忽悠几下,闭目养神,随着流水声哼一小曲,那真是悠然自得。
主人盛情,夜深人静时也忙罢,与我们攀聊起来。我是第一次来,很多事都觉得新鲜。主人介绍,峪口有温泉,在关中驰名遐迩,原名"石门汤泉",唐时兴建"大兴汤院"和皇家行宫"上林苑".又有历史典故"刘秀洞"和"指岔沟".传说当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至汤峪藏匿一石洞中,王莽兵至搜山,问村民刘秀去向,村民顺手指向老凹沟,王莽进沟未果,刘秀趁机逃脱。听到此处,朋友另有一版本,说当年刘秀是"倒穿靴"逃进汤峪,追兵寻脚印追错了方向。我兴叹,所到之处,曾有这般历史演义。
主人是峪里土生土长的,看上去粗犷,却很有一门子学问。他的根雕,我满眼欣赏。屋子门庭两边各立一尊硕大根雕,左雕为"考拉攀枝",木心空虚,皮木扭曲,臃肿处憋出数支根,或仰或垂,或伸或曲,一切来得自然,力量给得匀称。顶部憋出一大疙瘩,形像考拉,故名"考拉攀枝";右雕名为"恐龙争先",造型简单直接,两根粗壮的根茎拔座伸起,如两条争斗的恐龙头颈。主人的得意之作是客厅里的茶海,名曰"金龟".主人说这"金龟"来路艰难,买了自家亲戚的古槐,恰逢镇上古树保护登记,幸好"金龟"身居避处被遗漏,迅速伐木刨根,却撞了邻家的屋子,坏了亲戚的院子,这跌跌撞撞塞进去两千多,还不知道这根成个啥形。把根摆弄回家,阴干一年半,日日端详,夜夜揣思,看出个"金龟型"来。去糟根,定型打磨,画龙点睛,又是一年。功到自然成,这"金龟"体形敦厚,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煞有独占鳌头的架势。更有价值之处,是这"金龟"左后腿包一大石,根包石生来不易,甚是稀罕。主人讲,刨出时包了三块,根据造型需要,硬是用铁锤敲掉两块。我惊叹自然的造化,触摸着根包石,感受这百余年凝聚的力量。我不够相信,对主人说我要使劲扳这块石头,主人笑而答应,说:随便使劲扳。我双手附石,身子前倾,翘臀,蹬腿,连同百八十斤的体重,竭全身之力,压向石头,石头却纹丝不动。我感慨:这根包石是真的!大家都笑了。
晚上住二楼,灯光隐去,夜色静寂,山风从窗外涌进来,一时觉得背凉,盖上被子,听着潺潺的水流声,酣然深山一宿,实在难得。
翌日清晨,天色微亮,久违的鸡叫声催醒了我。起身扶窗远望,清晨的雾霭隐去了远处的山头,鸡鸣声在山谷间回荡,这声音响彻得自然,似天籁之音,近处高亢,远处悠然。清晨的小山村,青山叠翠,流水迢迢,鸡犬相闻,静与动,声与色,无雕饰之痕,无做作之势,自然而然,浑然天成,这岂不是大自然最美的韵律。
本来慵懒的我很少早起,而这个清晨,我和这里的生灵一起苏醒。漫步在山间小路,伸伸脖子,扭扭腰,高踢腿,倒退牛,恣意伸展僵硬的躯体,尽收自然之灵气。放开嗓门,尖叫呐喊,虽引不来朝凤,撕裂的破铜烂铁之声也能震撼山川,证明我与山水同在。
兴奋间,不时也有一丝怅惘。虽然身处青山绿水,如此亲近,灵魂却与它如此遥远。毕竟我是这里的过客,一宿的过客。很快,今夜的我,身心,依旧回归如火如荼。
一直欣赏并向往王维隐居秦岭辋川的生活。辋川与汤峪一岭之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相信汤峪的景致和韵味与辋川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下一次做过客,就在辋川。
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一处梦想家园。或高显贵达,富丽堂皇;或现代时尚,阔绰潮流;或闲适清雅,怡然自得。很多人为此憧憬,努力,奔波。得之庆幸,失之沮丧。一些人奢望无止境,一辈子焦头烂额,疲于奔命;一些人知足长乐,准确把握现实和机会,患得患失,均能笑口常开。这人生的境界在于自身的修养,定位准确,潜心营造,如同这山水韵律一般,生活自然和谐而悠然。
我的梦想家园恰似"小桥流水人家",坐看花开云涌,俯听流水蝉鸣。亲山亲水亲自然,怡心怡神怡情怀,旷达闲适,天人和一。
其实,我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不难,难在人不能自私得只为自己活着。责任不可亵渎,社会和家庭责任注定你不可如此超脱。所以,心灵只有等待,等待哪年哪月,余热散尽,两鬓斑驳,与老伴牵手漫步在"小桥流水人家",那绝对也盛有如愿的情怀。
香肠里的年味
文/张跃
