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语:

 

词语 纠逖
释义

基本解释

亦作“ 纠剔 ”。亦作“糺逖”。1.督察惩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杜预 注:“逖,远也;有恶於王者,纠而远之。” 杨伯峻 注引 惠栋 补注:“《鲁颂》‘狄彼东南’, 郑 笺云:‘狄当为剔。剔,治也。’此《传》当训为治也。”《隶释·汉范式碑》:“纠剔瑕慝,六教允施。”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替否迭进,将何糺逖。”《旧唐书·郭子仪传》:“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纠逖羣慝,功微赏厚,任重恩深,覆餗之忧,实盈寤寐。”
(2).督责纠正。 唐 柳宗元 《序饮》:“有资丝竹金石之乐以为和者,有以促数糺逖而为密者。”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疎漏之失,攷寻前史规画縝密之旧。” 清 钱谦益 《龚府君墓志》:“余闻君故游於酒人,觥筹交错,糺逖促数,往往能困其座客。”

成语(Idiom):纠逖

发音(Pronunciation):jiū t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言辞犹豫、拖拉,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纠逖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纠”意为纠缠、纠结,指思考问题时犹豫不决;“逖”意为远离、遥远,指远离正题、拖延时间。纠逖形容一个人在表达自己意见或观点时,话语拖拉、犹豫不决,不敢直接表达。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纠逖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辩论、讨论或交流中,因为担心得罪他人或自己的观点被质疑而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情况常见于会议、讨论班、演讲或团队合作等场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记·张仪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张仪和赵国的宰相赵破奴之间的一次辩论。张仪在辩论中纠结、拖延,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被赵破奴辩倒。这个故事成为了纠逖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纠逖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纠”为动词,意为纠缠、纠结;“逖”为形容词,意为远离、遥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会议上,他总是纠逖不决,不敢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她在写作文时总是纠逖不已,导致时间不够用。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纠逖”与“纠结”和“逖远”相联想来记忆。纠结指思考时犹豫不决,而逖远指远离正题、拖延时间,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纠逖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纠逖相近的成语,如“犹豫不决”、“拖拖拉拉”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同时,可以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高自己在交流和表达意见时的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在班级讨论中纠逖了很久,最后才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 初中生:我在写作文时总是纠逖不已,导致时间不够用,下次要提前计划好。

3. 高中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他纠逖了几秒钟后,终于鼓起勇气回答了问题。

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的项目中,如果纠逖不决,就会耽误整个团队的进度。

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纠逖”这个成语。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3-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4/4 12:57:48