进入腊月,预示着春节的脚步又临近了。在四川等地,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间灌制麻辣味十足的香肠,这成为人们提早置办农历新年年货的重头戏。
灌制香肠,猪肉是最主要的原材料。2019年,各地老百姓都感受了一番猪肉价格有些"疯狂"的经历。不过,尽管猪肉价格与往年比起来偏高,但是传承多年的灌制香肠的美好习俗,大部分四川人还是不能放弃更不忍放弃的。于是我"狠下心",决定像往年一样,自己制作香肠,只不过在猪肉采购的数量上做了些削减。
前些日子,我趁着回老家乡镇走亲戚的机会,且趁着猪肉价格已经回落一些的好时机,赶紧顺道着手操持了香肠灌制的大事。我们一家人一早就去市场采购了5公斤"前夹"部位肥瘦兼顾的猪肉,这个部位的肉,最适合做香肠用。待香肠可以食用的时候,这个部位的肉不光肉质"细嫩",还不会塞牙。买肉的同时,我一并买上了灌制香肠需要的10余米长度的猪小肠。
随后,就由手脚利索的嫂子快速洗、切好猪肉待用。姐姐还拿出了珍藏的香肠制作配料秘方,方子上详细记录着辣椒、花椒、盐、冰糖、料酒、鸡精等若干种配料及其精准到具体克数的用量。照着姐姐的方子,我很快就在楼下的超市购齐了各种配料。
这里不妨透露一下我家的香肠秘方:制作麻辣味香肠时,按照每5公斤猪肉的量,大致配备食盐120至130克,冰糖50克,海椒面150克,花椒面50克,鸡精60克,味精20克,胡椒粉10克,醪糟水或料酒150毫升。如果是制作广味香肠,则去掉海椒、花椒两种配料,其余配料基本相当。
于是,按照配方,我们用家用电动粉碎机分别将辣椒、花椒等打碎成末,手工将冰糖研磨到细碎状态,再把所有配料与事先切好的猪肉混合搅拌。一番忙活之后,还需要静置片刻。稍后,肉与配料混合的独特香味就可以轻松嗅到了。
灌制香肠是四川老百姓乐于参与的一项置备年货的老习俗。小时候,巴不得腊月快点到来,因为到那时就可以看着父母或邻居欢欢喜喜地灌制香肠。儿时的我特别想凑上去帮忙,但多半是去添乱,因而被大人们呵斥一番,只得灰溜溜走开,然后默默地远远观望,但心中对即将过年的期盼和喜悦之情,却丝毫没有受影响。
颇为有意思的是,灌制香肠看上去似乎没啥技术含量,但其实这是一项精细的手艺活,特别需要制作者掌握好手上的力度,还需要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切不可心急火燎莽撞行事,否则就会造成灌制香肠用的猪小肠频频破裂,导致数次返工,无端耗费时间,落得欲速则不达的尴尬境遇,这个是我的经验之谈。因为我是个急性子,所以把猪小肠弄破于我而言是时常发生之事。于是,今年我就在旁边给老伴打打下手,帮着递递剪刀、剪几段棉线之类,顺便观注进度,巴不得早点完工,见到最终的成品。
众人联手协作,在两个多小时的忙碌之后,相辅相成的5公斤猪肉和配料,以成段的香肠的形式呈现在眼前。请记住,此时还需要用温热水冲洗灌好的香肠表皮。最便捷的方法是打燃热水器,直接用热水冲洗,只是需要注意调节好水温,不宜太高,温热即可。这道工序又称为"收汗",主要是冲洗掉沾染的油污、作料之类,也便于稍后表皮快速风干。之后,就用铁丝挂钩之类的小物件将香肠一串串地悬挂在晾衣杆上,等待漫长的风干期。年味,也在这一瞬间浓烈了起来。
时值腊月,站在高楼,行在乡野,家家户户门前、窗台上都晾晒着香肠。人们以这种世代沿袭的习俗,宣告着寒冬即将过去,新春就要到来。
接下来的日子,这些油亮鲜红的香肠们,将安静地接受寒风的吹拂和偶尔"露脸"的冬日暖阳的"洗礼",并慢慢入味,慢慢风干,在急速流淌的腊月里,静静地迎候着农历新年的到来,迎候着在团圆的喜庆日子,被热气腾腾地煮熟、切片、上桌,被亲朋好友们喜笑颜开地品尝,品尝这份由祖上世代传承而来的四川味道,再相互举杯道贺,共祝新春快乐。
在香肠被辣椒的红色浸染一段时间之后,春节就真的到了。灶台上,一段香肠从锅里煮熟捞起再切开,被肠皮完美包裹起来的香肠片冒着热气,闪着红亮的光泽,散发着腌腊制品特有的香味。川味香肠,真是一道独特的美食,更是年年春节不可缺少的一份年味。
在农历新年的热闹之后,香肠的使命并未结束。因为,过完春节,远行的人们还会在行李中捎上几段麻辣的香肠,一同奔赴异乡。彼时彼刻,带走的,正是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无言的爱
文/奉玲玲
站在这空旷黑暗的场地上,静静望着斜挂在苍穹之上的白月亮,从不想家的我,此刻突然有点想家。家门前的槐树下,父亲正坐在下头,拿着那自产自制的旱烟卷吧,那可是他的宝贝,好烟他都吃不惯。其实我知道他只是想省钱。
父亲早些年间是个老师,说教书太难,就辞了老师这铁饭碗和当时的年轻人一起去外面闯荡。
2013年8月,我拉着行李箱到市区读书。父亲想要送我,却一直遭到我的拒绝,我觉着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被家人管着。可是,我还是反抗不了父亲的倔强。从乡村到镇里,一路青山绿水,车上同行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同乡人,见到父亲都会来一句"送女儿读书啊?在哪读?""是呀,一般学校,好的学校我们哪能考得上。"在农村的固有思想里,本科才是真正大学,考上本科的孩子才能真正地走出这大山。而我读的是专科学校,我只默默地看着手机。
站在县城汽车站前,父亲只一直叮嘱自己要努力学习,切不可玩得不知分寸,把家给忘了,没钱就打电话给***.接着把行李箱递给我。沉浸在自由世间的我,拿着行李箱就进了检票口,似乎还惦记着什么,回头看时父亲已经埋没在人海。学校军训之后回了一趟家,回到家时,母亲已准备好了饭菜,父亲满头灰尘出现在我的面前,一身从工地带回来的水泥,伤痕布满黝黑的手。看见我楞了一秒,笑道:"咱闺女读书回来了,学校过得怎么样啊?""不错。"暗黄的灯光打在父亲的头发上,笑容上,我觉得心无比酸痛。
后来偶然间知道,父亲送我进检票口时,他一直就站在那里,看着我进入下一个检票口,看着我乘坐的汽车离站才离开。其实我知道,父亲很想送我到学校所在地,也知道他要忙着工地的事抽不出时间。
随着时间的增长,和父亲说话的次数越来减少。再也没有让父亲拿糖哄着做题的人儿;父亲不用担心那宝贝着的札记有人去撕毁;不用担心他的旱烟被调皮的女儿拿去喂猪……父亲啊,你是否会如我这般,在这白月亮下如此般想我;思念一个人的苍凉,望着这月亮,是否也会为我感叹几句。
青春里,我们可以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可以去任何地方,请别忘记和你说那句"有梦就去追吧!"的那个亲爱的人。
初冬的阳光
文/何红霞
初冬的阳光真好。虽然也只铺了浅浅一层金黄在大地上,但这也是它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才射出的光彩。如同一个向你倾尽所有的穷亲戚,这样的善意和真诚,让人生出敬意。
吃过午饭,大姐约我去千佛寺。大姐早年离异,一个人边上班边抚育儿子。带着上学,送去军营当兵,到如今走上社会自立。其中艰辛,她很少对人提起。大姐独身后,经过一段消沉,便喜欢上了研习佛学,并潜心修持。
中午时分,庙里刚用过斋饭,一切都是心满意足的样子。樟树站成一排在风里轻轻晃动,两只猫趴在草地上晒太阳。戴眼镜的小伙子在斋堂前抡着斧子吃力地劈柴,一个女孩拿着他的深蓝色外套,坐在一截锯过的木头上,面容温和,沉默相望。
忽然听到草地上有虫子叫了,细碎的,小米粒一般。听到这样的虫鸣,世界就静了下来,凉了下来。仔细分辨,里面还夹杂着几声蟋蟀的叫。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俗世隐喻:蟋蟀因具备音乐和格斗两方面的才能,而成为刚柔相济的昆虫。回头,姐姐正蹲在菜地里拔草。僧人们自种的菜园,生机盎然、一片繁荣。一株株卷心菜已经在收拢叶片,试图将菜心包起来。看样子,再有一周的阳光雨露,它们就会修得自我小世界的圆满,变成真正的卷心菜。
3点整,新觉师父在天王殿领着大家诵经。人比较多,几乎站满了整个大殿。居士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披上了海青。像我这样的俗人,就自觉地站在靠近大门的一侧。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个20多岁的俊秀青年,站在左侧的就是那个劈柴的小伙子。法器敲响,静静站着的人一起颂唱。这集体诵经的声音,绵长、舒缓、浑厚、辽阔。他们在一起,把微弱的温良和善意聚集起来,通过声音和仪式,传递给苍茫的宇宙众生。
颂完一段,每个人就依次走到佛像前跪拜一次。一切都很慢,很小心,很有秩序。仿佛慈悲的佛,有足够的耐心。跪拜的队伍中竟然还有两个孩子,都是四五岁的样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收起了先前玩耍时的淘气,变得乖顺。双手合十,跟在队伍中缓缓行走、跪拜,像模像样的。在这样的氛围中,看到大姐虔诚而迷醉,一瞬间,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想起参观佛学院时,和主持日常事务的女师父聊天,她身上焕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有远离烟尘的淡定,也有无法形容的索然之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一种纯粹与坚定。但,感觉不到爱与美。
爱与美,那是有血有肉的温度,直接进入你的心灵。有时觉得,有些理论或宗教,在走向纯粹的同时,离这种温度也越来越远。
一切善行,没有爱,都是枉然。
爱,才是最高的宗教与神秘。
大姐曾经性格好强,纵然在俗世人看来生活有缺憾,有时甚至暗流汹涌,但这些年过去,我知道她内心独自蹚过了一道曲折的河流,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她自己度了自己。可以说,以我简单的人生阅历,是无法对生命、生活、情感、宇宙等产生多么深刻的理解的,我非常感谢阅读。一是读书,二是读人。大姐是我深深阅读并获知甚多的一个。推己及人,她的生命跌宕、情感起伏,我感同身受,我仿佛跟着她同时又活了一遍。
诵经完毕,我们每人拿到一炷香。我们用香点亮了庙里已经摆好的上万盏酥油灯。
夜晚需要灯光,灵魂也需要灯光。一粒粒的小火苗,站成一行行,排成一列列,形成了庞大的方阵。它们跳跃着燃烧,在光芒中大声地说着光芒。
和大姐从千佛寺出来,已是傍晚了,门口连着两条下山的路,要不是大姐提醒,我真就迷失了方向。我不幸是一个缺乏方向感的人,当太阳高居头顶,我总是分不清东西。
所以,经常矛盾重重,旁观自己,又陷入自己。越来越相信命或者运,是示弱的表现。相信自己不能做对所有的选择,所以开始体察他者。
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便要慢慢做减法。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去干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而后,做一个纯简的人。如同经过夏日的繁盛后,到秋天,树木都是要落叶的。抖落纷繁,只余简洁的枝干,才能轻松走过寒冬。
如今,我要让身体的磁场慢慢依赖上某个坐标,让挑剔的梦境落在固定的玉米地里,让已经疏松的螺丝锈在善意的长椅上,结实、安静、可靠。
在半山腰,一只刚满月的灰色小狗把头枕在一只被遗弃的旧鞋上睡着了,大姐说,天,还找个枕头睡觉,它的前世也许是个人呢。小狗便睁开眼看了一下大姐,目光清澈动人。
而身后的庙里,留下了沉默的诸神,旺盛的草木,和一大片闪耀的烛光。此刻,日暮苍山远,斜阳疏竹上,初冬的黄昏多么美好。
投票
文/高富明
网络投票如疾风暴雨般日益成为一种常态。
这不,一大早,他接连收到了甲乙丙三个好友请他为他们投票的微信。
他分别打开三个好友发给他的投票链接和留言。
甲参加的是一项面向全国的诗歌大赛。点赞数、阅读量和赞赏量最多的方可入围参加决赛,但须多选。他一看名单:哇塞,从戴望舒、臧克家、余光中到北岛、顾城等诸多诗作大家赫然在列。复又看甲的留言:请投88号作品"我的未来不是梦",其他随机选一即可,谢谢。"随机"二字刺激了他的细胞,他迟疑了。
乙参加的是面向全国的小小说大赛。点赞数、阅读量和赞赏量最多的方可入围参加决赛,但须多选。他一看名单:哇塞,从王蒙、汪曾祺、杨晓敏,到司玉笙、刘国芳等诸多小小说大家都赫然在列。复又看乙的留言:请投66号作品"神算",其他随便选一即可,谢谢。"随便"二字刺激了他的大脑,他犹豫了。
丙参加的是面向全国的散文大赛。点赞数、阅读量和赞赏量最多的方可入围参加决赛,但须多选。他一看名单:哇塞,从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到叶圣陶、郁达夫等诸多散文大家赫然在列。复看丙的留言:请投33号作品"故乡的老柿树",其他随意选一即可,谢谢。"随意"二字刺激了他的神经,他纠结了。
他之所以迟疑犹豫纠结,是因为上述这些名贯中西的大家大都驾鹤西去,他们如何投票,让谁投票?家人后人粉丝?他们有吗?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成就早得到海内外承认,还需投票?还需与诸多后人后学排名争宠?置身在这样的投票圈里,如何投票?
再者他对随意随便随机这类词句甚觉不爽,感觉有轻视轻蔑轻便他人之意,不甚严肃,过于张狂。如此神圣庄严的投票岂能一随罢了。随,意味着不恭不敬;意味着轻浮放任;意味着马虎应付;意味着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意味着毫无责任毫无担当毫无公平正义。置身在这样的投票圈里,如何投票?
直至投票结束,他的手指也没有点开投票的链接。
耕地遐思
文/王毅
鸡叫三遍后,父亲就迅速从床上爬起给驴加一次料,趁驴吃料的间隙再熬一壶罐罐茶,然后就扛着犁,甩着牛鞭,吆喝着驴上山耕地了……倘若是暑假或者周末,父亲为了让我早起读书,防止在家贪玩,总会让我牵着驴和他一起上山耕地,父亲耕地,我就在地里看书写字。
父亲耕地累了就会呵住驴,坐在地里抽锅旱烟喘喘气,这时就轮到我表演了,不省心的父亲会立刻起身,紧随在我身后,就耕地的知识给我指点一二,久而久之,我就懂得了耕地是有讲究的,要时刻保持专注,眼、手、脚要同时并用,还有不能一直让犁插在地里,要在地头或者田埂边提起犁,吆喝着让驴换个方向来回耕,顺便歇息一下;也不能深一犁、浅一犁,要深浅匀称;更不能东一犁、西一犁,要犁垄紧挨着犁垄……总之,要保证犁过的土地变得疏松,庄稼能够吮吸养分。
父亲经常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来教育我们,而且总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父亲说,耕地的时候一定要早起,因为早晨温度会逐渐变高,使驴出汗,耕地的质量和速率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父亲每次耕地都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把当天的任务就要完成一半多。家乡的六七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天气像小孩子的脸一样说哭就哭,总让人捉摸不定,顷刻间乌云密布,瓢泼大雨随即而来,父亲丢下犁柄,立刻脱下了自己的上衣,披在一只驴背上,然后想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另一头驴,但苦于身体矮小而无计可施,发现了我之后便命令我马上脱下衣服,从我手里夺了过去,疾步登到驴前,迅速披在背上,然后才将我紧紧搂在怀里,口里还一直嘀咕着:驴耕地已经出汗了,千万不能叫雨惊了,把衣服披上雨就顺着衣服慢慢往下渗,这样就惊不到驴了。雨水顺着父亲的脸颊滴落到我的脚上,仿佛一块石头砸在了我的心底,父亲究竟是不是爱驴胜过爱我呢?
"民以食为天",人人皆知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法宝,以前农村人把土地当作宝贝疙瘩来经营,从耕到收,每一道程序都精工细作,宛如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栽培每一寸土地,哪位农民庄稼种得好,会被称为"把式",走路都比别人高三分,全村人都羡慕不已。而现在物价连连上涨,但农作物效益原地踏步,而农药、化肥又价格增长幅度较大,导致年轻人种植意愿下降,"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三天"的现实使村里的青壮年都抛弃了土地,离家出走,始终徘徊在城乡之间,宛若空中物件,在城市中落不下脚,却又守不住农村的寂寞。村里多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许多人家一年四季"铁将军"把门,真可谓是"人烟稀少",养驴、耕地的场景真是看一眼就少一眼。
其实啊,我真想亲自手握犁柄,扬着牛鞭,吆喝着毛驴将我的乡愁耕种,让它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且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